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教育理念探讨

来源 :东方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ndy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工学结合的以职业为导向,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为目的,以市场需求为运作平台的教育模式理念很切合实际。工学结合作为一种新的模式更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关键词】工学结合
  
  
  当前,高职高专教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面临大好的发展机遇。同时,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也对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的、更高的要求。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类型及社会经济发展依靠四种人才:学术型、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学术型人才主要任务是探索和发现新原理,研究客观规律,将客观规律转化为科学原理和学科体系;工程型人才主要从事将科学原理及学科体系知识转化为设计方案或设计图纸;技术型人才主要从事将设计方案与图纸转化为产品;技能型人才则主要依靠熟练的操作技能来具体完成产品的制作。工学结合的以职业为导向,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为目的,以市场需求为运作平台的教育模式理念很切合实际。
  根据美国1961年出版的《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大学计划》一书中的调查认为,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给学生带来了以下几方面的利益:
  (1)使学生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经验相结合,从而加深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识;使学生看到了自己在学校中学习的理论与工作之间的联系,提高他们理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2)为学生提供了通过参加实际工作来考察自己能力的机会,也为他们提供了提高自己环境适应能力的机会。学生们亲临现场接受职业指导、经受职业训练,了解到与自己今后职业有关的各种信息,开阔了知识面,扩大了眼界;
  (3)使学生经受实际工作的锻炼,大大提高了他们的责任心和自我判断能力,变得更加成熟;
  (4)有助于学生就业的选择,使他们有优先被雇主录取的机会。
  近几年来,对“如何结合”这一问题各地做了许许多多有益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总结出了不少具体的结合方式。工学结合的模式很多:订单培养式、项目驱动式、学工交替式、校企融合式等四种方式。“订单培养式”是指用人单位提出人才需求标准、数量和培养期限,由职业技术院校和企业按照协议(甚至以合作企业名称命名“冠名班”)进行人才培养的办学模式。这种模式的最大优点是既满足了企业的实际需求,也解决了学生的初次就业问题。“项目驱动式”是指校企双方通过具体的项目作为媒介进行合作,来调整相关专业的定位和培养目标,制定和完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性教学体系,并在项目合作过程中完成教学培养工作。“学工交替式”是指把学生的学习和实习分段交替进行,一个学期在学校学习文化理论知识,一个学期下企业实习。学生在实践期间,一切按企业的规章制度执行,企业按新员工的标准考核学生,给予学生相应的津贴。这种模式实际上是项目化教学、半工半读、订单式等培养形式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校企融合式”是指通过将企业的培训中心与学校的相关专业教研室融为一体,采用校企双方交叉兼职、专业共建、师资互通、资源共享、成立培训学院等一系列校企合作措施,共同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人才培养模式。
  这些模式都有其一定的局限性。原因是由于行业企业与职业教育紧密结合的运行机制尚未建立,高职院校在教育教学改革、实习实践、就业等方面面临着诸多困难。基本上是学校“苦心经营”,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广为寻找企业“订单”,寻找实训基地,努力培养适销对路的毕业生,而行业企业缺乏主动性、积极性。现在的工学结合都是个别行为,推行起来成本高、效率低。工学结合的前提是要发挥校企两方面的积极性。
  高等职业院校要按照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则,多渠道、多形式筹措资金;要紧密联系行业企业,通过校企合作,不断改善实训、实习基地条件。使校内生产性实训、校外顶岗实习比例逐步加大,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因此,高职院校大力推行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是新形势下高职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是加快高职教育发展的根本出路。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必须强调以学生为本,按照国际高职教育发展的惯例和终身教育思想,培养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工学结合是将学习与工作结合在一起的教育模式,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在校内以受教育者的身份,根据专业教学的要求参与各种以理论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活动,在校外根据市场的需求以“职业人”的身份参加与所学专业相关联的实际工作。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龙德毅.在继承中发展在实践中创新——天津工学结合职业教育模式研究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32).
  [2]陈缨之.创新高职教育模式?人才培养不拘一格[N].浙江日报,2007-01-23(12).
其他文献
【摘要】新时期中等职业学校的思想政治教学面临着教学策略改革、教学纲领变化等重大挑战,亟需进一步的探索和研判,找寻更为合理的教学模式。对于广大中职政治教师来说,要跳出现有的教学模式的圈子,不断探索更加科学、有效和务实的教学思路。本文正是在此基础上,对中职思想政治教学的科学化思路和策略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观点和建议。希望借助本文的浅要分析,能够为相关实践活动提供启示。  【关键词】中职政
期刊
【摘要】课程体系是教育思想观念付诸实践的桥梁,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必然以高质量的课程体系为载体。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研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正确处理公共课、基础课与专业课,以及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分配和课程内容,协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将有助于改善现有的课程体系,促进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发展,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关键词】热能与动力工程;课程体系;优化       一、引言 
期刊
【摘要】空乘专业学生需要具备高度的服务意识、服务技能和严格的工作纪律性,本文从空乘专业的现状及特点、空乘专业学生职业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性和空乘专业学生职业行为习惯养成的方法等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行为习惯;职业;养成方法;空乘专业;学生       行为习惯是指因不断重复练习而巩固下来的行为方式,职业行为养成教育,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
期刊
【摘要】本文以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为例,着重探讨了目前高职院校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来解决这些问题,从而对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参考。  【关键词】工学结合;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当前正处在一个发展机遇期,同时也处在一个发展关键期。机遇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增长使其成为高等教育中必须予以高度关注的中坚力量,已
期刊
【摘要】随着汽车产业的不断发展,关于汽车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引起了很多学者的兴趣。本文通过对相关参考文献的阅读和分析,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对中职院校汽车制造与检修专业的教学改革进行了相对深入的分析和探讨。在分析中职院校汽车制造与检修专业教学改革基本思路的基础上,探讨了如何在具体的教学改革过程中,促进教学模式的提升,从而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更加专业的实用人才。  【关键词】中职院校;汽车制造与检修;教学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阐述校本师资培训的必要性及特点,论述了当前教改下校本培训模式实践与创新,列举了多种校本培训模式实践过程及创新方向,并提出了校本培训考核与评价方法,对职教师资培训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校本;培训模式;师资;教学;考核       职业学校教学改革正在如荼如火进行,为了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师资整合、培训而满足教学的需要成为学校发展的重要工作,纵观职业院校师资培训模式,主要有
期刊
【摘要】微电子和电力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与紧密联系,推动了电力机车行业的迅速发展。电力机车专业属于铁路定向专业,教学目标是为社会培养电力机车专业技术人才。本文对电力机车的专业设置和教学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电力机车专业;课程设置;教学       0.引言  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铁路客运建设项目的投入力度,例如兰新客运专线建设项目等正在如火如荼的开展,电气化铁路是我国铁路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
期刊
【摘要】本文以重庆市某理工高校的某专业的学生毕业情况为例,根据成绩将学生进行相应的分类,寻找每一类学生的学习成绩的特征.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状况和社会的需求调整课程的设置,构建分层培养的一个动态系统,实现菜单式的培养模式,增加高等教育培养模式中的柔性。文中提出了一种基于多元统计分析的高校学生分层培养模型。根据学生的毕业情况,以在校期间成绩为指标,采用层次聚类方法把学生分为三类,得出三个大类学生的成绩
期刊
高职教育具有区域性、地方性的特征,肩负着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使命,会计教师承担着培养一线会计实用型人才的责任。会计教师团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不仅直接影响着培养出会计人才的质量,也成为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和水平的决定性因素。大力实施会计教师队伍素质提升、体制创新、教研科研、继续教育“四大工程”,全面提升会计教学质量和水平,是增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竞争力、实现会计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
期刊
众所周知:高超的绘画大师是从不把他的作品画得满满的,而是留下部分空白,让观者展开丰富的联想。众所周知:传统教学的弊端在于一味地注入,教师不考虑教学的内容、学生的知识实际和接受能力,认为给学生自学、思考的时间会影响教学进度。我在诗歌教学中采取“吟诗、作画、写文章”三部曲的办法,有意识地创造“空白”,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唐代山水大诗人王维晚年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诗风直承陶渊明,似浅而实深、似淡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