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珠海之“美”

来源 :美与时代·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zgx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珠海古时隶属香山,以现存六种《香山县志》中的舆图为基础,从美学视角探求珠海(香山)古舆图之美。在具体阐述方面,首先对舆图本身的内涵本质予以分析梳理,将其定位在空间示意、主观取舍、文化投影三个方面。进一步阐述上述三点与美学的内在关系,并结合具体舆图案例细节,对相关具体体现予以佐证解读。
  关键词:珠海;香山县志;舆图;美学视角
  一、珠海与《香山县志》
  作为新中国第一批改革开放试点的经济特区城市和港珠澳大桥三端中的一端,珠海的发展日新月异,但作为行政区划单位,珠海在1925年至1961年之间一直隶属中山县,1961年才单独设立珠海县,并于1979年珠海县升格为市。但在1925年中山县成立之前,珠海一直隶属香山县,其时间可以追溯到南宋绍兴二十二年(公元1152年)。所以,笼统地讲,今日珠海即古时香山,或者更准确一点说,今日之珠海,即古时香山之东南。若想见古时之珠海,须看古时之香山。
  古时香山隶属广州府,地处各朝疆域南陲,无论是政治还是经济皆相对落后,就图画影像史料而言亦出现较晚。从我国出土的马王堆汉墓《地形图》到西安碑林时刻中的宋朝《禹迹图》《华夷图》,我国诸多地图疆域都涵盖到了香山、珠江口地域,但以香山地域为主要刻绘对象的舆图而言,除了个别图集,如清光绪《广东舆地全图》等,主要还是以《香山县志》中的舆图为代表。
  根据现有资料显示,现已知《香山县志》有九种,两种已佚,今存七种[1],其中最晚一本《香山乡土志》笔者未发现舆图,而其他六种方志所含舆图情况,具体如下:
  二、舆图与美
  中国地图历史悠久,从史料记载的角度看,“九鼎图”堪称中国最早的地图,《史记·武帝记》中有言:“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象九州”,可惜鼎亡图佚。而我国现存最早古地图则公认为河北平山县中山国第五代国王王陵地宫出土的《兆域图》。此外,甘肃天水放马滩木板地图及长沙马王堆汉墓三幅帛图《地形图》《驻军图》《城邑图》亦为公认的我国早期古地图。客观而言,一般县志或方志舆图与上述舆图略有差异:一是后者基本属于单幅图(至少对今人而言),方志舆图常多幅相伴或从属图经,且多为木板刻印;二是由于现有方志皆为有宋之后方志,其舆图背后文化、制图工艺、绘图水准等诸多背景与宋前舆图差异较大,尤其是作为统一王朝,元明清时期社会生产力与之前朝代差异更大。
  然而,不管古代舆图之间差异如何,其本质上都满足三层内涵:空间示意、主观取舍、文化投影。具体而言,即所有舆图从本质上讲皆为绘制者对相关特定对象的空间示意活动,所有舆图本质上皆为绘制者对现实客观世界主观取舍加工之后的结果,所有舆图本质上讲皆是绘制者自身文化之投影。
  其中前两点无需解释,关于第三点,所谓文化,我们一般认为其本质实为自然的人化,而文明则是文化发展到较高阶段[2]。不同地域、不同时代、不同人群皆有不同的文化氛围与内涵,这一点从地图视角而言,东方人只要对比一下中世纪欧洲的T-O世界地图与同时期的本土地图即可感受到。当然,由于文化的核心在思想、在价值观,所以想要理性地、清晰有条理地阐述文化投影的内涵并非易事。
  如果舆图的三层内涵是成立的,那么舆图的工具性、实用性、科学性毋庸置疑,但其与美之间的关系也并非截然对立、互不相容。原因如下:
  首先从空间示意层面而言。这里的空间示意之所以成立,其前提是“图”的使用。更准确地说,这里的空间示意,本质上是图画这一超越客观空间时间限制的自由实践活动。如果如实反映地理空间的地图真的存在,那它应该和那片地域一样大、一样丰富才对!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曾提出“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这里的“本质力量”不易解释,但在“劳动创造美”的呼应下,我们发现在美学语境之下,科学活动与艺术活动的美学意义并非泾渭分明,功利性与非功利性亦非简单直接地等同于不美或美。当代学者杨春时将美与人类对理想生存境遇的追求联系起来,认为美的本质在于其为自由的生存方式和超越的体验方式[3],是颇有道理的。
  其次从主观取舍层面而言。“我们永远看不见世界的真貌,我们只看见我们想看的世界”。客观上讲,即使我们使用了“客观上讲”,我们依然在主观地讲。考虑到文化、年龄、时代、人性等诸多复杂因素,上面这两句话不难理解。所以,对于地图绘制者而言,主观取舍是必然的。虽然毋庸置疑,实用性会令真实、客观成为取舍的首要标准,即使如此,我们似乎依然能够发现“客观真实”背后的美学信息,这就是——序,秩序。
  何为秩序?其本质就是一种可理解、可把握的规律、顺序、次序。就地图而言,我们应该承认,即使是一张最杂乱不堪的地图,其内部亦有着相对统一、规范化的元素和细节。当下有标准科学化图例的现代地图如此,古时无图例附注的舆图亦是如此,比如马王堆《地形图》中的水道河流、众多方志舆图中的山峦海域,虽然各图之间或内部的河流、山峦大小粗细形状不同,但其不同远远小于现实中各水各山之间的不同!地图中的事物要比现实中的事物简单、统一、有序。我们亦应该承认,“有序”不仅仅是杨春时所言的“理想生存境遇”的一大重要特征,亦是音乐之节奏,优美(作为审美范畴的优美)之生命律动的重要特征。当然,中国传统舆图的计里画方技法,某种程度上亦有助于有序感的形成。
  最后就文化投影层面而言。世间文化、思想、宗教、哲学虽有悲观乐观之分,但绝大多数还是以真、善、美、自由、超越为旨归,我们很难想象世间某一时期、某一地域、某一城邦的主流文化其核心是追求自我灭亡与毁灭。世间各时期、各民族的文化内核,都包含着对美的追求。华夏文化中的“华夏”一词,其“华”的本意即和美有关。
  诚然,“气韵生动”出自南朝谢赫《古画品录》,但它不但是中国古代画论当中的核心词汇,亦是中国历代艺术家共同追求的一种极高境界,其核心内涵是一种生命律动之感。而何为生命律动之感?作为美术外行,笔者首先能想到的即是:运动、变化、活物、艳丽颜色,而这几点在舆图中的体现正是:山峦、海波、草木、朱色……此处尤其有说服力的是《塞尔登中国地图》。根据卜正民的研究,这是一幅以中国与印尼之间相关海域为主的商用单幅地图,但在其左上角西北沙漠戈壁地域,偏画有两只蝴蝶。
  三、案例与细节
  为了能够更直观审视《香山县志》中的舆图之“美”,我们从“序、秩序”与“生命活力”两个视角各挑选若干舆图予以佐证,并在各图之后备注相关重点细节。
  (一)序、秩序
  第一幅图为康熙申良翰版县志县境全图(如图1),本图注意点有三:1.县志位于全域中轴线,给人左右对称之秩序感;2.本志虽无明确图例标准,但山水等元素图形基本统一;3.各水道整体相对简要,如果考虑到当时实际复杂水陆状况,尤其如此。
  第二幅图為道光田明曜版县志县境全图(如图2),本图注意点有三:1.计里画方法,自本图开始,《香山县志》开始逐渐施行本画法;2.无明确图例标准,但山水等元素图形基本统一;3.图志左右陆地部分人为空白,减少干扰,有助于突出秩序感。
  (二)生命活力
  第一幅为乾隆暴煜版县志县境全图(如图3),本图注意点有二:1.山峦之象形、起伏、立体山水画法;2.海域波纹之起伏跌宕。
  第二幅为民国历式金版县志澳门图(如图4),本图注意点有二:1.图面下部象征田地之禾苗;2.图面左上、右下之两棵树。
  第三幅为乾隆暴煜版县志无名图(如图5),其所绘地域主要为今日澳门之地域,本图注意点主要为三艘颇为形象生动的大船。
  1708年,清康熙皇帝历时十余年,亲自主持、组织传教士和国人勘测并绘制了当时全球一流的地图《皇舆全览图》。此后,雍正、乾隆朝亦测绘了科学水准极高的《雍正十排皇舆全图》《乾隆十三排皇舆全图》,这些舆图不但有更加科学明确的统一图例、方格网,而且已经开始使用经纬度。虽然这些极具科学性、现代性的细节在康熙一百余年后才基本普及,但当我们看过民国历式金版本《香山县志续编》中的舆图之后(如图6),我们或许会有一种感慨,中国地图终于进入了新时期。
  参考文献:
  [1]赵艳珍.香山县志考略[J]. 广东史志,2007 (6):51-54.
  [2]冯天瑜,杨华,任放.中国文化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7.
  [3]杨春时.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41.
  作者简介:田榕,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文学院讲师。
其他文献
摘 要: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人”的探讨贯穿于他的整个创作生涯,不同于其他作家大多描写小人物悲惨处境,或是表现其精神世界的丰富、美好。陀思妥耶夫斯基对所有人都感兴趣,不论庸人还是天才,在他的笔下都散发着光芒。有别于陀思妥耶夫斯基撕裂事物表象的平静冷酷,他的作品包含着悲天悯人的人文关怀,显露出的人性更柔软、更有温度。  关键词: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白痴;人性;魔鬼;小人物;生命  “人”是所有伟大作
期刊
摘 要:从十月革命后爆发的对译介俄苏文学的极度热情,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在“中国该走什么道路”和“中国文学该走什么道路”两个问题上的探索,当时的报刊杂志,无论何种倾向,都无一例外地投身于译介俄苏文学的狂热浪潮中。以俄苏文学为代表的西方文学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产生过的这种“形成性”的影响,即使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者们也从不讳言。  关键词:小说月报;俄苏文学;文学期刊;文学观念;译介;扬弃  在中国现当代
期刊
摘 要:1982年,铁凝发表成名作《哦,香雪》,该作品荣获全国短篇小说奖及首届“青年文学创作奖”,同时也获得了广泛的社会关注,曾被改编成多种艺术形式。1985年由侯豫立改编、王玉琦绘制的《哦,香雪》连环画是其出色的改编作品。连环画充分把握住了原作的诗化风格,并借助原作中隐含的绘画元素,在风景描绘与人物肖像刻画上力图还原小说的诗性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加以拓展。  关键词:铁凝;《哦,香雪》;连环画改编
期刊
摘 要:20世纪身体美学的异军突起,拓宽了尼采关于身体觉醒的理论,而后克尔凯郭尔在《论诱惑》中对美学阶段的身体进行了解读。结合鲍德里亚身体消费的观点,将诱惑显现为身体的感性行为,具有美学和诱导真理的作用,在社会场域中凸显后现代的解构特征,形成了身体、精神、信仰的三重诱惑。在电影《我不是药神》中,文牧野导演将诱惑进行了分层解读,分为程父住院的身体诱惑与吕受益之死的精神诱惑,以及程勇如耶稣般拯救世人的
期刊
摘 要:从17世纪欧洲声乐的发展开始,“呼吸”就作为歌唱的动力与学科基础一直存在,许多歌唱家、教育家都对“呼吸”三方法及横膈膜法做出过“精准”的陈述与展现,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往往以歌唱的“气息”来替换。拟用马腊费奥迪博士关于“呼吸”的批判及“语言”基础的建构,结合“现象学”的思维,进行歌唱动力基础的反思及“语言”基础建构的再思考。  关键词:呼吸;气息;现象学;歌唱基础  一、歌唱動力“呼吸”的方法
期刊
摘 要:界画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的一个特殊门类,于隋唐时期就已独立成科,其发展历程与建筑史息息相关。宋代以后,随着文人画逐渐兴盛,界画的艺术地位日渐式微,世人论画常有“山水打头,界画打底”的说法。有人说清代界画是中国古代界画发展史上的绝响,如今界画似乎已行至山穷水尽处。实际上当代界画正借助城市山水的形式悄然发展。当代界画继承了传统界画的核心构成元素和程式规则,内容从传统的亭台楼阁过渡到现代建筑和工业产
期刊
摘 要:沈从文与佛教文化有着较为紧密的联系,佛教义理的独特价值观念不仅深刻影响了他的人格心理和思维方式,而且还渗透在他的作品中,其中尤以小说集《月下小景》为代表。同时,《月下小景》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沈从文对佛教文化的批判性选择。  关键词:沈从文;佛教文化;月下小景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大家,他的作品通常关乎人性、自然与生命三者的统一,构成“一种爱与美的新的宗教”。沈从文作品中所构建的“
期刊
摘 要:科幻电影中的非人形象以去身、具身与拟身的身体形式质问了人类身体的边界问题。从《太空漫游2001》中的“HAL9000”到《银翼杀手》中的基因仿生人,再到《头号玩家》《阿丽塔》中的虚拟身体与人机混合体,身体不再专属于人类,它逐渐被机体与AI替代、延展。身体边界的退缩建构了科幻电影的叙事矛盾并推进了情节发展。通过后人类身体这一独特的视角,科幻电影背后的现实关切也向我们自行展开。  关键词:科幻
期刊
摘 要:杭州是一座历史古城。千百年来,随着时代的更替、岁月的演变,这座古城也历经了几番洗礼。以杭州为题材的日本文学研究在国内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以“笔部队”作家的文学为中心为视角的杭州题材的日本文学研究,将同是“笔部队”成员的小林秀雄、中谷孝雄、武田泰淳三位作家在侵华战争时期的杭州体验与见闻,却鲜有人写。通过对“笔部队”作家小林秀雄的《杭州》、中谷孝雄的《沪杭日记》相关章节以及武田泰淳《杭州
期刊
摘 要:第二次世界大战作为二十世纪最重大的灾难事件之一,常常被用作建构国家认同的材料。在中国,无论在“抗战”时期,还是在建国以后,抗日战争始终是作家们常用的主题。不同时期,这些作品的主题或许并不一致,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它们都建构了国家认同。英雄主义要通过英雄来体现,而英雄与国家认同血脉相连。个人如果想成为公认的英雄,离不开国家的认可。而国家对英雄的弘扬,也有利于国家认同的形成。  关键词:战争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