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莫言获得诺贝尔奖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他的成功不是我们传统教育或学校教育的功劳,因为他只有小学毕业;其文章中质朴真实情感的表达无疑与其阅人无数、历经坎坷以及他热爱生活有关,我个人觉得更与他从小爱听故事、酷爱阅读有关。作为现在的中学生,莫言的经历我们无法复制,也无须复制,但其酷爱阅读的习惯值得我们借鉴。因为我们都知道,语文阅读与写作之间有着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关联。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与写作水平,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加强二者的渗透是尤为必要的。
[关键词]:语文教学;阅读;写作;相互渗透
什么叫阅读?什么叫写作?人定的称谓似乎将二者严格地区别开来,就连教材也是将阅读教学归为一起,将写作教学独立出去,一个系统分裂了另一个系统。这好比面对一道牛排,左手持叉,右手持刀,刀叉各异,但都是为了将牛排舒适地吃下去。倘若二者去其一,牛排照样也可以下肚,却没有了过程的享受感。周国平先生说:“任何有效的阅读不仅是吸收和接受,同时也是投入和创造。”①美国文艺复兴的领袖、杰出的散文大师爱默生指出:“把自己的生活当作正文,把书籍当作注解;以一颗活跃的灵魂,为获得灵感而读书。”或许这符合阅读与写作作为一种审美的接受逻辑。
一、写作在阅读教学中的渗透
阅读之美,妙不可言。阅读至动情处,常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感。然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模块,不仅要做到意会,而且要会言传,否则阅读便“死在言下”了。唯有突破了这一瓶颈,才能别开洞天。
1、适时地在阅读教学中穿插写作
此处的“写作”并非写作知识,而是指写作实践,但又不同于一篇具体的谋篇布局之作。当有些文学经典很难用口头语言去表达其妙时,不妨考虑下书面语言,即感性不足以表情达意时遂用理性。如在我们很多阅读教学中,有很多同学们非常感兴趣的开放性的思考题,对某一问题你有怎样的认识?你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的?等等,可以让学生在课堂时间花个五六分钟形成一篇表达自我观点的小短文。
2、适当地在阅读教学中穿插写作
穿插不等于依托,尽管阅读与写作一衣带水,但亦有各自特点,不科学地穿插热心要矫枉过正,反而失去了穿插的效果。所谓“适当”是指可操作、有形象、有趣味。这需要一个空间——想象空间,有了阅读空白才有想象空间,空白越多,空间越大。比如《卫风·氓》,设置一问题即可:本诗以弃妇口吻为之,氓并未出现,假如你是其氓,看完本诗,有何感触?请写一封回信。又如《孔雀东南飞》焦母为何非要逼焦仲卿休了刘兰芝,诗中没有明确交待,可以“兰芝被休之谜”为题,以纲要式的形式提炼观点。这样既提高了阅读探究能力,又提升了写作水平。
3、多形式地在阅读教学中穿插写作
写作是个性化的加工过程,不必拘泥于一种形式。阅读是美的寻找过程,不必强求于一种见解。批注、改写、扩写、仿写等等均可在阅读教学中有所涉足,时间久了,小风小雨亦可成大气候。其中让学生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很重要,老师要鼓励学生先阅读再创作、边阅读边创作,鼓励学生灵感显现当即创作;读书笔记的内容可以宽放些,可以是心灵的独白,可以是对阅读文章的理解,也可以是对身边人和事的看法,还可以写对过往的回忆,甚至可以写对即时新闻的评述。多年来,我发现,认真对待写读书笔记的学生,其语文高考成绩都很优秀。
二、阅读教材在写作教学中的渗透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与作文的熟练技能。”
1、教材可以成为写作的素材
生活当然是写作永久而且鲜活的素材,但能够入选中学教材的文章本就是历经生活的考验,是对生活的浓缩与升华。打开教材,我们就开启了尘封已久的历史,直面人生的惨烈与悲壮尽在其中。孔子的大道成仁、老子的清静无为、庄子的天人合一、孟子的舍生取义、墨子的兼爱非攻、李白的狂歌悲笑、杜甫的沉郁顿挫、李清照的前甜后苦、陆游的心系家国……人世间的悲欢离合、入世情怀鲜活而不朽。
2、教材可以成为写作技巧的借鉴
没有技巧的写作终失之随意和散漫。教材堪称文学经典,不仅是思想内容的高超出世,也包括艺术构思的出类拔萃。《孟子》的严谨好辩、《庄子》的汪洋恣肆、鲁迅的嬉笑怒骂、朱自清的清新自然、徐志摩的缠绵悱恻、沈从文的“湘西无痕”、钱钟书的雍容华贵……此番财富若能化为己有,岂愁一篇之中有清词丽句?具体而言,如写议论文中,想用喻证法及正反对比论证法可以学习借鉴荀子的《劝学》,想借古讽今评论时政可以学习借鉴苏洵的《六国论》,想观点的提出先破后立,边破边立则可以学习借鉴鲁迅的《拿来主义》,等等。
3、教材可以成为写作激情的碰撞
写作本是表情达意的需要,是心声的吐露与交流。毛荣富说:“原来,对于写作来讲,所谓生活不应是表面意义的客观事物和生存活动,而是和心灵产生过碰撞和交流后产生了独特的体验并成为心灵一部分的那些现象和事件。”②显然写作激情需要某种特定的刺激和启发。如处理选修教材《庄子》部分时,可以把旧教材(人教版第五册)中鲍鹏山先生所写的《庄子:当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印发给学生,相信学生会有由衷的赞叹并心生仿写的冲动。而写作不正是从仿写开始的吗?再如我们学习《祝福》时会播放《祝福》的电影片段,不少学生发现电影对小说进行了改编,如电影最后加了“祥林嫂怒砍山神庙”的情节,因此,我们可以布置作文,这一情节的改动是否合理,若是论述“不合理”,则更多的是引导学生回归文本的深入研读;若是论述为“合理”,则更多的是引导学生回到电影拍摄的时代背景及思考其拍摄社会意义。
参考文献:
[1]周国平《人与书之间》(华夏出版社 2009、11)
[2]《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关键词]:语文教学;阅读;写作;相互渗透
什么叫阅读?什么叫写作?人定的称谓似乎将二者严格地区别开来,就连教材也是将阅读教学归为一起,将写作教学独立出去,一个系统分裂了另一个系统。这好比面对一道牛排,左手持叉,右手持刀,刀叉各异,但都是为了将牛排舒适地吃下去。倘若二者去其一,牛排照样也可以下肚,却没有了过程的享受感。周国平先生说:“任何有效的阅读不仅是吸收和接受,同时也是投入和创造。”①美国文艺复兴的领袖、杰出的散文大师爱默生指出:“把自己的生活当作正文,把书籍当作注解;以一颗活跃的灵魂,为获得灵感而读书。”或许这符合阅读与写作作为一种审美的接受逻辑。
一、写作在阅读教学中的渗透
阅读之美,妙不可言。阅读至动情处,常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感。然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模块,不仅要做到意会,而且要会言传,否则阅读便“死在言下”了。唯有突破了这一瓶颈,才能别开洞天。
1、适时地在阅读教学中穿插写作
此处的“写作”并非写作知识,而是指写作实践,但又不同于一篇具体的谋篇布局之作。当有些文学经典很难用口头语言去表达其妙时,不妨考虑下书面语言,即感性不足以表情达意时遂用理性。如在我们很多阅读教学中,有很多同学们非常感兴趣的开放性的思考题,对某一问题你有怎样的认识?你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的?等等,可以让学生在课堂时间花个五六分钟形成一篇表达自我观点的小短文。
2、适当地在阅读教学中穿插写作
穿插不等于依托,尽管阅读与写作一衣带水,但亦有各自特点,不科学地穿插热心要矫枉过正,反而失去了穿插的效果。所谓“适当”是指可操作、有形象、有趣味。这需要一个空间——想象空间,有了阅读空白才有想象空间,空白越多,空间越大。比如《卫风·氓》,设置一问题即可:本诗以弃妇口吻为之,氓并未出现,假如你是其氓,看完本诗,有何感触?请写一封回信。又如《孔雀东南飞》焦母为何非要逼焦仲卿休了刘兰芝,诗中没有明确交待,可以“兰芝被休之谜”为题,以纲要式的形式提炼观点。这样既提高了阅读探究能力,又提升了写作水平。
3、多形式地在阅读教学中穿插写作
写作是个性化的加工过程,不必拘泥于一种形式。阅读是美的寻找过程,不必强求于一种见解。批注、改写、扩写、仿写等等均可在阅读教学中有所涉足,时间久了,小风小雨亦可成大气候。其中让学生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很重要,老师要鼓励学生先阅读再创作、边阅读边创作,鼓励学生灵感显现当即创作;读书笔记的内容可以宽放些,可以是心灵的独白,可以是对阅读文章的理解,也可以是对身边人和事的看法,还可以写对过往的回忆,甚至可以写对即时新闻的评述。多年来,我发现,认真对待写读书笔记的学生,其语文高考成绩都很优秀。
二、阅读教材在写作教学中的渗透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与作文的熟练技能。”
1、教材可以成为写作的素材
生活当然是写作永久而且鲜活的素材,但能够入选中学教材的文章本就是历经生活的考验,是对生活的浓缩与升华。打开教材,我们就开启了尘封已久的历史,直面人生的惨烈与悲壮尽在其中。孔子的大道成仁、老子的清静无为、庄子的天人合一、孟子的舍生取义、墨子的兼爱非攻、李白的狂歌悲笑、杜甫的沉郁顿挫、李清照的前甜后苦、陆游的心系家国……人世间的悲欢离合、入世情怀鲜活而不朽。
2、教材可以成为写作技巧的借鉴
没有技巧的写作终失之随意和散漫。教材堪称文学经典,不仅是思想内容的高超出世,也包括艺术构思的出类拔萃。《孟子》的严谨好辩、《庄子》的汪洋恣肆、鲁迅的嬉笑怒骂、朱自清的清新自然、徐志摩的缠绵悱恻、沈从文的“湘西无痕”、钱钟书的雍容华贵……此番财富若能化为己有,岂愁一篇之中有清词丽句?具体而言,如写议论文中,想用喻证法及正反对比论证法可以学习借鉴荀子的《劝学》,想借古讽今评论时政可以学习借鉴苏洵的《六国论》,想观点的提出先破后立,边破边立则可以学习借鉴鲁迅的《拿来主义》,等等。
3、教材可以成为写作激情的碰撞
写作本是表情达意的需要,是心声的吐露与交流。毛荣富说:“原来,对于写作来讲,所谓生活不应是表面意义的客观事物和生存活动,而是和心灵产生过碰撞和交流后产生了独特的体验并成为心灵一部分的那些现象和事件。”②显然写作激情需要某种特定的刺激和启发。如处理选修教材《庄子》部分时,可以把旧教材(人教版第五册)中鲍鹏山先生所写的《庄子:当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印发给学生,相信学生会有由衷的赞叹并心生仿写的冲动。而写作不正是从仿写开始的吗?再如我们学习《祝福》时会播放《祝福》的电影片段,不少学生发现电影对小说进行了改编,如电影最后加了“祥林嫂怒砍山神庙”的情节,因此,我们可以布置作文,这一情节的改动是否合理,若是论述“不合理”,则更多的是引导学生回归文本的深入研读;若是论述为“合理”,则更多的是引导学生回到电影拍摄的时代背景及思考其拍摄社会意义。
参考文献:
[1]周国平《人与书之间》(华夏出版社 2009、11)
[2]《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