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五合大学城失地农民生存现状及社区适应性调查研究报告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jy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的大学城是具有中国自身发展特点的大学城,是中国教育产业化与城市化的共同产物,大学城失地农民问题既是城市化的问题,也是中国大学城发展必须要面对的问题。通过对五合大学城失地农民生存现状及社区适应性的调查研究,目的是为了找出影响五合大学城和谐社区建设的因素。对于失地农民而言,土地被征用后,千百年来的生活方式也相应的发生了改变,就存在如何让他们失地后能够适应新的以“社区”为单位的城市生活及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关键词】:五合大学城;失地农民;社区
  一、问题与背景
  广西五合大学城是南宁市仙葫经济开发区东区的主体项目,总规划面积2150公顷,办学总规模为10万人。2003年11月,五合大学城举行奠基仪式。目前有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法官学院、广西图书发行学校、广西外国语学院、广西政法学院、广西师范学院、广西第六职校等征地约573.62公顷。其中涉及到金湖、莫村、五合、那舅社区各生产队农民的土地。大学城的兴建伴随着一批批失地农民的出现,失地的农民在获得一定的补偿之后,除了一部分人员进入高校任职外,大多数人员的生活与社区占主体的高校没有联系,失地农民无法融入社区文化与生活,虽然都共处一个客观的新形成的社区,但是院校与这些农民似乎是一堵墙隔开出了两个世界,使得新兴社区(大学城)埋下很多不和谐的隐患,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项目组的调查研究以社区和谐共生指标体系来进行分析,采用的是社会共生的理论视角。在调查过程中聆听五合大学城失地农民的心声,洞悉留在大学城周边失地农民的需求及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调查的结果为政府相关部门寻求正确的解决方案提供参考。
  二、基本概念与测量
  (一)大学城周边的失地农民
  大学城大多是对现有城市周围的土地进行征用,对那部分以被征用土地为生的农民进行土地补偿和安置。社会学中,将这部分农民界定为失地农民。大学城周边的失地农民是指长期居住在大学城周边,与大学城各大院校处于同一个社区的原住农民。
  (二)和谐社区
  和谐社区的概念来自于和谐社会,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提出要使“社会更加和谐”。和谐社区是生活共同体、文化共同体、精神共同体、社会共同体。
  对于五合大学城周边失地农民生活现状的调查,我们是以调查问卷调研辅以访谈调研的方式进行的。我们在了解失地农民个人基本概况的基础上,主要对失地农民的征地补偿情况、社会保障情况、就业情况及征地前后生活的对比情况、需求等几个方面进行调研,同时我们主要依据社区和谐共生指标体系的9个测量的一级指标,分别是:社区总体评价、社区综合满意度、邻里互动指标、邻里互助指标、社区参与指标、社区意识指标、党在社区指标、社区社会资本、社区归属感。在每个调查维度里都有一个满意度测评,通过各个维度基本情况调研与满意度考查相结合,辅以交流访谈,进一步了解其存在的问题,塑造一个全面而系统的调研考查体系,为项目的研究提供数据。通过各个维度基本情况调研与满意度考查相结合,辅以交流访谈,进一步了解其存在的问题,塑造一个全面而系统的调研考查体系。总体调研思路如图1所示:
  图1  调研思路
  三、调查样本与资料
  本调研报告所用样本是项目团队于2014年11月在上洲、下洲、牛湾、那塔、那窝、花里坡六个村进行的抽样调查。由于不同村落失地农民征地面积、补偿与家庭情况不尽相同,因此样本的选择考虑到了村庄、不同年龄结构、性别、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失地农民群体等因素。具体抽样过程分为两个步骤:
  (一)村落的抽取
  为了尽可能的增强样本的代表性,体现样本调查的客观性,抽样设计中主要考虑到了三个标准。一是考虑到大学城的生活对周边有影响的村落地理位置;二是考虑失地农民被征土地的面积及性质;三是考虑了各地失地农民的经济状况。基于以上三个因素分析,可以看出,选取上洲、下洲、牛湾、那塔、那窝、花里坡六个村失地农民为调研样本,无论是从空间地域上考虑,还是从关注失地农民层次方面考虑,都比较全面的涵盖了五合大学城周边失地农民的生活概况,能够比较全面、有针对性的探索出共建和谐社区解决失地农民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方案。
  (二)调查对象的抽取
  本项目调研对象的选取是土地被征收后仍然定居在大学城周边的居民。同时依据样本的现实情况将调研对象按照不同的比例加以划分,由此可以看出,此次调查比较全面的涵盖了各种类型、各个层次的失地农民,使得我们的调研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项目组运用问卷调查与访谈调研相结合的方式,从仙葫开发区、村委会了解的相关情况,运用比较分析法探索大学城与周边失地农民共建和谐社区所存在的问题。调研团队成员对失地农民采取分样本随机抽样的方式进行调研,资料收集采取“共同进社区、分头填写问卷、当场完成、当场检查、当场回收”的方式进行,每个调研对象填写问卷的时间约为20~30分钟。本次调查问卷共设计了16个问题,内容涉及基本情况、土地征用补偿情况、社会保障情况、劳动就业情况、征地前后对比情况等方面。针对五合大学城失地农民的生存现状的调查研究,我们以构建和谐社区的视角出发,以选择题为主,问答题为辅进行问卷设计。问卷题目一共16题,其中选择题13题,开放式问答题3题。问卷一共印制120份,发放120份,回收90份,发放成功率为75%。
  样本基本构成情况见表1:
  本项目在问卷中设计了有关年龄的问题进行调查,调查范围一共分为4个年龄段,分别为18-30、31-40、41-55、55岁以上。在对回收问卷统计后发现,在31-40和41-55年龄段的人较多,均占比约为39%。从调查图表可以看出我们这次调研所选对象无论是从区域选择还是从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等其他个人因素而言均具有一定的涵盖性与代表性,能够根据调查结果将具体问题突出、全面的反映出来,进而凸显五合大学城周边失地农民生活现状及社区适应性所存在的问题与缺陷。   四、五合大学城失地农民的生存现状
  (一)失地农民的受教育层度偏低
  在问卷调查中,调查范围一共分为5个层次,分别为小学以下、小学、初中、高中或中专、大专及以上。从图表可以看出失地农民的受教育情况,其中接受过小学教育的人数最多,占比约为34%,其次为初中教育,占比约为27%。整体上来看,失地农民的受教育层度比较低,这反映出失地农民对受教育的意识和现状所存在的问题及缺陷。
  (二)失地农民大多数都有自己的家庭
  从调查结果显示,五合大学城周边失地农民的家庭情况中,大多数农民都为已婚,组建了自己的家庭,在我们的调查中,90位受访者当中,有78位为已婚,已婚者约占到总调查数的87%。
  (三)失地农民就业以自谋职业为主,多为外出务工
  90位受访者中,自谋职业者占比约为66%,而所做的工作基本上都是外出务工,外出务工者约占受访者群体中的45%,五合大学城周边农民在失去土地后,现在的工作大多数是自己谋取的,工作性质比较简单,以外出出卖劳动力为主。
  (四)失地农民群体中,新农合覆盖率高,养老保险覆盖率低
  在关于社会保障方面,我们设计了一系列多项选择题进行调查,选择有购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失地农民约占受访者全体的75%,但是选择有购买养老保险的仅为约19%。这当中有受访群体多为中青年的客观原因,但是不可忽视的是失地农民群体对养老问题的重视度不足。
  (五)失地农民对征地补偿的意见
  在对征地补偿的满意层度的调查中,59%的受访者感到不太满意,在进行访谈时了解到,失地农民的意见主要集中在征地补偿款的数额、补偿方式的问题。
  (六)失地农民失地后面对新环境在心理上准备不足
  失地农民失地后面对新环境在心理上准备不足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在普遍失去了以土地为依托所进行的农业生产劳动后,对新环境下谋生方式的不适应,因为长期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突然间的转换,使得大家对土地的依赖感瞬间丧失,谋生方式的不确定性增大。这一点在对失地农民进行是否适应现在的环境的调查当中可以体现,有40%受访者对新环境感到不适应。
  另一方面是在得到补偿款后,理财观念的不足。在进行走访调研当中,我们发现大多数失地农民对于如何使用补偿款有着一点很强的共性,就是普遍倾向于盖房子。在打算如何使用征地款的调查中,有约76%的受访者第一选择是盖房子,甚至是只选择盖房子。这体现出的是理财观念的不足,单纯的说利用补偿款盖房子并没有不足之处,但是全面的、长远的来看,补偿款使用上的单一性,对于失地农民个人以及整个区域群体的发展是不利的,因为它忽视了教育、医疗、养老等等关乎生存的长远问题。
  五、五合大学城失地农民的生存问题
  通过对五合大学城失地农民的调查研究发现,虽然在征地不久后失地农民的生活质量相对是比以前有所提高的,但这仍然掩盖不了存在于失地农民中亟待解决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和长期性,其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是影响社会和谐的不安定因素。
  (一)由征地补偿方式所带来的社区融入问题
  根据我们对南宁市近年来五合大学城区域土地征用补偿文件的搜集显示,征地补偿安置方案中补偿一般为土地补助费、安置补助费、青苗补偿费和部分地区的地上附着物补偿费等。除了补偿费用外,还有一些非费用补偿的选择,例如可以选择让政府或引入社会资本统一回建公寓安置房,也可以选择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自建安置小区公寓房。但是这些补偿方式体现出两方面问题,一方面征地补偿的方式基本上是单纯的经济补偿,补偿方式相对单一,对失地农民的理财观念具有一定的要求,理财不善者,很容易就会肆意挥霍,最终导致贫困,甚至滋生犯罪问题;另一方面,构建安置小区并不能很好的解决失地农民的生存问题。单纯的建设安置小区,并没有让失地农民群体融入新的环境中来,而是换了一种形式,却依旧保留着原有集体的形式存在于新兴的社区之中,且安置小区的补偿方式缺乏、配套设施,对于失地农民群体今后的医疗,教育等问题有所忽视。另外,对于少部分不是彻底失地的农民来说,安置小区对于仍然需要从事少量农事的农民来说脱离实际,例如农具等就难以存放。因此征地补偿制度还有所不足,缺乏合理有效、着眼长远,配套完善的促进新兴大学城地区和谐社区建设的征地补偿制度。
  (二)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
  失地农民当中有的是部分失地,有的是完全失地,但是由于土地的减少,失地农民都不可避免的改变谋生方式,需要面对就业的问题。根据对失地农民的调查数据显示,绝大部分失地农民对政府的征地补偿标准感到不满意。造成失地农民不满意的因素主要集中在被征地后的失地农民的长期生存问题。当农民赖以生存的土地被征用后,原本赖以为系的生产,生活方式被迫发生改变,但是由于失地农民受到的教育程度有限,又普遍缺乏除了务农之外的其他劳动生产技能,最终被迫沦为劳动力市场上的弱势群体,就业成为问题,生活愈发困难。谋生方面所产生的巨大困难,长此以往下去必然会对大学城的和谐社区构建产生不利影响,使得大学城区域的失地农民没有享受到大学城建设所带来的好处,成为了大学城建设当中被牺牲与被遗忘的群体。
  (三)失地农民缺乏理财观念的问题
  以征地款为主要补偿方式的补偿制度必然对失地农民的理财观念提出一定的要求。并且对于生活环境的改变而言,失地农民也同样需要改变理财观念。对选择征地款作为主要补偿方式的失地农民来说,突如其来且数目不小的补偿金往往会让大部分失地农民依着传统的惯性思维去把大部分补偿款都用于盖房子,少数会选择为孩子的教育做投入、为自己所经营的生意投资或存于银行等。对于失地农民把主要资金用于盖房子这样的理财现象而言,这是缺乏长远考虑的行为。由于大学城的到来,失地农民的生存区域已经逐渐被城市化,生活生产方式都会与过去有着很大的不同。面对这些改变,失地农民仅仅使用补偿款用于提升现在居住水平,却缺乏长远发展的意识。因为缺乏再就业的能力,加之补偿款被盖房子的费用耗掉了大部分,失地农民实际可支配收入变少,失地农民的生活水平实质上是在下滑,尤其是这影响到了对下一代的教育投入。在我们走访当中就能发现失地农民的下一代的教育与就业正逐渐成为问题。下一代的发展深深的影响着未来这一社区的发展,如果不能解决,整个大学城社区将会出现两个极端的世界,一边是受到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另一边是没有受到良好教育的失地农民二代,巨大的差距使得社会不稳定因素大大增加。   (四)失地农民子女的教育问题
  现失地农民子女能够入学的学校行程均比较远,教学质量有待提高,如牛湾小学。而在该地区,中学教育还是一片空白。通过访谈了解到,有些失地农民为了能够让子女受到优良的教育,把子女送到离家很远的仙葫管委会一带上学,并到子女上学的地方打工陪读,维持生活。而没有外出求学的失地农民的孩子所面临的教育问题也很严重。例如在走访中,我们看到一些村落口有闲散的小学年纪的孩子在路边打桌球等。据了解,这些闲散的孩子往往是因为家长对附近学校教育质量的失望以及对学费的难以承担而导致的。例如在大学城区域,广西外国语学院内有完整的从幼儿园到高中的学校,但是就学费而言,附近很多失地农民却是难以承担的。
  (五)失地农民的就近医疗问题
  大学城内除了各高校内面向学生设置的医务室外,仅有一家新开的私人医疗诊所而没有公立基层医疗机构。大学城地区失地农民有病后往往需要到距离较远的邕宁蒲庙镇或者东方广场就医。在我们的走访调查中,失地农民普遍希望能够就近解决普通的医疗问题,希望大学城内能够设立公立基层医疗机构,填补大学城这一社区内缺乏公立基层医疗机构的空白。
  (六)失地农民的文体娱乐场所匮乏问题
  大学城未建设前,该地区部分村落有属于自己的文体娱乐场所,例如上洲村原有自己的篮球场等。但是在大学城开发建设过程当中,有些文体娱乐场所土地被征用,大学城建成后,也没有补建这些场所给相关村落,使得这些村落失去了自己的文体娱乐场所,导致失地农民的文体娱乐场所匮乏。缺乏文体娱乐场所的失地农民在文体娱乐方面只能倾向于棋牌一类,在大学城周边村落很容易就可以看见路边有人聚众打牌或者打麻将。有限的娱乐方式让失地农民们不能满足其精神文化需求,因而使得有些失地农民采取了不健康的娱乐方式,其中最严重的就是赌博,大学城周边村落里赌博现象并不少见。赌博给失地农民带来的害处极大,尤其是将征地补偿款用于赌博的失地农民,很容易因赌致贫。
  (七)大学城院校与失地农民缺乏互动
  大学城院校和失地农民同处于一个社区,两者的关系密不可分。失地农民面临的生存问题,归根结底来说,和大学城院校是分不开的,大学城院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失地农民就业压力和其子女的受教育问题,这也是大学城院校应当发挥自身社会功能,能够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在我们的走访当中,还对在大学城院校工作的人员进行了调研,发现有在大学城内工作的失地农民,但为数不多并且他们所从事的工作多为朋友介绍或者自主寻找的。失地农民目前主要集中在广西外国语学院和广西中医药大学部分保安岗位就业,但实际上大学城内还有很多就业岗位可以提供,因为缺乏大学城与失地农民的就业互动机制,很多本可以让失地农民从事的岗位人员都是直接从外面聘请而来。可见,大学城院校和失地农民之间缺乏良性互动。
  六、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失地农民调研结果
  项目成员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上洲﹑下洲﹑牛湾﹑那塔﹑那窝、花里坡六个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地点进行了调研,对于调查数据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进行了处理,通过统计处理的方法,对以下问题进行了分析:
  1.征地补偿情况分析
  各村各户征地补偿情况不同,先将调查结果情况以表格的形式进行统计,如表2所示:
  表2 征地补偿情况调查表(n=90)
  结合访谈调研,分析图表调研结果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 各村落失地农民是均存在征地款与住房补偿的,同时通过访谈调查发现失地农民对政府的补偿方式大都比较认可,由于各村被征地的性质不同,因此对补偿的满意度也有所不同,那塔村被征的主要为山地,对于政府的补助满意度较高,牛湾村被征的一部分是经济作物种植地,因此对政府补偿的满意度较低。
  (2) 耕地被征用后,失地农民普遍认为征地补偿情况较差。征地款作为农民失地后的补偿费用,对于解决失地农民生活问题和保证其重新适应新的生活环境起着关键的作用。但是目前政府征用农村土地的补偿价格仅为被征用土地实际价格仅为出售给大学的1/6,并且具体补偿标准因地而异。所以说,现在的征地补偿标准没有做到对失地损失的全额补偿,也没有考虑到土地的潜在收益和实际利用价值。
  (3) 失地农民对于征地款的使用缺乏规划。对于生生世世与土地打交道的农民来说,手上突然获得几十万元左右的征地款(不同家庭数额不等),该怎样利用才能使其增值,保证全家人以后的生活呢?在上洲13%的人群将征地款用于为孩子教育投资、13%的人群将征地款存起来;牛湾则有56%的人群将征地款用于盖房子;那窝有20%的人群为孩子教育投资、没有人群将征地款存起来;而作为自己经营生意投资的人群牛湾为12%、那窝也仅为16%、那塔为13%。由此可以看出,多数村民都把征地补偿款用于子女教育投资与房屋建设上,也有相当一部分的村民将其留作家用外,剩余部分存储。用于生意投资的人却相对较少,访谈调查发现原因如下:一是部分人认为自己有史以来就只会种田,感觉自己做生意不会做且存在一定的风险;二是部分人想去做但不知道做什么好,感觉所有赚钱的生意均被人想到了,政府没有给予宣传与导向等;三是感觉做生意需要考虑资金、人脉、发展前景等各方面,做很多事情,自身不愿意去做。
  2.社会保障情况分析
  调查研究发现,现今阶段对于失地农民采取了推行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措施,其中一项是早已有之的农村合作医疗;约有89%以上的失地农民对医疗保障感到不满;90%的失地农民为大学城未提供基础教育感到不满。调研还发现提供良好的社会保障措施对于处理失地农民问题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必须将相关政策切实贯彻实施以保障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调研表明现阶段在五合大学城针对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还没有建立,几乎所有的大学都有医务室,但几乎没有为周边的居民做过服务,相关保障还难以落实,还存在很大的改进和完善的空间。   3.劳动就业情况分析
  各村劳动就业情况不同,先将调查结果情况以表格的形式进行统计,如表3所示:
  表3  劳动就业情况调查表(n=90)
  调查研究发现现今大学城的失地农民群体中有很大一部分人处于无工作状态——闲置在家,约占到总调研人群的三分之一。找工作的人群里,只有21%以内的人群是通过政府、村集体推荐的,大部分为自谋出路。访谈调查得知征地之初政府部门曾举办过就业培训、推荐并提供过一定的职位,但是培训走形式、所提供职位待遇较差,大部分人并不愿从事该种岗位。在对其前景调查中发现,84%以上的失地农民不想再从事务农,主要的工作意向是进城打工和开店做生意。
  结合访谈调研,深度分析调研结果,我们可以看出有以下三方面的现象:一是失地农民群体就业难度较大,由于文化水平低、知识技能差等客观因素的制约,使得招工单位在人员招聘上很少去考虑失地农民群体。这就使得那些原来仅靠经营土地维持生活的纯农业户,特别是年龄较大的农民,除从事农业外没有其他技能,失去土地后很难再找到能够维持生计的工作,失去了土地就等于失去了保障。但是对于那部分早已依靠经营二、三产业或以务工收入为主的农民而言,有一定的才能和适应能力,失地后很快适应新的生活,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二是政府部门的工作没有做好,组织技能培训、提供就业渠道等政府行为具有完成任务的形式主义色彩,没有切实关注失地农民问题,没有意识到做这一系列的事情是在解决失地农民的生存大计,是为了他们能够持续发展,为了社会能够协调进步;三是部分失地农民获得一大笔征地款后成了村“二代”整天游手好闲,专注于赌博,据不完全统计,大学城周边失地农民好赌成风。每年都有两三个月的赌博聚会,均有一定的规模。不少年轻人虽有心想从事新的工作、适应新的环境,但安逸习惯了就不愿意再去工作了,使得整体失地农民城市适应现状不够理想。总结而言,失地农民就业问题是其和谐社区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调查中发现其存在很多很难解决的问题,这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和大学城各大院校以及失地农民的共同努力才能够良好解决。
  4.征地前后对比情况分析
  各地征地前后对比情况不同,先将调查结果情况以表格的形式进行统计,如表4所示:
  表4 征地前后对比情况调查表  (n=90)
  据显示上洲、下洲、牛湾、那塔、那窝分别有12%、15%、16%、17%、8%的人群认为征地后生活水平提升了,仅有少部分人群认为生活水平下降了。调查研究发现之所以出现这种现状是因为征地没过多久,每位失地农民手中有一定数额的征地款,使得他们在消费上有一定资本,再加上城市消费环境的影响,使得失地农民原有的农村节俭拮据生活的消费心理得以改变,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使得他们的生活水平得以提升。但我们必须清醒的看到,表面生活水平的提高未必代表实质的生活水平的提高,现有失地农民相对较高的生活水平是用补贴的征地款换来的,我们必须考虑这样一个问题,征地款不是无穷尽的,倘若再过若干年,没有了土地收入,征地款坐吃山空,失地农民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他们又该怎么办呢,如何持续自己的生活呢?调查结果显示几乎所有的人群都能够适应现在的生活环境,所以说他们已经具备了改善坐吃征地款这一现状的基本素质。只要政府及社区能够对他们做好扶持和引导,加之失地农民能够积极主动地改善自身,相信这些失地农民一定能够可持续发展下去。
  (二)相关政府部门调研结果
  在对失地农民调研之后,项目组又对仙葫经济开发区和青秀区有关部门进行调研。从中了解了处理失地农民问题的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并就相关问题进行了访谈调研。
  首先了解到,政府部门是在遵照上级文件的基础上,行使自己的权利,做好自己的份内之事,妥善解决失地农民问题。具体工作包括对失地农民予以安置和补偿、对失地农民进行就业培训和指导、帮助其联系就业单位、解决失地农民遇到的困难与问题等。
  其次,政府部门意识到现阶段在有些地方的社会保障、政策流转等工作还没有实施,原因是多方面的,最重要的一点便是解决失地农民可持续发展问题是一个长远的问题,需要政府各部门相互协调、共同努力,逐步去处理相关问题,但是必须保证相关部门要在党和人民的监督下做好一系列的行政工作。
  再次,相关部门对于失地农民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失地农民再就业问题重视程度不够,多数是拘泥于现有的方法与措施,如就业培训、介绍工作、指定安置等,创新程度低,同时在对周边校园的相关部门访谈结果显示,大多学校都可以提供许多岗位给周边的农民,然而一方面农民在文化素质,基本技能的掌握方面还要提升,才可以胜任除食堂、清洁、保安之外的其它工作。
  综上可知,失地农民可持续发展与社区建设问题是政府部门较为关注的一个话题,政府部门也正在对各种问题进行政策调整,限于现实状况和城市化建设这一社会大环境的原因,一些相关政策还没有做好,某些问题还没有妥善解決,是有其深层原因的。相信在政府政策的规划和调整下,在政府部门与失地农民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够处理好关于失地农民可持续发展的相关问题。
  七、总结与讨论
  通过对五合大学城周边的上洲、下洲、牛湾、那塔、那窝失地农民的调查研究发现:现今大学城周边的失地农民,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已经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农民”,他们和大学城其他居民一样,处于共同的社区。为了使得五合大学城失地农民能够较好地融入社区,项目组讨论认为有必要加强社区的建设,发挥社区的功能,在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下,引导周边失地农民积极融入大学城社区生活,同时,加强大学城院校与周边失地农民的互动合作,发挥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为共建和谐社区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费孝通.乡土中国[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3.
  [2]马友,孟艾芳.和谐社区建设典型案例研究[M].党建读物出版社,2010.
  [3]郭学贤.城市社区建设与管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4]官远发.美国大学与社区合作伙伴关系研究及启示[D].同济大学,2007.
  [5]于大伦.我国大学城与周边社区互动发展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2.
  [6]刘慧.“社区建设”思路下的大学城建设[J].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2014(2).
  [7]杨婧.城郊失地农民的社区适应于市民化研究—以江苏省两个城郊新型社区为例[D].南京师范大学,2013.
  [8]石琴,李华,冯梅.大学城建设中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研究—以重庆大学城为个案[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其他文献
【摘要】:《麦克白》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本文从麦克白夫人形象分析入手,重点分析麦克白夫人与丈夫密谋杀死邓肯的一段语料,详细阐述应对麦克白夫人形象的理解和朗诵分析。  【关键词】:女权主义;麦克白;鉴赏;朗读  《麦克白》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中创作时间最短也是最后完成的。之所以选择这篇赏析,不是因为戏剧的短小精悍易于解读,而是因为女主人公的特殊性。不论是哈姆雷特的恋人还是李尔王的小女儿,都单纯地
期刊
【摘要】:歌剧《图兰朵》是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的未完成作品,由郝维亚续写完成的,该歌剧之所以为中国许多观众所熟悉,是因为其运用了中国元素贯穿始终,让西方世界第一次认识中国、了解中国。在19世纪西方人通过音乐去叙述中国人招亲的故事,表现出了中国作为礼仪之邦的文化美和古典美。那么研究整部歌剧中国元素的体现和运用,将其进行研究无疑是一件利于推动中国文化发展的事情。本文将从整部歌剧的舞台背景、服饰和音乐中来
期刊
在中国传统封建礼教文化中,对于女性形象,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些词句“三从四德”、“男尊女卑”、“夫为妻纲”、“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可以说,在传统的国人眼里,女性只作为男性的“陪衬”而存在,失去了自我存在的价值。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封建礼数已经不能够适应近现代社会生活情况。本文理论来源部分依据女权主义的内容,认为妇女拥有同男人同样的自我表现机会,应该以女性的视角,从女性的角度出发对
期刊
【摘要】:许鞍华是香港“新浪潮”电影的旗手之一,其电影充满人文主义关怀以及对女性生存状态的反思。在她早期的影片创作中,她常常以轻描淡写的镜头叙述,来表达“漂泊与寻根”的主题。尤其在《客途秋恨》这一影片作品中所体现出的母女间代沟冲突、异国文化碰撞以及家与国的个人身份认同,历来是观影者对这部电影讨论的焦点。本文试从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来分析和解读电影——母亲葵子寻找和探索自我身份的过程,旨在探求许鞍
期刊
【摘要】:20世纪90年代掀起的摄影浪潮是日本摄影史上一个重要的节点。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摄影的发展步入正规,随之而来的是土门拳为代表的写实主义运动,然而随着美国扶持下的日本经济的快速复苏,使得其被一众主观主义的年轻摄影家所质疑。以东松照明与细江英公为首组成的VIVO摄影团体主张现代与超现实主义,却也很快的面临解散。随后森山大道领军《挑衅》向摄影提出质疑,却以幻灭收场。直至1974年纽约现代美
期刊
【摘要】:2015年3月1日,《反家庭暴力法》正式实施,我国法家庭暴力有了法律保障,走上了法制化进程。我国家庭暴力状况如何,对夫妻关系、对儿童有何影响,样在法制化的情况下,保障妇女、保护儿童权益等人权方面我们仍需要做出努力。  【关键词】:家庭暴力;预防  一、家庭暴力概念及法律特征  家庭暴力[1],是指家庭成员之间实施的身体、精神等方面的侵害。家庭成员是指配偶、父母、子女以及其他共同生活的近亲
期刊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在城镇化必然发展的趋势下产生了并将持续产生大量的失地农民,与此同时伴随而来的是严峻的失地农民问题。在失地农民问题越来越成为当今中国急需迫切解决的难题的今天,对这庞大的群体予以关注,并且找到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平衡点。  【关键词】:城镇化;失地农民;利益诉求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速度不断加快,城镇化和城市向周边郊区扩展的速度不断的加快,农村征用土地的速度不断的加速,大片田地
期刊
【摘要】:电影反映民俗是相当普遍的现象,中国电影从诞生起就与民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电影是独立的艺术门类,应该具有一定自由的创作空间;民俗使得电影扎实,电影提供给民俗一个生存空间、传播媒介。  【关键词】:民俗;电影;红高粱  1913年第一部故事片《难夫难妻》就是以编导郑正秋家乡潮州的买卖婚姻习俗为题材的,此后,许多在中国电影史上占据一席之地的影片,如20—30年代的《火烧红莲寺》、《春蚕》、《
期刊
【摘要】:图书馆的个性化服务一方面是客户的个性化服务,一方面来源于数据信息体系的有效嫁接,在满足于信息数据体系多元化需要的基础上,保障信息数据交互模式的有效成立和信息数据及时快速的形成数据处理逻辑,在多元化的信息处理上确定个性化的引导方向,满足于社会客户信息数据的索取,在确保信息多元化需求的基础上,保障信息的高效率便捷化传输的需要,确保信息的集中性索取,多元汇聚系统控制信息,确保信息安全时效共享。
期刊
【摘要】:近期,随着影视传媒的快速发展,电影这一产业也开始以各种形式出现在观众的视野里,但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什么才是经久耐看之作。在此,笔者将推荐一部真正经典的作品——由朱丽·泰莫执导的《弗里达》。此作品在当今社会或者说对于国产电影的发展也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弗里达;电影;色彩分析  《弗里达》一部描写墨西哥女画家一生经历的电影,由于弗里达是墨西哥最受推崇的画家的特殊身份,导演便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