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中之“士文化”初探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ye10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九年级上下册,对中国先秦时期诸子百家散文的学习,让我们领略到古代士人的思想。让我们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中那股生生不息,传承至今的精神力量——士文化。
  一、“士”的起源
  士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士作为介于贵族统治阶层和广大庶民阶层,掌握着文化资源,而且具有一定人身自由的一个特殊阶层,在我国先秦时期就已经产生。士原来也指原始社会末期与氏族部落首领和显贵同族的武士,进入阶级社会后,他们已成为统治阶级的一部分。
  因古代学在官府,只有士以上的贵胄子弟才有文化知识,因此士又成为介于贵族与平民之间、有一定知识和技能之人,可以概括为文化人,后演变为中国一般意义上的知识分子。
  二、“士”的文化特性
  1.自由的身份与独立的人格
  在商周时期,士是各级贵族的通称,更多的是指宗法分封制度下的一个等级,处于宗法贵族等级序列的最末一等。严格的等级制度使士纵然有知识和技能也无法充分施展,从这方面看,商周的士缺乏知识主体的自主性,其身份是不自由的不独立的。
  然而在春秋战国时期,激烈的社会变革使得士逐渐摆脱了宗法等级的束缚,一批冲破宗法束缚的士群体逐渐崛起,成为政治上、思想上、文化上非常活跃的阶层。这时,士的身份已不再世袭,不再是贵族的一部分,那些通过刻苦读书,拥有一定才干的人也可以成为士。
  2.具有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与抱负
  士的身份虽然发生了某些变化,但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及信念却始终没变过。因此,士大多有相当强烈的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或者说主人翁意识,这是造成他们有张扬的个性,以及敢于和统治者对抗的重要原因。
  从黑暗中走出来的是称作“士”的平民知识分子,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就是孔子。他之所以能够以先知先觉的姿态站在时代的最前沿,就是因为在那个大部分都是文盲的世界里,他拥有渊博的知识而成为传统文化的拥有者,这不仅使他们能够用理性的眼光去审视眼前的乱世,更重要的是,知识也使他们学会了用理性来反观自己和社会。通过反思,他发现人性正在堕落,于是,他便产生了拨乱反正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希望用他们所掌握的知识来经世致用,力挽狂澜。
  三、中国历史上的著名之士
  纵观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无数士人怀着治国安邦,造福万民的雄心壮志奔走呼号来践行自己的理想与抱负,甚至不惜为此付出了毕生的心血。他们不屈不挠的精神及其光辉业绩将永垂青史。正是由于他们那种宁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斗争精神一直鼓舞着历代士人,成为他们立身处事的榜样和人生的远大追求。
  墨子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主张“兼爱”“非攻”。墨子为宣传他的政治主张,长期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相传宋昭公时,楚国进攻宋国,楚王命令鲁班为大将军,鲁班还制作了攻城的器械(如云梯)和攻城的几套方案。宋国面对强大楚国的进攻一时束手无策。此时墨子已归田在家,按理本不该插手这种“肉食者谋之”的国事。但当他听说此事后立马挺身而出,只身前往楚国与鲁班论战,以自己的聪明与智慧驳斥了鲁班的作战部署,凭借自己三寸不烂之舌抵挡了楚国的百万雄狮,成功地制止了楚国对宋国的侵略战争(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公输》)。特别是曹刿战后论述作战取胜原因的子“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更是成为了著名的军事论断;曹刿在国家危难关头挺身而出,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意识,同样被后人广为传诵(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曹刿论战》)。
  正是这种匡扶济世,胸怀天下,救黎民于水火的高贵品格成为中国历代士人的精神支柱。因此才有了范仲淹、陆游、顾宪成、顾炎吾等真正的名士,是他们推动了中华民族滚滚前进的巨轮;历史将永远铭记他们的辉煌业绩,他们是中华民族永恒的脊梁。
其他文献
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思想品德课程的基本原则。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积极实践,国家和社会的要求只有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实践才能被学生真正接受。思品课程应该注重课内外相结合,鼓励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进行积极的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学生品德的健康发展,做到知行统一。那么,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如何引领学生的实践性学习,使认知通过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
期刊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各种办法,培养、激发、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一旦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他就会在语文学习中,投入更多的精力,产生如饥似渴的热情。学生有了对语文知识、方法、技巧和创新能力的渴望,学生的成绩就会迅速提高,具有创新能力的语文人才也将会应运而生。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利用“需要”刺激兴趣  人的兴趣是以需要为基础的,
期刊
新课程标准下的教材编排为比较阅读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提供了基础。比较阅读的材料选择面很广,可以把同一题材、同一作家、风格类似或内容相关的不同作品放到一起进行比较鉴别,找到它们在语言表达、文章布局、语言风格及文学价值等方面的相通和不同之处。在现有教材的教学内容中如何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呢,下面笔者结合实例进行陈述。  (一)选择相同题材不同主题的作品加以比较,找出其间的差异,从而深入理解作品
期刊
孔子云:“学而时习““温故而知新”由此可见复习的重要性。在复习中,方法是达成目的的桥梁。方法的选择和使用至关重要,尤其是在初中语文复习课上,鉴于初中生身心发展及思维模式的特点,更需要有效、适宜的方法来架构复习内容。  一、巧用媒体展示,使复习形式兴趣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习的动力。语文复习课是对知识的再学习,教师和学生往往没有新授课有激情。语文复习不应是被动吸收、反复练习和强化记忆的过程
期刊
很多时候,我们作为老师在反思一节课的好坏时,大多关注的是这堂课我上得好不好,本节课的目标学生有没有达到,我的讲解学生有没有理解。也就是说我们更多的是从自身的角度出发来思考问题,太过于注重自己的感觉,而忽略了学生的感受。  现在的高中生中有一部分学生还是在被动的学习,而造成被动学习的原因,我想除了学业的压力之外还有就是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不足,出于成绩的考虑又不得不学,面对这种情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
期刊
教师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个人自我成长的核心要素。美国学者波斯纳指出:“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教育专家们也指出,如果一个老师写一辈子教案而从不进行教育教学的反思,那么他永远不能成为名师。可见,教师反思在教师发展以及课堂教学实践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那么,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反思的方法、方式又有哪些呢?  一、 新课改下教师反思方法  (一) 立足课堂实践阵地,反思教学得失  课堂是教师活动的主场所
期刊
今年湖北省语文高考卷将改用全国卷。题型有了较大的变化,但对文言文的考察依然是重点,从高考文言文的出题角度来看,21分的分值中,考核学生对字、词、句理解的题目就占了15分,足见掌握文言字词的意义和用法的重要性,我结合近几年的教学实际,总结了一些文言文的教学方式。  1.巧妙的导语激发兴趣  本来一篇难懂的文言文,如果教师的导语够精彩,会一下拉近学生与文言文的距离,会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在讲《赤壁赋》
期刊
新课标在适应学生差异性方面很有特色,目的是使每个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达到基本的要求,同时拓宽了知识面,选入了能开阔学生视野、启迪学生思维、与生产和生活相关的内容,并分A、B层次编排,使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得以充分发展。  学生的品格、智力与体能状态是有差异的,所以,应围绕“因材施教,分层提高,让尖子冒出来,使多数迈大步,让后进生不落伍,达到班级整体优化”来开展教与学的活动。在施教过程中,应贯彻两项原
期刊
教师能力,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这里所说的主要为两种能力。一种是教师独立阅读文本的能力,一种是基于此种能力的课程开发能力。随着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进一步普及,全国所有语文教师共用“一套教材+一套教师参考书”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新的教育理念和时代特点,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突出的也是语文教师亟待提高的能力,就是教师独立阅读文本的能力和基于此种能力的课程开发能力。  现在有不少高中语文教
期刊
讨论话题:学语文的喜与忧。  主持人:班长 王德明  班级:2010级7班(高一)  【目标确立】  当大家议论一个学生学习的优劣时,常爱归结为聪明或用功。其实影响学习效果的原因绝不可能这么简单,还有这样一些因素在起作用:学习的动机、目的、意志品质、情绪状态、注意力、兴趣、学习方法、学习基础、学习的客观环境、身体条件、教师和家长的德才水平等等。可以说,学习效果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而在众多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