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掀开了中国灾难报道史新的一页。前所未有的速度,密集的信息、全面的内容、超长的直播以及电视新闻人 在其中所表现出的媒体责任与职业素养,都让中国电视媒体在国内外舆论中赢得了广泛的赞誉与尊重
国家电视台的每一个“第一次”,对于整个中国电视业都意味着一定意义上的“划时代”改变。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8.0级特大地震。当天14时50分,中央电视台向有关部门核实后,以滚动字幕方式做出报道;15时央视新闻频道整点新闻头条口播;15时20分,央视新闻频道推出直播特别节目《关注汶川地震》;震发3个多小时后,第一批记者赶赴地震灾区发回现场连线报道;当天傍晚,在温家宝总理到达成都10余分钟后,《新闻联播》即播出了总理在专机上做的重要讲话……
中央电视台副台长罗明曾表示,此次报道最有意义的节点是开始阶段,有反应、快速反应是电视媒体的大幸。而除了前所未有的速度,密集的信息、全面的内容、超长的直播以及电视新闻人在其中所表现出的媒体责任与职业素养,都让中国电视媒体在国内外舆论中赢得了广泛的赞誉与尊重。此次震灾报道也被视为掀开了中国灾难报道史新的一页。在“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到5月19日全国哀悼日之前,许多省级电视台都是自发选择与CCTV并机播出。中国新闻史学界泰斗人物方汉奇认为,与以往CCTV侧重于动态消息报道不同,此次CCTV“把时效和深度通吃了”,他评价此次震灾报道是有史以来最公开、最透明、最充分的一次灾难报道。
对于社会各界的褒奖,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主任梁晓涛表示,抗震救灾报道并不是一个偶然的事件,快速反应的背后与新闻中心一直强化的新闻理念革新和完善密不可分,他把此次新闻频道震灾报道的成功归因于“理念的力量、架构的力量、频道的力量、系统的力量”四个方面。
本次震灾报道中,央视新闻中心建立了4个导演系统和13个公共系统小组(包括规划宣传组、最新消息组等),打破了新闻与专题的限制、部门与部门的界限,在全中心调配人力。在这样的安排下,震灾报道中的央视新闻频道呈现出如下面目:一是不间断的直播窗口,二是不断递进的滚动消息,三是高度共享的资源和高度统一的形象,四是丰富的报道形态和突出的频道主题。央视新闻专题部一位制片人表示,当他面对着250演播室屏幕墙上布满的前方信号时,当前方众多记者随时可以给他提供最新报道时,他最深切地感受到了频道的力量。而这种战时理想架构也被央视新闻频道视为一直追寻的“理想状态”,它为新闻频道常态节目的构建带来了启示和思考。
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央视新闻中心内部一直在记者编辑队伍中强化时效意识的提升和时效观念的革新。新闻的采制和播发环节,新闻中心倡导“有一条发一条,”从“先齐后发”到“先发后齐”转变,从“不漏一个”到“抢先一分”转变,从“最重要新闻时段首发”到“最快速新闻时段首发”转变。同时新闻频道还强化了对大型灾害事件、突发事件、政治类事件的直播报道以及如何打造媒体事件的具体操作规则。
2008年初央视新闻中心内部进行了十几年来最大规模的一次机构调整,十个部门中有七个进行了合并、拆分和重组,原先的两个前期采访部门(新闻采访部与社会新闻部)和一个后期编辑部门(新闻编辑部)合并成一个采编播一体化的新闻采编部。调整后的新架构强化了新闻频道的运营管理和节目管理,增强了新闻中心应对突发事件的机制弹性和灵活度。这种调整让央视在俄罗斯客机失事、泰国政变、贝·布托遇刺等突发事件报道中,反应速度与CNN、BBC等世界知名大台大体同步。到2008年抗震救灾报道时,新闻中心又进行了流程再造,在地震发生当天新闻频道就取消了除《新闻联播》、《焦点访谈》、《朝闻天下》之外的所有栏目,新闻频道的完整形象瞬时出现。
建立“华文媒体第一新闻播出平台”是央视新闻频道的终极目标,震灾报道只是通往这个目标的项目之一。梁晓涛认为,要实现这个目标,首先要有强大的前方采访系统,其次要加强与地方台、部队、武警、公安、消防、电信以及社会各界力量的合作,第三要保持与国际媒体的良好合作关系,同时要加大驻外记者站的建设。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环是要在后方建立起与现代新闻传播理念和国际上通行的现代新闻媒体组织架构相适配的后期编播系统。因为一旦有了这个平台,即使记者没有在现场,多方汇集的信息也可以让全方位、立体化地展现事件全貌成为可能。
评委点评
央视充分发挥了新闻直播运行机制优势,体现了公共媒体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反应理念,让大众传媒在突发性灾难事件中成为一支强有力的救援力量,在舆论中打了一场漂亮的宣传战,为中国政府形象增色不少。
——李岚国家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研究所副所长
在自然突发灾难面前,该节目以前所未有的敏锐行动、全局意识与现场观察,引导公众参与到救灾行动中,凝聚民心,激励士气,表现出电视人的担当和责任。
——张同道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
国家电视台的每一个“第一次”,对于整个中国电视业都意味着一定意义上的“划时代”改变。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8.0级特大地震。当天14时50分,中央电视台向有关部门核实后,以滚动字幕方式做出报道;15时央视新闻频道整点新闻头条口播;15时20分,央视新闻频道推出直播特别节目《关注汶川地震》;震发3个多小时后,第一批记者赶赴地震灾区发回现场连线报道;当天傍晚,在温家宝总理到达成都10余分钟后,《新闻联播》即播出了总理在专机上做的重要讲话……
中央电视台副台长罗明曾表示,此次报道最有意义的节点是开始阶段,有反应、快速反应是电视媒体的大幸。而除了前所未有的速度,密集的信息、全面的内容、超长的直播以及电视新闻人在其中所表现出的媒体责任与职业素养,都让中国电视媒体在国内外舆论中赢得了广泛的赞誉与尊重。此次震灾报道也被视为掀开了中国灾难报道史新的一页。在“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到5月19日全国哀悼日之前,许多省级电视台都是自发选择与CCTV并机播出。中国新闻史学界泰斗人物方汉奇认为,与以往CCTV侧重于动态消息报道不同,此次CCTV“把时效和深度通吃了”,他评价此次震灾报道是有史以来最公开、最透明、最充分的一次灾难报道。
对于社会各界的褒奖,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主任梁晓涛表示,抗震救灾报道并不是一个偶然的事件,快速反应的背后与新闻中心一直强化的新闻理念革新和完善密不可分,他把此次新闻频道震灾报道的成功归因于“理念的力量、架构的力量、频道的力量、系统的力量”四个方面。
本次震灾报道中,央视新闻中心建立了4个导演系统和13个公共系统小组(包括规划宣传组、最新消息组等),打破了新闻与专题的限制、部门与部门的界限,在全中心调配人力。在这样的安排下,震灾报道中的央视新闻频道呈现出如下面目:一是不间断的直播窗口,二是不断递进的滚动消息,三是高度共享的资源和高度统一的形象,四是丰富的报道形态和突出的频道主题。央视新闻专题部一位制片人表示,当他面对着250演播室屏幕墙上布满的前方信号时,当前方众多记者随时可以给他提供最新报道时,他最深切地感受到了频道的力量。而这种战时理想架构也被央视新闻频道视为一直追寻的“理想状态”,它为新闻频道常态节目的构建带来了启示和思考。
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央视新闻中心内部一直在记者编辑队伍中强化时效意识的提升和时效观念的革新。新闻的采制和播发环节,新闻中心倡导“有一条发一条,”从“先齐后发”到“先发后齐”转变,从“不漏一个”到“抢先一分”转变,从“最重要新闻时段首发”到“最快速新闻时段首发”转变。同时新闻频道还强化了对大型灾害事件、突发事件、政治类事件的直播报道以及如何打造媒体事件的具体操作规则。
2008年初央视新闻中心内部进行了十几年来最大规模的一次机构调整,十个部门中有七个进行了合并、拆分和重组,原先的两个前期采访部门(新闻采访部与社会新闻部)和一个后期编辑部门(新闻编辑部)合并成一个采编播一体化的新闻采编部。调整后的新架构强化了新闻频道的运营管理和节目管理,增强了新闻中心应对突发事件的机制弹性和灵活度。这种调整让央视在俄罗斯客机失事、泰国政变、贝·布托遇刺等突发事件报道中,反应速度与CNN、BBC等世界知名大台大体同步。到2008年抗震救灾报道时,新闻中心又进行了流程再造,在地震发生当天新闻频道就取消了除《新闻联播》、《焦点访谈》、《朝闻天下》之外的所有栏目,新闻频道的完整形象瞬时出现。
建立“华文媒体第一新闻播出平台”是央视新闻频道的终极目标,震灾报道只是通往这个目标的项目之一。梁晓涛认为,要实现这个目标,首先要有强大的前方采访系统,其次要加强与地方台、部队、武警、公安、消防、电信以及社会各界力量的合作,第三要保持与国际媒体的良好合作关系,同时要加大驻外记者站的建设。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环是要在后方建立起与现代新闻传播理念和国际上通行的现代新闻媒体组织架构相适配的后期编播系统。因为一旦有了这个平台,即使记者没有在现场,多方汇集的信息也可以让全方位、立体化地展现事件全貌成为可能。
评委点评
央视充分发挥了新闻直播运行机制优势,体现了公共媒体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反应理念,让大众传媒在突发性灾难事件中成为一支强有力的救援力量,在舆论中打了一场漂亮的宣传战,为中国政府形象增色不少。
——李岚国家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研究所副所长
在自然突发灾难面前,该节目以前所未有的敏锐行动、全局意识与现场观察,引导公众参与到救灾行动中,凝聚民心,激励士气,表现出电视人的担当和责任。
——张同道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