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教学理念已深入人心,那么在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长久、内在的积极性呢?《语文课程标准》的评价建议中指出“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可见,教师采用激励的方法,目的就是通过外部刺激,激活内在推动力量,从而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组织合作、交流、探究式学习。在教学实践中,笔者认为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注重对学生有效的激励性评价。
一、注重情感投入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同样一个“好”,说得平淡如水,会让人感到有勉强应付之嫌,而说得激情满怀,能让人感受到你发自内心的赞赏。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情绪和情感影响很大。情绪和情感是一种内在的动机力量,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因此,教师的评价应该注重情感投入,即用简短、恰当的措辞,热情地给予褒奖。如“很有自己的见解”,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成功的愉悦。
二、注意内容详实
能激发内驱力的评价,不仅要注重情感因素,而且应注重内容详实、有根有据,防止激励性语言苍白乏力。也就是说,激励要以事实说话。这就要求教师充分掌握学生的可比性材料,并艺术性地加以运用,进行有效的激励。具体做法:
1.挖掘特定环境中的可比因素。如:“你的表现比船长还厉害!”
2.与同学对比。如:“你的想法最有独创性!这样的分析确实高人一筹!”
3.与教师对比。如:“你读得比老师还好!”
4.与自身对比。如:“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三、重视归因心理
心理学研究中把行为原因归之于个人内在倾向等非环境因素的过程称之为“意向归因”,如学习成绩好则归因于自己努力、肯下功夫,成绩不好则归因于自己粗心大意、马虎懒散,于是吸取教训迎头赶上。与之相对的叫“情境归因”,即把个人行为原因归之于情境或环境因素的过程。有此倾向的学生往往怨天尤人,寻找种种外界的理由推脱责任,即使在取得成绩时,也归因于“运气好”或“聪明”,一旦受挫马上又垂头丧气。
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正确引导学生的归因心理。首先,不要一味赞赏学生的智能,如“你在这方面很有天赋”等,长此以往,会导致学生在学习成绩不理想时,便觉得自己很笨而丧失自信。其次,应更多地赞赏学生付出的劳动,赞赏他们良好的学习方式,如“你读书真仔细”,这样的评价能引导学生在受挫时归因于自己未尽全力,从而尝试以加倍的努力去战胜困难,这有利于学生培养顽强的意志和勇于接受挑战的进取心,有利于创新人格的塑造。
四、讲究语言机智
充满机智的评价语言,不仅能促进学生思维的敏捷和灵活,更能使课堂妙趣横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在一次军训动员会上,我向学生谈及 《亮剑》这部电视剧,讲主人公李云龙认为“亮剑”就是剑客与对手交锋,对方再怎么强大,也要亮出自己的宝剑。这时,我见一个同学低着头,就对他说:“xx,请你亮剑。”全班同学都笑了,他也笑了。这既达到提醒他的目的,又没伤害他的自尊心。这样的评价是根据特定的教学进程随机引发的,不仅有很大的激励作用,而且巧妙地把层次感的含义由课内扩展到课外,使评价成为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
五、引导寻根究底
寻根究底,即深入挖掘课文时代背景的内在含义,这样做既能真正理解课文内容,同时也能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例如,在《蔚蓝的王国》中很多同学只留心大海的蔚蓝、壮丽,却忽视大海是作者梦想的寄托,因此可引导学生感受词语,如“花样年华”。
总之,激励性评价并不是一味追求肯定,而是提倡否定时应讲究语言艺术,更多地给予鼓励,即寓“贬”于“褒”,创设一种心理安全的教学氛围。采用委婉、幽默的措辞加以表达,充分体现对学生的尊重,使教学评价的调控功能得以有效发挥,有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实现师生互动、推动教学的目标。
一、注重情感投入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同样一个“好”,说得平淡如水,会让人感到有勉强应付之嫌,而说得激情满怀,能让人感受到你发自内心的赞赏。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情绪和情感影响很大。情绪和情感是一种内在的动机力量,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因此,教师的评价应该注重情感投入,即用简短、恰当的措辞,热情地给予褒奖。如“很有自己的见解”,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成功的愉悦。
二、注意内容详实
能激发内驱力的评价,不仅要注重情感因素,而且应注重内容详实、有根有据,防止激励性语言苍白乏力。也就是说,激励要以事实说话。这就要求教师充分掌握学生的可比性材料,并艺术性地加以运用,进行有效的激励。具体做法:
1.挖掘特定环境中的可比因素。如:“你的表现比船长还厉害!”
2.与同学对比。如:“你的想法最有独创性!这样的分析确实高人一筹!”
3.与教师对比。如:“你读得比老师还好!”
4.与自身对比。如:“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三、重视归因心理
心理学研究中把行为原因归之于个人内在倾向等非环境因素的过程称之为“意向归因”,如学习成绩好则归因于自己努力、肯下功夫,成绩不好则归因于自己粗心大意、马虎懒散,于是吸取教训迎头赶上。与之相对的叫“情境归因”,即把个人行为原因归之于情境或环境因素的过程。有此倾向的学生往往怨天尤人,寻找种种外界的理由推脱责任,即使在取得成绩时,也归因于“运气好”或“聪明”,一旦受挫马上又垂头丧气。
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正确引导学生的归因心理。首先,不要一味赞赏学生的智能,如“你在这方面很有天赋”等,长此以往,会导致学生在学习成绩不理想时,便觉得自己很笨而丧失自信。其次,应更多地赞赏学生付出的劳动,赞赏他们良好的学习方式,如“你读书真仔细”,这样的评价能引导学生在受挫时归因于自己未尽全力,从而尝试以加倍的努力去战胜困难,这有利于学生培养顽强的意志和勇于接受挑战的进取心,有利于创新人格的塑造。
四、讲究语言机智
充满机智的评价语言,不仅能促进学生思维的敏捷和灵活,更能使课堂妙趣横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在一次军训动员会上,我向学生谈及 《亮剑》这部电视剧,讲主人公李云龙认为“亮剑”就是剑客与对手交锋,对方再怎么强大,也要亮出自己的宝剑。这时,我见一个同学低着头,就对他说:“xx,请你亮剑。”全班同学都笑了,他也笑了。这既达到提醒他的目的,又没伤害他的自尊心。这样的评价是根据特定的教学进程随机引发的,不仅有很大的激励作用,而且巧妙地把层次感的含义由课内扩展到课外,使评价成为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
五、引导寻根究底
寻根究底,即深入挖掘课文时代背景的内在含义,这样做既能真正理解课文内容,同时也能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例如,在《蔚蓝的王国》中很多同学只留心大海的蔚蓝、壮丽,却忽视大海是作者梦想的寄托,因此可引导学生感受词语,如“花样年华”。
总之,激励性评价并不是一味追求肯定,而是提倡否定时应讲究语言艺术,更多地给予鼓励,即寓“贬”于“褒”,创设一种心理安全的教学氛围。采用委婉、幽默的措辞加以表达,充分体现对学生的尊重,使教学评价的调控功能得以有效发挥,有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实现师生互动、推动教学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