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幸危机尚不算最糟

来源 :财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yanorm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只有当美国政府进一步的扩张引发美元剧烈下滑,我们才需要担忧这场危机会诱发一场持久的萧条
  
  
  一年半以前,人们对世界金融体系充满信心。的确,美国住宅信贷爆发了非理性繁荣,数万亿美元的金融财富在调整中蒸发,抵押贷款公司和银行不断破产。但是,我们这些经济学家相信,资产组合是多样化的。放眼全球,几乎每个投资者持有的资产,都承担了一小部分与美国住宅信贷相关的风险。所以,当时我们认为这个调整会比较平稳。
  现在,我们发现事情并非如此。全世界的投资者觉察到,自己拥有的资产组合比事前期望的风险更大,久期更长,每个人都想把自己的风险推给别人。但是,整个经济不可能在一天或一个月,甚至是一年之内立刻收缩风险。所以,人们对更安全资产的追逐,推动了全球范围内金融资产价格下降。这带来了问题,因为我们需要健康和较高的金融资产价格,使那些应该扩张的企业能够筹到资金。
  四方面因素侵蚀了金融资产价格。第一,违约。当你持有的金融资产到期时,你可能找不到交易对手。第二,久期。即使你确定有交易对手,即使你确定自己理解局势,即使你不在乎风险,你仍然愿意现在持有现金而不是等到金融资产到期时再回笼现金。第三,信息。也许你不懂自己购买的产品——如果你买的资产足够物美价廉,那么,销售人员为什么会迫不及待将它推销给你呢?第四,风险。即使你的交易对手一直存在,即使你不在乎现在还是未来持有现金,即使你完全理解购买的产品,你仍然不确定债券到期时它们的价值。
  格林斯潘希望银行再获得2500亿美元注资,使银行的资本比率达到15%(超过几年前公认的10%),将信息和风险的贴现率降至正常水平,解决这场金融危机。但是,他警告说:“当然,简单的线性计算只是粗略的近似值。”
  在过去25年里,当我不同意格林斯潘的政策时,十次有七次都是我错了;但是,我认为这次却是格林斯潘错了——2500亿美元的注资,尚不足以将风险和信息的“贴现率”降至正常水平。
  首先,信息因素使得银行担忧卖给自己的资产不值得购买。政府担保的资产(指政府发行的安全的国债和购买的风险资产)可以解决信息问题,但是,政府或者私人部门向银行注入资本不可能解决信息问题。
  其次,重要的风险不在于长期潜伏的违约现象,而在于进一步的短期流动性挤兑。投资了那些长期表现较差的风险资产不足忧虑,值得担忧的是投资了那些短期的风险资产。一旦负面冲击再次降临,一旦政府出于某些政治原因,没收向它寻求流动性支持的金融机构的股权,这些风险资产将使你丧失缓冲余地。因此,银行可能更愿意坐等政府注入新增资本,而不愿冒风险投资较高收益的长期债券。
  这是一个很坏的局面。随着金融资产价格跌至目前的低位,应该扩张的企业无法筹集资金,难以扩张,而应该收缩的企业则迅速收缩。为了增加总需求,我们要么现在大幅提高资产价格,推动应该扩张的企业扩张,要么依靠政府支出大规模增加来刺激需求。如果能选择,我们宁愿选择前者。私人部门的需求是有用的,而政府资助的刺激计划遵循另一套更政治化的逻辑。但是,我们可能别无选择。我们需要全世界各国的财政政策鼎力支持:在未来一到三年,它们都需要花更多钱,而又不征更多税。
  但是,我们不能永远依赖于财政政策,至少不需要长远功效可疑的价格管制。我认为应该有一个比格林斯潘的银行注资更彻底的计划。如果美国政府正式、完全接管房地美和房利美,可以让它们以国债利率借钱,购买和再融资按揭贷款,为财政部盈利。随着政府购买增加,私人部门可获得风险资产的供给减少,这些风险资产的价格就会上扬,受信息难题影响最大的按揭支持资产将从市场中退出,并且随着资产价格上升,银行将自己资产重组。
  虽然我们遭遇的全球金融危机已经很惨烈,但这还不是最坏的事。最坏的事情在于人们对美国经济信心的崩溃,以及美元崩盘。这可能迅速增加美国与进口产品竞争的制造业内的就业。但是,这对世界整体而言是一个灾难,特别是对中国这样依赖对美国出口、推动经济增长的国家而言。
  在这方面,美国需要谨慎。作为世界经济这艘大船的主锚,美国的行动要从全球经济的角度出发。
  幸运的是,过去15个月,还没有迹象显示人们对美元丧失了信心。
  只有当美国政府进一步地扩张引发美元剧烈下滑,我们才需要担忧这场危机会诱发一场持久的萧条。■
  作者布拉德福德·德龙(Bradford DeLong)为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经济系教授
  (此文英文原文请见《财经网》英文版
  
其他文献
新一轮制度建设走的是“下行上效”的路线。这种以“打苍蝇”倒逼“打老虎”的机制究竟能否切实奏效,还需拭目以待    要不要建立党政官员财产公示制度?在这个问题上,说“不”的人一定很少。理由很简单,面对政治伦理的滑坡、结构性腐败的蔓延、群众的尖锐质疑,征诸各国的经验和教训,这种“阳光法案”的必要性不言而喻。    但现阶段的中国究竟能不能真正做到财产公示,还难容乐观。从1988年提出这项立法动议到现在
期刊
当我的个人生活处于危机中,往往是诗歌离我最近,有时带着历史的愁容,听我倾诉,帮我渡过一个个难关      我从1970年开始写诗,至今已近40年了。我成为诗人,显然和我们那代人的特殊阅历有关。    中国古人说:行千里路,读万卷书。首先是“行千里路”,这一条比后者更重要,因为这种见识更直接,更容易从经验的层面颠覆所有说教和信条。从“文革”初期的“大串联”起,我们就开始免费旅行;接踵而来的“上山下乡
期刊
在新民主主义阶段,中共不主张没收资本家产业,而主张实行调节劳资矛盾的政策;绝不会把爱国工商界当敌人,相反把他们看成朋友       当今的社会上有不少悖论。譬如有年轻人立志当老板(学名“民营企业家”),大家会说这孩子有志气;如果他说要当“资本家”,却会有人摇头说“不”——“资本”二字总是带有“原罪感”。马克思有句经典名言:“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中国近代资本主义产
期刊
对通货紧缩是否已经来临仍然存在争议,而近期经济数据指向不同的结论,继续降息的压力有所降低,因而央行货币政策按兵不动    《财经》记者 霍侃  面对冷热不均的经济数据,中国货币政策在此前数月大刀阔斧的调整之后,暂时陷入胶着。    新近出炉的2009年1月价格数据显示,通货紧缩的压力正在加剧——PPI(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同比增长已连续两个月为负,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虽仍在正值区域,但已
期刊
这场风传十年、横跨央企和地方国企、涉及两家上市公司的中国航空业迄今最大重组案,在一个月内快速定案    《财经》记者 季敏华 张丽华    在劉绍勇所说“20个工作日”的最后一天,东上航重组方案如期亮相。    在6月13日的股东大会上,东航董事长刘绍勇称,东上航联合重组方案将在20个工作日内出台。    果如其言,7月12日晚间,中国东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上海交易所代码:600115,香港交易所
期刊
创始人回归,国际化转向,面对全球经济的冬天,联想选择以变应变    《财经》记者 明叔亮    2月10日一早,刚从美国飞回的柳传志坐在了《财经》记者面前。经历了连日车轮战式的董事局会议和密集采访,65岁的他看上去毫无倦意,反而充满了重新披挂上阵的兴奋。    就在五天前,联想集团有限公司(香港交易所代码:00992,下称联想集团或联想)宣布了改组董事会的消息,“柳传志+杨元庆”,这对曾经在中国市
期刊
每个步行者都有自己的想象地理。有时你的两脚会像接通了自动驾驶仪,不经意间走到某个意想不到的角落,揭示出你隐秘的内心期待    认识一座城市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把它从头到尾,用脚抚摸一遍。本人早年的壮举之一,是从百老汇最北头,一路走到曼哈顿南端的炮台公园。上世纪80年代的纽约,朱利安尼还没当上市长,地铁车厢上的涂鸦五色杂陈,就像前线开来的迷彩军列。哈莱姆区不用说了,闹市区的时报广场周边,也是成人商店鳞
期刊
因外资“逼宫”,导致个别地产商资金链断裂而解体,看来只是时间问题    《财经》记者 张映光    因房地产泡沫破裂而急于寻找退路的外资投行,终于开始向那些他们投资而无法取得回报的地产商展开“清算”了。    尽管至今还没有一家地产商因此倒下,但种种迹象表明,那些在过去的牛市中因盲目扩张而与投行签下“城下之盟”的地产商,随时都有可能因为某一项到期无法偿还的债务,导致资金链断裂。    雅居乐地产控
期刊
调整越快的行业和企业,企稳复苏的可能性就越大    《财经》首席经济学家 沈明高 特约研究员 徐忠 张雪春     危机时期企业的自救与他救     在经济快速下滑的背后,中国企业正面临着数年高成长之后的严酷调整。特别是,在中国经济对外需的依赖程度攀升至历史新高的时候,外需的突然放慢对企业的冲击无先例可循。正是这样的不确定性,严重打击了企业家的信心,信心低迷又进一步加剧了经济的深幅调整。    企
期刊
“罗斯福新政”需要超越古典经济学理论设定的标高,奥巴马需要在向上跳跃的同时,做一次惊险的全身旋转动作    本周,美国参众两院在协商各自通过的“美国复兴与再投资计划法案”时取得突破,消除了两院版本差异,标志着“奥巴马新政”即将进入全面实施阶段。从目前情势看,“奥巴马新政”大体会围绕“整肃金融、刺激经济、慢攻财政、护卫美元”四大主轴展开。投资振兴计划是当下最大看点,其成效是决定成败的关键。    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