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公共卫生治理需要中国智慧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meif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1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全面暴发以来,公共卫生问题再次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实际上,公共卫生治理,一直是国际社会关注的一个中心问题。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事实上也很快成为一次全球性的公共卫生事件。
  如何治理当今的全球公共卫生问题,既是一个重要的学术课题,也是一个很急迫的现实国际政治问题,它已经成为国际社会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
  近年来,与全球化进程相伴,一些原本属于一国国内治理范畴的问题也变得具有全球性,成为国际关注的问题,全球公共卫生问题就属于此列。英国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主编霍顿(R. Horton)就认为,公共卫生是当前最重要的外交政策问题。全球公共卫生问题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公共卫生危机,它的特殊性使其逐渐超出生物医学领域,对社会、经济和政治产生重要影响。许多新发和复发传染病借助全球化时代便利的交通方式,使得世界各国在公共卫生领域的脆弱性和相互依赖性加深。
  虽然全球公共卫生问题是一个主要的全球问题,但是对它的讨论和研究大多都是公共卫生学界通过医学科学的角度来进行。而政治学者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兴趣远远不及对全球政治、经济、安全、社会、网络、环境等各个领域的全球治理活动。有学者认为,在探求全球公共卫生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国际关系学者的研究一直是相当被动的。关注此类问题的学者也大多数分别从国际贸易、国际人权机制等方面分析这些因素对公共卫生产生的影响,角度较为单一,总体上缺乏一个整体的和跨学科的研究路径。
  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的戴维·P.费德勒(David P. Fidler)是这方面研究的代表人物,他在国际关系学和公共卫生学交叉研究方面作出重要贡献,他的代表作之一就是《“非典”、治理与疾病全球化》(SARS, Governance and the Globalization of Disease)。该书以本世纪初“非典”危机为案例,分析了全球化背景下公共卫生危机对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国际政治所产生的影响。费德勒认为,公共卫生的全球化需要全球公共卫生治理,并提出了《国际卫生条例》这一国际机制的缺陷。为了分析国际关系和病毒微生物挑战之间的互动过程,他甚至创造了一个新词“微生物政治学”。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国际关系学教授马克·扎克(Mark W. Zarcher)和塔尼亚·科菲(Tania J. Keefe )2008年出版的《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与政治》(The Politics of Global Health Governance:United by Contagion)也较有代表性。作者在全面梳理传染病全球化的基础上,探讨了20世纪全球卫生治理机制的发展阶段及其这一过程中的国际政治斗争,分析了当今全球卫生治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在快速变化的当代世界中加强集体行动的重要建议。
  概括来说,国外学者对全球公共卫生治理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从安全的视角来研究全球公共卫生治理。美国兰德公司2003年在一份报告中指出传染病和公共卫生危机已经取代来自敌对国的直接军事威胁,成为国际社会及各国政府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是对国际安全的最大威胁。
  二是从国际法的视角来分析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例如在《全球卫生治理》(Global Health Governance: International Law and Public Health in a Divided World,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2005.)一书中,作者阿吉那姆(O.Aginam)探讨了国际法与全球公共卫生治理的相关性。他侧重于探讨疾病全球化背景下,国家面对公共卫生危机共同脆弱性的概念。作者指出全球卫生治理是一种综合性治理,涉及多种行为体,包括国家、国际组织、民间社会组织和私人行为体。倡导普遍保护人权和尊严的国际法是重建国家之间和人民之间对公共卫生信任的不可或缺的管理工具。
  三是从全球卫生外交的视角探讨全球公共卫生治理。2013年出版的《21世纪全球卫生外交》(21st Century Global Health Diplomacy)一书,从全球卫生外交的视角探讨了国家外交政策,国家利益与全球卫生之间密切的关系,分析了全球卫生外交和治理的复杂性带来的挑战,指出21世纪全球卫生体系的规则、规范和期望正处于快速的转型期,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必须承担双重责任:对本国负责,也对全球社会负责。全球卫生外交能改善大国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关系,有助于避免冲突和加强国家之间的和平、团结、经济进步,并有利于建立和开展多边合作机制。
  四是从全球治理的视角进行讨论。例如,南安普顿大学教授凯罗琳·托马斯(Caroline Thomas)和马丁·韦伯(Martin Weber)在2004年发表关于《全球卫生治理的政治学》一文(《Caroline Thomas, and Martin Weber.“The Politics of Global Health Governance: Whatever Happened to‘Health for All by the Year 2000’》),認为,全球卫生治理中所遇到的一个重要挑战就是南北差距问题,并且从全球治理的角度分析了联合国体系在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中的缺陷。
  这些论述,为我们展示了国际学术界的成果,也让我们了解到国际上关于全球公共卫生治理的主流观点,当然是很有价值的。不过,这些研究一方面偏重理论,另一方面对中国的论述很少。同时,西方学者还回避了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中制度安排的不平等因素。而中国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也大多是从国际法等外部视角来研究这一问题,从总体上说,这方面的研究还处于起始阶段,特别是对中国参与全球公共卫生治理的研究尚显不足,该研究领域的跨学科特性并未得到有效关注,交叉性研究不够,致使出现问题研究的“泛化”和“碎片化”。 已有的研究多集中于从国际卫生合作或医疗卫生援助等方面来讨论“中国参与”,而就中国在全球公共卫生治理方面的治理实践与理念,尚缺乏正面地、比较综合地论述。随着全球化的纵深发展和中国多层次、多领域地参与全球治理,中国学界对全球公共卫生治理的研究正在不断推进和充实。   近年来,中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日益增强,特别是中国在全球公共卫生治理方面有突出表现,在国际公共卫生援助方面,也有举世公认的贡献。尤为值得一提的是,2014年中国帮助西非抗击埃博拉疫情,不仅是新中国规模最大的卫生援助行动,也是捍卫全球卫生安全的重大举措。所以,中国的治理经验是应该受到重视的。这里所说的中国智慧,一方面是指中国在实际的公共卫生治理中的政策和行动中的经验,另一方面,也是指中国学术界对中国这方面实践的学术研究和学术总结。这种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一起,都是对国际社会的贡献。
  中国的上海人民出版社于近年推出的“政治学与国際公共管理丛书”,则是这方面的代表性成果。其中,晋继勇的《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中的国际机制分析》一书是中国学者对于全球公共卫生治理或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研究成果。晋著从国际机制的角度来探讨全球公共卫生治理问题,是中国学界为数不多的专门研究全球公共卫生治理的专著,意义重大。此书在厘清全球公共卫生治理概念、背景及特点的基础上,研究了作为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主导国际机制的世界卫生组织在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中所发挥的作用和功能,并分析了世界贸易组织与全球公共卫生问题之间的紧密联系和对全球公共卫生问题所产生的影响。作者认为,作为和谐世界理念的倡导者,中国在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中积极行动,从而提供更多的全球卫生公共产品,正是这种理念的具体实践。该书列专章详细探讨了中国在全球、地区和双边三个层面上展开的公共卫生外交,认为这些活动不仅极大地提升了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负责任大国的形象,而且体现了中国对当今全球公共卫生安全机制的建构能力,“在一个公共安全全球相互依赖日益加深的时代,对中国而言,公共卫生外交是一种利己和利他兼具的战略选择”。
  应该承认,2003年“非典”疫情,是中国学术界对公共卫生安全治理研究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是中国有关全球公共卫生安全研究的分界点。这一疫情对全球众多国家和地区都造成了威胁,其中中国是重灾区。在此之前,中国国内鲜有国际关系学者关注有关公共卫生危机的国际合作问题。鉴于“非典”事件对中国所产生的冲击,中国学者也开始从非传统安全、国际法、卫生外交等视角对全球公共卫生问题进行一定的探讨。而这些研究成果的出现,是与中国近年来在国际上的优异表现相关的。
  近年来,中国着眼国际形势发展变化,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共建“一带一路”、正确义利观、新安全观、全球治理观、文明观等一系列重要理念、重要倡议,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在习近平主席代表中国提出的一系列重要观点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应该说是最重要的核心思想。
  “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中国共产党十八大报告中正式提出,体现了中国与世界各国合作共赢的理念。2015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成立70周年系列峰会上全面阐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2017年1月,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进一步系统地阐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这一理念已被写入联合国人权理事会、联合国安理会等机构的多份决议,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推动世界未来发展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可以说,“人类命运共同体”已经成为中国外交的中心原则,它指导着中国以更加自信、主动的姿态参与包括全球公共卫生治理在内的全球治理。而“共商、共建、共享”的治理理念,则来自于习近平主席要推动全球治理理念创新发展,发掘中华文化中积极的处世之道和治理理念同当今时代的共鸣点这一思想,这一理念为中国政府部门、社会组织乃至个人等行为体多层次参与全球公共卫生治理提供了指导性原则。
  我们相信,2020年中国成功抗击新冠肺炎,会为全球公共卫生治理提供新的经验。我们也期待中国学术界,在不久的将来会拿出新的代表中国智慧的研究成果来。
  (作者系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东亚地区代表处研究员。)
其他文献
六  禅宗认为万物并无所有,是因为我们的心中有了它的实体,它才成为实体。这样就比儒家与道家更彻底地皈依了道,剥夺了人对外部世界的认知权与改变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云: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 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
韩愈在《师说》里讲: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论语·述而》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出了大学的门,行走在社会的路上,遇到良师很不易,真遇到有“传道授业解惑”者更不易,何况,我们往往有时也不会是“三人行”,常常多是“独行侠”。此时,一本好书,实则乃吾师也。  诚然,读书是一种品味。书是值得珍惜而宝贵的东西。它终究不是普通的生活用品。先贤说得好,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经验的宝藏。书
书房是知识分子生命历程中最重要的活动场域,它就如植物体中的叶绿素滋生着生命的营养,哺育着机体的成长。郭沫若是著译丰硕的现代作家,著有《郭沫若全集》三编约1000多万文字存世,目前我们仅仅只是关注了这些文字,但他写就诸多文字的场域,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书房,究竟是怎样的呢?郭沫若的前半生颠簸流离,一直处于动态的行走历程中,他所处的书房也大多难以留今,更多只是文字记载而已,但新中国成立后,郭沫若在北京的居
中国共产党是作为中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走上历史舞台的,在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党领导人民艰苦奋斗,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性飞跃。在革命战争年代,党领导人民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投身于民族的解放事业;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人民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宏图大业;在改革开放年代,党领导人民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后,党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大誓愿,带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文学自觉的时期,生活在晋宋之际的谢灵运,正处于这个文学自觉的时期。谢灵运被誉为“元嘉之雄”,其“才高词盛,富艳难踪”(《诗品》)。422年谢灵运贬为永嘉太守,邂逅那方好山好水,创作了一批山水诗,成为中国山水诗的不祧之祖。  关于谢灵运山水诗的艺术特征,文学史上有两种看似矛盾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谢诗“尚巧似”,此说源自钟嵘《诗品》:  其源出于陈思,杂有景阳之体。故尚巧似,而逸荡过之
苏海,喻指苏轼其人其作那种海涵地负的浩瀚气象,这里用来借指已如汪洋大海般的苏学研究。这汪洋的苏海,如今泛起一朵夺目的浪花——《峻灵独立秀且雄——苏东坡昌化江遗踪考论》一书的出版。这部是李公羽怀着对苏轼和海南的深情,悉心研判、精心撰构、细心修订而成。  书名“峻灵独立秀且雄”,出自苏轼的《峻灵王庙碑》,920年前,大宋元符三年(1100)五月,作于昌化军(旧治在今海南儋州市西北旧儋县)。据宋人王宗稷
“假新闻”的异军突起  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经常使用“假新闻”(Fake News)这个概念。如果往前追溯,他最早使用这个词的时间是在2016 年12月10日所发送的一条推文中,“@CNN报道 ……都是荒谬和不真实的——假新闻!”从那以后,特朗普总统就爱是更加频繁地使用这个词。  据《波士顿环球报》(Boston Globe)报道,特朗普总统在他担任总统职务的第一年内,发布了2400多条推文,其
1894—1895年,中日甲午一战,清军在水陆两线均告溃败,曾经“亚洲第一”的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战败的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承认朝鲜独立,割让台湾、澎湖列岛,赔款2亿两白银。消息传来,举国震动,人心思变。值此动荡危亡之际,毕业于英国皇家海军学院,多年任教于北洋水师学堂的严复走进了书斋,开始潜心翻译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Evolution and Ethics and
《遇见——岳洪治诗集》刚一面世,有位朋友,就直截了当地对我说:你怎么写了一本爱情诗?听那口气,好像是说,我把当年的爱情诗公之于世,是出了自己的丑;聪明人,是不会这样干的。听罢,我只能一笑了之。——譬如有人告诉你:你的容貌,与“标准国民”的长相,不一样。你能对他说什么呢?  然而,想到,与这位朋友,有着同样的想法、存在同样疑问的读者,一定还有不少。在这里,我就把自己写爱情诗的经历,和关于爱情的思考,
“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这气势磅礴的诗句是《长江之歌》的歌词,表达着中华儿女对长江的喜爱和赞美。作为我国第一大河,长江发源于唐古拉山脉,注入东海,全长6300余公里,干流流经11个省级行政区,大小支流数以千计,流域范围达180万平方公里,灌溉着无数繁茂的森林、草地、良田,也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一代代中华儿女在这里出生、成长、咏叹、歌哭。长江之独特,在其流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