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命题规律】
现代文阅读文本中总会有一些特殊段落,这主要指在文章的结构上起重要作用的段落,如开头段、结尾段、过渡段、插入段等。从高考命题来看,常会就这些特殊段落在文本中的作用设题。分值一般为3~6分。
该题型常见的命题形式有:①作者为什么这样写?②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好处、效果、目的、用意等)?③请说说这一段话(或这一句话,或在某方面)的作用。
【技法揭示】
理解文中重要句段的作用,是现代文阅读的一个能力点,也是一个常考点。理解句子或段落在文本中的作用主要考虑以下三个层面。一是内容层面:内容本身,就是要考虑该内容对人物刻画、事物特征、情感表达、基调奠定等方面的作用;与主题的关系,可考虑对主题有强化、突出、升华、揭示等作用。二是结构层面:点明题意、设置悬念、承上启下(过渡)、照应铺垫、卒章显志(前面几种高考常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引起下文)、设置线索、总结上文、首尾圆合等。三是表达效果层面:生动形象,委婉含蓄,幽默风趣,富有韵味;身临其境,发人深省,耐人寻味,引发共鸣,设置悬念,激发兴趣,权威说服等。
【技法剖析】
一、 开头句段的作用
文本开头句子或段落的作用:①内容层面:引出对象,引入话题;交代环境、背景;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开篇点明题旨。②结构层面:照应题目;总领全文(引起下文);设置悬念,为下文做铺垫;先抑后扬,欲扬先抑。③表达效果层面:生动形象等。上述角度有关涉就要分析归纳,没有关涉就不必强答。
例1 《气韵生动和迁想妙得》(议论文)阅读题:第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6分)
相关文段:①六朝齐的谢赫在《古画品录》序中提出了绘画“六法”,其成为中国后来绘画思想、艺术思想的指导原理。“六法”就是: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
②希腊人很早就提出“模仿自然”。谢赫“六法”中的“应物象形”“随类赋彩”是模仿自然,它要求艺术家睁眼看世界(形象、颜色),并把它表现出来。但是艺术家不能停留在这里,否则就是自然主义。艺术家要进一步表达出形象内部的生命,这就是“气韵生动”的要求。气韵生动,这是绘画创作追求的最高目标、最高的境界,也是绘画批评的主要标准。
解析:看段落的作用,要看本身的作用,与标题、开头、上文、下文、结尾的作用,看它在文章中的地位。第一段从内容上讲主要介绍了六朝齐谢赫绘画“六法”的理论知识,而本文的标题为“气韵生动和迁想妙得”,在谢赫的“六法”中就提及了“气韵生动”这一概念,且下文就是围绕“气韵生动”与“迁想妙得”的关系所写。
参考答案:简要介绍六朝齐谢赫绘画“六法”的主要内容,引出“气韵生动”这一概念,为下文具体论述“气韵生动”与“迁想妙得”之间的辩证关系做铺垫。
例2 《马裤先生》(小说)阅读题:小说开头第一段就描写马裤先生的衣着言行,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相关文段:火车在北平东站还没开,同屋那位睡上铺的穿马裤,戴平光眼镜,青缎子洋服上身,胸袋插着小楷羊毫,足蹬青绒快靴的先生发了问:“你也是从北平上车?”很和气的。
解析:审清题干,第一段,意味着这样的开头对全文有重要作用,答题时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作答,先看看这一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有何作用,然后再思考对表达主题有什么作用即可。
参考答案:①勾画一个衣着言行与众不同、令人发笑的人物形象;②为后文即将发生的幽默、可笑的故事作铺垫;③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二、 结尾句段的作用
文本结尾句子或段落的作用:①内容层面:点明中心,揭示主旨;强化作者情感,深化或升华主旨。②结构层面:呼应标题;首尾呼应;卒章显志,总结全文。③表达效果层面:生动形象等。上述角度有关涉就要分析归纳,没有关涉就不必强答。
例3 《阳关古道苍凉》(散文)阅读题:文章末尾引用郭小川的诗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相关文段:(开头)一到敦煌,我就想了阳关。阳关在哪里?它还是那么荒凉、那么令人感伤吗?于是,一缕思绪把我带到了古阳关遗址。
……
(结尾)自古以来,阳关在人们心中,总是烽火连天,黄沙穿甲,满是凄凉悲惋。然而,今天阳关附近,则已出现柳绿花红、林茂粮丰的景象。游人漫步这里,既可凭吊古阳关遗址,还可以远眺绿洲、沙漠、雪峰的自然风光。“何必‘劝君更尽一杯酒’,这样的苦酒何须进,且把它还给古诗人!什么‘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样的诗句不必吟,且请把它埋进荒沙百尺深!”这是郭小川的诗句吧!
解析:第一问主要分析作者引用郭小川的诗句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结合文本《阳关古道苍凉美》最后一段可知,它是对今天阳关的赞美,也抒发了作者的豪迈感情。第二问一般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来作答。形式上,文末的句子主要是呼应开头(或标题),总括全文;内容上,主要是点明主旨,升华主题,强化观点等。
参考答案:①表现了作者的豪情壮志和对今日美丽富饶的阳关的赞美;②回应了文章开头的提问,使文章前后照应,并强化了作者的观点。
例4 《活着》(小说)阅读题:请简要分析小说最后一段景物描写的作用。(4分)
相关文段:(开头)我遇到那位名叫福贵的老人时,夏季刚刚来到。
那天午后,我走到了一棵有着茂盛叶子的树下,看到近旁田里一个老人和一头老牛。这位老人后来和我一起坐在了那棵茂盛的树下,在那个充满阳光的下午,他向我讲述了自己。
……
(结尾)老人和牛渐渐远去,我听到老人粗哑的令人感动的嗓音从远处传来,他的歌声在空旷的傍晚像风一样飘扬。
炊烟在农舍的屋顶袅袅升起,在霞光四射的空中分散后消隐了。女人吆喝孩子的声音此起彼伏,一个男人挑着粪桶从我跟前走过,扁担吱呀吱呀一路响了过去。慢慢地,田野趋向了宁静,四周出现了模糊,霞光逐渐退去。 解析:要注意从内容和结构方面作答。结尾宁静祥和的环境描写,点出了老人的生活环境,照应文本开头,深化了主题,表达了对安宁、祥和生活的向往。
参考答案:①点出了老人的乡间生活环境;②透露出乡间的生活都顺应着自然的规律;③以此结尾,深化主题,增添了小说的意味;④照应开头,使文章结构完整。
三、 插入段的作用
从文本构思的角度看,文本在主体段之外,经常穿插一些其他的材料,这种非主题材料的段落我们称之为插入段。插入的内容,或是景物描写,或是摹状实物,或描写人物,或是事件叙述,或是诗词引用,或事例论证的材料等。
插入段的作用,一般从内容、结构和效果三个层面来看:①从内容层面看:突出主体、丰富内容、凸显主旨、强化情感等。要理解插入段的作用,必须了解插入段的中心;要了解插入段的中心,往往需要找出插入段的中心句;若没有明确的中心句,则需借助关键词语或相关句子了解插入段的中心。②从结构层面看:承上启下,呼应前文,前后照应,拓展延伸,宕开一笔,形成波澜等。③从表达效果层面看:生动形象等。上述角度有关涉就要分析归纳,没有关涉就不必强答。
不同文体,插入段的作用往往会不同:①写事类文本:补充交代叙事的不足,能将人物和事件叙述得更有历史的深度和厚度,能多角度地展现和刻画人物。②写人类文本:能将事件的成因变得具体翔实,更透彻细致;使人物的性格、地位、灵魂、经历都立体地、全面地展示在读者面前。③论述类文本:内容丰富、论据充足、论证充实、结构摇曳多姿。
关于引文(引述、穿插性材料)的作用:①对当前语段的内容作用;②对全文的作用;③丰富文本内容或富有诗意等;④增加权威性、文学性、历史性、文化性等。
例5 《花事》(散文)阅读题:第⑤段中写观扬州徐园樱花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相关文段:④四月中旬。竟不知道自己住的小区里有樱花。就在后面一个自行车棚前面,有三大棵,是日本晚樱,似乎又叫八重樱的,一棵白色,两棵粉色。想必是自己也知道是迟了,于是格外盛大地开了,在花下仰了头看,一层花上面还是一层花,竟是花天。让人薄醉的明媚梦境,难怪“花天”是和“酒地”连在一起。
⑤上一次这样仰看樱花,是几年前在扬州的徐园,就在院子门内一侧,牡丹正开,盛大无比,色泽灼人,上面居然一棵樱花,密密盖住了天,这种搭配在别处从未见过,给人的感觉足够奇异,简直有几分妖魅。人坐在中间的石凳上,眼睛被花光照得晕眩,只好闭上,还觉花气填满了肺腑。人生到此,还有什么愿望?大概只有一个:希望这个梦不要醒来。
⑥但是樱花还是谢了,最初几瓣飘落,就让人担心风雨。但是风雨该来的时候还是来了,于是樱花雪一阵比一阵密。一夜风雨之后,出门时倒吸一口气,台阶下,堆了一堆的粉色花瓣。
解析:作者在文中插入观看扬州徐园樱花,从内容角度来看,第⑤自然段描绘了“八重樱花之盛景”,表现自己对花天美景的陶醉之情。从结构角度来看,这是由“八重樱”而联想到的,与上文描写的“八重樱”形成映衬,并写了徐园樱花妖艳美丽,为下文写看到樱花的凋谢而感伤作铺垫。
参考答案:衬托“八重樱”之盛景,进一步表现自己对花天美景的陶醉,为下文抒写樱花凋谢的感情落差做铺垫。
例6 《淳朴的嗜血者》(议论文)阅读题:本文引用鲁迅的话有什么作用?(3分)
相关文段:李逵为什么会让人害怕?也许是他过于无拘无束了,破坏的能量太大了。鲁迅说过:“李逵劫法场时,抡起板斧来排头砍去,而所砍的是看客。”《水浒》作者却用欣赏的笔调,浓墨重彩托出了一个“嗜血者”形象:他的板斧向来是“排头砍去”,而且动不动就“杀得手顺”。在这种状态下,是没有是非曲直好说的。
解析:引用鲁迅的话,完全符合论述类文本的一般作用:为本文作者的观点提供了一个有力的论据。但这里有一个特殊之处,下文写《水浒》作者对“排头砍去”行为的欣赏态度,所以引用鲁迅的话,还取得了对比效果。
参考答案:鲁迅的话与《水浒》作者态度形成对比,有力地论证了作者认为李逵“破坏的能量太大”的观点,具有权威性。
四、 过渡句段的作用
文本段落之间往往有一些过渡性的简短自然段出现,而且有些段落的开头或末尾还有过渡性的句子。这些都是所谓的过渡段和过渡句。过渡性句子或段落的作用主要是承上启下,使文本结构严谨。做题时要对文本上下文内容仔细分析,弄清楚承上启下的具体内容,具体回答怎样承上、如何启下。
例7 《司马祠》(人物传记)阅读题:第二段里的“过小石桥,穿木牌坊,踏上石砌的古道,便开始了仰望中的登攀”一句,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6分)
相关文段:②韩城南边是一个有别于周围山原的盆地,绿树葱茏,良田万顷,疑是到了江南仙境。从这里流入黄河的芝水,使芝川有着天赐的好风水。与司马迁结缘的汉武帝,曾想长生不死,那些方士官宦之流投其所好,竟在这一带挖到了灵芝。汉武帝喜得瑞草,却也没能活到今天,只是由此将原名陶渠水的这条河更名为芝水了。过小石桥,穿木牌坊,踏上石砌的古道,便开始了仰望中的登攀。
③脚下的古道是用宽大厚实的石条铺成的,粗砺坚硬,历经数千年而牢固如初。古道始建于春秋时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后,继续开凿这条悬崖上的交通要道。楚汉之争,韩信经这儿运过兵;汉武帝祭祀后土,经这儿往返行宫;隋朝末年,李世民经这儿攻入长安;明末李自成经这儿渡龙门,直捣燕京。这条巨石铺砌的古道,万年不朽,是另一部书写在石头上的史记。太史公之前之后,这里上演过的金戈铁马的历史话剧,都被载入了有形无形的史册之中。而这座历尽沧桑的司马祠,也正是在有形之中负载着史圣无形的精神内涵。
解析:这句过渡句,在结构上,由上文介绍韩城、芝水的铺垫过渡,开启下文拜谒司马祠的主体;“仰望中的”一语双关,明写司马祠位居高岗,而自己身在“古道”的落差,含蓄表达对司马迁的仰慕之情;“登攀”一语双关,明写拜谒司马祠要经由古道,由低向高登攀,含蓄表达探求司马迁崇高精神境界的强烈愿望。
参考答案:①在结构上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开始的登攀,开启下文登攀的内容;②表现司马祠的地势由低到高的走向;③暗含对司马迁的敬仰之情。
例8 《骆驼祥子》(小说)阅读题:第二段开头对刘四爷的肖像描写,在本文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相关文段:刘四爷是虎相。快七十了,腰板不弯,拿起腿还走个十里二十里的。两只大圆眼,大鼻头,方嘴,一对大虎牙,一张口就像个老虎。个子几乎与祥子一边儿高,头剃得很亮,没留胡子。他自居老虎,可惜没有儿子,只有个三十七八岁的虎女——知道刘四爷的就必也知道虎妞。她也长得虎头虎脑,因此吓住了男人,帮助父亲办事是把好手,可是没人敢娶她做太太。她什么都和男人一样,连骂人也有男人的爽快,有时候更多一些花样。刘四爷打外,虎妞打内,父女把人和车厂治理得铁筒一般。人和厂成了洋车界的权威。
解析:第二段是过渡段,开始就用了总领句“刘四爷是虎相”,下文接着通过年龄、身体状况、相貌等来展现“虎相”,让上文刘四爷的“打过群架,抢过良家妇女,跪过铁索”等性格、为人有了原因,使形象鲜明生动,自然而然地引出下文的虎妞。
参考答案:①结构上,承上启下,承接上一段对刘四爷的概括叙述,引出虎妞这一人物形象;②内容上,突出刘四爷的“虎气”(性格),使这一形象更加鲜明生动(具体可感)。
最后,我们在分析句段作用时,要辨析三组易混的作用术语:
①内容和结构。这两个词本来很好区分,可不少考生将其混为一谈。像引出下文,为……做铺垫,总结全文,承上启下,伏笔照应都属结构之列;像写出……内容,交代……背景(原因),抒发……情感,营造……氛围都属内容之列。当然,没有脱离内容而存在的形式,当答“为下文写……(内容)作铺垫,与下文……内容形成对照”时,这已是含有内容与结构两个方面了。
②总领下文和引出下文。总领下文也是一种“引出下文”。只不过,这段内容是全文内容的总写,才叫“总领下文(全文)”,否则只能算“引出下文”。
③照应与过渡。照应是上下文内容上的呼应与联系,前有交代,后有应接,一般距离较远。过渡是该句(段)必须同时含有紧承上文的内容和开启下文的文字。过渡只是上下段的关系,没有距离;照应可以有距离,如首与尾的照应。
现代文阅读文本中总会有一些特殊段落,这主要指在文章的结构上起重要作用的段落,如开头段、结尾段、过渡段、插入段等。从高考命题来看,常会就这些特殊段落在文本中的作用设题。分值一般为3~6分。
该题型常见的命题形式有:①作者为什么这样写?②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好处、效果、目的、用意等)?③请说说这一段话(或这一句话,或在某方面)的作用。
【技法揭示】
理解文中重要句段的作用,是现代文阅读的一个能力点,也是一个常考点。理解句子或段落在文本中的作用主要考虑以下三个层面。一是内容层面:内容本身,就是要考虑该内容对人物刻画、事物特征、情感表达、基调奠定等方面的作用;与主题的关系,可考虑对主题有强化、突出、升华、揭示等作用。二是结构层面:点明题意、设置悬念、承上启下(过渡)、照应铺垫、卒章显志(前面几种高考常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引起下文)、设置线索、总结上文、首尾圆合等。三是表达效果层面:生动形象,委婉含蓄,幽默风趣,富有韵味;身临其境,发人深省,耐人寻味,引发共鸣,设置悬念,激发兴趣,权威说服等。
【技法剖析】
一、 开头句段的作用
文本开头句子或段落的作用:①内容层面:引出对象,引入话题;交代环境、背景;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开篇点明题旨。②结构层面:照应题目;总领全文(引起下文);设置悬念,为下文做铺垫;先抑后扬,欲扬先抑。③表达效果层面:生动形象等。上述角度有关涉就要分析归纳,没有关涉就不必强答。
例1 《气韵生动和迁想妙得》(议论文)阅读题:第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6分)
相关文段:①六朝齐的谢赫在《古画品录》序中提出了绘画“六法”,其成为中国后来绘画思想、艺术思想的指导原理。“六法”就是: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
②希腊人很早就提出“模仿自然”。谢赫“六法”中的“应物象形”“随类赋彩”是模仿自然,它要求艺术家睁眼看世界(形象、颜色),并把它表现出来。但是艺术家不能停留在这里,否则就是自然主义。艺术家要进一步表达出形象内部的生命,这就是“气韵生动”的要求。气韵生动,这是绘画创作追求的最高目标、最高的境界,也是绘画批评的主要标准。
解析:看段落的作用,要看本身的作用,与标题、开头、上文、下文、结尾的作用,看它在文章中的地位。第一段从内容上讲主要介绍了六朝齐谢赫绘画“六法”的理论知识,而本文的标题为“气韵生动和迁想妙得”,在谢赫的“六法”中就提及了“气韵生动”这一概念,且下文就是围绕“气韵生动”与“迁想妙得”的关系所写。
参考答案:简要介绍六朝齐谢赫绘画“六法”的主要内容,引出“气韵生动”这一概念,为下文具体论述“气韵生动”与“迁想妙得”之间的辩证关系做铺垫。
例2 《马裤先生》(小说)阅读题:小说开头第一段就描写马裤先生的衣着言行,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相关文段:火车在北平东站还没开,同屋那位睡上铺的穿马裤,戴平光眼镜,青缎子洋服上身,胸袋插着小楷羊毫,足蹬青绒快靴的先生发了问:“你也是从北平上车?”很和气的。
解析:审清题干,第一段,意味着这样的开头对全文有重要作用,答题时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作答,先看看这一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有何作用,然后再思考对表达主题有什么作用即可。
参考答案:①勾画一个衣着言行与众不同、令人发笑的人物形象;②为后文即将发生的幽默、可笑的故事作铺垫;③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二、 结尾句段的作用
文本结尾句子或段落的作用:①内容层面:点明中心,揭示主旨;强化作者情感,深化或升华主旨。②结构层面:呼应标题;首尾呼应;卒章显志,总结全文。③表达效果层面:生动形象等。上述角度有关涉就要分析归纳,没有关涉就不必强答。
例3 《阳关古道苍凉》(散文)阅读题:文章末尾引用郭小川的诗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相关文段:(开头)一到敦煌,我就想了阳关。阳关在哪里?它还是那么荒凉、那么令人感伤吗?于是,一缕思绪把我带到了古阳关遗址。
……
(结尾)自古以来,阳关在人们心中,总是烽火连天,黄沙穿甲,满是凄凉悲惋。然而,今天阳关附近,则已出现柳绿花红、林茂粮丰的景象。游人漫步这里,既可凭吊古阳关遗址,还可以远眺绿洲、沙漠、雪峰的自然风光。“何必‘劝君更尽一杯酒’,这样的苦酒何须进,且把它还给古诗人!什么‘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样的诗句不必吟,且请把它埋进荒沙百尺深!”这是郭小川的诗句吧!
解析:第一问主要分析作者引用郭小川的诗句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结合文本《阳关古道苍凉美》最后一段可知,它是对今天阳关的赞美,也抒发了作者的豪迈感情。第二问一般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来作答。形式上,文末的句子主要是呼应开头(或标题),总括全文;内容上,主要是点明主旨,升华主题,强化观点等。
参考答案:①表现了作者的豪情壮志和对今日美丽富饶的阳关的赞美;②回应了文章开头的提问,使文章前后照应,并强化了作者的观点。
例4 《活着》(小说)阅读题:请简要分析小说最后一段景物描写的作用。(4分)
相关文段:(开头)我遇到那位名叫福贵的老人时,夏季刚刚来到。
那天午后,我走到了一棵有着茂盛叶子的树下,看到近旁田里一个老人和一头老牛。这位老人后来和我一起坐在了那棵茂盛的树下,在那个充满阳光的下午,他向我讲述了自己。
……
(结尾)老人和牛渐渐远去,我听到老人粗哑的令人感动的嗓音从远处传来,他的歌声在空旷的傍晚像风一样飘扬。
炊烟在农舍的屋顶袅袅升起,在霞光四射的空中分散后消隐了。女人吆喝孩子的声音此起彼伏,一个男人挑着粪桶从我跟前走过,扁担吱呀吱呀一路响了过去。慢慢地,田野趋向了宁静,四周出现了模糊,霞光逐渐退去。 解析:要注意从内容和结构方面作答。结尾宁静祥和的环境描写,点出了老人的生活环境,照应文本开头,深化了主题,表达了对安宁、祥和生活的向往。
参考答案:①点出了老人的乡间生活环境;②透露出乡间的生活都顺应着自然的规律;③以此结尾,深化主题,增添了小说的意味;④照应开头,使文章结构完整。
三、 插入段的作用
从文本构思的角度看,文本在主体段之外,经常穿插一些其他的材料,这种非主题材料的段落我们称之为插入段。插入的内容,或是景物描写,或是摹状实物,或描写人物,或是事件叙述,或是诗词引用,或事例论证的材料等。
插入段的作用,一般从内容、结构和效果三个层面来看:①从内容层面看:突出主体、丰富内容、凸显主旨、强化情感等。要理解插入段的作用,必须了解插入段的中心;要了解插入段的中心,往往需要找出插入段的中心句;若没有明确的中心句,则需借助关键词语或相关句子了解插入段的中心。②从结构层面看:承上启下,呼应前文,前后照应,拓展延伸,宕开一笔,形成波澜等。③从表达效果层面看:生动形象等。上述角度有关涉就要分析归纳,没有关涉就不必强答。
不同文体,插入段的作用往往会不同:①写事类文本:补充交代叙事的不足,能将人物和事件叙述得更有历史的深度和厚度,能多角度地展现和刻画人物。②写人类文本:能将事件的成因变得具体翔实,更透彻细致;使人物的性格、地位、灵魂、经历都立体地、全面地展示在读者面前。③论述类文本:内容丰富、论据充足、论证充实、结构摇曳多姿。
关于引文(引述、穿插性材料)的作用:①对当前语段的内容作用;②对全文的作用;③丰富文本内容或富有诗意等;④增加权威性、文学性、历史性、文化性等。
例5 《花事》(散文)阅读题:第⑤段中写观扬州徐园樱花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相关文段:④四月中旬。竟不知道自己住的小区里有樱花。就在后面一个自行车棚前面,有三大棵,是日本晚樱,似乎又叫八重樱的,一棵白色,两棵粉色。想必是自己也知道是迟了,于是格外盛大地开了,在花下仰了头看,一层花上面还是一层花,竟是花天。让人薄醉的明媚梦境,难怪“花天”是和“酒地”连在一起。
⑤上一次这样仰看樱花,是几年前在扬州的徐园,就在院子门内一侧,牡丹正开,盛大无比,色泽灼人,上面居然一棵樱花,密密盖住了天,这种搭配在别处从未见过,给人的感觉足够奇异,简直有几分妖魅。人坐在中间的石凳上,眼睛被花光照得晕眩,只好闭上,还觉花气填满了肺腑。人生到此,还有什么愿望?大概只有一个:希望这个梦不要醒来。
⑥但是樱花还是谢了,最初几瓣飘落,就让人担心风雨。但是风雨该来的时候还是来了,于是樱花雪一阵比一阵密。一夜风雨之后,出门时倒吸一口气,台阶下,堆了一堆的粉色花瓣。
解析:作者在文中插入观看扬州徐园樱花,从内容角度来看,第⑤自然段描绘了“八重樱花之盛景”,表现自己对花天美景的陶醉之情。从结构角度来看,这是由“八重樱”而联想到的,与上文描写的“八重樱”形成映衬,并写了徐园樱花妖艳美丽,为下文写看到樱花的凋谢而感伤作铺垫。
参考答案:衬托“八重樱”之盛景,进一步表现自己对花天美景的陶醉,为下文抒写樱花凋谢的感情落差做铺垫。
例6 《淳朴的嗜血者》(议论文)阅读题:本文引用鲁迅的话有什么作用?(3分)
相关文段:李逵为什么会让人害怕?也许是他过于无拘无束了,破坏的能量太大了。鲁迅说过:“李逵劫法场时,抡起板斧来排头砍去,而所砍的是看客。”《水浒》作者却用欣赏的笔调,浓墨重彩托出了一个“嗜血者”形象:他的板斧向来是“排头砍去”,而且动不动就“杀得手顺”。在这种状态下,是没有是非曲直好说的。
解析:引用鲁迅的话,完全符合论述类文本的一般作用:为本文作者的观点提供了一个有力的论据。但这里有一个特殊之处,下文写《水浒》作者对“排头砍去”行为的欣赏态度,所以引用鲁迅的话,还取得了对比效果。
参考答案:鲁迅的话与《水浒》作者态度形成对比,有力地论证了作者认为李逵“破坏的能量太大”的观点,具有权威性。
四、 过渡句段的作用
文本段落之间往往有一些过渡性的简短自然段出现,而且有些段落的开头或末尾还有过渡性的句子。这些都是所谓的过渡段和过渡句。过渡性句子或段落的作用主要是承上启下,使文本结构严谨。做题时要对文本上下文内容仔细分析,弄清楚承上启下的具体内容,具体回答怎样承上、如何启下。
例7 《司马祠》(人物传记)阅读题:第二段里的“过小石桥,穿木牌坊,踏上石砌的古道,便开始了仰望中的登攀”一句,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6分)
相关文段:②韩城南边是一个有别于周围山原的盆地,绿树葱茏,良田万顷,疑是到了江南仙境。从这里流入黄河的芝水,使芝川有着天赐的好风水。与司马迁结缘的汉武帝,曾想长生不死,那些方士官宦之流投其所好,竟在这一带挖到了灵芝。汉武帝喜得瑞草,却也没能活到今天,只是由此将原名陶渠水的这条河更名为芝水了。过小石桥,穿木牌坊,踏上石砌的古道,便开始了仰望中的登攀。
③脚下的古道是用宽大厚实的石条铺成的,粗砺坚硬,历经数千年而牢固如初。古道始建于春秋时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后,继续开凿这条悬崖上的交通要道。楚汉之争,韩信经这儿运过兵;汉武帝祭祀后土,经这儿往返行宫;隋朝末年,李世民经这儿攻入长安;明末李自成经这儿渡龙门,直捣燕京。这条巨石铺砌的古道,万年不朽,是另一部书写在石头上的史记。太史公之前之后,这里上演过的金戈铁马的历史话剧,都被载入了有形无形的史册之中。而这座历尽沧桑的司马祠,也正是在有形之中负载着史圣无形的精神内涵。
解析:这句过渡句,在结构上,由上文介绍韩城、芝水的铺垫过渡,开启下文拜谒司马祠的主体;“仰望中的”一语双关,明写司马祠位居高岗,而自己身在“古道”的落差,含蓄表达对司马迁的仰慕之情;“登攀”一语双关,明写拜谒司马祠要经由古道,由低向高登攀,含蓄表达探求司马迁崇高精神境界的强烈愿望。
参考答案:①在结构上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开始的登攀,开启下文登攀的内容;②表现司马祠的地势由低到高的走向;③暗含对司马迁的敬仰之情。
例8 《骆驼祥子》(小说)阅读题:第二段开头对刘四爷的肖像描写,在本文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相关文段:刘四爷是虎相。快七十了,腰板不弯,拿起腿还走个十里二十里的。两只大圆眼,大鼻头,方嘴,一对大虎牙,一张口就像个老虎。个子几乎与祥子一边儿高,头剃得很亮,没留胡子。他自居老虎,可惜没有儿子,只有个三十七八岁的虎女——知道刘四爷的就必也知道虎妞。她也长得虎头虎脑,因此吓住了男人,帮助父亲办事是把好手,可是没人敢娶她做太太。她什么都和男人一样,连骂人也有男人的爽快,有时候更多一些花样。刘四爷打外,虎妞打内,父女把人和车厂治理得铁筒一般。人和厂成了洋车界的权威。
解析:第二段是过渡段,开始就用了总领句“刘四爷是虎相”,下文接着通过年龄、身体状况、相貌等来展现“虎相”,让上文刘四爷的“打过群架,抢过良家妇女,跪过铁索”等性格、为人有了原因,使形象鲜明生动,自然而然地引出下文的虎妞。
参考答案:①结构上,承上启下,承接上一段对刘四爷的概括叙述,引出虎妞这一人物形象;②内容上,突出刘四爷的“虎气”(性格),使这一形象更加鲜明生动(具体可感)。
最后,我们在分析句段作用时,要辨析三组易混的作用术语:
①内容和结构。这两个词本来很好区分,可不少考生将其混为一谈。像引出下文,为……做铺垫,总结全文,承上启下,伏笔照应都属结构之列;像写出……内容,交代……背景(原因),抒发……情感,营造……氛围都属内容之列。当然,没有脱离内容而存在的形式,当答“为下文写……(内容)作铺垫,与下文……内容形成对照”时,这已是含有内容与结构两个方面了。
②总领下文和引出下文。总领下文也是一种“引出下文”。只不过,这段内容是全文内容的总写,才叫“总领下文(全文)”,否则只能算“引出下文”。
③照应与过渡。照应是上下文内容上的呼应与联系,前有交代,后有应接,一般距离较远。过渡是该句(段)必须同时含有紧承上文的内容和开启下文的文字。过渡只是上下段的关系,没有距离;照应可以有距离,如首与尾的照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