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体验,就是个体主动亲历或虚拟地亲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知和情感的直接经验的活动。让学生亲历体验,不但有助于通过多种活动探究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因此,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真实体验,要唤醒学生已有体验,引导学生乐于体验,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从而让数学知识的习得变得和谐自然,让数学课堂绽放“体验”之花。
一、情境导入——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课标指出:“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紧密联系生活,引进生活活水,唤醒学生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提高学习数学的效率。例如上课伊始,我就创设了生活情境:老师每天上班都要从家先经过加油站再到学校,有没有更近一点的路呢?(老师家、加油站、学校呈三角形分布)为什么从家直接去学校这条路最近呢?那还能从其他角度来解释吗?学完了今天这节课的内容,我们再用新知识来解释这个问题。生活中你见到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三角形的?请学生欣赏含有三角形物体的图片。
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引起悬念,从而激起学生探索的愿望。寻找生活中的三角形、欣赏含有三角形的物体的图片,使学生从整体上感知了三角形,唤起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也使学生体验到了到数学与生活密切相关。
二、动手操作——体验做数学的快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动手操作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活动、探索、思考的环境,促进他们去分析、概括,逐步认识事物的本质。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的动作思维是占优势的。因此,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多设计一些实践性操作活动,让学生从中体验“做数学”的快乐。例如教学三角形的特征时,作了如下设计:(1)做三角形。同学们,你能利用自己手中的材料做一个三角形吗?小结:刚才同学们用4种不同的方法做出了三角形,但他们都有共同的特征?(2)画三角形。同学们用自己的方法做出了不同的三角形,你们能自己画一个三角形吗?(3)学习三角形各部分名称。小结:三角形是有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它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4)在点子图上画两个三角形。
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了“做数学”的平台,学生在“做三角形、画三角形、比较三角形”等活动中由具体到抽象,由生活到数学,逐步实现了三角形概念的主动建构,这一过程也是数学化的过程。学生在这些学习情境中深切体验了三角形的特征,体验到成功解决问题的快乐与满足!
二、合作探究——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数学教学要求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教学内容,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试验、猜想、验证等探究活动,从而自己去发现问题、主动探索、解决问题,使学生在经历过程中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进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在探究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的关系时我是这样设计的:(1)设疑。几条线段可以围成一个三角形?三条线段一定可以围成一个三角形吗?(2)折饮料管初步感知。请学生将饮料吸管任意的折成三段,看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有的同学能围成一个三角形,有的同学却不能,这里面有什么奥秘呢?哪位同学有勇气展示自己没有围成三角形的作品?展示“失败”的作品,思考怎样才能使其围成一个三角形?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汇报。同学们通过讨论得出了结论,然而这仅仅是我们的猜想,有的时候我们还真的不能光凭自己的想象,需要我们用(实验来检验)。(3冶作探究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信封,内有4厘米、5厘米、6厘米和10厘米的小棒各一根,合作探究、讨论汇报。(4)引导小结:说说能不能围成三角形跟小棒的什么有关?(长度)(课件演示)
通过刚才的小组活动,老师的演示,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得出:当两根小棒的长度之和等于或小于第三根时,就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总结得出:三角形的两条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学生通过折饮料管,在实践中发现了数学问题,引发了认知冲突。在学生发生争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用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在这一探究过程中,学生经历了发现问题,独立思考、合作探索、解决问题、主动获取新知的实践过程,学生不仅体验了知识的构建过程,也体验到了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增强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巩固提升——体验用数学的自豪感
数学只有在应用的过程中才能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教师要创设条件,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既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的价值,体验用数学的自豪感!例如在巩固提升时我是这样设计的:(1)回到课开始的生活情境,说说为什么从家直接去学校这条路近呢?(2)下面哪组中的三条线段可以围成一个三角形呢?为什么?(“想想做做”第2题)(总结窍门:只要看两短边之和是否大于第三边就能判断能否围成三角形。)(3)从学校到少年宫有几条路线?走哪一条路线最近?(“想想做做”第3题)(4)试一试:7cm和3cm,可以和下面哪一条线段围成三角形?ldm、5cm、4cm、7cm、15cm。(5)玩一玩:用三根小棒围成一个三角形,其中的两根小棒的长度分别是10厘米和6厘米,那么第三根小棒的长度是多少?
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堂不再是封闭的知识集中训练营,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而是折射出“高智慧学习”方式和能力的体验课堂,让体验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让每位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数学所带来的快乐,让我们的数学课堂时刻绽放“体验”之花。
一、情境导入——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课标指出:“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紧密联系生活,引进生活活水,唤醒学生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提高学习数学的效率。例如上课伊始,我就创设了生活情境:老师每天上班都要从家先经过加油站再到学校,有没有更近一点的路呢?(老师家、加油站、学校呈三角形分布)为什么从家直接去学校这条路最近呢?那还能从其他角度来解释吗?学完了今天这节课的内容,我们再用新知识来解释这个问题。生活中你见到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三角形的?请学生欣赏含有三角形物体的图片。
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引起悬念,从而激起学生探索的愿望。寻找生活中的三角形、欣赏含有三角形的物体的图片,使学生从整体上感知了三角形,唤起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也使学生体验到了到数学与生活密切相关。
二、动手操作——体验做数学的快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动手操作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活动、探索、思考的环境,促进他们去分析、概括,逐步认识事物的本质。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的动作思维是占优势的。因此,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多设计一些实践性操作活动,让学生从中体验“做数学”的快乐。例如教学三角形的特征时,作了如下设计:(1)做三角形。同学们,你能利用自己手中的材料做一个三角形吗?小结:刚才同学们用4种不同的方法做出了三角形,但他们都有共同的特征?(2)画三角形。同学们用自己的方法做出了不同的三角形,你们能自己画一个三角形吗?(3)学习三角形各部分名称。小结:三角形是有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它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4)在点子图上画两个三角形。
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了“做数学”的平台,学生在“做三角形、画三角形、比较三角形”等活动中由具体到抽象,由生活到数学,逐步实现了三角形概念的主动建构,这一过程也是数学化的过程。学生在这些学习情境中深切体验了三角形的特征,体验到成功解决问题的快乐与满足!
二、合作探究——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数学教学要求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教学内容,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试验、猜想、验证等探究活动,从而自己去发现问题、主动探索、解决问题,使学生在经历过程中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进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在探究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的关系时我是这样设计的:(1)设疑。几条线段可以围成一个三角形?三条线段一定可以围成一个三角形吗?(2)折饮料管初步感知。请学生将饮料吸管任意的折成三段,看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有的同学能围成一个三角形,有的同学却不能,这里面有什么奥秘呢?哪位同学有勇气展示自己没有围成三角形的作品?展示“失败”的作品,思考怎样才能使其围成一个三角形?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汇报。同学们通过讨论得出了结论,然而这仅仅是我们的猜想,有的时候我们还真的不能光凭自己的想象,需要我们用(实验来检验)。(3冶作探究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信封,内有4厘米、5厘米、6厘米和10厘米的小棒各一根,合作探究、讨论汇报。(4)引导小结:说说能不能围成三角形跟小棒的什么有关?(长度)(课件演示)
通过刚才的小组活动,老师的演示,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得出:当两根小棒的长度之和等于或小于第三根时,就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总结得出:三角形的两条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学生通过折饮料管,在实践中发现了数学问题,引发了认知冲突。在学生发生争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用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在这一探究过程中,学生经历了发现问题,独立思考、合作探索、解决问题、主动获取新知的实践过程,学生不仅体验了知识的构建过程,也体验到了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增强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巩固提升——体验用数学的自豪感
数学只有在应用的过程中才能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教师要创设条件,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既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的价值,体验用数学的自豪感!例如在巩固提升时我是这样设计的:(1)回到课开始的生活情境,说说为什么从家直接去学校这条路近呢?(2)下面哪组中的三条线段可以围成一个三角形呢?为什么?(“想想做做”第2题)(总结窍门:只要看两短边之和是否大于第三边就能判断能否围成三角形。)(3)从学校到少年宫有几条路线?走哪一条路线最近?(“想想做做”第3题)(4)试一试:7cm和3cm,可以和下面哪一条线段围成三角形?ldm、5cm、4cm、7cm、15cm。(5)玩一玩:用三根小棒围成一个三角形,其中的两根小棒的长度分别是10厘米和6厘米,那么第三根小棒的长度是多少?
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堂不再是封闭的知识集中训练营,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而是折射出“高智慧学习”方式和能力的体验课堂,让体验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让每位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数学所带来的快乐,让我们的数学课堂时刻绽放“体验”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