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我国非营利组织得到了迅速成长,在取得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着不少问题,比如公信力的缺失。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非营利组织公信力缺失的具体表现,并探讨了非营利组织公信力缺失的原因,最后提出解决非营利组织公信力缺失问题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非营利组织 公信力 对策建议
非营利组织作为政府和市场之外的第三部门,在资源配置、环境保护等方面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但是非营利组织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最重要的就是非营利组织公信力的缺失。提升非营利组织公信力已经成为非营利组织发展最为迫切也最为重要的选择,如何提升非营利组织公信力需要从非营利组织公信力缺失的具体表现入手,分析找出公信力缺失的深层次原因,有针对性的提出解决方案,开出一幅对症下药、标本兼治的“药方”。
一、当前我国非营利组织公信力缺失的表现
1.非营利组织频发丑闻。从2011年的“郭美美事件”到雅安地震,中国红十字会的丑闻仿佛一个接着一个,虽然红十字会出面澄清,但是不少社会大众还是认定其中有黑幕,对他们信任的缺失,如同墨水滴入水杯迅速的在社会中蔓延,导致了社会公众对公益事业热情不在。另外根据一项调查结果显示,2011年全国七月份的社会捐款约为五亿元比6月份相比降幅超过了一半,到八月更是达到了88.6%,有些地区甚至更严重,以深圳佛山为例,事发后的一个月他们收到的善款几乎为零。就事件本身而言,红十字会是无辜的,可是社会公众为何还是相信谣言而非红十字会官方的说法,是否从侧面反映出社会公众对红十字会的不信任本就存在,只是缺少一个爆发的缺口呢?
2.非营利组织较少的社会资金来源。非营利组织资金的来源有三:政府投入,会员缴纳的会费或提供服务收取的服务费,社会捐赠,但这三个方面又有主次关系。据实证调查,中国非营利组织收人来源结构中,政府补贴占一半以上,会费和营业收入占近1/3,个人和企业捐款只有1/10,来自国外的捐款占1/50。这说明,我国非营利组织收入来源结构不合理,融资系统脆弱,国内外社会捐款比例太少。政府资金投入太多会导致非营利组织沦为政府的附属机构,使得政府与其变成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造成非营利组织的运行具有浓厚的行政色彩。非营利组织是在市场和政府都失灵的情况下发挥作用,弥补政府和市场不足的,若非营利组织成为政府的附属机构,就无法有效的发挥它的作用。
3.非营利组织较低的社会公众支持率。非营利组织公信力高的表现之一就是高社会公众支持率,因此在社会中那些发展较好的非营利组织都是具有高公信力的,例如壹基金、自然之友。社会公众若不支持非营利组织,那么离开了服务对象,离开了非营利组织发展的真正根基,又怎么会有良好的发展呢?非营利组织只有通过自身的努力,加强与公众的互动,撸起袖子加油干,将其精力集中在服务基层,真正的做到以人为本,一心为民,才能获得公众的支持,进而提高公信力。
二、当前我国非营利组织公信力缺失的原因分析
1.机构公信力缺失。一个组织的机构设置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组织决策、运营的方式,我国非营利组织自产生起就对政府有很强的依赖性,缺乏自主活动能力,具有很浓厚的“官办性质”。非营利组织采用与政府相似的内部管理机制,仿照政府部门进行职能分工和人员配置,并建立起科层制的等级制度。在这样的制度之下,非营利组织难以形成内部的监督机制和评估机制,缺少以上两种机制,在非营利组织产生不良后果时难以及时终止和纠错,同时在决策时也会有失偏颇。由于非营利组织发展迅速,相关的法律法规并没有与之配套的发展,导致有些非营利组织的工作人员钻了法律的空子,千方百计利用手中公众资源谋取各种“灰色”和“黑色”收入。一些非营利组织官员和工作人员不仅利用手中的公众资源进行寻租和腐败,而且还往往利用各种手段向公众和政府百般隐瞒。在现有的机构设置之下,非营利组织缺少合理的绩效考核方法,没有绩效考核就难以对非营利组织所做工作进行奖励或者惩罚。甚至有的非营利组织为了达到目的,忽略投入及产出的比例问题,造成公共资源运用不经济,无法对公众捐赠资金的高效利用提供保证。
2.运行公信力缺失。运行公信力是指非营利组织开展各项活动时过程的公正公开,公正相对于偏私而言,公开相对于隐瞒而言,公众对非营利组织的信任来源于其对非营利组织状况的了解,但是现阶段我国的非营利组织在运行的过程中缺乏信息的公开,对财务状况运行情况都是遮遮掩掩,暗箱操作的情况时有发生,这种信息的不对称很容易让公众产生不信任的感觉,使其对非营利组织产生误解,俗话说三人成虎,使非营利组织难以在社会大众心中树立良好的形象。社会大众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难以做出符合理性的选择,前些年人们盲目囤食用碘盐就是很典型的例子。
3.财务公信力缺失。现在社会大众对非营利组织失去信任,大多是因为资金的原因,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听到的贪污腐败、暗箱操作实在是太多了,在这里我就对非营利组织的财务状况做一个具体的分析,把非营利组织的资金分为两个部分,一是非营利组织资金的流入,二是资金的流出。做到出入均衡,将已有的资金充分的利用就能够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
非营利组织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政府的拨款,二是非营利组织自己收取的会费或者其提供服务的服务费,三是社会公众的捐赠。在如今市场化的大潮下有些非营利组织也开始走上了市场化的道路,非营利组织是公益性的组织,不以营利为目的,不过在政府同意的情况下非营利组织可以自己创收来提供一定的资金以维持组织自身的运行和发展,但是有的组织在自己创收的过程当中,以追求经济价值为本组织的目标,这与非营利组织本来的目标与职责是相排斥的,忽略了自己作为公益性的组织,首要目标是为社会公众服务,以社会公众的利益为价值取向,这就产生了人们常说的内部性,内部性是指公共机构尤其是政府部门及其官员追求自身的组织目标或自身利益而非公共利益或社会福利。 非营利组织是使用公共资源来提供公共服务的,那么非营利组织在获取公共资源后能否合理的运用,是公众所关注的,也就是非营利组织资金支出的情况,包括支出的数量以及支出结构。非营利组织应该积极主动的公开财务状况,只有公开财务细节才能在社会上取得公信力,使捐赠人和公众更加信任组织,同时也能够吸引更多的资金。但是现阶段我国非营利组织在信息公开、公众知情权的履行、公众参与权等方面做的不是很好。非营利组织信息沟通渠道的不畅,导致非营利组织与公众之间缺少沟通,“暗箱操作”的情况时有发生,很多管理者禁不住利益的诱惑,利用职务的便利,步入了贪污腐败的泥潭,我国非营利组织的财务管理问题较为突出的原因并不在于是否具备成文的财务管理制度而在于财务管理制度的实际运行是否有效,以及机构内部的财务状况是否全面向社会公开。
三、提升非营利组织公信力的对策建议
1.完善管理机制,提高机构公信力。
1.1健全理事会监督机制。政府在对非营利组织的监督过程中由于监督主体的多元化以及监督力度的不足,使得其对非营利组织的监督疲于应付,这时候非营利组织的内部监督机制就显得十分的重要,一个公信力高的非营利组织内部监督机制一定是完善的,而行使组织内部监督权力的就是理事会,建立完善的理事会监督机制可以有效地提高机构公信力,在建立理事会的过程中要注意理事会人员的合理结构,调整好理事会成员的构成比例。理事会的结构应该是多元化的,要有内部理事也要有外部理事,内部理事一般都在组织担任重要职位,是组织经营管理的核心成员,外部理事由组织外部专业人员担任。理事会的成员可以由政府主管部门代表、本组织员工代表、行业专家代表、有关出资方或捐助人和受益群体代表等组成。
1.2接受第三方评估机构的绩效评估。非营利组织是旨在提高公共服务并且实现公共利益的组织,其取得的成果难以用货币进行衡量,所以在对非营利组织进行绩效考核的时候要选择专业的评估机构,制定合理的评估指标,选择科学的评估方法。独立的第三方评估机构通过中立的监督与透明的信息披露,可以更好的对非营利组织起到激励和警示的作用,具有更高的可信度。这也有效的避免了非营利组织自己对本组织评价的时候弄虚作假的状况,从根本上解决了非营利组织由于绩效模糊难以评价,员工失去工作的积极性的问题,有效的提高了工作效率。
2.坚持对外公开透明,提高运行公信力。在坚持对外公开透明这一方面,壹基金堪称是行业的典范。它从成立伊始,就坚持每季度公开的财务报告制度和公众监督机制。壹基金向公众公布的累计到账货币捐赠明细表,不但来源渠道细分多项,而且款项精确到分,同样它的季度收入支出累计明细表也细分为七大类公益项目,更列出具体运作项目的支出细账,透明化程度相当高。它之所以如此坚持,就是为了建立透明专业的财务管理机制,从而增强公信力,提高效率。对于很多的非营利组织,都可以效仿壹基金的做法,做好每一个细节,只有坚持对外公开透明,才能赢得社会大众的信任,同时也才能更好的发展,发挥更大的社会作用。
3.公开财务支出状况,提高财务公信力。如何提高财务公信力有着力点,首先对组织的财务收支进行分开管理。其次就是公开财务状况,让公众知道每一笔钱的来源和去向,接受公众的监督,让财务在阳光下运行。最后就是定期向政府汇报财务状况,政府职能部门通过监督非营利组织是否依法建账、财务报告和其他会计资料是否真实完整,检查会计人员从业资格及职业道德以及单位的财务综合管理情况等,以此向外公布非营利组织财务状况并对不真实的组织予以曝光和惩罚。如此一来,非营利组织的财政状况就能够被政府和社会大众所熟知,更好地发挥监督作用,使其走上更为正确的轨道。
四、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转型非营利组织如同雨后春笋一般成长了起来,不管是数量上还是规模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作為政府和市场之外的第三部门,非营利组织发挥着越来越大的社会作用,但与此同时也存在着各种问题,本文对于公信力的缺失从机构、财务、运行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得出了以下的结论:非营利组织应该完善管理机制、公开财务收支状况、坚持公开透明,通过以上措施可以有效的提高非营利组织的公信力。
参考文献:
[1]陈志阁.关于大学生对目前我国慈善组织信任度情况的调查问卷[EB/oL].http:hsojump.com/viewstat/1285112.aSpx,2012—2—19.
[2]郜俊玲,周立.美国与香港地区慈善模式及其启示[J].决策科学,2010(8).
[3]李晓宇.我国非政府组织公信力危机表现及原因分析[J].青年与社会,2013(15).
[4]韩恒.关于非营利组织注册登记的思考[J].社会管理研究,2008(6).
[5]刘师 朱凤君.完善内部管理机制重塑非营利组织公信力[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3.
[6]康小怀.抗战时期跌甘宁边区公营工厂工人待遇探析[J].兰州学刊,2009(5).
[7]符建华.试析如何提升非政府组织的公信力[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0(3).
[8]夏道明.试论我国非政府组织公信力问题及其提升[J].新疆社科论坛,2010(5).
[9]刘筱红,管理思想史[M].科学出版社,2016.
作者简介:杜苑林(1992—)女。民族:汉。湖北省枝江市人。湖北大学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2015级公共管理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行政管理。
关键词:非营利组织 公信力 对策建议
非营利组织作为政府和市场之外的第三部门,在资源配置、环境保护等方面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但是非营利组织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最重要的就是非营利组织公信力的缺失。提升非营利组织公信力已经成为非营利组织发展最为迫切也最为重要的选择,如何提升非营利组织公信力需要从非营利组织公信力缺失的具体表现入手,分析找出公信力缺失的深层次原因,有针对性的提出解决方案,开出一幅对症下药、标本兼治的“药方”。
一、当前我国非营利组织公信力缺失的表现
1.非营利组织频发丑闻。从2011年的“郭美美事件”到雅安地震,中国红十字会的丑闻仿佛一个接着一个,虽然红十字会出面澄清,但是不少社会大众还是认定其中有黑幕,对他们信任的缺失,如同墨水滴入水杯迅速的在社会中蔓延,导致了社会公众对公益事业热情不在。另外根据一项调查结果显示,2011年全国七月份的社会捐款约为五亿元比6月份相比降幅超过了一半,到八月更是达到了88.6%,有些地区甚至更严重,以深圳佛山为例,事发后的一个月他们收到的善款几乎为零。就事件本身而言,红十字会是无辜的,可是社会公众为何还是相信谣言而非红十字会官方的说法,是否从侧面反映出社会公众对红十字会的不信任本就存在,只是缺少一个爆发的缺口呢?
2.非营利组织较少的社会资金来源。非营利组织资金的来源有三:政府投入,会员缴纳的会费或提供服务收取的服务费,社会捐赠,但这三个方面又有主次关系。据实证调查,中国非营利组织收人来源结构中,政府补贴占一半以上,会费和营业收入占近1/3,个人和企业捐款只有1/10,来自国外的捐款占1/50。这说明,我国非营利组织收入来源结构不合理,融资系统脆弱,国内外社会捐款比例太少。政府资金投入太多会导致非营利组织沦为政府的附属机构,使得政府与其变成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造成非营利组织的运行具有浓厚的行政色彩。非营利组织是在市场和政府都失灵的情况下发挥作用,弥补政府和市场不足的,若非营利组织成为政府的附属机构,就无法有效的发挥它的作用。
3.非营利组织较低的社会公众支持率。非营利组织公信力高的表现之一就是高社会公众支持率,因此在社会中那些发展较好的非营利组织都是具有高公信力的,例如壹基金、自然之友。社会公众若不支持非营利组织,那么离开了服务对象,离开了非营利组织发展的真正根基,又怎么会有良好的发展呢?非营利组织只有通过自身的努力,加强与公众的互动,撸起袖子加油干,将其精力集中在服务基层,真正的做到以人为本,一心为民,才能获得公众的支持,进而提高公信力。
二、当前我国非营利组织公信力缺失的原因分析
1.机构公信力缺失。一个组织的机构设置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组织决策、运营的方式,我国非营利组织自产生起就对政府有很强的依赖性,缺乏自主活动能力,具有很浓厚的“官办性质”。非营利组织采用与政府相似的内部管理机制,仿照政府部门进行职能分工和人员配置,并建立起科层制的等级制度。在这样的制度之下,非营利组织难以形成内部的监督机制和评估机制,缺少以上两种机制,在非营利组织产生不良后果时难以及时终止和纠错,同时在决策时也会有失偏颇。由于非营利组织发展迅速,相关的法律法规并没有与之配套的发展,导致有些非营利组织的工作人员钻了法律的空子,千方百计利用手中公众资源谋取各种“灰色”和“黑色”收入。一些非营利组织官员和工作人员不仅利用手中的公众资源进行寻租和腐败,而且还往往利用各种手段向公众和政府百般隐瞒。在现有的机构设置之下,非营利组织缺少合理的绩效考核方法,没有绩效考核就难以对非营利组织所做工作进行奖励或者惩罚。甚至有的非营利组织为了达到目的,忽略投入及产出的比例问题,造成公共资源运用不经济,无法对公众捐赠资金的高效利用提供保证。
2.运行公信力缺失。运行公信力是指非营利组织开展各项活动时过程的公正公开,公正相对于偏私而言,公开相对于隐瞒而言,公众对非营利组织的信任来源于其对非营利组织状况的了解,但是现阶段我国的非营利组织在运行的过程中缺乏信息的公开,对财务状况运行情况都是遮遮掩掩,暗箱操作的情况时有发生,这种信息的不对称很容易让公众产生不信任的感觉,使其对非营利组织产生误解,俗话说三人成虎,使非营利组织难以在社会大众心中树立良好的形象。社会大众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难以做出符合理性的选择,前些年人们盲目囤食用碘盐就是很典型的例子。
3.财务公信力缺失。现在社会大众对非营利组织失去信任,大多是因为资金的原因,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听到的贪污腐败、暗箱操作实在是太多了,在这里我就对非营利组织的财务状况做一个具体的分析,把非营利组织的资金分为两个部分,一是非营利组织资金的流入,二是资金的流出。做到出入均衡,将已有的资金充分的利用就能够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
非营利组织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政府的拨款,二是非营利组织自己收取的会费或者其提供服务的服务费,三是社会公众的捐赠。在如今市场化的大潮下有些非营利组织也开始走上了市场化的道路,非营利组织是公益性的组织,不以营利为目的,不过在政府同意的情况下非营利组织可以自己创收来提供一定的资金以维持组织自身的运行和发展,但是有的组织在自己创收的过程当中,以追求经济价值为本组织的目标,这与非营利组织本来的目标与职责是相排斥的,忽略了自己作为公益性的组织,首要目标是为社会公众服务,以社会公众的利益为价值取向,这就产生了人们常说的内部性,内部性是指公共机构尤其是政府部门及其官员追求自身的组织目标或自身利益而非公共利益或社会福利。 非营利组织是使用公共资源来提供公共服务的,那么非营利组织在获取公共资源后能否合理的运用,是公众所关注的,也就是非营利组织资金支出的情况,包括支出的数量以及支出结构。非营利组织应该积极主动的公开财务状况,只有公开财务细节才能在社会上取得公信力,使捐赠人和公众更加信任组织,同时也能够吸引更多的资金。但是现阶段我国非营利组织在信息公开、公众知情权的履行、公众参与权等方面做的不是很好。非营利组织信息沟通渠道的不畅,导致非营利组织与公众之间缺少沟通,“暗箱操作”的情况时有发生,很多管理者禁不住利益的诱惑,利用职务的便利,步入了贪污腐败的泥潭,我国非营利组织的财务管理问题较为突出的原因并不在于是否具备成文的财务管理制度而在于财务管理制度的实际运行是否有效,以及机构内部的财务状况是否全面向社会公开。
三、提升非营利组织公信力的对策建议
1.完善管理机制,提高机构公信力。
1.1健全理事会监督机制。政府在对非营利组织的监督过程中由于监督主体的多元化以及监督力度的不足,使得其对非营利组织的监督疲于应付,这时候非营利组织的内部监督机制就显得十分的重要,一个公信力高的非营利组织内部监督机制一定是完善的,而行使组织内部监督权力的就是理事会,建立完善的理事会监督机制可以有效地提高机构公信力,在建立理事会的过程中要注意理事会人员的合理结构,调整好理事会成员的构成比例。理事会的结构应该是多元化的,要有内部理事也要有外部理事,内部理事一般都在组织担任重要职位,是组织经营管理的核心成员,外部理事由组织外部专业人员担任。理事会的成员可以由政府主管部门代表、本组织员工代表、行业专家代表、有关出资方或捐助人和受益群体代表等组成。
1.2接受第三方评估机构的绩效评估。非营利组织是旨在提高公共服务并且实现公共利益的组织,其取得的成果难以用货币进行衡量,所以在对非营利组织进行绩效考核的时候要选择专业的评估机构,制定合理的评估指标,选择科学的评估方法。独立的第三方评估机构通过中立的监督与透明的信息披露,可以更好的对非营利组织起到激励和警示的作用,具有更高的可信度。这也有效的避免了非营利组织自己对本组织评价的时候弄虚作假的状况,从根本上解决了非营利组织由于绩效模糊难以评价,员工失去工作的积极性的问题,有效的提高了工作效率。
2.坚持对外公开透明,提高运行公信力。在坚持对外公开透明这一方面,壹基金堪称是行业的典范。它从成立伊始,就坚持每季度公开的财务报告制度和公众监督机制。壹基金向公众公布的累计到账货币捐赠明细表,不但来源渠道细分多项,而且款项精确到分,同样它的季度收入支出累计明细表也细分为七大类公益项目,更列出具体运作项目的支出细账,透明化程度相当高。它之所以如此坚持,就是为了建立透明专业的财务管理机制,从而增强公信力,提高效率。对于很多的非营利组织,都可以效仿壹基金的做法,做好每一个细节,只有坚持对外公开透明,才能赢得社会大众的信任,同时也才能更好的发展,发挥更大的社会作用。
3.公开财务支出状况,提高财务公信力。如何提高财务公信力有着力点,首先对组织的财务收支进行分开管理。其次就是公开财务状况,让公众知道每一笔钱的来源和去向,接受公众的监督,让财务在阳光下运行。最后就是定期向政府汇报财务状况,政府职能部门通过监督非营利组织是否依法建账、财务报告和其他会计资料是否真实完整,检查会计人员从业资格及职业道德以及单位的财务综合管理情况等,以此向外公布非营利组织财务状况并对不真实的组织予以曝光和惩罚。如此一来,非营利组织的财政状况就能够被政府和社会大众所熟知,更好地发挥监督作用,使其走上更为正确的轨道。
四、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转型非营利组织如同雨后春笋一般成长了起来,不管是数量上还是规模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作為政府和市场之外的第三部门,非营利组织发挥着越来越大的社会作用,但与此同时也存在着各种问题,本文对于公信力的缺失从机构、财务、运行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得出了以下的结论:非营利组织应该完善管理机制、公开财务收支状况、坚持公开透明,通过以上措施可以有效的提高非营利组织的公信力。
参考文献:
[1]陈志阁.关于大学生对目前我国慈善组织信任度情况的调查问卷[EB/oL].http:hsojump.com/viewstat/1285112.aSpx,2012—2—19.
[2]郜俊玲,周立.美国与香港地区慈善模式及其启示[J].决策科学,2010(8).
[3]李晓宇.我国非政府组织公信力危机表现及原因分析[J].青年与社会,2013(15).
[4]韩恒.关于非营利组织注册登记的思考[J].社会管理研究,2008(6).
[5]刘师 朱凤君.完善内部管理机制重塑非营利组织公信力[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3.
[6]康小怀.抗战时期跌甘宁边区公营工厂工人待遇探析[J].兰州学刊,2009(5).
[7]符建华.试析如何提升非政府组织的公信力[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0(3).
[8]夏道明.试论我国非政府组织公信力问题及其提升[J].新疆社科论坛,2010(5).
[9]刘筱红,管理思想史[M].科学出版社,2016.
作者简介:杜苑林(1992—)女。民族:汉。湖北省枝江市人。湖北大学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2015级公共管理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行政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