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墨有味,古齐淳风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gLIX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没学过拓片,都是自己悟的。我上小学的时候,我们这里的地里就能捡瓦当了。小的时候不知道收藏,也不懂收藏,就是知道捡到瓦片能卖钱,一块能卖两三元,对于一个小学生来说能买很多东西,因此就开始喜欢这个。后来,在我舅舅家见到一张拓片,很惊讶一件瓦当还能做这种东西!回来后就自己琢磨怎么做。我问过我舅,我舅说不知道怎么弄的,这是姥爷留下的。我对我姥爷是没有印象的,连我妈都对我姥爷没印象,因为在我妈很小的时候,我姥爷就已经去世了。我姥爷在他们那个时代属于富农,算是当地的文人,会修表,特别是怀表,我妈就记得我姥爷有金怀表。我小时候还找到过我姥爷的铜怀表、银怀表的壳子,拿着玩。听我妈说,我姥爷收藏了很多字画,但文革的时候都烧了火了。不知道怎么着,我舅从中捡了一个小拓片,留了下来,后来让我见到了。




  我看了那张拓片后,就打算自己做,那时候没人教我,也没人会,我也没有纸,就找个月份牌,拿出来用,也没有墨,就用我爸他们小学里用的那种印油,做出来也不像东西。用月份牌在瓦当上印,一印纸就烂了,后来我上初中的时候,就用小手绢代替纸。那时候去饭店吃饭,每个人面前都有一张白色的餐巾,印着饭店的名字,我就拿回很多,用这个来印。印完之后,印油不掉色,在水里一过,拿出来压平了,挂家里。
  那时候啥也不懂的。后来问其他人,都用什么做拓片,他们告诉我,用的那种纸叫宣纸,我就到卖字画的那里去买宣纸,也开始用墨,慢慢的做。现在一回想,我就跟几个朋友说,我们那时候做拓片,宣纸揭下来之后,正面和反面是一样的,也就是墨都透到背面去了。现在做拓片,揭下来后纸的背面基本是白的,很干净,就是慢慢的磨合出来的。那时候看到古人做的拓片,能做到不透墨,我就想,自己要是能做到这样就了不得了。逐渐自己摸索着,就能做到不透墨了,但背面发乌,不好看。后来又从我朋友手里见到一张拓片,他们说是日本人做的甲骨拓片,用的纸很薄,是以前做出来的,基本上不透墨,稍稍只透一点,拓片迎着光一看,那个墨都是发亮的。我就感觉,拓片能做到这个程度,太厉害了!就回去琢磨,怎么能把拓片的墨做的发亮呢?我们当地的也有做拓片的,但墨都是乌的,只能把图案拓出来,却没有那种厚重的感觉。我问他们,他们没人知道原理,更没能做到的。我那时候琢磨得几个月睡不着觉,后来终于琢磨出来了,原来墨必须堆积到一定层次才行,还不能一次把墨堆积出来,必须层层堆积,用一张很薄的纸,在墨刷上之后,干到一定层次拓出来之后,再晾干,再一层一层的上墨,堆积到五六层之后,墨不往纸里渗了,外面就有了一层明皮。但是还不能太明,太明就会感觉很浮躁似的,也不行。现在再做,就感觉得心应手了,但在那时候的摸索阶段,是很难的。




  只有见了好的东西,才能知道有更好的。你如果没见到,只是自己琢磨,连追求做成什么样的都不知道,那是不行的。后来,我去潍坊,又见到我朋友展览的一些陈介祺的拓片,我看了感觉虽然陈介祺做的不是很精细,但有我们现代人做出来的拓片不具备的味道。从清朝到现代一二百年了,他的墨的韵色油光,现代的墨做得再精细,墨不经过时间的沉淀,味道也还是不足的。现在尽量在精细的基础上追求古人的味道。后来我也收藏了一部分陈介祺的瓦当拓片,研究后再进行考证,有可能我姥爷留下的拓片就出自潍坊,不一定是陈介祺的,但也是潍坊那里一个拓片高手做的。因为我们临淄在清末的时候基本上没有做拓片的,潍坊那边有文人画匠的圈子,而临淄没有这样的文化圈子。
  在做拓片的时候,我也尝试了很多的纸。从最早的月份牌,手绢布,到临朐的皮纸,那种皮纸是化纤的,后来就不用了。再后来买宣纸,宣纸那时候很贵,我记得最贵是我上高中的时候,一张纸4块钱,等于我一个月的生活费。买回来不舍得用,还得正着反着都用,去拓瓦当。我用的纸是红星宣纸,净皮,还是宣纸店卖不出去,存了十年的纸。我让他们给我找纸的时候说,要质量比较好的,涂蜡比较强的。他们就给我推荐了这种纸,并告诉我,这是他们存了十几年卖不出去的,因为写字画画的都不舍得用这种纸,因为平时用的纸几毛钱一张,而这种纸4块钱一张。到现在这种纸根本买不着,开价好几百也买不着。现在再去宣纸店买纸,就是从买红星的,买汪六吉的,变成定做纸了。我需要什么样的纸,尺寸厚薄都可以定,有一个小纸厂给我做。对我的朋友,我也是推荐用定做的纸。虽然这种纸价格不是太高,但是对我们来说比较符合要求,用着比较舒服一点。
  从去年开始到现在,再做拓片,就是在追求那种味道的基础上,磨墨来做了。现在我找了一家比较好的个人作坊,全是手工做墨,做得比较不错,用的效果也可以。但是,虽然新墨效果很好,我还是得掺着一些清代民国的老墨来拓。老墨磨出来颜色发白,新墨就不出那种古味,因此我就是老墨新墨掺着用,如果只用老墨,现在市面上也没有多少,用不起。去年我跟一个朋友说,我要找老墨,你给我买一点,他说,现在买也买不着啊,就送了我几块先用着。有些墨是做旧了的,那种墨不能用。几年前我在一个古玩店里淘了一块墨,上面写着明代的,回来让我朋友一看,连墨都不是!里面都是塑料,外面做成残墨的样子罢了。


  个人的特色在拓片之中,也是能反映出来的。就和画画写字一样,字如其人,拓如其人。做拓片,不要把它当成职业去做。如果当作职业去做,有可能就不会达到这种效果了。以前我的一个朋友开了个人博物馆,雇了一些工人做拓片,让朋友们去培训他们干活。我朋友也让我去,我说我去没法指导。我做一张瓦当拓片,静下心来要做半个小时。工人来做,十几分钟一张。一天一个工人做60张拓片,一张才给工钱1元钱。我还是比较熟练才做一张花半个小时,如果是让我教出的工人来干,按我的速度,一天工作8个小时才能完成十几张,就影响工人干活了,一天做不出几张,连饭钱都挣不出来。拓工做的拓片,是作为商品,他拓到一定程度,再教也已经定型了,教不出来了。
  做拓片,我占了天时地利人和。临淄是齐国国都,这几年自然出土的东西比较多,我朋友他们发现了什么东西也都给我留着,这样做下去,不成功都难。现在自我追求的是更好的,是那种味道,不一定追求多精细,但拓片一定要保留最原始的味道。
其他文献
常常觉得在宋代的文学里,我非常喜欢他们自己可以转换角色,转来转去一点都不冲突,所有的分裂忽然都和解了。  词对他们来讲本来就是一个玩赏的东西,是游戏之物,上班没有人写词的,都是下了班去找一些歌妓唱歌,这时你还要说那么正经八百的东西,实在大可不必,这个时候他就会释放出另外一个我来。  宋徽宗比较麻烦,每天都在那边写词,忘掉皇帝的角色了。我觉得这是一种非常完美的人格。  我最喜欢的中国知识分子大概都在
期刊
指尖下织绣出经纬华彩  有些手艺,无法用机器代替,有些故事,也只能专属一人。手艺是有生命,有记忆的,会在某个不经意的时刻,与有缘人邂逅。  郝乃强,字经纬,是一位缂丝技艺传承人,也是一名85后织绣设计师,致力于缂丝传承研习与设计定制,将中国“织中之圣”缂丝带到时尚设计之都,惊艳整个上海滩。  2009年,郝乃强就读于苏州大学,学生时代便开始学习缂丝技艺,七年之间,从以手艺人经纬自居,到成为新生代的
期刊
“老子心最毒”  谈到老子的人生智慧,我想起了宋代大儒朱熹PK老子时说过一句最狠的话:“老子心最毒”。  为什么?看朱熹的论述:  老子一书……只要退步不与你争。如一个人叫哮跳踯,我这里只是不做声,只管退步。少间叫哮跳踯者自然而屈,而我之柔伏应自有余。老子心最毒,其所以不与人争者,乃所以深争之也,其设心措意都是如此。闲时他只是如此柔伏,遇著那刚强底人,他便是如此待你。  据朱熹的说明,老子表面上总
期刊
我喜欢秋天。  秋水长天是一个清远的大词,从风里吹过来卷过来,极厚,极绵长。不像春天那样浮了躁了,不像夏天那些狂了爆了艳烈了,也不像冬天,凛凛然的让人心疼。秋天就是秋天,闪着金铜的铜质,光线是厚实的、透明的,连空气,都带着一种稳妥、踏实、肯定。  一到秋天,就慢慢往回收了。  像坐实了江山的人生,风雨雷电都经过了。辽阔的秋天,突然感觉到一切痕迹都可有可无——连那些生生死死都可以被收藏起来了,慢慢在
期刊
皇权社会,读书人梦寐以求的事莫过于做官。晚清拥有公务员资格的人常常是官员定额的数倍甚至数十、上百倍。然而,想做官的人这么多,喜欢干事的却寥寥无几,以致官场经常出现各种笑话。  光绪年间,李瀚章的一个幕僚替他缮写奏折,洋洋洒洒一大篇之后,落款居然署着“湖广总督李鹤年”。这么明显的错误,李瀚章没有纠正,可见他对这个奏章并未细看,李瀚章自然遭到了皇帝传旨申斥。替李瀚章写奏折的幕僚长于书法,曾服务河东河道
期刊
在中国数千年浩瀚历史长河中,总有一些长久的主角,他们可以是某个人,比如孔孟老庄,可以是某家思想,比如儒道法兵,也可以是某个地方,比如长安洛阳。濮阳,也就是这样一个地方。从炎黄部落与蚩尤部落在此争夺华夏的主导权,到颛顼在此建都“帝丘”,再到改变春秋列国格局的城濮之战,在整个中国文明的奠基时期,濮阳都是毋庸置疑的主角之一。  从濮阳县城往北五公里,在孔悝城遗址的东北侧不远处,即为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河
期刊
众所周知,在儒家五圣、孔门十哲的行列中是没有荀子的身影的。这位在史书上被称为儒家“集大成者”的学者,为何遭受了如此的冷落,又是什么造成了他的悲剧?个人认为原因可以从下面的三个方面来阐明。  (一)礼法并用的思想  礼法并用,可以分为两个方面来理解,即所谓的王道与霸道。  何为王道?  通俗浅显的说,就是以德服人,要求统治者以自己的德行和操守去感化人民,让百姓信服你,民心都自愿的归属于你。  这是荀
期刊
魏源是清代著名思想家,是最早提出“睁眼看世界”的知识分子,也是极力推崇向西方学习的新锐人物。但如此才华横溢之人却生不逢时,魏源出生于公元1794年,“康乾盛世”刚好走向终点,迎来的是逐渐腐朽没落的清王朝。  魏源出生于官宦之家,从小喜爱读书,有时甚至通宵达旦,父母怜其辛苦,常常催他早些休息,而他则在父母休息之后,再偷偷“以被遮灯”苦读。二十岁时,魏源就被录为“拨贡”并获得朝考资格。  后来,他随父
期刊
中国众多皇帝中,89岁的乾隆爷堪称是“长寿帝”。乾隆晚年,英国使者马嘎尔尼拜见乾隆时,曾用诗赞叹当时83岁乾隆极佳的身体状态。“观其风神,年虽83岁,望之如六十许人,精神矍铄,可以凌驾少年。”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耳聪目明、面色红润,腿脚灵便、精神矍铄、胃口好。”他的养生秘诀,除了旅游、锻炼、饮食、进补、喝茶外,还有“导引术”。  “导引术”就是在平静的状态下,集中意念运用动作引领身体运动的同时,使经
期刊
九月。寒露。  寒露这天,太阳运行到黄经195°,北斗星斗柄指向戊的位置,也就是西北方。气温更低,露水也更清冷、凝重。  寒露时,粮食基本收割完毕。“寒露到立冬,翻地冻死虫。”接下来要深翻土地,翻好地后再把秸秆翻入土中,沤成肥料。“寒露一到百草枯,薯类收藏莫迟误。”土豆刨完,大白菜已成熟、抱心,农人将它们收割成堆,入窖冬藏。  寒露之三候,美不胜收  初候:鸿雁来宾。白露时,鸿雁的先行者们已到南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