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的大窗情致

来源 :颂雅风·艺术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2316456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年前后,我在荷兰呆了几天,仅仅是在街上走马观花,就已经深感这个国家方方面面的与众不同,而最令我感到新奇有趣的,却是荷兰的窗户。
  无论城市乡村,民居商铺,也无论历史长短,荷兰的房子无一例外,窗户都极大,离地也就半米,几乎占据整面墙;更令人惊奇的是窗玻璃都是全透明,窗帘几乎不拉,更没有防盗网设施。
  农村房子多为独栋,四方形制,四面墙都开着大窗,因此极其通透,房内陈设一览无余;城市的房子户户相连,左右墙与邻居共用,但亦可从前窗直接看到后窗外的花园。
  若说一色的红砖瓦建筑看久了未免令人审美疲劳,那每一扇窗户则都是不同的风景。主人们无不在窗户装饰上巧花心思,用一种既不张扬也不羞涩的方式,在一片“大同”之中精心制造出“小异”,展示着他们的个性、情趣和品位。
  临街窗户下,通常是一个精心打理过的花坛,显示着荷兰人不俗的园艺。
  虽时值冬季,花坛并没有异彩纷呈的盛况,但因为近海,绝对气温并不低,加之空气新鲜湿润,花坛里的灌木仍然青翠欲滴,再缀以经冻后色彩更加鲜艳的小果实,依然生机勃发。花草多是枯而不凋的品种,如迟暮佳人,虽已失色,却仍令人追想盛开时的花团锦簇。不少人家在窗外摆上一两张椅子,以便天气晴好之时同时享用阳光、空气和花草。
  窗内因为空间有限,所以并不见大手笔的装饰,而只在窗台上做小小点缀,但正是这小小的点缀,反而更能见出主人的匠心。
  最常见的便是鲜花了。荷兰是一个花卉大国,花卉品种繁多。不同颜色形状的鲜花,配以不同形状的花瓶花盆,便是窗口的一道宜人风景。
  各种小工艺品如小型雕塑、旅游纪念品和模型等也是常见的饰品。有孩子的家庭也会摆上一两件儿童玩具或是孩子的作品。
  窗帘通常洁白,跟饰品配合着,或敛在一边,或拉起一半,或收起下摆。各种搭配总是恰到好处,或充满情趣,或充满美感,令人不由赞叹荷兰人的品位。
  透过窗户,房内的情形往往一目了然:一张饭桌、几只沙发、一排书架,墙上几幅油画,桌上一件饰品。一家就餐、三五友人闲聊、老人读报、孩子嬉戏或是宠物静静呆在窗台往外凝望,是常见的家居场景。
  通常我们以为西方人注重隐私,而荷兰人似乎完全没有这方面的顾虑,而是大方地开着窗户任人(甚至是故意吸引人)参观,可能是开放的欧洲气质使然,不追踪缘由,倒也觉得亲切。
  据说,以前荷兰曾一度按大门的尺寸征税,荷兰人便尽量将门做小而将窗户开大来避税,以至搬家时笨重家具都通过窗口进出。如今,这项税收制度早已废除,但这些动辄上百年的建筑上,大窗户却保留下来。
  气候当然也是一个重要因素。荷兰近海,多阴雨天气,加之纬度高,冬季光照时间非常短,大窗户无疑便于更好地采光。
  排除这些客观因素,作为一个来自异文化的旁观者,我却总觉得,这些窗口在更深的层次上,反映着荷兰人极其宽容的生活态度。同性婚姻、安乐死、吸食大麻、性交易,荷兰在这些不少挑战伦理极限的方面,都率先实现了合法化,在日常生活方面的开放也就不足为怪了。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人们大方坦荡,更注重的是自己生活的品质,而不是花心思对自己的生活遮遮掩掩。
  荷兰人天赋的美感跟其源远流长的美术史、城市里随处可见的美术馆和美术展无不关系。我在荷兰接触的为数不多的几个普通人,都有着跟艺术沾边的爱好;拜访过的几个家庭,大都布置美丽雅致,各有特色,令人惊叹;而看起来对家务毫无兴趣的男人,竟也深谙鲜花保养之道。
  荷兰人对美的品位,则是这一扇扇充满美感的窗户的灵感来源。
其他文献
集爵士、摇滚、舞蹈、波普、文学和视觉艺术为一身,创于1968年的南岸艺术中心被《卫报》称之为“全国最有活力的艺术中心”,海沃德画廊(Hayward Gallery)作为伦敦南岸艺术聚集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与其他一些南岸区中心建筑、皇家国家剧院、英国电影协会比邻。随2007年初南岸中心被重塑定位为南岸区中心,之前的“海沃德”也在2011年初之后更名为海沃德画廊。  伦敦南岸艺术区位于泰晤士河边,是
期刊
除了欧美主导的当代艺术话语权之外,全世界的艺术还有千万种样貌,文化背景的差异容易导致他们被笼统地归于“他者”的艺术类型。  对于人类来说,其存在的最好证明就是本身这副血肉的躯体,而被艺术家创作出来的躯体作为人类自身的镜像,则是身体和灵魂纠缠而成的隐喻。近日,广东美术馆正在展出墨西哥当代雕塑家豪尔赫·马林(Jorge Marin)的作品,展览被定名为“身·景”,持续至3月9日。正如评论家奥古斯丁·阿
期刊
作为年轻一代,我们也无需“地命海心”(吃着地沟油的命操着中南海的心),焦虑于当代艺术的种种困境与未来,但值得庆祝的是仍然有不同角色的存在,仍然有不同声音的回响。  同济大学哲学系副教授陆兴华(理论车间后门)在自己的微博上评论徐震(没顶公司)这次在尤伦斯的个展:“感觉比我出发前预想得要好得多!我的第一反应是:这,过分了!”进入展厅我的瞬间感觉也是……太过分了,你这样,让人家别人还怎么搞。  显然,对
期刊
2014年第六十七届的戛纳电影节的海报又是一代男神马斯楚安尼,从安东尼奥尼的《夜》到费里尼的《八部半》《甜蜜的生活》……马斯楚安尼几乎成为一个世纪意大利电影的符号,无人可敌,不可超越。而马斯楚安尼所饰演的角色也似乎代表了意大利文化的各个层面——风流倜傥,玩世不恭,却又带着深切的绝望感。马切洛,噢,我的马切洛。  2012年的秋天,当我乘坐欧洲高速列车从瑞士驶往意大利的时候,戏剧性的一幕如电影般发生
期刊
提及艺术出版的发展,除了书籍的选题立意,也离不开书籍装帧设计,好的内容应当以怎样的形式呈现给读者,能否达到与内容相辅相成的效果,书籍装帧设计师的作用不可小觑。现代书籍装帧艺术形式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才传入国内的,在鲁迅的积极倡导下,陶元庆、丰子恺、钱君陶等一大批书籍装帧设计师开创了中国书籍装帧的新时代。  鲁迅先生强调书籍装帧是一门独立的绘画艺术,承认它的装饰作用,不必勉强配合书籍的内容,其
期刊
一年之计在于春,新鲜的创意灵感也随之抽芽。设计师们抛弃了繁复冗杂,轻便、舒适的设计产品才是今春的流行王道。  01 我是你的臂弯  / Armin Chair  一把扶手椅,编织的软毡包裹住曲线金属结构,纹理看似随意却又精心,散发出浓浓的女性气质,柔软、呵护、愉快、亲密、私人、骄傲。在不断发展的现代,精湛的工艺和创新精神是非常重要的。设计师把这件扶手椅称作“臂膀”在舒适的凹凸的曲线下放松自己的心灵
期刊
美国著名剧作家托尼.吉尔罗伊曾这样评价好莱坞一年一度的华丽盛会奥斯卡:“它也许很梦幻,但这些电影折射了眼下美国社会正在发生的事情。”  时至今日,奥斯卡已经走过86个年头,无数电影人曾为之奋斗,选用最能反应社会现实的题材,通过对人性的挖掘反映价值观的转变。今年的奥斯卡仍然向一些极具代表性的作品伸出了橄榄枝,它们的时代背景或者各不相同,却以自成一派的形式坚定地注视着现实。在那个造梦工厂里,究竟出品了
期刊
我们这期的特别专题策划,是专谈中国1949年之后的艺术图书出版与阅读。出版发行的最终目的,当然是给读者提供思想与美的精神粮食。而作为一个批评家、策展人,你是特别喜欢读书、会读书的。想听你讲讲,你的读书生活是怎样的,你平常都喜欢读一些什么样的书?  我读书比较早,读得也比较广泛。少年好奇,我对自己不了解的东西总是想要多了解一些、弄明白一些。特小的时候就爱读书,到初中时,自己的零花钱都攒起来买小人书了
期刊
进入新世纪,出版界似乎是属于策划人的,那几年大量作家、学者进入民营出版的队列,开启了畅销书时代,经管类、励志类席卷各书店最显耀的位置,后来兴起的国学热、史学热,数量惊人的销量不免让人觉得全民阅读的时代来临了,有媒体将这种现象总结为“我们的阅读,经历了从精英模式向大众模式的嬗变”,虽然我并不认同阅读有所谓的精英模式,或大众模式,但不可否认那是一个有策划就会有销量的时代。华文天下总编辑杨文轩回忆道,“
期刊
2013年末举办的“我爱上海”群展,其参展艺术家有的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有的是“新上海人”,有人曾经在上海生活过,有人则是上海的过客。他们用各自独特的视角探索、观察与理解这个日新月异的城市,借由作品向观众呈现他们对上海的复杂心绪和情感。  Art Labor画廊位于上海市中心一个小小的院落里,周边是老式洋房和安静小院。洋房多是历史保护建筑,又身兼低调奢华的高级餐厅,小院不掩破落,还住着年迈的居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