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550-1868(2015)03
儿童是每个家庭的中心,减少儿童疾病,提高儿童生存质量,是每个家长的愿望,也是提高我国人口质量的重要手段。计划免疫是儿童免疫的主要途径,是我国法律赋予每位儿童的基本权利。计划免疫的顺利实施,是对每位儿童健康的有力保障[1]。为了提高疫苗接种的安全性,减少儿童疼痛,减轻、减少接种反应的发生,提高儿童预防接种的依从性,我院2012年10月至2014年9月对接种育苗儿童及家长进行护理干预的相关探讨,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门诊计免室2012年10月至2014年9月进行预防接种的儿童220例,其中男童124例,女童96例,年龄1个月至2岁。接种疫苗为按照我省计划免疫接种的一类疫苗和二类疫苗。随机将220例儿童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10例,其中观察组男童66例,女童44例,对照组男童58例,女童52例。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疫苗接种及护理,观察组在常规疫苗接种及护理的基础上对儿童及其家长进行护理干预。
1.2.1建立疫苗接种档案 对我院门诊辖区内的的每个新生儿建立档案,内容包括:新生儿出身时的情况、新生儿的疫苗接种情况、“疫苗接种知情同意告知书”(要有家长同意接种疫苗的签名)和儿童体检表。
1.2.2接种前的护理干预 告知家长接种前一天给儿童洗澡。接种前工作人员详细询问儿童近期的健康情况,了解近一周内是否患过任何疾病,是否有过敏史;介绍接种疫苗名称、种类、作用、禁忌症、接种方法、接种的必要性和接种后可能出现的副作用;还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如宣传栏、多媒体等向家长进行疫苗接种相关知识的宣教;以达到家长在接种前了解此次接种疫苗的特性、适应症、禁忌症和可能出现的副作用的目的,从而提高家长对疫苗接种重要性的认识,普及家长对接种疫苗副作用的预防意识。针对可能存在的副作用,也为了帮助家长科学的应对疫苗接种的副作用,减轻家长的担心,接种前还特别对家长进行疫苗接种的饮食指导,合理安排饮食,避免空腹接种疫苗,接种后三天内避免进食易过敏、辛辣和刺激性食物,如果在母乳喂养期母亲要清淡饮食避免进食鱼虾等易过敏的食物,鼓励给接种后的儿童多饮水。留下联系方式,以便家长需要时方便联系。
1.2.3接种过程中的护理干预 接种前,护理人员严格进行查对制度。首先核对疫苗的名称、批次、有效期、药品有无变质、药瓶包装是否完好无破损,其次核对接种儿童的姓名、性别、出生年月、父母双方的姓名,然后核对接种时间、接种名称以及体检结果,检查接种部位皮肤是否完好,密切筛查有无过敏反应和禁忌症,检查注射器是否在有效期内、针头无钩、针头衔接好。候诊时环境准备,候诊大厅光线充足,墙壁的颜色以暖色为主,配以色彩鲜明的图片和玩具;候诊时的人文关怀,工作人员主动和家长和儿童打招呼,语调温柔,态度和蔼,在和家长沟通询问过程中,对儿童进行抚触,如抚摸儿童的手和头,以拉近和儿童的距离,消除儿童抵触情绪和恐惧感,指导家长分散儿童的注意力,以减轻接种时的疼痛感觉;工作人员熟练掌握各种接种方法的技巧,定位准确,以最大限度减轻对接种儿童的疼痛刺激。
1.2.4接种后的护理干预 设立接种后观察区,嘱咐家长带接种后儿童在观察区休息30分钟,一方面便于观察有无不适,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哭闹的儿童平复情绪,防止哭闹时外出着凉。告知家长,近期避免剧烈活动,防止出汗和碰撞接种部位,三天内保持接种部位皮肤清洁、干燥,局部不能抓,不能洗澡,多喝水,再次进行饮食指导。告诉家长,接种后24小时内接种部位可能会出现红、肿、热、痛等局部反应,一般局部反应在接种后72小时会消退,如果72小时后仍不消退,可用热毛巾热敷以促进消退;有些反应较大的儿童可能会出现发热等不适,如果体温在38.5℃以下,给儿童多喝水和充足的休息,不需要特殊处理;如果体温在38.5℃以上,在给予以上措施的基础上给予温水擦浴,同时注意保暖,密切观察儿童体温和精神状态的变化,一般体温会在接种24小时内下降,2—3天恢复正常,如果有加重趋势要及时就医。
2.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X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结果
3.1两组儿童接种时的表现比较 观察组有29例(26.4%)儿童在接种过程中哭闹,对照组有93例(84.5%)儿童在接种过程中哭闹,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3.2工作人员与两组儿童及家长沟通时间的比较 与观察组儿童及家长沟通时间为(27.4±3.3)min,与对照组儿童及家长沟通时间为(5.1±1.5)min,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3.3两组家长满意度和相关知识了解情况的比较
在儿童接种后进入休息区进行满意度调查,采用自制简易满意度问卷,项目有“您对此次接种服务满意吗?选项有:满意、较满意、不满意,前2个选项作为满意;您对此次接种疫苗可能出现的反应和应对方法了解吗?选项有:了解、模糊、不了解,仅第一项作为了解”
4讨论
观察组儿童在接种前,护理人员针对其年龄、性格,利于语言、语调、眼神进行沟通交流,消除了儿童和护士之间的陌生感以及对陌生环境的恐惧感。和家长的充分沟通,拉近了护士与家长之间的距离,增加了家长对护士的信任,在接种时家长分散儿童注意力的良好配合和对儿童的积极暗示,使儿童在接种时哭闹人数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接种前措施得当的护理干预,能够有效降低儿童对接种的抵触情绪和恐惧心理。
护理干预的实施,使很多家长认识到,各种疫苗对人体来讲都是异物,刺激机体后既会产生有益的免疫反应,也会伴随发生一些不良反应[2]。纠正了部分家长对预防接种的错误认识,较好的提高了家长对于预防接种知识的了解,提高了对预防接种重要性的认识。通过接种全程的护理干预和形式多样的知识宣教,绝大多数家长了解了疫苗接種的相关知识,有利于疫苗接种禁忌症的筛查,不仅提高了接种疫苗的安全性,而且可以帮助家长从多方面对疫苗接种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预防,更好的帮助家长对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正确的应对。由表一和表二可以看出,护理干预在儿童疫苗接种中的应用,提高了家长对医院的满意度,提高了家长对疫苗预防接种知识的了解。
护理干预的实施,提升了护士的综合素质。疫苗是一种生物制剂,性质与一般药物不同,运输、保存和使用整个过程都要求采用冷藏系统,才能保障其效价,从事预防接种的护士必须掌握每种疫苗的性质、保存方法、接种对象、部位、方法、剂量和禁忌症。熟练掌握儿童计划免疫程序。还要不断提高疫苗接种的操作技能,以便安全、快捷、准确的完成疫苗接种。
参考文献
[1]邓细妹.系统护理干预在儿童预防接种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3(19):428—429.
[2]李晓帆等.关于社区家长对计划免疫知识认知情况的调查[J].护理研究,2004,3(3):403—404.
儿童是每个家庭的中心,减少儿童疾病,提高儿童生存质量,是每个家长的愿望,也是提高我国人口质量的重要手段。计划免疫是儿童免疫的主要途径,是我国法律赋予每位儿童的基本权利。计划免疫的顺利实施,是对每位儿童健康的有力保障[1]。为了提高疫苗接种的安全性,减少儿童疼痛,减轻、减少接种反应的发生,提高儿童预防接种的依从性,我院2012年10月至2014年9月对接种育苗儿童及家长进行护理干预的相关探讨,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门诊计免室2012年10月至2014年9月进行预防接种的儿童220例,其中男童124例,女童96例,年龄1个月至2岁。接种疫苗为按照我省计划免疫接种的一类疫苗和二类疫苗。随机将220例儿童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10例,其中观察组男童66例,女童44例,对照组男童58例,女童52例。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疫苗接种及护理,观察组在常规疫苗接种及护理的基础上对儿童及其家长进行护理干预。
1.2.1建立疫苗接种档案 对我院门诊辖区内的的每个新生儿建立档案,内容包括:新生儿出身时的情况、新生儿的疫苗接种情况、“疫苗接种知情同意告知书”(要有家长同意接种疫苗的签名)和儿童体检表。
1.2.2接种前的护理干预 告知家长接种前一天给儿童洗澡。接种前工作人员详细询问儿童近期的健康情况,了解近一周内是否患过任何疾病,是否有过敏史;介绍接种疫苗名称、种类、作用、禁忌症、接种方法、接种的必要性和接种后可能出现的副作用;还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如宣传栏、多媒体等向家长进行疫苗接种相关知识的宣教;以达到家长在接种前了解此次接种疫苗的特性、适应症、禁忌症和可能出现的副作用的目的,从而提高家长对疫苗接种重要性的认识,普及家长对接种疫苗副作用的预防意识。针对可能存在的副作用,也为了帮助家长科学的应对疫苗接种的副作用,减轻家长的担心,接种前还特别对家长进行疫苗接种的饮食指导,合理安排饮食,避免空腹接种疫苗,接种后三天内避免进食易过敏、辛辣和刺激性食物,如果在母乳喂养期母亲要清淡饮食避免进食鱼虾等易过敏的食物,鼓励给接种后的儿童多饮水。留下联系方式,以便家长需要时方便联系。
1.2.3接种过程中的护理干预 接种前,护理人员严格进行查对制度。首先核对疫苗的名称、批次、有效期、药品有无变质、药瓶包装是否完好无破损,其次核对接种儿童的姓名、性别、出生年月、父母双方的姓名,然后核对接种时间、接种名称以及体检结果,检查接种部位皮肤是否完好,密切筛查有无过敏反应和禁忌症,检查注射器是否在有效期内、针头无钩、针头衔接好。候诊时环境准备,候诊大厅光线充足,墙壁的颜色以暖色为主,配以色彩鲜明的图片和玩具;候诊时的人文关怀,工作人员主动和家长和儿童打招呼,语调温柔,态度和蔼,在和家长沟通询问过程中,对儿童进行抚触,如抚摸儿童的手和头,以拉近和儿童的距离,消除儿童抵触情绪和恐惧感,指导家长分散儿童的注意力,以减轻接种时的疼痛感觉;工作人员熟练掌握各种接种方法的技巧,定位准确,以最大限度减轻对接种儿童的疼痛刺激。
1.2.4接种后的护理干预 设立接种后观察区,嘱咐家长带接种后儿童在观察区休息30分钟,一方面便于观察有无不适,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哭闹的儿童平复情绪,防止哭闹时外出着凉。告知家长,近期避免剧烈活动,防止出汗和碰撞接种部位,三天内保持接种部位皮肤清洁、干燥,局部不能抓,不能洗澡,多喝水,再次进行饮食指导。告诉家长,接种后24小时内接种部位可能会出现红、肿、热、痛等局部反应,一般局部反应在接种后72小时会消退,如果72小时后仍不消退,可用热毛巾热敷以促进消退;有些反应较大的儿童可能会出现发热等不适,如果体温在38.5℃以下,给儿童多喝水和充足的休息,不需要特殊处理;如果体温在38.5℃以上,在给予以上措施的基础上给予温水擦浴,同时注意保暖,密切观察儿童体温和精神状态的变化,一般体温会在接种24小时内下降,2—3天恢复正常,如果有加重趋势要及时就医。
2.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X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结果
3.1两组儿童接种时的表现比较 观察组有29例(26.4%)儿童在接种过程中哭闹,对照组有93例(84.5%)儿童在接种过程中哭闹,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3.2工作人员与两组儿童及家长沟通时间的比较 与观察组儿童及家长沟通时间为(27.4±3.3)min,与对照组儿童及家长沟通时间为(5.1±1.5)min,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3.3两组家长满意度和相关知识了解情况的比较
在儿童接种后进入休息区进行满意度调查,采用自制简易满意度问卷,项目有“您对此次接种服务满意吗?选项有:满意、较满意、不满意,前2个选项作为满意;您对此次接种疫苗可能出现的反应和应对方法了解吗?选项有:了解、模糊、不了解,仅第一项作为了解”
4讨论
观察组儿童在接种前,护理人员针对其年龄、性格,利于语言、语调、眼神进行沟通交流,消除了儿童和护士之间的陌生感以及对陌生环境的恐惧感。和家长的充分沟通,拉近了护士与家长之间的距离,增加了家长对护士的信任,在接种时家长分散儿童注意力的良好配合和对儿童的积极暗示,使儿童在接种时哭闹人数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接种前措施得当的护理干预,能够有效降低儿童对接种的抵触情绪和恐惧心理。
护理干预的实施,使很多家长认识到,各种疫苗对人体来讲都是异物,刺激机体后既会产生有益的免疫反应,也会伴随发生一些不良反应[2]。纠正了部分家长对预防接种的错误认识,较好的提高了家长对于预防接种知识的了解,提高了对预防接种重要性的认识。通过接种全程的护理干预和形式多样的知识宣教,绝大多数家长了解了疫苗接種的相关知识,有利于疫苗接种禁忌症的筛查,不仅提高了接种疫苗的安全性,而且可以帮助家长从多方面对疫苗接种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预防,更好的帮助家长对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正确的应对。由表一和表二可以看出,护理干预在儿童疫苗接种中的应用,提高了家长对医院的满意度,提高了家长对疫苗预防接种知识的了解。
护理干预的实施,提升了护士的综合素质。疫苗是一种生物制剂,性质与一般药物不同,运输、保存和使用整个过程都要求采用冷藏系统,才能保障其效价,从事预防接种的护士必须掌握每种疫苗的性质、保存方法、接种对象、部位、方法、剂量和禁忌症。熟练掌握儿童计划免疫程序。还要不断提高疫苗接种的操作技能,以便安全、快捷、准确的完成疫苗接种。
参考文献
[1]邓细妹.系统护理干预在儿童预防接种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3(19):428—429.
[2]李晓帆等.关于社区家长对计划免疫知识认知情况的调查[J].护理研究,2004,3(3):403—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