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高效课堂的模式与案例

来源 :东方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j_mosquito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教育教学的改革,课堂从有效向高效的变革,原先的课堂已经不再适合现代的教育需求。本文将以导数为例,希望能在突破课堂的教学上有收益。
  下面结合新教材高中数学选修1-1第三章《导数及其应用》第二节“瞬时变化率-导数”,谈谈新的教学模式的教案设计。
  一、 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瞬时变化率-导数是中学数学的重要的基本概念,它是沟通代数、几何与三角函数的一种工具,是数形结合思想的重要体现。在本章中学生将了解导数的实际背景,理解导数概念,能用数和形来表述和解决数学、物理中一些的问题,发展运算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本章学习,可以帮助学生体会数学的内部联系,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以及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上面对教材的分析,并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1)了解导数的实际背景(2)掌握以直代曲的数学思想。(3)会用割线逼近切线的方法求导数。
  能力目标: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为重点。
  (1)通过导数这一工具性数学模型的建立,培养学生的发现意识和整合能力。(2)通过对图形的观察、分析、比较和操作来强化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育目标:(1)通过对实际背景问题的探索,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思考和善于发现的治学态度。(2 )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来自于实践并服务于实践,从而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3、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是两个过程的教学:(1)以直代曲的数学思想。(2)对一些瞬时变化率的理解和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主要理由如下:首先,现代认知学认为,揭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对学生学习新知识是十分必要的。同时通过展现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给学生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了最大的空间,可以使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进而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大胆求索的精神,这样才能全面落实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二、 指导思想和教学分析
  在设计本教学时,主要贯彻了以下两个思想:
  1、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通过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提供学生自主探索和动手操作的机会,鼓励他们创新思考,亲身参与概念和方法的形成过程。
  2、坚持协同创新原则。把教材创新、教法创新以及学法创新有机地统一起来,因为只有教师创新地教,学生创新地学,才能营建一个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良好环境。
  首先是教材创新。(1)在导数概念引入上,我变课本上的抽象的曲线上一点处的放大变成实际的问题,也就是变抽象的为具体的、探索性的发现过程。(2)在引入定义之后,例题讲解之前,引导学生发现寻找与导数相关概念的方法,为例题做好铺垫。
  其次是教法创新。采用多种创新的教学方法,包括问题解决法、类比发现法、研究发现法等教学方法。
  这组教学方法的特点是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逐步发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教学活动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和探索的基础上,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根据本节课的教学需要,确定利用《几何画板》制作课件来辅助教学。
  最后是学法创新。意在指导学生会创新地学。
  1、乐学: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要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不断强化自己的创新意识,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成为学习的主人。
  2、学会: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学生要注意领会化归、类比联想等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学会建立完善的认知结构。
  3、会学:通过自己亲身参与,学生要领会复习类比和深入研究这两种知识创新的方法,从而既学到知识,又学会创新。
  三、 程序安排
  (一)、3.2瞬时变化率——导数
  ——曲线上一点处的切线
  1、揭示概念产生背景。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明确数学概念的学习目的和意义时,就会对概念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创设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营造了创新思维的氛围。
  问题情境1、刘翔在110米跨栏中用了12.91秒,请问他跨栏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问题情境2、在问题1中,他的冲刺时的度能计算吗?是多少?
  2 、展现概念形成过程。
  通过这两个问题,打开了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为知识的创新做好了准备,这样处理体现了数学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突出了数学的来龙去脉,有助于理解数学的本质,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理性思维的目的。
  问题情境3、上面模型与物理中的速度和加速度有何联系?
  问题情境4、通过类比,同学们能给出导数的概念吗?
  (二)、导数的概念
  问题情境5、如果我们把刘翔的跨栏过程用曲线图画出来,大概是怎样的呢?
  教师预先在《几何画板》里画好。通过实际运用,可以促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概念。
  问题情境6、如何精确地刻画曲线上某一点的变化趋势呢?
  问题情境7、如果将点P附近的曲线放大,我们发现,曲线在点P附近看上去有点像直线。
  引导学生对图形进行观察、分析、比较
  问题情境8、解决书上的三个数学探究。
  (三)、深入研究——从定义到方法
  问题情境9、怎样找到在曲线上一点P处最逼近曲线的直线 呢?
  设Q为曲线C上的另一点,这时直线PQ称为曲线的割线(secant line)。随着点Q沿着曲线C向点P运动,割线PQ在点P附近越来越逼近曲线C,当点Q无限逼近点P时,直线PQ最终就成为在点P处最逼近曲线的直线l,这条直线l也称为曲线在点P处的切线(tan gent line)。
  师生共同研讨,学生不仅理解概念,而且懂得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领会到知识创新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从而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利用这种割线逼近切线的方法,我们可以计算曲线上一点处的切线的斜率。
  板书具体的计算曲线上一点处的切线的斜率的过程。
  以上通过深入研究概念入手,引得学生比较、分析探究出与切线有关概念。由于是学生亲身参与了方法的发现过程,因而印象深刻,为后阶段学习导数做好充分的准备。
  (四)、应用举例
  为巩固学生所学知识,设置了例题。并对例题作了些推广,不但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让学生领会到数学概念来自生活实际,并服务于生活实际,从而增强他们应用数学的意识。例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既体现了教学的巩固性原则,又兼顾了因材施教的原则。
  例1(课本上的例题)已知
  ,求曲线
  在
  处的切线的斜率。
  变式1已知
  ,若曲线在P处的切线的斜率为6,求点P的坐标。
  变式2 已知
  ,若曲线在P处的切线的斜率为6,求点P的坐标。你还能提出其它问题吗?
  变式3已知
  ,求过点(2,3)曲线的切线方程。
  解题后反思:解决曲线切点,切线,斜率的问题,注意点的位置,在解题时不同的解决方法。
  引导学生进行解题后反思,对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是十分必要的,也为以后的创新做好了准备。
  (五)小结
  (1)在在完成例题分析后,要求学生对本课内容进行回顾和反思,对切线相关概念及掌握其思想方法,从而系统掌握并能充分应用。以求新、求变的开放精神对待课堂教学构建师生互动,
  进行开发式教学研究性课题的开展,使教改具有时代特征
  (六)作业
  课本(60页)练习1、2、3,4
  课外思考题:P65习题3.13,4
  课外研究题:用这种方法可以研究曲线上任意一点处的切线吗?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高级中学
其他文献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确保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这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所在,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学生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新知识与旧知识的有机结合的过程,促使学生由旧知识向新知识的接受。在这个
期刊
新的课程标准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确定以目标的达成来统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根据实际情况认真制定符合初中篮球教学实际的课程教学计划,是实施体育新课程标准的第一要务。在具体选择教学内容的时候,教师应该从传统的篮球教学内容中筛选出有利于实现篮球教学目标的部分并加以改造和创新,从而使教学内容具有趣味性、科学性、健身性,简单易行,利于学生的接受和掌握。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要避免一些误区和错误认识
期刊
一般看来,《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著作。深入研究发现,《国语》所辑录的原本,是上古各国辑录名人言论用以教育贵族子弟的教科书,其性质相当于《论语》《短语》《管子》《世说新语》。《国语》的英文译名为《Discourses on the States》,而并未翻译为“History”,亦可作为证明。《国语.楚语上》记述,庄王派士亹做太子箴的老师,士亹就向申叔时请教,叔时告诉他说:“教之《春秋》,而
期刊
《数字化图像的设计和加工》一课,在需要分析图像的类型这一环节时,笔者在教学活动中并没有按照通常的教学方法直接将需要的知识点讲授给同学门,而是放手让学生们自己分类,而教师不加干预,于是课堂上出现了五花八门的分类情况:有的学生就图像的内容进行分类,分为有人物的,有风景的等;有的学生发现图像占用的空间有大有小,那么他就这个标准去分类;还有的在放大图片的时候,发现有的图像放大变模糊,有的在放大时候不模糊,
期刊
近些年来,在“改革开放”的正确方针指导下,我国社会经济实力日益增强,人民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出现了史无前例的钢琴热。要求培养儿童的创造能力,其途径应该是广阔的,教师只要自己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就不难把创新教育渗透在钢琴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1、把握音色,提高儿童创新的能力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也是一门听觉艺术。音乐与语言的天然媒介都是听觉——声音,声音是为解释乐曲服务的。声音的可塑性是看不到、摸
期刊
新学期伊始,为了了解初一年级学生在小学的音乐学习状况,我对初一年级新生的音乐课堂学习兴趣进行过调查。许多学生反映,他们不爱唱课本中的歌曲,认为课本中的歌曲老套,不好听,而喜欢当今流行的诸如周杰伦、任贤齐、羽.泉组合、 孙燕姿、王菲等歌星演唱的歌曲。就你想上的音乐课这一内容,很多学生都希望在课堂上能听到自己喜欢的流行音乐;|学校举行歌咏比赛,学生绝大多数唱流行歌曲……这些现象,引发了我这样的思考:流
期刊
一、数形结合思想的内涵概述  数与形是数学中两个最古老、最基本的元素,是数学大厦深处的两块基石。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常常根据数学问题的条件和结论之间的内在联系,将数的问题利用形来观察,揭示其几何意义;而形的问题也常借助数去思考,分析其代数含义,如此将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巧妙地结合起来,并充分利用这种“结合”,寻找解题思路,使问题得到解决的方法称之为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数形结合是一个数学思想方法,包含“
期刊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 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重视语文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在语文教学中适时地开展情感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在这个土壤上。” 情感教育的目的,在于
期刊
江苏作为高考的改革试点,不断深化,不断改革,精益求精,取得了前瞻性的进展。就英语阅读而言,历观近几年高考阅读理解题有以下几个特点及趋势。  一、趋势分析  1、较大的阅读量:阅读词汇量逐年增大,最近几年高考大纲对考生生词的掌握量逐步加大,因为较大的阅读量对考生的阅读技能与阅读速度是一种有效的检测。  2、题材与体裁的多样化:题材包括社会生活、科学技术、社会新闻、文化教育、人物传记、招聘广告、历史事
期刊
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是一年级下册《认识图形》的教学内容之一,这部分的教学要求:整体感知三种图形的形状,形成初步的表象;能识别三种图形,在常见的物体上找到这些形状的面,并说出他们的名称。  让学生建立长方形、正方形、圆的表象,教材安排的教学过程是:选择积木画图形——在积木的其他面上寻找同样的图形——出示标准的图形并交代名称——在常用的物体上找出图形的实例。由于一年级学生的思维依赖于表象的支撑,操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