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类朗读教学之我见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25800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我听了一堂公开课——《变色龙》,执教老师开门见山,直接入题,接着安排学生分角色朗读,这一环本是无可厚非的,可是教师既没有指导,也没有要求,也没让学生准备,只是花了15分钟时间选角色和朗读,这样,可想而知,怎么能读出效果来呢?不但淹没了课堂气氛,也削弱了语言本身的表现力。再仔细一想,语文课上只求形式不求实效的朗读似乎经常可见。朗读只是一种课堂虚空的热闹和喧嚣,只是课堂教学的一种点缀,而实质上是学生个性化解读的丢失。
  那么,对此类事倍功半的朗读该怎么办?我在教学小说类课文时是这样的:
  1、查阅资料、了解背景
  作者创作小说一般都是以当时的社会为时代背景,创作的人物形象是在当时特定的背景下所具有的特殊性格,而学生已远离了那个时代,或许会不理解、难把握,所以在分角色朗读前,我必让学生通过上网,查资料等手段去了解作者及其创作的背景。比如,教《孔乙己》一文之前,先布置同学们去查关于孔乙己的姓名、咸亨酒店、“孔乙己”原型的另两种说法等等。这些资料就为学生去了解孔乙己、去理解这一形象的社会意义提供了很好的线索。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有可能把握孔乙己的语气、语调,揣摩人物的心理,更好的理解课文,达到朗读训练的效果。这比教师枯燥的讲解深刻得多,也适应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2、善用导语、激发兴趣
  朱熹要求学生从小养成正确朗读的习惯,欧阳修说:“为文有三多”,第一就是“多读”,然后才是“多作,多商量”。一篇文章,读出声音来,读出抑扬顿挫、语调神情来,比单用眼睛看所得的印象要深刻得多,对于文章的思想感情,领会透彻得多,从中受到的感染要强得多。
  因此,在语文课上,教师要善于把握时机,围绕课文内容,创设一种富有感染力的情境,调动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情感朗读中,营造一种愿读、乐读、争着读的氛围。教师巧妙的导入,能调动学生情感,激发学生浓厚兴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朗读。我在教《变色龙》一文时,出示一张“变色龙”的图片,并解说“变色龙”——它是一种蜥蜴,它的皮肤会随着四周物体颜色的变化而变化,变色为保护色。那么,人们为什么称“狼嘴狐尾”的两面派为“变色龙”就不言而喻了。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个典型的两面派的故事。这样寥寥数语,较好地促进了学生的思维、想象、情感等心智活动,使他们主动参与到朗读实践中来。
  3、分组合作、培养角色意识
  朗读是凭借语言文字还原语言形象,理解语言内涵,体会语言情感的复杂的心理过程。这样纯技巧的指导,不如让学生反复朗读,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体会文章的精义妙理,神思妙笔,在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的基础上,再通过声音将作品中的“情”读出来。
  有的老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过分强调纯技法的指导,诸如哪里要读重些,哪里要读轻些,何处要读慢些,何处要读快些。或是要求学生“带着悲痛的心情读”、“带着高兴的感情读”,不时提醒学生:“声音要低沉”,“速度要轻快”……通过这样的技术指导,学生看似懂“有感情”,但那不是真情实感的流露。而我所任教的班上,在朗读教学时,每四人一组,分工合作,当角色较多时,有的同学就担任两个角色甚至更多,经过一学期的训练,来听公开课的老师总会为他们的朗读而赞叹。
  4、模拟人物、分角色朗读
  针对小说、戏剧的学习,分角色朗读可以充分发挥其品味语言艺术、领悟作品内涵的作用。“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便是叶圣陶先生所推崇的“美读”,他还说,倘“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了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心灵相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法都有莫大的收获”。也就是说,在美读中,不仅理解了文章的意思,包括文章难以言传的韵味,而且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同类文章的阅读方法。
  我在教《变色龙》时,把分角色朗读这一环节放在了揣摩人物形象之后。如“我绝不轻易放过……”“我要好好教训他一顿”“我要拿点颜色出来”“混蛋”“猪崽子”等对老百姓的话,表现了奥楚蔑洛夫大耍威风、媚上欺下的性格特点;“这是他老人家的……”“就说这狗是我找着,派人送上的”“娇贵”“伶俐”等对上司说的话,表现他奴颜媚骨,趋炎附势的性格特点。只有在准确理解、把握作品,把握人物形象时,才会把作品的语言逐步“内化”为学生的语言和思维,从而提高学生自身语言能力、思维经验和审美情趣。
  读是语文教学的精华所在,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既是手段,也是目的。叶圣陶先生说:“令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作一种享受,而不看作一种负担。一遍比一遍读来入调,一遍比一遍体会亲切,并不希望早一点背诵,而自然达到純熟的境界。”我相信,只要长期坚持训练,学生的朗读水平一定会提高上去。
其他文献
【摘要】:在日常生活中唇形在言语的学习和交流活动中至关重要。本文梳理了唇形研究在语音学研究中的应用,以及研究价值,唇形研究在少数民族语言当中的研究。通过本文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需要将理论知识与实验研究紧密结合,采用更为科学和精准的研究设备及研究手段,不断扩大研究范围,拓宽研究思路,进一步推进唇形研究的发展。  【关键词】:唇形研究;语音;蒙古语;藏语  1.引言  近年来人们对语音学的研究范围和方
期刊
【摘要】:本文对当代工笔花鸟画中“复古现象”的研究,即是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了解,也是对当代工笔花鸟画家对传统的继承和发扬的归纳,只有在当代工笔花鸟画创作中认识和把握中国花鸟画的传统精髓和精神,结合时代气息,充分地挖掘和表现传统艺术,才能拓展当代工笔花鸟画创作中的新境界。  【关键词】:工笔花鸟画;复古现象;必然性;价值  中国是有着五千年文明发展史的文化古国,中国画正是在中国文化的基础上孕育出的中
期刊
【摘要】:本文是以对现代陶艺的特征为出发点,阐述了现代套一的情感因素是现代陶艺的内本质要求,也是现代陶艺创作赖以生存、蓬勃发展不可或缺的动力。  【关键词】:现代陶艺;情感;社会文化;工艺创作  现代陶艺是陶艺家以陶瓷材质为载体,社会中人们的审美与陶艺家用艺术语言来形容有着极大的联系,人与自然、人与社会间的思想情感亦是如此。陶艺的创作是一个完整艺术形态的创造性审美活动。现代艺术与陶艺文化的结合就是
期刊
【摘要】在当今艺术惠民工程开展以来,舞蹈最为惠民工程项目,为广大人民群众展现了精彩丰富的文化生活,使群众在精神领域得到提高,为广大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在惠民培训改革的研究中,舞蹈在社会服务中起到了良好的带头作用,深受民众喜欢。  一、艺术惠民与社会服务  自2010年4月起,为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文化利益,沈阳市实施了艺术惠民“双百万”工程,即“百万市
期刊
【摘要】:中国美学史上下两千多年,涉及的范圍相当广泛,内容极为丰富,中国美学对于我们来说有太多的魅力。本文论述了中国美学史的文化特色和发展历程。  【关键词】:文化特色;艺术美学;礼  中国美学史上下两千多年,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内容极为丰富。但是一本书的篇幅终究是有限的。这就产生一个矛盾。解决这个矛盾有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对每个时代的每一个美学思想家(或每一本有关美学的著作),不分大小主次地排列
期刊
【摘要】:本文从儿童幼儿期的立场出发,浅析儿童动画对3-6岁孩子的情感及行为的影响,研究伦理学设计在儿童动画创作的应用。本文作者着重分析儿童动画作品,在创作中体现表达情感,呼吁儿童选择性观看,要把真善美以及传统文化运用到儿童动画创作中去;我们要思考一个问题,设计创造出适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适应儿童发展的儿童动画。首先树立良好正确的价值观;创作出真正适合动画作品,使中国儿童动画在未来的道路上发展越来
期刊
【摘要】:目前国内一直存有对民族唱法“千人一面”的形容,认为在民歌演唱中,总给人一种相同的感受,褒贬不一存有争议。笔者针对这一现象,浅析此现象的形成原因,并从正反两方面谈谈拙见。  【关键词】:学院派;民族唱法;千人一面  近几年,在国内一直存有对民族唱法“千人一面”的形容,即认为在民歌演唱中,总给人一种相同的感受,犹如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对此现象的好坏,幸与不幸,争论也没停止。民歌作为音乐文化的一
期刊
【摘要】: 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罗让巴,其中观哲学是中外藏學界和佛学界研究的热点和重点之一。文章首先概述了宗喀巴的生平事迹及其外观环境,重点论述了宗喀巴大师所提出的“缘起性空”论,从缘起性空的基本特征中的宗教神秘主义和唯心主义抽象思辩入手,叙述了它所涉及的许多重大的哲学问题。  【关键词】: 藏传佛教;格鲁派;缘起性空  一、宗喀巴伦理思想的理论基础  宗喀巴(Tsong-kha-pa,13
期刊
【摘要】:康德的先天综合学说是理解分析哲学的前提和基础,正确认识该学说不仅对了解西方哲学有着深刻的意义,同时也可以加深以乔姆斯基为代表的形式语言学的认识。本文从综合性与分析性的对比入手,着重阐释的先天综合判断内涵及其表现形式。  【关键词】:综合性;分析性;先天综合知识  引言  逻辑学、哲学、语言学中与分析性(analyticity)相对立相互依存的一个常见范畴。在语言类型学中,按照语素的粘着性
期刊
【摘要】:善良是心存他人,做有利于他人的事,它是人类的一种“天性”。善良需要我们付出实际行动去诠释其意义;不能因为一些假恶丑的现象就不去做善事;教育对于培养善良品质具有重要作用;善良也需要我们把握其中的度。  【关键词】:善良;培根;仁爱  因为兴趣所在,笔者非常关注幼儿教育,经常留意儿童教育片,发现其中很多内容,如经典图画书《格林童话》、中国古代神话《马兰花》等,都是在教育孩子要成为一个善良的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