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高效课堂的探索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q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的高效课堂,就是在相对固定的时间,让更多的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完成更多的学习任务,从而使教师设计的教学任务、教学目标能够更快更好地完成。没有学生的全面主动参与,所有的教学改革就是无源之水,就是缘木求鱼。因此,构建语文高效课堂,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充分采用多媒体信息技术
  传统的语文教学是一本书、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固定模式,相对来讲,内容贫乏,知识信息含量较低,制约着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益。因此,教师应充分应用多媒体的助功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良好情境的创设无疑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充满学习兴趣的课堂才可能是高效的课堂。学习《看云识天气》,可截取中影大片《赤壁》中诸葛亮看云判断天气与风向的一段视频来创设情境,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被一下子激发起来了。
  有了多媒体远教资源,教师可根据教材在资源网上去查找资料,收集素材,为高效课堂进行精心的组织设计。资源查阅不受时间限制,既解放了劳动力,又方便快捷、高效,从而事半功倍,能充分提高教学效率。
  二、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高效性要求教师在每节课上都让学生有收获、有提高。一位专家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堂教活了。这句话可理解为:运用先进技术手段整合资源,把课堂的呈现形式激活了,而课堂的活应该是学生真正的“活”了。传统语文教学中,只注重教师的讲和学生的听,使教师思考过多和说的过多,而学生思考甚少,做的少。这样,学生缺乏一定的自主创造力,学生也就缺乏“活”性。在教学中,应当充分放手,让学生多参与,多探索,从而激发他们的创造力,活跃他们的思维。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填鸭式”的,教师满堂灌,学生一直在听讲。现在流行的教学强调师生互动,教师少讲,学生多说。无论是传统还是现在流行的教学,都不能缺少一个必要的环节:课堂的训练。部分教师喜欢把训练的时间安排在课后,布置大量的作业,致使学生课余时间埋在大量的作业中不能自拔,教师的时间消耗在作业的批阅上精神疲惫,学生和教师就在恶性的循环中失去了学与教的兴趣。其实,课堂教学过程中是最佳的训练时段,每节语文课应当在读读、议议、练练中完成,这一定是高校课堂的必要环节。
  三、教师应努力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
  “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应当有一桶水。”很多教育专家对此话持批评的态度,这句话传达的教学理念是单向的“给予式”的,这种教学理念是偏颇、落后的。但教师应具备更多的知识是永远不会错的,语文教师应多阅读,多积累,多思考,这是构建语文高效课堂的先决条件。只有教师拥有更高的语文素养,才可能对教材理解得更深刻、更全面,才能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形成直接的或潜移默化的影响。
  例如,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细加咀嚼教师就会发现,《春》所描述的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每幅图画都是与一首古典诗歌相照应的。
  四、“独辟蹊径”进行备课
  部分教师把语文书大致翻翻,按照教参照本宣科地备课,然后走进课堂,对课堂毫无敬畏之感。而现今的学生几乎都有参考书,教师按照参考书的设置提问,学生按参考书回答,直接的、机械的提问,无思维过程的回答,共同构建了毫无生机的课堂。而“独辟蹊径”的备课则能带来深刻而富有生机的师生对话,这里所说的“独辟蹊径”,不是为了追求“独特”而去追求“独特”,应是教师对文本进行合理的、富有个性的解读。
  《羚羊木雕》如果按照教参的解读设置课堂教学,那么简单的故事情节很可能会使课堂教学内容变得单薄。其实,此篇文章从情节的设置、情感的抒发、顺序的安排等方面,都是一篇相当规范的记叙文,所以可以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写作指导上。
  五、导学案的设计要有针对性
  对于导学案的使用,赞扬者有,批评者有,由此产生了不小的纷扰。导学案的最大功用,应体现在学生的预习环节。从前语文的预习大多是划好小节和字词,熟悉一下课文内容,教师布置的预习任务是粗糙的,学生的预习情况当然也粗糙。而中学阶段的课文信息量较大,学生如果课前对课文没有比较好的感知,那么课堂上师生对于文本的解读自然就是囫囵吞枣了。而导学案可以把学习的任务细化,更好地引导学生感知课文。
其他文献
“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是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观点,它要求教师能研究自己学科的教学特点及自己的教学特点和学生的特点,研究如何合理使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学习,把信息资源、学生特点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有效完成课程教学任务,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恰当运用电化教育手段,不仅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还能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一、声、色、光,激发兴趣  
期刊
目前,正在全国实施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极大地冲击了传统的“教师为中心、课本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的语文教学,开始出现了教师更新教学观念、努力进行教学改革、学生爱学语文、课堂气氛活跃的可喜局面。要想使语文课程改革朝着既定的目标健康而和谐地发展,要想使语文教学走出“费时多而收效微”的低谷,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处理好以下四个关系。  一、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
期刊
一、影响初中语文教学运用讲授法的原因分析  1.讲授法自身存在着不足。  运用讲授法,教师占主导地位。如果教师对课堂有极强的控制力,学生很容易处于被动的地位。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教材、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交流少,学生的语言生命体验容易被教师取代,比较难以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也不易于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同时,运用讲授法教学,面向全体学生,较难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要
期刊
现在,许多学校对学生的早恋问题非常重视,已经郑重地提到了学校的议事日程。有的甚至在校规校纪中明文规定,严禁学生谈恋爱,校长在校会上大讲特讲,并要求班主任在班会上重点强调。一时间,全校上下谈“爱”色变。这种草木皆兵的做法,固然有些过分,但也并非是学校领导小题大做。  以前笔者曾在报纸上读过一篇报道,说某校一名13岁的小女孩生下了一个男婴,经调查,男婴的“父亲”竟然是小女孩的同班同学,和她同岁的一个小
期刊
近期的一次视导听课中,有教师分析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句子“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时,指出其中有“以动衬静”的特点。教师让学生回忆类似的诗句,学生纷纷举手,说出了“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等名句。  这位教师所说的以动衬静,是有一定道理的。“明月别枝惊鹊”,“别”如果当做动词,就是离开的意思。明月
期刊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这样一个响亮的口号:“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初中阶段的学生处于青春期,生理和心理的变化明显,加之社会不良现象的影响,许多学生的心理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为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和引导,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和品德修养非常重要。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环境与氛围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曾提出一种心理学理念——共
期刊
叶圣陶曾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作出什么样的文字,否则就会陷入不切实际的唯技巧论。”学生写作的过程,是从客观外界汲取必要的素材,经过头脑的加工制作,再运用文字符号表达出来的过程。离开了“生活”这个最基本的素材源,所有作文便只是空中楼阁、海市蜃楼。然而现行的作文教学中,把学生关在教室,苦思冥想,闭门造车的现象屡见不鲜。这种与世隔绝的封闭式作文训练,导致学生作文无话可说,假
期刊
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教学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灌输式的、填鸭式的传统,教师独占发言权,学生只是接受知识的容器。如此,自然而然就形成了教师中心、课堂中心、教学中心,这种教师权威、知识本位和精英主义的价值取向的教学,最大弊端就是师生缺乏交往和沟通。这种教学,否定了教学的本质意义——对话,否定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也否定了教师在教学中所具有的真正的指导作用。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全日制义务教
期刊
语文教学在人格塑造方面有着无以伦比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它能够融知识教育、能力训练、道德培养、情操陶冶于一体。语文教学采取理论灌输、耐心疏导、情感感染、榜样示范、实践锻炼等多种方法,使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又受到情与理的潜移默化的感染,从而让学生陶冶情操,净化感情,塑造了他们的健康人格。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塑造健康的人格呢?具体途径有三:  一、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思想教育功能,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期刊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基础工具学科,更是一门情感学科,从某种意义上讲,又是一门德育教育学科。要提高语文学科的教学质量,让学生在学习、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受到情操的陶冶和品德的教育,除了教师渊博的知识、丰富的材料、善辩的口才和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以外,充分利用好阅读教学,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一、阅读教学要充分形成师生互动  阅读教学应当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活动,是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