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作文教学之我见

来源 :甘肃教育督导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yu_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生正处于天真烂漫、充满幻想的少年时期,有着强烈的自我表现欲,而写作文恰是实现这一欲望的有效途径。可是,有老师抱怨,学生写不出好的作文,有学生也发愁不会写作文。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写出好作文呢?
  一、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由此可知,通过读书,学生可以拓宽文化视野、积累文学知识、借鉴写作经验、提高人文素养、培养写作技能。读什么呢?古今中外的一切优秀作品,都是学生阅读学习的典范。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写作基础,指导学生有选择地阅读,略读览要、精读细品、书写感悟、习读成诵。我所在的灵台二中每学期都举行“校园读书活动”,举办多场读书报告会及《我所喜爱的一本书》等征文活动,有力地调动了学生读书的积极性。同时,学校向学生开放图书室、阅览室,各班都设有“图书角”,定期在学校图书室以班级为单位借阅图书,保证每个学生在每周末回家时都带有一本课外读物,并要求学生每周写一定量的读书笔记。我还要求学生每天背一首古诗,读一段美文。学生博览群书,琢磨范文,久而久之必会悟出写作的奥妙。
  二、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住社会、观察自然、关注自我、关心别人,从生活中寻找乐趣和写作的素材。“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就是写作丰富的源泉。一个爱生活的孩子才会有激情去爱父母爱周围的人和物,才会关注国家发展和国际风云,才会对四季更替花草枯荣感兴趣,也才会对所看到的一切赋予自己的感情色彩,才会觉得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由此,孩子的思维会活跃起来,产生写作的欲望,不至于觉得生活是一潭死水而瞎编、乱编。另外,布置作文,我一般是随机而定,为的是让学生有话可写,写真实的生活和自我。比如为了让学生写父辈们住过的窑洞,我曾和学生一起步行去我先生老家的地坑庄子,让学生在有五孔窑洞的院子里玩,在窑洞里捉迷藏,爬上窑洞的窗楣去看个究竟,并让他们回去和父母谈谈过去住窑洞的生活,有的学生写了窑洞的修建方法和冬暖夏凉的特性,有的写了父辈生活的艰辛和自己生活的幸福。写作与生活的契合使学生不怕写作文了。
  三、老师要熟悉学生的写作状态。即了解学生是否有写作话题方面的生活体验,有什么样的表达习惯,表达技巧在哪些方面还需要提高,对哪一种文体更加感兴趣,写作积累有什么特点,喜欢写些什么题材,写作的主要困难在哪里……等等。了解了学生的写作状态,制订有效的教学计划,在教学细节上多下功夫,才能帮助学生提高思维的“灵敏度”和思考问题的深度,进而激活学生的思维,鼓舞学生的写作激情。初中生比较单纯,一般喜欢写叙事性或描写场景的文章,抒情散文和议论文写起来就稍有难度。对自己经历过的事情写起来得心应手,对陌生的话题就显得穷于应付。
  四、让学生在自由状态下写作。多给学生布置些“课外练笔”或“每周随笔”,使他们有较大的自由写作空间。我鼓励学生每天写一篇日记,无论长短,都必须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都必须是最真实的记录。当然,为了保护孩子的自尊心,我是不会读学生的日记的,只是偶尔抽查篇幅写够了没有。但我要求学生将自己认为写得最满意的、愿意与老师同学分享的日记拿出来,每周利用一节课,组织学生六人为一组进行交流,每组评选出一两篇好日记在班上交流评比,然后再评选出三四篇推荐给学校的《春塬》校刊,《新风》文学小报。这种做法,极大地激励了学生写日记的激情,激发了他们的写作兴趣,也为学生写作积累了素材。
  五、老师坚持写下水作文,给学生以示范引领作用。初中作文教学,训练的是基础写作,其中有一些公认的写作规律是需要遵守的,一些习用的写作方法是可以模仿的。如议论文的点题方法和起承转合的结构安排、记叙文中的人称手法和时空转换、抒情文中的直抒胸臆和托物言志、说明文中的常用说明方法以及应用文中的基本格式等,都是通过模仿可以训练的。我将自己的博客告诉学生,让有条件上网的孩子抽空读读老师的文章,看看老师是怎样“以我手写我心!”的。我也会将自己写的与学生生活比较接近的文章,如《我的儿子》(写人物的)、《去看海》(写游记的)、《似曾相识燕归来》(写友谊的)等读给学生,让学生分析老师是从哪几方面表现人物特点或写景的,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等等。
  另外,老师写“下水作文”,可以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在共同的习作中进行情感的交流、心灵的对话、思想的碰撞,这是一种心灵上的契合。有了这种心灵的碰撞和契合,就有可能实现教和学之间的零距离。如,学生读了我的《孩子,别哭》、《孩子,你怎么会这样?》等写我和学生之间的事情,他们觉得我是真心的为他们着想为他们付出,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中会更加努力,我因此得到了巨大的感情回报,这是一笔难得的精神财富。
其他文献
在写作教学中,要避免学生“闭门造车,低头写作文”,要把学生的写作与多彩的生活结合起来,在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大环境中,增强写作的实践性、真实性、趣味性、生活性。这就要求学生热爱生活、善于观察,从而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一、激发学生观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要培养学生观察兴趣,让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处处留心身边的人、事、景、物。  1.要有目的的激发兴趣。有意
期刊
人教社小学语文专家崔峦老师说,“语文教学一定要删繁就简,返璞归真,简单实用”,很值得我们借鉴和思考。我在遵循教育规律、学习别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研究和改进教学方法。下面谈谈个人的做法和体会。  一、把好“识字”第一关  读书必从识字开始。无论简单的条据、书信,还是洋洋数万言的宏篇巨著,都是由一个个的字组合起来的。不识字,何谈读书?小学阶段是学生识字的主要时期,需掌握3500多个汉字,这个问题解决不
期刊
课堂,是实施新课程的主要渠道,而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实践者。所以,教师能走多远,学生就能走多远。而教学设计,是教师实践课堂教学的关键,它是决定有效课堂生成的重要因素之一。教学设计是否有效,直接决定着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也就是它直接决定着学生到底能走多远。那么,怎样才能构成有效的教学设计呢?  首先要了解在新课程理念下“教材”的内涵,因为新课程理念下的“教材”的内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课程的理念是
期刊
对于农村初中学生常见的心理偏差以及教育策略,需要考虑两点:第一,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着重点到底在哪里;第二,面对学生的心理偏差应如何给予一个良好的教育和矫正。  一、心理偏差的表现形式  (一)学习偏差表现为学习动力不足、厌学、学习压力大、考试焦虑以及学习困难等。(二)交往偏差表现为孤僻、狭隘、早恋、自高自大、不能正常与人交往等。(三)情绪偏差表现为易激动、多疑、抑郁、孤独、自我控制力差、负面情绪不
期刊
近十年的书法教学经验使我体会到,书法教学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具有独特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除技巧训练外,我积极发掘其潜在的育人功能,做到既教书又育人,达到既指导学生习字又同时培养他们综合素质的目的。  一、德育功能  1.以中国书法的艺术地位激发学生爱国情感。通过学习书法,使学生能很好地了解到中国是书法艺术的发源地,中国书法在世界艺术之林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享有极高的声誉。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及
期刊
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朗读,在朗读中整体感知,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在朗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朗读是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语言的一种阅读方法,它也是师生用来表现阅读情感的一种艺术技巧。初中语文学习,朗读理应成为语文课堂上悦耳动听、美妙迷人的乐章。然而,总结身边的教学实践,我们对朗读教学的理解还存在严重的偏差,一些历史的和新生的问题,亟待我们共同关注,语文课应
期刊
作文成绩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语文成绩的好坏。但毋庸置疑的是,作文也是最令师生头疼的了。对学生来说——作文难写;对老师来说——作文难批。我认为,师生不应把作文当成孤立的个体,而应把它作为连接师生关系的纽带,促成师生交流的阵地,唯有实现“教师——作文——学生”一体化,才能实现作文水平的提高。  一、让作文批改成为写法交流的阵地  初中生经过几年的写作训练之后,有时会出现“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情况。就是说,经
期刊
一个健康的人应该是身体和心理都健康的人。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使受教育者必须具备完整的个性素质,它的内涵包括正常的心理状态,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它与德育是相互依赖,并行不悖的。当今的中小学生是未来国家的接班人,他们的成长关系着国家的兴衰。因此培养他们的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就显得尤为重要。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如何直接影响德育的实施效果,要提高学校的德育工作质量,必须加强学
期刊
传统教学中,中学生大多采用以被动接受、死记硬背为基本特征的方式学习历史,这与以主动接受和探究发现为基本特征的现代历史学习方式有着本质的区别。它往往使学生形成一种定向、定势思维,不利于学生转换视角产生创新思维,达不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目的。笔者针对这一弊端,提出几种创新教学的尝试与策略,以求实现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紧张的学习与升学的压力,父母过高的期盼,老师不恰当的批评等都会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心理
期刊
一、设难置疑,激发学生求知欲  孔子说:“不愤不启”,目的在于教师在教学中提出疑难,使学生对该问题自觉产生探究心理和求知欲望,再通过教师开启学生思维的通道,启迪学生的思维活动。这就要求教师在激发学生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启迪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应在疑难设计上注意问题的难度、深度利梯度,切莫脱离学情,难度太大则会削弱学生的探究热情。同时根据学情状态适时变换教法,促使学习气氛达到高潮。  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