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语文教材《〈论语〉十二章》君子人格与立德树人探微

来源 :读写月报(语文教育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ysky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这一主干文化的核心是“圣贤文化”,以君子人格为价值取向而引领了儒家思想的发展。部编语文教材《〈论语〉十二章》主要涉及君子人格主线。君子具备“仁”“不愠”“忠”“信”“义”“好学”“乐学”“思”“志”等品格,是立德树人的目标。文章试从君子人格角度解读儒家立德树人理念的价值取向。
  一、“仁”是君子人格的核心理念
  《〈论语〉十二章》开篇选取《论语》第一篇第一章《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第一篇第一章开篇提出儒家的核心理念“学”,目标指向是“君子”。孔子的教育目标有两个:一是学为君子,二是学而为政,前者是内求,后者是外发。从《〈论语〉十二章》的内容来看,即“学”做“君子”,立德树人的目标是成为“君子”,学为君子统领全章,也统领全篇。
  第十二章中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论语》和《〈论语〉十二章》以“学”开始,以“学为君子”结束,《〈论语〉十二章》以“博学”开始,以“仁”至终,学以致用,“学为君子”,学以致“仁”。“君子”一定要具备“仁”的德性。
  “仁”是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处于第一位,内涵丰富,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
  何谓“仁”?君子要“仁”,首先要有孝悌之心。《论语·学而》中说:“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说的是一个人如果在家中能对父母尽孝,顺从兄长,那么他在外面也可以对他人友爱。
  何谓“仁”?指仁德,代表一种品行、一种思想。孔子自己对“仁”的明确定义:“爱人”,就是关爱他人。那么作为一种品行,“仁”就是关爱他人的品行;作为一种思想,“仁”就是关爱他人的思想。有仁德,就是有爱心;不仁,就是没有仁德、无爱心。《中庸》曰:“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可见亲近自己的亲人是“仁”最首要的特征。
  《论语·里仁》说:“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可见“仁”在孔子的君子人格中的核心地位,“仁”是君子首先要具备的品德,“学”的指向是立德目标——“仁”。《〈论语〉十二章》开篇第一章《学而》讲君子人格,第十二章说通过“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的方式达到“为仁”目标,倡导君子用什么途径“学”,怎样才能达到儒家“仁”的德性目标——立德树人,可谓一气呵成,前呼后应。
  《论语·宪问》说:“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孔子谈君子的标准,如何处理人己关系,如何“修己”,如何“安人”。
  《四书章句集注》:“君子治其本而不恤其末,岂以在外者为忧乐哉?”“君子”用心力在学术方面而不是衣食上,君子追求大道,“修己以安人”。
  君子的品格表现在人己关系上是“人不知而不愠”。在他人不了解自己的情况下宽恕人,君子“不愠”,即不怒。君子的品格表现在人己关系特别是自己对别人的态度上。交往中误会经常发生,君子能理解谅解他人,会换位思考,将心比心,对待他人不理解常怀宽容心,不恼怒。
  从以上可看出孔子心中的“君子”有着强烈的“德”的因素。做好自己的本职,不断追求大道,为君主效力,为普通百姓服务,注重自身的德行。
  二、君子人格具备“忠”“信”“义”
  学为君子,“君子”除了仁德,还需具备哪些品格?
  1.“忠”“信”
  第二章中,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反省的内容为三者:“忠”“信”“习”,前两者是“修德之学”。“忠”,竭尽自己的心力,尽力为人谋,中人之心,故为忠;“信”,诚信,诚信为本。
  何谓“忠恕”?朱熹《论语集注》释“忠恕”云:“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忠恕”是君子仁德,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
  忠是从积极的方面说,孔子在《雍也》篇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仁爱之人不断地提升自己,让自己具备帮助他人的能力。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是儒家最具代表的思想之一。
  恕是从消极的方面说,孔子说:“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
  2.重“义”轻利
  第八章中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义即适宜,指内心的道德约束,做事合于道义与礼仪。孔子讲自己“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将道义放在首位,是“君子”为人处世的标准,“不义”的事情从来不做。
  《论语·里仁》中将君子和小人做了区分:“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义”和“利”是一对矛盾,做君子而不是小人。“义”是君子的修身原则和必备品质,立德树人之基石。
  《论语·阳货》中,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君子”将道义与正义放在统领一切的地位,没有正义的勇敢就是作乱,君子以义作为根本。
  三、君子人格具备“学”“好学”“乐学”“三省”
  1.“学”与“笃志”
  《论语》和《〈论语〉十二章》第一篇第一章开篇提出儒家“学”的核心理念。毫无疑问,“学”字是孔门第一,而对《论语》首章第一个词——“学”的理解,是理解《学而》章乃至整个孔子儒学思想的入门基础。
  何谓“学”?许慎《说文解字》将“学”与“教”互训,释“教”为“上所施,下所效”。《论语·述而》中说:“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这里的“文”指诗书礼乐之学,为孔子教弟子具体的内容,而“行、忠、信”三者都为“修德之学”。
  “学”涵义丰富,不只是现代汉语意义上的学习,“学”不同于“习”。“学”不是狹义的读书、学习、学知识,还包括广义的“行、忠、信”“修德之学”,即学习人生智慧,践行道德,力争到达君子人格的学问。第三章中孔子对自己学为君子的过程大致总结为——“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十五立志学习,晚年已达“随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境界,仍好学不倦,“学”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
  《论语·尧曰》中,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君子”之“学”就是达到自身应然状态的过程,“知我者其天”,知与不知在天命,不以人知与不知为喜怒的标准,君子“不愠”。
  要以“学”为基本途径,达到“君子”人格,必须自我超越和自我完善。孔子以“君子”为培养目标的“学”,必然是以立德为核心的,德性是与“天”沟通的桥梁,是天道在“君子”身上的體现。
  “学”需要立志,还要立长志。第十一章:“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夺志即改变志向,不可夺志即坚持自己的志向,立下长久专一的志向。第十二章,子夏曰:“博学而笃志。”不仅是立长志,还需坚定自己的志向,无论什么时间,不管什么环境,都应坚定志向——笃志。
  孔子成就君子人格的过程以立志于学为起点。学习是立德树人的根本途径,有助于成就高尚人格,否则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2.“好学”——“乐学”
  学习是一个不断变化的上升过程。第一篇第一章开篇提出儒家“学”的核心理念,第六章,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孔子称赞颜回“不改其乐”,即乐于学习,是“乐之者”,在其他场合称赞颜回是“好之者”,以颜回为榜样。
  《论语·雍也》中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论语·公冶长》中,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孔子从不以“忠信”许人,同时表示他们没有达到仁的境界,只对颜回表示了绝对的赞许,认为颜回好学,近乎于达到了仁的境界。孔子对自己的评价是好学,对颜回的赞许是好学。儒家圣贤文化以榜样为学习的核心,认为人人皆有成圣成贤的可能。人的这一可塑性是通过“好学”而成就的,“好学”是人成为“君子”的基本特质。
  第七章中,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提出了学习的三个层次,三种境界:“知之者”,“好之者”,“乐之者”。第一层是“知之者”,最高层是“乐之者”,中间是“好之者”。颜回和孔子都既是“好之者”,又是“乐之者”,乐于学,乐于义,乐于道,安贫乐道。
  第十章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说时间如流水,光阴不等人,珍惜时间,要利用一切时间去学习,还是一个乐学问题。
  3.“三省”:学——思——内省
  学习的过程始终注重反省,学思并重,分清是非曲直,完善君子人格。
  学习的内容之一:“温故”。第四章中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习且接受新知识即学习,便可以成为人师。学习的内容之二:“以人为师,学习与善”。第九章,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学习的内容之三:“近思”,即多思考当前的事情。第十二章中,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学与思并重也不能忽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强调随时随地学习,向身边的人学习,向有优点有长处的人学习。学思并重,学思有机结合,学习应该主动思考,积极探索,勤于思考,深度学习。
  孔子认为要从身边的人和事出发,从正反两方面去反思,学习“善”“贤”。思考善与不善,从与不从,是善思乐学的问题。
  思考的深层次是反省。第二章中,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儒家强调的是反省,“吾日三省吾身”,每天不断反省自己的言行举止,内省而不是外求。
  学习的过程就是学习、思考、学思并重,反复内省,分清是非曲直,不断发展完善自我,完善君子人格的过程。
  四、“君子”人格对当今立德树人教育的借鉴意义
  孔子的思想产生于二千多年以前,大浪淘沙,精华永远闪光,君子人格对我们当今立德树人教育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仁”对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建立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起着引领作用。人与人交往时,要仁爱,友爱,才能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
  “义”“忠”“信”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升自我有着积极作用。这些品德符合学校德育建设的需要,能带给学生更多的正能量。学生在中小学时期就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熏陶与沐浴,进入社会一定会正能量满满。
  “好学”“立志”“内省”等内容激励青年学子奋发图强。引导学生热爱学习,自立自强,做一个合格的中学生。学无止境,每一点一滴的进步都是结果。
  做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君子人格中仁爱、忠信、重义、乐学、立志、内省等内涵,蕴含远大的志向和乐观的人格,指引学子做一个高尚的人、全面发展的人。
  本文系2017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文化自信的生成机制研究”(编号:17BKS087)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黄埔中学)
其他文献
【教材分析】  一、教学理念  语文教学要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从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着手,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思维品质,以学促学,实现其思想情感、语言积累、语言运用、思维能力与审美情趣的有机整合,使其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七年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处于逐渐形成的时期,其对外界良莠不齐的信息判断不尽准确,作出的价值选择也
期刊
进一步发展义务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创新中的一个大问题,有效并深度推进这一工作,必须注重义务教育关键性领域的改革。中共中央、国务院2019年6月23日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指出,实施义务教育质量提升工程是义务教育关键性领域改革的一个基本环节,当然,这也是一项需要花大力气去落实和完成的重要任务。  提升义务教育的质量势在必行,关键在于基于怎样的理
期刊
叶圣陶先生作为语文教育界的大师,其语文教育思想对当今的语文教育改革和实践有着深远的影响。叶老在其长达70余年的教育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在语文教材的性质、功能、编撰、使用等方面得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从而形成了其鲜明的语文教材观。  一、叶圣陶语文教材观的形成和发展  叶圣陶先生语文教材观的形成、发展与其生平经历息息相关。叶老1899年开始进入私塾学习,读“四书”“五经”,学八股文。这为其熟悉古籍打
期刊
【文本、教材分析】  该单元的主题是学习生活,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到不同时代少年儿童的学习状况和成长经历,感受到永恒的童真、童趣、友谊和爱。其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内容真实自然,贴近学生生活,长期入选中学语文课本,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先从作者在百草园的生活写起,既描写了勃勃生机的百草园,也讲述了带着神秘色彩的美女蛇
期刊
教育在中国历来占据着重要地位。荀子曾言:“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1]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可见,不论时代语境如何变化,教育对于国家发展和个人成长的重要作用始终是无法隐匿、遮蔽的。而文学作为人学,是反映社会现实、记录历史变迁、承载人生道义的重要载体,其具有相当显豁的教育价值。因此,文学教育是培养人、塑造人的必要途径。厘清、挖掘文学作
期刊
赫钦斯说:“教育不能复制学生毕业后所需的经验,它应当使学生致力于培养思维的正确性,作为达到实际的智慧即理智的行为的一种手段。”[1]随着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思维发展与提升”成为语文学科四大核心素养之一。议论文属于实用文范畴,一篇好的议论文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语言精炼、论证合理、逻辑严密,议论文学习可培养初中生的高阶思维。  那么如何优化教学方式,促进学生们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呢?下面笔者以特级
期刊
《廉颇蔺相如列傳》是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也是中学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在学习这篇课文时,很多教师和学生都会被蔺相如英勇无畏的胆识和先国后己的精神所折服,也会被廉颇的骁勇善战、知错能改和坦白直率的品格所震撼,两位历史人物在司马迁的笔下大放异彩,名垂千古。  司马迁以饱含感情的笔触成功塑造了蔺相如和廉颇两位识大体、顾大局的英雄人物,但仔细研读就会发现还有并不逊色于蔺相如和廉颇的人物,只是因为着墨较少而常
期刊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遗产之精髓。文言文教学的成败与教师的教学思维息息相关。可以说,文言文教学思维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承传、弘扬与发展。  一、教学思维与文言文教学思维  教学思维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学策略,当然也不等同于普通的教育教学思想。教学思维是建立在具体的教学策略基础之上的教学观和方法论,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追求和力倡的一种更加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及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思维方式
期刊
一、文本、教材分析  《散文诗二首》是部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散文诗是一种兼有诗与散文特点的现代抒情文学体裁,其通常通过描写作者思想情感的波动来表现作者的某些感触,题材丰富,短小灵活。它既有诗歌的表现性,又兼具散文的描写性,给读者以美的体验和自由想象的空间。  该单元主题是品味人间真情,即通过学习,学生要加深对亲情的感受和理解,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教师要引导学生重视诗歌朗读,尤
期刊
【教材分析】  一、寓言的文体特征  《寓言四则》所在单元的课文主要涉及四种文体,分别是神话、童话、诗歌和寓言。而根据该单元的导语,也可以知道这一单元的主题是“展开想象的翅膀”。在课文学习前言中,提出了关于两方面能力的要求。一是能把之前所学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讲给同学听,涉及到口语表达层面;二是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体会寓言这种文体的特点,这一点要求学生能从寓言这个特有的文体中受到熏陶,深入理解文本的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