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丰:危机的学费不能白交!

来源 :中外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dxf3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中国企业在海外的品牌活动频繁,这里蕴含着怎样的巨大商业机会?而面对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引发的各种争论,著名品牌专家艾丰,又为何号召“要允许失败”?
  这一切都源于:中国企业在经济危机中的学费不能白交,也不会白交!
  
  着力点在“机会”上
  
  《中外管理》:您作为长期关注中国企业成长的经济学家,如何看待中国企业现在所处的特殊经济环境?
  艾 丰:现在我们讲“危”的方面比较多,讲“机”的方面比较少。一般是在预测经济回升的时间、经济增长率等等,但是我认为这不应该是深入思考的着力点,危机的学费不能白交!
  我认为,世界金融危机对中国最重要的一个“机”,就是用外力打破了中国“两外”发展模式的惯性——外延发展为主和外向拉动比重过大的模式。
  《中外管理》:面对“两外”模式根深蒂固,显然思路很关键,您认为有什么扭转的思路?
  艾 丰:扭转“两外”模式要做的工作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就是品牌战略:通过品牌战略使产品的附加值提高。没有品牌就只能靠实物去赚钱,有了品牌就可以靠品牌的附加值赚钱。
  大量OEM企业倒闭,其实已经很现实地、生动地说明了:没有品牌是不行的!“课”上到这个地步了,“学生”脑子如果还不接受,那么这个“学生”太笨了。
  
  国家品牌形象提升就是机会
  
  《中外管理》:您强调抓机会,那么中国企业开展品牌战略,当前有什么“机”可循?
  艾 丰:奥运会对我们国家的品牌是个提升,其实金融危机对国家品牌的提升大大超过奥运会的提升!
  这就是现在品牌战略的一个很重要的机会。
  原因太简单了,人家都往下掉,而中国往上升,这不是我们的宣传,而是一个事实在全世界面前摆着。在我们中国,GDP增长6%算是低的,在外国人眼里这了不起!应该说,国家形象、国家品牌在金融危机之后出现了十年来提升幅度最大的一年。
  《中外管理》:这种国家品牌的提升怎样落实在企业品牌上?
  艾 丰:这为整个中国品牌的提升打了最好的基础:几乎所有的世界品牌都在依托国家品牌而发展。很多人没有感觉到这一点,比如:可口可乐如果不是美国生产的,是非洲一个小国生产的,会不会卖得这么好?不会!可口可乐是美国文化、美国生活方式、美国国家形象的一个体现。
  国家品牌大幅度提升,是中国企业品牌提升的基础,这个机会我们一定要看清楚。
  《中外管理》:这些年来,“走出去”一直是中国企业发展的重要命题,您认为建立中国自主品牌的最大问题在哪里?
  艾 丰:中国做自主品牌最大的问题,是信心不够,老觉得自己不行,不敢打自己的品牌。首先就认为自己做不成,那怎么做?
  
  善待海外“打猎”的中国品牌
  
  《中外管理》:您特别关注中国本土品牌的国际化成长,对中国品牌海外“打猎”,你认为有什么值得特别注意的地方?
  艾 丰:首先,不要贸然地否定某一种方式,要允许多种方式、多种途径的探索,欢迎成功,也允许失败。有的具体案例可能只是对某个环节考虑不够,但不等于方式不对,是操作层面的问题,而不是原则层面的问题。
  对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不要简单说对还是不对。就像两个人刚结婚,就说他们一定会离婚,结论下得太早了。
  另外,要多注意优势对接,减少优势对抗。低成本是我们的优势,找到我们的优势和人家的优势在哪些领域,用什么方式能够对接起来?这是一个基本原则。
  
  品牌不仅是“品牌”这么简单
  
  《中外管理》:“走出去”是事情的一个方面,还有中国品牌在卖给国际品牌,比如:汇源的“当儿子养,当猪卖”,您如何看待?
  艾 丰:我认为成功品牌有三重意义:第一重是经济利益;第二重是文化意义,就中国品牌而言就是品牌让中国更受尊重;第三重是社会意义,一个国家如果有很多名牌,国民会更有信心、更自豪,如果中国在国际上一个名牌都没有,会大大挫伤国人的心,在外国人眼里也会被低看。
  我们处理一个品牌的时候,应该全面地考虑品牌的三重意义。
  而即使从经济意义考虑,品牌本身也有多重价值。汇源这个中国果汁饮料的第一品牌所占有市场份额的价值,从长远看可能超过当前资产价格的几十倍甚至几百倍!
  而为什么90%的网民反对卖?这就体现了品牌的社会价值——终于有一个领域的中国品牌能够做老大了。网民虽然没有算账,但这是品牌社会价值的一个反应,关系到国家形象,为什么他们不能说话?
  《中外管理》:这会不会成为对企业经营的干涉?
  艾 丰:说干涉也对,但是说关注也对,这说明品牌有价值,没价值谁理你呢?有关注就可能有干涉,一个事物两个方面都可能成立,不可能企业只要这个方面不要那个方面。
  为什么一些品牌坚持做下来了?它们的基本动力是把品牌当成社会事业,把赚钱上升到产业报国。这样才会更好地坚持下来。
  
  寻找新媒体时代的生命力
  
  《中外管理》:您是我们杂志的老朋友了,请问您对《中外管理》最深的印象是什么?
  艾 丰:首先,我很佩服杨沛霆总编,当年在退休的年龄,开拓了一个很好的平台。这些年我对杨总的感觉:一是锲而不舍、二是朝气蓬勃、三是不断创新,这几点非常突出。其实这也是《中外管理》的风格。
  再有我印象比较深的,到现在为止,官产学联动做得最好的杂志,恐怕还是《中外管理》。
  另外,做杂志和交朋友结合,也是我很深刻的印象。一个杂志,直观的是文字,深刻内涵则不仅仅是文字,而是更“立体化”的。《中外管理》成了一个多方互相交流、协作、交友的平台。
  《中外管理》:新媒体时代,杂志怎样发展会更有生命力?
  艾 丰:不管媒体规模怎么膨胀,这只是在推动媒体分工更明确。杂志在现在的情况下,优势在什么地方?我们只需发挥优势就行了,不用补劣势。竞争的方式不是替代他人,而是他人不可替代。
  我当总编(本刊注:指任职《经济日报》)的时候,就解决两个问题:让读者下决心看,以及让读者下决心不看。个性鲜明的媒体,才有生命力。
  因为现在的读者有两个相对立的变化:一是信息疲劳症,二是信息饥渴症——虽然信息很多,有用的信息却不好找到,我们必须同时帮助读者解决这两个病症才是正确选择。管理
  (本文根据采访录音整理而成,未经本人审阅)
  责任编辑:杨 光
  
  格言:市场竞争的最高层面就是品牌竞争,只有品牌能够一锤定音!2003年12月刊
其他文献
弗雷德蒙德马利克,被誉为欧洲最有影响力的管理大师。彼得·杜拉克曾评价他说:“无论在理论领域还是在管理实践领域,他都是权威性的大师。”在我们创刊200期之际,他来到中国,语出惊人。    美式管理 = 唯利是图    《中外管理》:在您的书《公司正确的治理》中,您对美国公司的治理体制、管理体制提出了毫不留情的批评。有观点认为,这次危机是西方文化的衰退,您同意吗?  弗雷德蒙德马利克(下简称马利克):
期刊
可持续性发展是学习型组织的延续,我的新书《必要的革命》与《第五项修炼》说的都是系统思考的问题。  在近年的研究中,我们看到,企业仍然没有达到把握系统的能力。在《必要的革命》中,我引用了联合利华董事Andre van Heemstra的话 :“我们开始学习系统思考,系统思考使我们看到了更多以前没有意识到的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依赖性。正是因为看到了这些相互依赖性,我们才幡然醒悟,把商业上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期刊
毫无疑问,用“现代管理之父”彼得杜拉克的观点来看待当前的全球金融危机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尽管他在2005年已经去世,但他却一直在影响着我们的思考。如果他还在世,会怎样评论这次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会如何评价中国政府为刺激经济而采取的政策?在我们正在见证的这个不确定性时代,中国的企业应该如何去规划未来?  通过本文的作者,一位与杜拉克交往将近三十年的朋友和同事的视角,本文提供了杜拉克的一些洞见。 
期刊
“定位之父”艾里斯,可谓《中外管理》杂志的一位可敬又智慧的老朋友——现年八十多岁的里斯先生,格外关注中国经济的崛起,每当中国企业出现重大营销活动,我们都把信息第一时间传递给他,他也把对中国企业营销活动的看法,第一时间做出反馈。其对中国企业的关切、坦诚无不溢于言表。  《中外管理》杂志出版第200期之际,我们再访里斯先生,就其在过去交流中最为关注的问题,以及对金融危机中企业经营最切中时弊的反思做了最
期刊
总结我这70年的人生历程,我觉得我做了两件最有意义的事情。一件是创造了“三株奇迹”,另一件就是2008年6月我写成了《消费论》这本书。    那是无法绕过的历史    改革开放以后,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还没有走向真正的市场经济,而是走计划与市场结合的道路。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市场经济具体什么样?大家还不知道。1992年以后,中国确定要搞市场经济,但争议仍然较大,高层领导和专家学者们都还有争论。
期刊
18年来,东软一直坚持稳健发展的长线战略,并始终保持战略的连续性,但我们在战术上需要因势而动,需要有不断的变化,甚至每一年都在变化。    危机来了,我们更积极了    现在,金融危机来了,我们的策略反而变得更加积极了。原因就是由于我们已经完成了面向未来的战略业务布局,相对的市场地位和竞争地位更加凸显,我们的机会正在加大。  2009年,我们加强了海外市场的拓展,建立了东软欧洲公司,在美国和日本也
期刊
这两年我已经退出方太的管理,集中精力搞家业长青学院。  越是讲课、办学,接触一代二代的企业家,研究国外的交接班情况,越是感到办这个学院的意义很深刻。中国民营企业的交接班问题已经到了非常严峻的阶段,而且我预测未来五到十年将会是交接班的极大危机期,甚至可能比这次金融危机还要难。从全球来看,一二代交接班成功的只有30%,那就意味着70%将被淘汰。而中国现在的民营企业,确实很多企业家的交接班意识不是很强,
期刊
“作为一个领袖,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明白‘I Care’(我在乎)——我要把事情做好,  是因为我在乎我的团队、公司、业绩、声誉甚至家人。‘在乎’是一种重要的推动力。”    本刊注:2009年6月26日,北京索菲亚酒店宴会厅布置得简洁而精致,今晚它要迎来一群特殊的客人:IBM中国董事长周伟焜和他的媒体朋友们。  这是一场告别晚宴,周伟焜即将离开他效力41年的公司,正式结束他的职业生涯。大红底色的海
期刊
商学院教育亟待改革    《中外管理》:自去年金融危机以来,舆论的矛头也指向商学院,“金融危机始于商学院”的说法不绝于耳,您怎么看?  赵纯均:历史上每一次经济衰退,西方的舆论都要归罪于商学院。但我们知道经济衰退是社会政治经济综合结果的体现,不能简单认为商学院制造了经济危机。  但是商学院确实在培养人才上要进行反思。不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际上,从2002年以来,很多的杂志、管理学界,都在讨论商学院到
期刊
作为一个职业经理人,其价值的体现不在于如何被媒体曝光、被炒作身价如何——这些也许都是这个世界太过急功近利的某种偏好。上市企业追逐华尔街价值而迷失实业价值,人们追逐短期套现而忘记得失平衡,这些都会随着这次金融危机恶果的不断显露而冷静下来。  很多东西都会回到原点。特别是对人,实实在在有才干、有业绩,这才是职业经理人的根本。    让挑战与热情同在    每个人对工作的选择都有三个类似的考量:有学习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