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

来源 :西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cer_2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银耳给我打电话的时候,我的烟刚掉进了马桶里。当时我只是起身,准备去掏挂在墙上大衣口袋里的手机,嘴唇却抖了一下。那微弱的火星向下掉落,熄灭在我刚留下的液体里。我料到银耳会突然打来电话,我甚至彩排过我们该如何对话,但还是过于突然。我用无名指划过屏幕,指尖撑起手机,话筒那里先传来的却是她的哭声,呜呜咽咽,断断续续,一个音节贴着一个音节蹦出来,全是用汉字写不出的发音。我任着她呜咽,听着那些音节透过一个狭小的空间,传到另一个狭小的空间。
   这不像她。但我没打断她,因为音节需要持续,而持续总是有限的。半晌,她才口齿不清地说出一句话,那句话是:“我爸去了。”
   那半截烟头被强大的水流推着往更深处滚去,水流滚了一圈又一圈,环状的。最终,干涸的马桶发出了一声憔悴的嘶鸣。我有点疲倦,就像一幅并不满意的画刚画完,不是畅快而是疲倦的那种疲倦。我没有说话,只是伴着这嘶鸣叹了口气。
   银耳把电话挂了。
  
   玉田县似乎在衰败下去,河流夹在两边的楼里,显得无精打采。或许只是天阴的缘故,我的眼睛没钻进一点生机。事物总还是旧的事物,构成的元素总是那几类,但记忆不是。我回到玉田县的时候,银耳已经回广州了,她在微信里和我说,是因为双眼皮手术有一点问题,她打算回去做一个修补。再拖下去,夏天要来了,你知道的。她这样说。
   是啊,我回复她。我知道的,南方的夏天。
   我和银耳结识在南方的夏天,那里是银耳的舞台。银耳站在这舞台上,背对着观众,正对着我。我看着她全程咧着嘴笑,手挥舞得很用力,即使观众只能看到她的后脑勺。四个小时后,上台领奖的银耳终于面朝观众,她的脸在军帽底下很有风采,就像我偷翻到奶奶藏着的旧画报上的人物,意气风发,向着新生活挥手。她咧开了嘴唇,露出了一个灿烂的笑容。没有人会去质疑这个笑容有什么问题,但我却看到了,她的笑容里有一道缝隙,即使她往这道缝隙填塞各种材料,还是有一些东西从这道缝隙里流了出来。
   或许只有我看到了。四年后银耳躺在我身旁说,那天的合唱比赛,她一直很不舒服,因为他在底下。那天的合唱比赛,她上台拿的是二等奖,还仅是团体二等奖。这一切都被他看在眼里。
   但我躺到她旁边,想起的是她在比赛时的笑容。她站在我面前挥着双手,我看到了有几个瞬间,她的嘴角松了,那是笑容太重,它却盛不住的瞬间;但很快,她又抬起了它。我那时候很好奇这个笑容,隐隐约约察觉到他的存在。他就挂在她的嘴角。
   她曾经向我描摹过这个男人的长相,我借着她语言的笔在脑海画过几次肖像画。但在我第一次见到他时,却发现那些肖像画通通不对,它们和我眼前见到的男人几乎没有一点重合之处。
   叔叔好。我点点头,弯下腰脱鞋,高帮鞋的鞋带被我打成了死结,此刻连累我在玄关处弯成一条不礼貌的虾。银耳走到我身旁,弯下腰,单膝跪地,冰凉的大理石在她膝盖下映着我的脸。她两只手飞速转动,帮我把鞋带解开。站起来时她摸了摸我的头。我的短发被她双手摸丢了形状。
   我的好哥们,她这样对着她父亲说。
   我看到那位身材瘦小的男人,微笑着在注视我,然后拎起烧开的开水壶转身,往两只玻璃杯里倒水。银耳的同学,来坐,来坐。他把茶杯端到我面前。我站在银耳家的沙发边上,决定坐下来。拿起茶杯时,我的手臂扫过密封的茶叶罐和擦得发亮的茶具,差点把它们打翻。我太过紧张了。
   或许他也看出了我的局促,打开了电视。电视里的主持人和观众都在努力笑着,笑得让人莫名其妙。他掏出了烟,点了起来,配合着电视节目的声音,问了我的高考成绩和志愿学校。你们不在同一座城市啊。他在烟雾里抬起了眼皮,看了银耳一眼。鼻翼宽大,下颌微凸,银耳也有着同样相似的下半张脸。
   是啊。银耳的语气里带着一点失落。一种合力演出却迅速被人戳穿了的失落。
  
   在我走进理发店前的四个小时,银耳和我吵了一架。当高考成绩隔着一块布满斑点的屏幕跳出来时,我的手心却发凉了。我踏进了本一线,她被隔在了本一线之外,仅差三分。她在一道线的后面望着我,我站在线前不知所措。
   我和她坐在玉田县的河边,没有说话,她一根接着一根抽着烟,在缭绕的烟雾里不再熟稔地掏出笑容,而是紧锁着眉头。我不知道她眉头里装着的是什么,或许有一部分是对自己的失望,也有一部分是對我的失望。像是我抢走了她那三分,我一直愧疚地低着头。银耳把烟抽完了,捡起地上的烟头,用力往河里抛去。它们没有重量,在空气中零零星星地画着抛物线,很快就落进了水里。
   你来读最好的专业。银耳站起来拍拍双手,像在抖落掉到掌心的烟灰。跟我同校。别读设计,读金融,留在广州很好找工作。她看了我一眼:当然,我只是建议。我突然觉得此情此景,曾经原原本本在我的记忆里发生过一遍。就在我选择放弃艺考前。银耳拉住了我,她说,别读艺术生,你在浪费你的成绩,把美术当作爱好,这样最好。
   银耳唠叨了一整节晚自习,周围的同学纷纷向我们侧目。我们被赶到了楼道里。银耳坐在漆黑的楼梯上向我掰着手指算。我说过啊,我叔公和我爷爷完全不同,他们全家的命运也和我们全家不同。
   我当时对高中日复一日的文化课感到厌倦。我游荡在另一个圈子里,它和银耳没有重叠。银耳对这个圈子嗤之以鼻。她说过很多次她不喜欢他们,他们没有前途。前途?我对银耳的这句话也嗤之以鼻。但我还是选择听她的话,中止了艺考的路线。
   那年的高考人数有九百一十五万人,如果少了我一个,或许银耳就少了一个竞争者,可以选择的大学或许就更多一些。银耳为了我的未来高考失利了,我也应该为她而选择一所本二的学校。或许这样的逻辑更妥帖一些。
   可是我还是想学设计。我说完这句话后,她没有直接回应我,只是在朝我眼睛深处看。我也没有转开眼睛,那一秒,我开始后悔了,因为我从她的眼睛里看到了不好的信号。    果然,她的眼泪开始溢了出来,从眼眶里一点点往下落。我有点慌张,从口袋里掏出餐巾纸递给她,她没有接。半晌,她都没有说话。但我已经知道了,我不应该违背她,我违抗了我们原本约定好的逻辑。
   随便你吧。银耳收起了眼泪,用这句话把我所有的话语都塞了回去。她直接转身走了,留下我一个人坐在那里,旁边淌着玉田的河。
   我犹豫了一会,没有起身去追她。我继续坐在河边,拔着挠痒脚踝的杂草,过了一会,我起身走去理发店。我对理发师说,都剪掉吧。纤瘦而温柔的理发师有些惊讶地望着我,又问了我一遍。我说,全部,剪到和你一样的长度。出理发店时,我贪婪地大口呼吸外面的空气。经过的路人多看了我两眼,我却觉得脚步也轻快了起来。剪掉长发后,我报了一所长江边上的大学。
  
   大地开始往上萌绿芽的时候,玉田县的空气里溢满了水蒸气的味道。我第一次见到银耳时,她的眼镜上正带着薄薄的一层水蒸气,遮住了玻璃后面的那双眼睛。我看不到她的眼睛,只看得到她的动作,她在操场上说话,动作夸张,她周围有几个女孩和男孩。她在笑,嗓音是磨砂材质的画纸。
   我好奇地走近他们。银耳在说,四眼田鸡你见过吗?你吃过吗?周围一个瘦小的男孩钻到她身旁,四眼田鸡这么肥,只见过四眼肥鸡。他说罢,脚步轻快地跑远。银耳转身去追他,跑着跑着,却故意做出蛙跳的动作,激起周围一阵笑声。后来我才听到,他们正在叫她“四眼肥鸡”。只是一字之别。
   银耳后来都没有吃过田鸡。她常常在看到泡椒牛蛙、水煮田鸡这类食物时,选择飞快地翻过这页,即便知道它们很美味。她只是直接说,它们很脏,全是细菌;仿佛多看两眼,那些细菌就会像春天玉田的水汽,蒙上她的眼睛。
   只有我在玉田的夜晚捉到了正在奔跑的银耳。银耳穿着笨重的校服,戴着那副蒙着水汽的眼镜,在一片模糊的光影中向前跑去。偶尔她停下来,喘出的气息在夜色中成了一道烟,再化进了雾里。我坐在角落的单杠上,看着银耳奔跑的身影,她跑了一圈又一圈,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停下来。
   等到玉田的水汽都慢慢散去,玻璃也变得干净起来,我才逐渐看清了银耳的眼睛。她的头发越来越长,扎成一把薄薄的马尾。她在操场上跑步的姿势越来越灵活,马尾也随着后脑勺不断晃动,像白天那些跳动着的笑声。她终于也注意到了单杠上的身影,那是我。开始没有人叫她“四眼肥鸡”,那个外号就像青春期早期的潮动,来得快,去得也快,退潮时连带着岸边的石子消失得一干二净。
   只有一块卷不走的礁石,永远立在岸上。银耳说,她父亲最开始在医院看到她的时候,差点晕了过去。这张缩小版的他的面孔,却安在一个女孩的脸上。他当时曾提议把我藏到乡下,好让我妈再生一个,谁知道他是在开玩笑还是骂我。十四岁的银耳爬到了和我一样高度的单杠上,对着玉田的夜幕说话。
   但是他的希望落空了,他永远都只能有我一个孩子。银耳像在发表演说。
   似乎作为报复,在厂里大院,三岁的银耳站在一群大人中间,在被询问“你爸在哪里”时,凭着直觉,她径直走向了厂书记,指着他叫了一声“爸爸”。最后是她父亲把她从地上用力抱起,在一片哄笑声中宣告他的主权。
   那件事给他留下了心结,不管他承不承认。因为关于这一点,在她后来十几年的成长里被反复验证。她的称号一度被拉长为“没有良心的”五字,而她的名字,这个他看着地上那个塑料包装袋而取的名字,却被他弃之不用。他真这样叫你?我问。她点头。他怎么能这么称呼女儿啊?我扮演了一个不称职的听众,抛出了一个毫无意义的问句。
   她父亲是家族里唯一一个只有女儿的男人。我第一次听到“家族”这个词时,吃了一惊。这么遥远而陌生的家庭指代。你知道这是什么概念吗?银耳问我。这意味着家族到了他这里,就停止延续了,除非我招赘。现在想起来,这样的话语从一个十四五岁的女孩嘴里说出,带着莫名复杂的意义。在这个意义里,没有我的参与位置,我的存在,是一个意外里的意外。
   那时的她就想得这样遥远,以至于她后来做的每一个选择题,都必须要往后做更远的逻辑推演,才能拿笔在括号里填上选项。我向来不是这样的人,所以总是在每个当下冒冒失失地选择,再冒冒失失地沿着前一个选择做后一个选择。
   在家族的聚会上,银耳见到了她从香港赶来的大伯。他讲述八十年代他去广州做香菇生意的经歷。那是村庄里大兴种香菇的年代,而大伯摩拳擦掌,大胆地做起了生意。那是广州,八十年代的广州,一天卖香菇就能挣二百多元的广州。已经是一家食用菌厂老板的大伯拍着银耳的肩膀:当年你小屁孩的爸没有胆量,就留在玉田进工厂,混了半辈子混不出名堂。
   银耳听到席间另一个亲戚大笑。如果当时你爸也做生意,就不会有你的出生了。银耳的上身坐得笔直,只是把肩膀向前移了一点,让那只手落空,又自然地滑了下来。
   你知道,大人有时候爱开玩笑。我说。
  
   虽然他在克制自己的目光,但我还是看出了,他的目光一直落在我额头以上的区域。他大概没有见过这个年龄的女孩留一头这么短的头发。
   他终于还是问了,语气拉家常似的。为什么把头发剪这么短啊?特有的玉田人口音,“剪”字短得缩在一起,“短”字却拉得很长。
   短发好,凉快,叔叔。剪完头发后,我每时每刻都在同情留了十几年长发的自己。
   你家里面不生气?
   人家喜欢。银耳的语气里却带着急音。她不能理解,为什么他总是喜欢挑刺,总是喜欢剥开一团和气,去看里面藏着的那点不和谐,继而再把不和谐捧出来描述。
   您说得对,上大学我就留长发。我无所谓他怎么看我的头发,只是拉住了银耳。我以为眼前的他会对银耳的急音发怒,继而在我眼前上演一场冲突,就像她每次给我描述的一样。但他只是轻轻而尴尬地一笑,眼角的皱纹就像一朵缩在一起的银耳。
其他文献
1 我  我决定去复活节岛,去看看那些神秘的巨石像,顺便在圣地亚哥卖一辈子的鸡蛋饼。  这一天我计划早上九点起床,但是六点半就被楼上的电钻声吵醒,所以我注定不是早上七八点钟的太阳。我下楼去买包子,老阿姨说,五块两个,我说能不能十块五个。老阿姨说,你这是多久没有吃早饭了。我说,五年了。老阿姨说,就这一次,算便宜你了。掀开蒸笼,我发现一只包子有三个拳头大,我说,还是买两个吧。老阿姨说,下次别让我看到你
期刊
很多时候,我总会在废纸上画出一个人的脸部轮廓,它没有表情,也没有鼻子、嘴巴和眼睛,只是由一些简单的线条构成。它的背后,似乎充满着未知,隐藏着很多稀奇古怪的故事,至少在我画出它之前,那些故事便一直暗藏在某个幽深的地方。我这样画,完全出自本能的驱使,或许在我的潜意识里,我一直在努力寻找着真实的人性和小说人物,而我坚定地认为,这种真实性,其实就存在于模糊的脸部线条的背后。清晰的轮廓不具备这种真实。  两
期刊
奥古斯托·卡瑞(Augusto Corrieri):  奥古斯托·卡瑞,魔術师、艺术家、作家、学者。研究方向为后戏剧剧场、行为表演、舞蹈和生态学。青少年时期,他迷恋近距离的纯手法魔术,上世纪九十年代以纸牌表演获得国际魔法竞赛的奖项。此后,他放弃魔术,转向当代艺术和行为表演,创作了一系列讲座表演和舞蹈剧场的作品。2013年,受到一次意外的邀请,他以“文森特”的舞台名重新开始魔术表演,将当代艺术、单人
期刊
二○一七年十月初的一个上午,穆茵拉着行李箱进入高铁广州南站,稍为等候,上了G66次高铁的7号车厢,找到自己的座位:7F。这是一个两人座的靠窗位置。她喜欢看风景。靠窗还有一个好处,好像有了屏障或开辟了一个小天地,让人心安。她不喜欢坐在三人座位中间,如果又被两个臭男人夹住,那更讨厌了。好在高铁车厢的环境都不错,干净整洁,空间宽敞,很舒适。这十年来,她记不清在京广线上往返了多少次,至少也有一百次了吧,那
期刊
假如张爱玲出生在外省?   必须申明,这个提问绝不是在暗示,本期专辑的青年作家叶杨莉(曾用笔名栗弗)可以和青年张爱玲相提并论,无论是语言、结构还是对于人性精准而深刻的把握,我们的青年作家和刚刚出道的张爱玲相比,其差距是一望可知的巨大。张爱玲这样的文学天才百年罕有,而本专辑推荐的叶杨莉,和这个时代无数的外省文学青年一样,在大都会平凡地生活,认真地写作。   但历史草蛇灰线,并非全然无关。在叶杨莉
期刊
宁起有见如须弥山,  不取空见如芥子许。  彼處之球围绕着每一个此处旋转。[1]  ——尼采   在大相国寺那边  在大相国寺那边,情况是这样复杂,我只好躲进厕所数我的钱。其实厕所里也不太平,不过好在还有挡板,可以让我安心地数钱。一五,一十,十五,二十,钱不多,但是怎样才算多呢?在大相国寺那边,钱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什么,大家都心照不宣,就好像这个问题并不存在,而存在的问题又都不那么重要:这
期刊
向来不是一个得天独厚的创作者,这条路走得也算磕磕绊绊。这里的得天独厚或许含义丰富,天何指,厚何指,都有多种解释。最初创作的热情来源于阅读,在漫无边际的文字海洋里,偶遇自己偏爱的风格。譬如读王祥夫先生的《婚宴》,陶醉于其中一个接着一个衔接自然的细节。作者能对一场乡间婚宴如此了如指掌,而这又不全然是虚构,每道菜的制作过程、人物的每个转身,都明显透露出作者把控场面、人物的老道能力。介于真实与虚构的中间地
期刊
蔡邕之秋   听到一首古琴曲《秋月照茅亭》,乐曲中有大气象,透着孤冷、孤寂与孤傲,曲终仍有余音,绕耳缠心。相传,此曲是东汉蔡邕所作,之所以说是“相传”,因为还有左思所作一说。我也相信,左思能做出这样的琴曲。但是,在史册上大多认为是蔡邕所作。我有怪癖,凡历史上有争议的事儿,我都感兴趣,喜欢查个水落石出。《秋月照茅亭》有五段词,读过之后,我也认为此曲是蔡邕所作。左思与蔡邕在才华上是伯仲之间,心境上也大
期刊
杨庆祥:这次是第23次联合文学课堂,我们邀请到著名作家乔叶,来讨论她的最新作品《藏珠记》。她有几部作品非常重要,比如《最慢的是活着》《认罪书》,《藏珠记》是她最新的长篇,稍后我们将进行讨论。首先请乔叶说几句。  乔叶:我特别开心能够在这里参加讨论会。我参加过讨论鲁敏的那期联合文学课堂,感受过这个气氛。我非常喜欢和青年学者探讨问题,也很期待听到大家的声音。若谷的文章我看过了,我觉得写得很好,但还是蛮
期刊
一   闫廿先驱车赶往福吉胡同时,脑子里还盘桓着刚刚的一幕。阿鲜坊的鱼片果然薄如蝉翼,吸盘一样粘附在碟子上,于是邓厚朴借萃如两次搛起失败,而大方地把自己的匀给她。那筷尖上有他的口唾,闫廿先心生不悅,暗自怀疑两人已经交上手。萃如酒意微醺,粉脸透春,歪着脑袋对邓厚朴说谢,那货受了鼓励,眼风越发放肆。旁人见怪不怪,继续木着脸吃喝。闫廿先借故要走,手机响了,那边问是闫主席吗?闫廿先没好气地,你谁?西城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