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开满鲜花的月亮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ying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观察发现:如今的语文课堂上,众多教师在语言的练习、运用上下了很多工夫,课堂气氛热热闹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然而教学效果却时常事倍功半。透过这开“满鲜花的月亮”,让我们直面低段语文课堂“语言实践活动”的现状。
  
  一、偏离学生水平的语言实践
  
  《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部分强调:“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学生生理、心理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教学如果偏离了学生水平的语言实践,往往事倍功半。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看到以下几种偏离学生水平的语言实践的现象:
  [现象]语言实践高于学生水平
  教学《恐龙的灭绝》一课,教师在教学最后设计了练笔的环节:“当你看到这一个个庞大的身躯倒下,肯定想说些什么,请写下来。”很多学生愣住了,不知道从何下笔。二年级的学生,还处于一个由说到写的过渡阶段,只有在充分说的基础上,加以老师的指导点拨,才能增强他们写话的信心和兴趣,让他们有话可写,语言实践也才能取得效果。
  [反思]透视以上现象可以发现,设计符合学生年段目标的语言实践活动是提高语言实践的有效性的基本策略。过低的目标学生唾手可得,教学时间无谓地浪费;过高的目标难以达成,只会使学生有受挫折的感觉。只有适度的目标才能使学生品尝到成功的乐趣,增强学习的信心;只有接近学生“最近发展区”的目标,才能使学生的语言真正得到发展。
  
  二、游离语文学习规律的语言实践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这句话在说明教学方法多样化的同时,也明白地告诉我们:语文教学是有一定规律可以遵循的。由表及里、有浅入深、循序渐进是语文学习的重要规律。游离语文学习的规律,语言实践就会成为“空中楼阁”。
  [现象]教学《守株待兔》一课,在初读课文后,教师通过动画演示来帮助学生理解“窜”、“撞”,并读准“丢”、“捡”的字音后,紧接着出示填空:“种田人看见一只野兔从树林里( )出来,不知怎么的,它一头( )在田边的树桩上死了。种田人急忙( )下锄头,去( )野兔。”经过一番思考,终于有一个学生能把四个字填入到对应的括号里了。那么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这四个字,换个环境是不是还能准确运用?是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能准确运用了呢?大多数学生茫然的眼神已经告诉了我们答案。
  [反思]“理解——积累_运用”是词语教学的规律,如果在进一步学习文本的过程中,在一次次的朗读感悟中,在学生真正理解这四个字的含义后,再出示这个语言实践,引导学生运用,就显得水到渠成了,教学效果也会更加明显。遵循学生语文学习的规律,选择合适的教学时机开展恰当的语言实践,才能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发展学生的思维及语言能力。
  
  三、脱离文本学习的语言实践
  
  语文课的学习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文本典范语言的过程。因此,课堂上的语文实践活动是与文本的阅读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文本是语言实践的依托,语言实践则是对文本学习的进一步深化。脱离文本之外的语言实践,因为失去目标而变得没有意义。
  [现象]教学《胖乎乎的小手》一课,教师通过出示兰兰画的六幅不同的画,请学生“说说最喜欢的一幅画”。学生们有的说喜欢兰兰画的天空,因为天空很蓝:有的说喜欢兰兰画的花儿,因为花儿开得灿烂……终于有学生说喜欢兰兰画的小手,因为这双小手帮助大人做过许多事情,老师由此引出课题《胖乎乎的小手》。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教师又让学生演一演自己为家人做过的事,画一画自己的小手,比比谁的小手最能干。如此这般的语言实践不光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而且脱离文本,淡化了课堂的“语文味 ”。
  [反思]课例中的教师比较重视引导学生体验文本的人文内涵,然而却忽视了工具性与人文性是和谐统一的,过多地关注入文,就会失去平衡而失去“语文味”。如果在教学中抓住“替”、“给”、“帮”、“为”4个词,学习文本中的语言“兰兰用小手替爸爸拿拖鞋,给妈妈洗手绢,帮姥姥挠痒痒……”之后,开展语言实践:“我替爸爸_______。”“我给妈妈_______。”“我帮老师_______。”“我为大家_______。”这样,就能把人文教育建立在对语言品味的基础上,如此的语言实践既能促进学生语言发展,又能提升学生的人文感悟,达到一举多得的效果。
其他文献
在语文教学中,要十分重视朗读,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我在教学《雪地里的小画家》这一首儿歌时,注重从朗读入手,促使学生在感性和理性的协同作用中提高朗读水平,同时帮助学生理解这首儿歌的内涵,悟出诗歌的情感。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通过朗读感知课文内容,体会节奏韵味,心通其声,意会其理,能产生无穷的美感。精彩的朗读,使学生的审美情趣油然而生,相关
班主任一职,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自接任班主任工作以来,我所负责的班级都是低年级。我校特别重视对低年级孩子习惯养成的教育,因而,日常班级管理及教学中,我都是以孩子习惯养成教育为指导开展我的各项活动。要想管理好班级,离不开好的班级管理制度。每当看到孩子们的进步和突出表现,我的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高兴之余进行反思、总结,偶感两点:一是表扬,二是“任重”,而这两点都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站在孩子发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叶圣陶也曾强调:“读与写甚有关系,读之得法,所知广博,眼光提高,大有助于写作练习。”这说明读写结合训练在语文教学中的相互作用和密切联系,可以说读写结合训练蕴涵了传统语文教学方式的精华,是千百年来一直蕴涵在语文教学中的客观存在。笔者认为读写结合训练是多方位和多角度的,既有在课堂上的显性的读写结合训练;又有在课外浸润中隐性的读写结合训练。这里笔者结合近几年“读写结合
长期以来,粗心这个问题总是困扰着不少学生,使他们在数学测验和其他考试中不能取得应有成绩。这些学生往往做完题后感觉不错,但试卷发下来却发现成绩不理想。在解题时不是这里漏了符号,就是那里看错了数字。仔细分析,这些题目都会做,可就是……特别是那些平时反应较快,脑子较活的学生,一些压轴的综合性题目难不倒他们,倒是前面的基础题目、基本概念和运算,由于粗心被扣了不少分,可谓“阴沟洞里翻船”。  “粗心症”的原
新课程标准的出台,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已成为教学目标之一。课堂上教师巧妙的教学策略,富有魅力的教学语言,洞开了学生的心扉,引领学生不知不觉进入“超文本”的创造性阅读的境界。下面是某教师执教的人教版第六册《惊弓之鸟》中的一个教学片段,试作回味品评。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已经深入理解了成语故事,请大家说说题目“惊弓之鸟”的意思。  生1:因为大雁受过
一、积累素材是写好作文的先决条件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写好作文,必须先积累材料。作文是生活的再现,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学生只有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积累大量的写作素材,才能在写作中“挥洒”自如。  1.留意观察、潜心捕捉。正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教师要让学生真正走进生活,走向自然,做生活的“有心人”,运用各种感官细致入微地观察。如指导观赏菊花,通过视觉,赏形、色、态;
近年,鼓励学生在作文中自由表达真情实感和创新思想,已越来越得到教育界的认同。甚至有人进一步认为,不应在作文中有任何限制,只要学生思维积极活跃,都应给予肯定。那么,在尊重创造性的同时,究竟该如何正确认识作文中可能出现的“思想创新”与既有思想道德的冲突呢?  首先,小学生较少传统与现实的思想道德规范束缚。是学生作文思想创新的一个优势。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受教育时间短,在既有思想道德的学习与掌握上。还
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言材料,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新课标语文教材大多是名家名篇,其语言既规范,又极富童趣童真,蕴涵着无限的发展语言和启迪思维的空间。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有效地利用教材,搭建发展语言的舞台。引领学生在品读中感悟,在模仿中生成,在迁移中创新,夯实语言训练。下面就以《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为例,谈谈我的做法。    一、亲密接触,朗读品味,丰富语感体验 
如何上好音乐课,是每个音乐教师都在探讨的问题。目前,音乐课最流行的教学手段,是运用多媒体视听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开展生动活泼的教学。这种先进的教学手段,使音乐课堂教学收到很好的效果。可是,农村学校,音乐专用教室都没有,如何谈得上用多媒体进行教学。那么,在农村怎样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学习音乐呢?    一、创设室外音乐课    音乐游戏、集体舞都是小学音乐课不可缺少的内容。这些内容
舞蹈教学中的示范法就是教师通过自己的演示,为学生提供范例来学习舞蹈。在传统的学生舞蹈教学中,它是学生掌握技能的主要方法。随着注重学生创造性发展理念的热起,示范教学法逐渐被大家所摒弃。在教学实践与探索的过程中,舞蹈教学活动出现了新的失衡现象:为了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担心被学生模仿,教师不敢示范,示范的运用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学生因缺乏必要的引导而不知所措,教学效果不明显。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