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之殇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l10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天,一个肤色黝黑、身材精瘦的妇人来到店里,见到我家的猫立刻惊呼起来:“哇,这猫真漂亮!”她声音洪亮,一把抱起了猫。奇怪的是,猫温驯地趴在她怀里。“这猫怀孕了,生了小猫送我一只。”妇人兴奋地嚷了起来。我们并没有察觉猫已经怀孕,只是感觉到猫好像胖了一些。“你确信猫怀孕了吗?”“确信。”“那好吧。”我知道猫一次会生好几只,总是要送人,便答应了她。妇人留下电话号码,走的时候一再叮嘱要记得送她小猫。
  果然,猫的肚子一天天大了起来。
  猫怀孕后,身体变得臃肿,但它每天还是习惯地从窗台跳出屋外,只是跳上窗台时再也没有了往日的敏捷和潇洒,需要在半道用脚作一个支撑。窗外是一片用铁皮临时搭建的瓦面,一棵大叶榕将枝叶伸延了过来,瓦面上铺满了落下的叶子。旁边是邻居家屋后的狭窄过道,平时人迹罕至。这里曾经是猫的天堂,一只大黄猫和一只小黑猫每天都会来到这里和我家的猫玩耍。激烈的时候,铁皮瓦面发出咚咚的巨响,像是要被掀翻的样子。但自从猫怀孕之后,大黄猫和小黑猫就再也不见踪影,它们是为了让猫安心养胎,还是觉得完成了任务,再没必要耗在这里?抑或是猫的本性如此,那就只有猫才知道。
  猫在外面转了一圈后,又悻悻地返回屋内。外面没有了它的伙伴,猫显得闷闷不乐。浑圆的大肚子令它动作迟缓,终日懒散地躺在旧报纸上睡觉,要么就趴在窗台上,怅然地望着窗外。
  眼看猫快要生产了,我们并没有这方面的经验,不知道该做些什么准备。我凭想象,建议在各个角落放置一些空纸皮箱子,后来证明,这是一个明智之举。一天早上,见猫肚子明显瘦了下去,我们四处寻找,果然在最里面的纸箱里找到一只刚出生的小猫。毛茸茸的小猫蜷缩成一团,只有鸡蛋般大小。让人惊异的是,母猫只生了一只。一只就变得异常珍贵了,我们当即决定,小猫不送人。只有一只怎么能送人呢?如果那妇人问起,我想她也是能够理解的吧。
  小猫的出生不单让我们家开心,邻居十岁的小姑娘更是兴奋异常,一有空闲便会跑过来。有一次她很神秘地对我们说:“你们家要发大财了。”我们笑了,问她为什么。“我爸说了,猫只生一只会发大财,肯定的。”看到她那一本正经的样子,我们都笑得前仰后合。邻居是家潮汕人,对很多事物都有迷信的观点。不过网上也有一龙二虎的说法,好像都在佐证独猫的珍贵,但我想这些不过是一种良好的愿望,一只猫占用了本应几只猫的养分,自然发育得更加强壮、更招人喜欢罢了。
  小猫一天天长大,身上柔软蓬松的绒毛黑白分明,简直成了母猫的翻版。一样雪白的身子,一样乌黑的尾巴,一样黑色斑纹的头部。或者正是因为养分充足,长得虎头虎脑,非常招人喜爱。母猫除了进食,基本上都守在纸箱里,有时因为天气过于炎热,母猫偶尔出来趴在地上,不一会,又迅速返回纸箱。到了第七天,母猫将小猫从阴暗的角落转移到靠外的纸箱,让小猫慢慢适应光线,这时小猫还没有开眼。到了第十一天,小猫终于睁开了眼睛。母猫又将小猫叼到空调后面一个安静的角落,开始慢慢地训练它走路。小猫还不会走,只是颤颤巍巍地在原动蠕动。母猫在一步步训练小猫适应这个世界,养育后代是一切动物的本能和天性,从母猫身上也得到充分的体现。
  小猫已经十三天了。虽然还不会走路,但它睁着一双浑圆明亮的大眼睛,正四处张望,奋力地向前爬行,憨态可掬的模样让人生出怜爱之情。我们仿佛看到,不远的将来,小猫跟随在母猫后面活蹦乱跳,那将会是一幅多么美好的画面!
  可谁能想到,灾难悄然降临了!
  自从小猫诞生,邻家小女孩像着了魔,每天都要过来探视。小女孩的行为大大咧咧,总让我们有些担心。第五天的时候,小女孩见母猫不在跟前,忽然将小猫捧起来抱在怀里,把我们吓了一跳。赶紧让她放了下来,嘱咐她这样会吓着母猫,千万不可再有下一次,小女孩满口答应了。我们生怕母猫受到惊吓,探视小猫总是小心翼翼,从不敢触碰小猫。小女孩毕竟是小孩子,没过多久就把我们的叮嘱忘到九霄云外。第十三天,一个灾难的日子,小女孩鬼使神差,再次捧起了小猫。这时,母猫回来了。小女孩赶紧放下小猫,但为时已晚。母猫发出一声令人恐怖的吼叫,一口叼小猫,飞奔冲出窗外,消失了。
  直到晚饭的时候,母猫回来了,小猫却不见踪影。母猫匆匆吃了东西,再次消失在窗外。对此我们也无能为力,只有祈盼母猫能将小猫带回来,祈盼小猫平平安安。那段时间天气异常,一日之中,时而狂风暴雨,时而烈日酷暑。窗外是一片傾斜湿滑的瓦面,小猫还在蹒跚学步,忽然置身如此恶劣的环境,如何在屋外生存呢?我们为此感到非常担忧。
  三天后的早上,小猫终于回来了。让我们无比惊愕和痛心的是,小猫遍体鳞伤,全身湿漉漉的,躺在地下已经奄奄一息。发生了什么事,我们当然无从知晓。母猫这时将小猫带回来,并且把它放在路中央,显然是希望我们救它。我立刻想到了宠物医院,但已经来不及了,很快,小猫便已死去。在小猫生命的最后时刻,母猫一遍遍地舔着小猫,喉咙不断发出呜呜的哀鸣,让人不忍直视。小猫死后,母猫每隔几分钟便会发出一声凄厉的叫声,更是让人揪心。后来母猫钻进了曾经养育小猫的纸箱里,一整天都没有再出来。或者,纸箱里还残存着小猫的气味;或者,失去小猫的哀痛令它再也没有了气力。
  责任编辑:黄艳秋
其他文献
那年,我十五岁,背着柴米到狗街小镇上住校读初中,由于村里的猪得了瘟疫,我家的猪已全部死光。可猪是我读书的“摇钱树”,怎么办呢?  急中生智的母亲眼看邻居大婶家那窝“满双月”的猪崽快卖完了,只剩下最小的那头像我一样排行末位数的“骸肋巴”猪崽。母亲暗想,那头猪崽虽然便宜,但自己手头无钱,就厚着脸皮试探着登门找大婶商量,央求先从大婶家赊回那头猪崽饲养。大婶看着我家揭不开锅,便把那头猪崽赊给了母亲。  那
期刊
我信步来到黄河边,不觉已是夕阳西下,周围的黄土坡与广袤的沙滩以及眼前的河水那样和谐地融为一体,一切的色彩都被这浑黄给遮盖了。此时,忽闻一阵悠扬而粗放的黄河船歌。寻声眺望,一眼瞥见浑黄朦胧的河面上,飘着一个羊腰子形的扁舟。舟上一位头戴圆顶斗笠的男人,身板硬朗,正挥舞着一杆长长的船桨,时左时右。随之浪花四泛,噪声塞耳。俄顷,艄公一点木桨,扁舟泊岸。他把“指挥棒”一长杆桨往地里一插,杆梢上拖着一条红红的
期刊
一  母亲是个很会藏东西的人。  儿时,我是极盼家里来客的。只要客来,平时似乎一贫如洗、家徒四壁的老屋里,母亲总能变戏法似的从某个角落里摸出一些诸如橙皮、饼干之类的点心。如果客人留下来吃客饭,那些平日里难得一见的小鱼干、小虾米、咸鸭蛋、干米粉肉,甚至香菇、木耳,都会莫名其妙地跑上饭桌。  客人进屋后,待我们四兄弟与客人打过招呼后,母亲便会以各种理由,比如割猪草、放牛、给稻田挡水等,把我们全支出去。
期刊
“大黑”是一头老母猪。  小时候,一进入腊月十几,村子里就开始杀年猪,三十几户人家,杀年猪的能有十来户。唯独我家猪圈里的大黑猪,年年活蹦乱跳的。我问母亲:“人家都杀猪了,咱们家咋不杀?”母亲说:“咱家养的是老母猪,不能杀。”开始,母亲还耐心地给我解释,后来有些烦了,就向我吼道:“不能杀就是不能杀,滚一边玩去。”见母亲发火了,我也不敢再追问了,蔫蔫地往门外走,一回头,正与母亲的目光相遇,发现母亲的眼
期刊
妻从外剪来几枝绿萝藤蔓,随意插到两只装满清水的瓶中。饱浸清水的绿萝不到半月的时间,水中的骨节处冒出了一条条白色的根须,瓶口外的绿萝蔓则在骨节旁交错排列了一片片心形的叶子,茎络晶莹,卵片肥厚,枝繁叶茂,郁郁葱葱。  单位的一只花盆已闲置多日,静下来时,我把花盆装满了松针土,从妻的绿萝瓶中取来两根藤蔓埋于土中,清水漫灌,放于办公室的角落处。多日,松针土上罩了一层纤细的白毛,绿萝却不见任何动静,几次想把
期刊
昨夜,梦里看到了你!我的大侄女,我一直在梦里躲着你的……  大侄女,你走了居然八个多月的光景。你走了,我试图逃避着你离去的事实,于是我不敢留下有关你的任何东西,甚至是一张照片。我害怕提到你的名字,我害怕听到疾病和死亡两个词。不想今日,思念如丝,紧紧地缠绕我。  你从三年级就跟我读书,一直到初中毕业,我教到哪里你就随读到哪里。最为艰苦的是在1991年我刚刚师范毕业,被分配到广西博白英桥镇一间村小学教
期刊
1989年,于士力只身前往哈尔滨打工,成了工地上的小木匠。不久,他随着施工队赴前苏联劳务输出。三年后,他回到双井村,用省吃俭用攒下的几万元钱组建了一个装修队,在哈尔滨承揽各种装修活计。  于士力干活实在,不藏心眼,他的队伍施工质量好、收费低。白天,于士力和工人们一样干活;晚上,上夜大学习工民建专业,经过一千个夜晚的刻苦学习,他拿到了文凭,这时,施工队伍也壮大到几百人。2000年,于士力把干装饰工程
期刊
清晨醒了,总要倚床看会儿书,以驱散残留的睡意,今天早晨看不成了,因床头柜的台灯突然熄灭,灯泡闪了。大清早商店肯定关着门,买都没地方买。家中又无备用的。想想,终于摸索到一只老式旧灯泡,安上先凑合吧。  其光亮照样可看书,能见度亦不亚于刚闪灭的节能灯,我却捧书发呆,干脆一个字也看不进去。  就因为旧灯泡这月色一样黄黄的光芒。  都知道,多年来,家家户户用的都如同太上老君装仙丹宝葫芦似的老式灯泡。前些年
期刊
母亲健在的日子里,凝视着她那变幻多姿的手指,我时常安静地端坐一旁,用欣赏的眼光看她做家务。  母亲非名门出身的大家闺秀,也没读过书,可母亲生性聪颖好学,长了双壮实却灵活的手,做起事情来条理清晰,分寸把捏精准,一招一式里透射出卓尔不群的魅力。自十八岁嫁给父亲后,母亲似乎就没省心省力过,除了接连为我们家族诞下了六儿五女,还得操心费神打理好一大家子人的吃喝拉撒穿。苦涩岁月里,家境捉襟见肘,被残酷现实割裂
期刊
我们上有一兄一姐,年龄相差比较大,因为我跟弟弟只差两岁,从小经常玩在一起。我的弟弟脾气很好,很少像别的小男孩那样与别人打架,挺文气的,又很听我的话,我十分喜欢这个小弟弟。  在我五岁时,妈妈去参加工作了,我俩没人看顾,爸爸便把我俩送往乡下的大舅舅家寄养。下了火车,还要走十多里的乡间小路,爸爸一手抱一个,累得满头大汗。我抱着爸爸的脖子,与弟弟相看着,叽叽喳喳,挺开心的。  弟弟实在太小了,连爸妈也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