“五月”旗手刘国松与“红叶文丛”

来源 :书香两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host_lovelo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抗战结束后的上世纪五十年代,国民党的“肃清”政策带来种种压抑,促使台湾本省知识青年为避免“惹是生非”而忌讳提笔为文,也让本土画家们心底蒙上了一层阴影,乃至放弃了耕耘和开拓,从而不敢再直接面对眼前的社会现实。
  继之,台湾六十年代推行现代绘画运动期间,有志献身于艺术革命的画家们通常是身为国民党“忠烈”之后,以及所谓的“军中画家”——例如 “五月画会”的刘国松(“烈士遗族”)、冯锺睿(“政工干校”)、胡奇中(出身海军)、顾福生(顾祝同上将之子),以及“东方画会”的秦松(传统书画世家)、吴昊(出身空军)等人。如是高举现代艺术大旗、抗衡传统保守势力的历史责任,便自然落在这群青年艺术家身上了。
  刘国松,十八岁(1949)即随南京遗族学校只身抵台。这位在师大美术系老师们眼中被视为“叛徒”、思想有问题的年轻画家,早年受廖继春的赏识而引介到台湾成功大学建筑系担任郭柏川的美术助教,一面教书一面创作,继而创立了引领现代艺术风潮的“五月画会”,从此开始走出属于自己的轨迹。
  二十八岁那年(1959),刘国松开始参与尉天骢主编《笔汇》月刊编撰工作,首度将欧洲现代美术风格引入该刊物装帧设计之中,先后与诗人余光中、楚戈、郑愁予,和音乐家许常惠、史惟亮,以及评论家姚一苇等人相识相惜、互通声气。
  面临山雨欲来的“传统”与“反传统”之争,这位“五月画会”的头号旗手疾声高呼:“我们既不是生长在古代的中国,也不是生长在现代的西方”,“模仿新的,不能代替模仿旧的;抄袭西洋的,不能代替抄袭中国的”,秉持着大破大立、舍我其谁之信念的他,甚至发出“民国以来的美术史只是一片空白”的狂言,接连在《文星》杂志展示着文字上的锐气。
  “五月”现代派晚生的锋芒大露,未久便招来传统“国粹派”人士的大忌,惹得当年(1961)国学大佬徐复观在香港华侨日报发表《现代艺术的归趋》一文,严厉批评现代绘画的非理性与虚无主义,并指其未来“无路可走”。此言祭出,画坛人人自危,身处于风头浪尖的刘国松遂挺身而出,投书《联合报》回应,予以驳斥。
  从原本单纯理念扩散成为意识形态对立的这场论战,由于刘国松的毅然反击,且顺势搭了当时美国正欲透过抽象表现艺术与苏联社会写实主义相抗衡的国际潮流,乃促使现代绘画运动逐渐取得了论述的正当性。
  暂且搁置他对现代水墨画的若干创见,当年在所有同时期画家之中,刘国松可说是颇能掌握现代书系规划概念的少数者,他是真正地把“封面装帧”当成“设计”来看待,而不像其它大多数画家同侪仅把它视为另一种延伸形式的绘画或插画创作(虽然装帧设计本身也有创作成分在内)。
  时值“五月画会”引领风骚期间,刘国松始终与王梦鸥、何欣、尉天骢、许国衡、叶笛、郭枫等从《笔汇》月刊乃至《文学季刊》时期的作家们保持着密切往来。自1971年起,这帮有着革命情感的文艺同道更集结成了甫创立于台南的新风出版社“红叶文丛”基本作家。至于书籍封面的整体装帧设计,便交付给其中唯一出身艺术学院背景的刘国松。
  从首刊王梦鸥的《文艺美学》、《郭枫诗选》,及尉天骢的《文学札记》等,“红叶文丛”原本预定出版24辑,由于社务经营问题,因而在发行第13辑何欣主编的《中国现代小说选》之后便告熄灯。
  “红叶文丛”取法现代艺术结合多媒材的原创观念,以矩形构图切割作为全书系封面固定版型,再将套印的现代水墨画(painting)、作者照片(picture)等各种异质图像元素综合并置于框面模矩中,营造出如同电影蒙太奇的窗口效果。
  该书系装帧最大特色,除了全以精装本与皮面豪华本等典藏形式发行以外,同时也缔造了现代台湾文学书籍首度将作者照片刊印为封面人物的设计典范。
  追溯近代作家的影像照片现身于书籍封面的演化历程,无疑是件饶富深趣的事。早先在四十年代上海“良友图书公司”、“晨光出版公司”发行文学丛书系列即已首开先例——陆续刊出徐志摩、老舍等作家照片为封面主题,随后及至五十年代初期,台湾书市开始出现了“文星丛刊”罗列作者近照与简介,然而却也仅是低调地置于封底或折页间。
  观诸“红叶文丛”书系,无论是《文艺美学》王梦鸥的卓然耸立、《文学札记》尉天骢的回首凝望、《九月的眸光》郭枫的凭栏自持,或是《巨蟹集》七等生的沉思故我,甚至是《现代独幕剧选》许国衡的正襟面观,浏览当年这些刊印在封面的作者留影,总是让人感怀以往那个直把“温文儒雅”认真看成一回事的淳朴时代。
  当今由于商业设计思维极致扩展,书刊封面人物照片几乎成了一种号召市场人气的消费对象,甚至沦为纸页里的沙龙照及大头贴,连带使得以往只求仪容素雅的作家们也不得不跟着扭捏作态起来。
  封面照片上的作者身影,总是赋予读者一种近似梦呓的美好想象,让人将文字书写与面貌脸孔合为一体。因此,有些读者似乎不太能接受年华老去的作者本人与当初封面照片之间的现实落差。然而,当岁月荏苒、人书俱老之际,封面刊印作者照片最重要的存在意义,却是替作者本人永远停格在他(她)自认为最优雅焕发的动人姿态,同时透过文字及影像,追悼当下无可挽回的青春记忆。
  
  李志铭
  1976年生于台北,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所硕士。具有天秤座理性的冷淡与分析倾向,对人对事缺乏谄媚的热情,工作余暇偏嗜在旧书摊中窥探历史与人性。著有《半世纪旧书回味》、《装帧时代》。
其他文献
在翻译《标本师的魔幻剧本》之前,我对标本制作一无所知,浑然无觉世上竟有另一种行业与翻译如此不同却又如此相似。  拿到书,从头到尾读一次,理顺文路语绪。拿起笔,或打开电脑,将书翻开露出内页,仔细地将文字的皮毛顺序剥下。褪去外皮,剥下原文的血肉,剔除任何不符合后制框架所需的油花残肉,留下作者想要表达的原意骨架,再以译入语为填充物重新塞满文字的皮毛,一次次润稿、反复修饰该标本,让用字语气更自然更加融入其
期刊
大约是半年前我接到了《战役学发展研究》的书稿,当时心里颇为犹豫,一则自己对这个专业涉猎太少,深怕对书稿不能很好把握;二来据说作者身居要职,以前也曾耳闻有编辑与领导作者修改意见相左,最后弄得尴尬收场,所以心里不免有些发憷。不过很快就感到十分好奇:作者是位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却能用地道的英文著书立说;他是一位政府官员,却写出艰深的军事基础理论专著;福建全省只有几位博士的学位论文获得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
期刊
对官方或学界公布的某些研究调查,我常有“不知其所云”的反骨倾向。尤其学界为了显示严谨,总要在研究案中先构筑研究方法和评量指标,然后据以调查,形成结论。  在某些硬科学领域,这样的方法都暗藏偏见与谬误;在人文学科里,问题只会更大,对自己的假设永远抱持更大的怀疑——这是被外界视为权威的学术界,为了在多元化的社会挣得更大的信用,应有的“谦逊”。  否则所谓的报告一旦公布,媒体冷落就罢了,若予以重视大加报
期刊
如果用一种颜色来描述2010年的电视屏幕,这种颜色或许是粉色。粉是女人的颜色,也是暧昧的颜色。一栏叫做《非诚勿扰》的相亲综艺节目一度成为了收视率的无冕之王,与此同时,略显疲软的图书市场也迎来了一支异军突起的粉红军团——遍地开花的情感书,迅速击败了各路新书的成绩,构成了2010年书市的独特风景。    让人记住你的书名    说起来非常巧合,在接手曾子航《女人不“狠”,地位不稳》的营销之前,我曾经在
期刊
有些故事是会让人耽溺的,它们有强大的感染力,一股与己同在的真实感,带你到那个现场。在吴念真最新著作《这些人,那些事》的书腰上有这样一句话:他笔下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一部电影。在看过他的小说、散文和剧本后,我知道这不仅仅是宣传语而已。  睽违12年的文字作品,除了一篇以外,都是杂志专栏文章的结集,他写家人、写乡邻、写当兵时遇到的朋友、写自己看到和别人转述的故事,在专栏的最后一篇《告别》中,他这样作结:“
期刊
9月,开学的季节,重归校园的学子们,让空荡的书店平添了几分寂寥。8月的开卷综合指数为344.86,较之上月减少了68.63点,环比下降16.60%,同比下降0.24%,而全国五大地区、9个主要细分市场也都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刚走出暑期黄金档,出版商们已觉寒意逼人。稍觉欣慰的是一年一度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8月31日~9月4日)如期开幕,规模更创新高。据统计,本届BIBF以“开阔的风景,开阔的图书”为
期刊
4月,春暖花开,与纸质图书市场的平静相比,本月最震撼的消息莫过于月底汉王发布的2011年第一季度财报,前三个月汉王营业收入同比下滑50.13%,净利润为 -4618万元,同比下降210.29%。而根据易观国际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电子阅读器的销量下滑至30.42万台,首次出现负增长。去年3月,随着汉王科技登陆中小板,股价大涨,电子书如救世主般降临图书市场,瞬间成为出版界的焦点。时隔一年,新的
期刊
先前重庆老妇因拥挤跌倒,初中男生出手扶,却被当成推倒她的正犯告上法庭,判赔巨款。新闻一出,此后再没人敢扶陌生老人。甚至有位老伯受人一扶,立刻自清:“别怕,我不告你。”这项判例,原无立法之意,却行严刑峻法之实,一夕改变了几千年敬老的风俗习惯。  谁是谁非?规则该怎么立?哈佛教授迈可·桑德尔的《正义:一场思辩之旅》透过新闻时事的正反意见,像法庭戏针锋相对的激辩将观众抛掷于两难之间,辩证前进,一览伦理思
期刊
“我是一棵树,根在大陆,干在台湾,枝叶在爱荷华”聂华苓如此自况。五月是文学的月份,聂华苓是五月文坛的焦点。  焦点之一,联经出版了她的文学自传《三辈子》,这是由2003年未完成的《三生三世》扩充而成。《三生三世》写到1991年,那年聂华苓夫婿保罗安格尔在旅途中倒下,天翻地覆,聂华苓自己也倒下了。十二年后她挣扎着写下《三生三世》,又七年多过去,聂华苓86岁,这本写个人也写时代,写了一辈子的书终告完成
期刊
身为新闻工作者,“追查并报导真相”是其工作内容中无比重要的核心。  问题是,新闻工作者为了“追查并报导真相”,完成自己的报导作品,是否可以欺骗接受采访的当事人?特别是在面对具有反社会人格或暴力犯罪等当事人,如果不欺骗对方,就无法让对方继续坦诚地自我揭露,而采访者也就拿不到“真相”的情况下。  珍妮·玛康姆女士在《新闻记者与谋杀犯》一书中,便以某个谋杀案件的当事人亨利·麦克唐纳,以及对针对他的故事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