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研究性阅读教学初探

来源 :教坛聚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yc8947841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性语文阅读教学一方面要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重点,重视学生自身的阅读体验,注重生生间的互动、合作、交流、分享,以期学生在理解、认同的基础上能创造性地解读文本;另一方面教师要灵活地处理教材,创设情景,组织问题,要让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步骤、鉴赏的认知策略和途径,为学生提供阅读的内在支撑条件,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进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运作状态。这两者之间前者是目的,是我们追求的理想阅读教学;后者是手段,是方法,是阅读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在教学课外阅读课文《曹操煮酒论英雄》时,笔者在这方面做了一次有益的尝试。
  《曹操煮酒论英雄》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主要讲述了曹操青梅煮酒,请刘备小亭畅谈,纵论天下英雄,借此试探刘备的政治抱负。小说借助富有个性的生动传神的对话,刻画曹操、刘备这两个人物形象,再现东汉末年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本篇课文的教学应让学生明白,分析把握人物的性格是鉴赏小说的基本途径之一,也是本篇课文教学的重点;但由于小说涉及的人物众多,课文节选部分对故事发生的背景又未作必要的交代。倘若仅局限教材内容的分析容易导致学生在人物形象的感知上是零碎的、不完整的,也不利于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为此笔者在教学设计上另辟蹊径,以求有所突破和创新。
  一、营造阅读鉴赏小说的特定氛围,追求作品主体和阅读主体的开放性
  《三国演义》是一部家喻户晓的古典文学名著,这就为解读课文奠定了良好的阅读基础。为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召唤阅读期待,在教学准备阶段我们掀起一个“读三国,品人物”的读书活动,要求每个同学通读一遍《三国演义》,并且利用中午、自修课播放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电视剧以其全方位的视听冲击强烈刺激学生的感官,无声的语言符号被演化为活生生的场景和鲜活的人物形象,自然地与作者的思想感情融于一体。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求学生通过上网检索,与家长探讨,查阅历史资料,准备好课前提问,并以《我眼中的曹操》或《我眼中的刘备》为题写好自学读后感。这样的课前教学准备,其实质就是一种以问题为依托,以学生主动探究为主的研究性学习。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去思考,通过资料的占有、分析、推理、论证,通过不同学科间知识的相互渗透、嫁接,自己得出结论,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二、通过协作互动,思想交锋,追求阅读主体的审美独创性
  阅读教学是以作品为媒介的,由于文学作品用的是“描写性语言”,存在某种程度的“意义不确定性”、“意义空白”,而阅读自身又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它带有个体浓重的思想倾向,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就给阅读鉴赏文学作品提供了研究的可能。为此在本堂课的教学组织过程中,教师着力引导学生深入作品,通过对文本的解读、研究、捕捉语言文字符号后面潜在的有价值的意义,具体采用以下几种方法:第一,联系前后事件,体味关键性语句;第二,抓住矛盾冲突,对比观照人物;第三,填补阅读空白,把握人物心态。并把这三种教学方法通过问题组合的形式加以呈现,问题组合一:刘备一进曹府,曹操为何劈脸就问在家做的好大事?一听此话,刘备为何吓得面如土色?至后园,曹操为何又言:“玄德学圃不易?”问题组合二:刘备在回答曹操的试探时,为什么连用:“可为英雄?”的探询语气,而曹操则直接否定“非英雄也。”从两者不同的语气中,试着分析各自不同的心态特征。在曹操步步紧逼的情形下,刘备明知处境危险,为何偏偏不说曹操是英雄?问题组合三:曹操识破英雄,刘备匙落地,你能运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刘备拾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吗?操笑曰:“丈夫亦畏雷乎?”笑中有哪些深义,试分析曹操此时此刻的心态。这三组问题不是教师一人设计的,而是教师紧扣上述三种学习方法,在汇总学生的课前提问后加以筛选、整理、组合起来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围绕这些问题进行解答、争论、想象探究。
  在思考争鸣中学生对曹操这一人物提出颇具创造性的见解。学生认为多疑猜忌是曹操性格的一大特点,但在本章回中这恰恰体现出作为一名政治家应具有的政治敏感,否则曹操何以在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中力挫群雄,逐鹿中原;曹操锋芒毕露,傲视一切“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这种王者霸气非曹孟德莫属,敢说敢作乃真英雄也;曹操固然老辣多疑,但也不乏天真,轻信的一面,刘备一句“圣人迅雷风烈必变安得不畏?”就轻巧加掩饰,瞒天过海,当然他的天真、轻信往往是过于自负造成的,“聪明一世,糊涂一时”是曹公的致命弱点;更有学生从历史学的角度提出曹操是三国时期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文能安邦,武能定国”,“治国之能臣,乱世之英雄”,小说作家明显存在尊刘贬曹的倾向。不同思想交锋、碰撞,极大地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开启了学生的灵智,学生的情绪处于高度亢奋状态,课堂教学高潮迭起,求异、求新的思想不由自主地迸射出来。这种以学生为主体,重视个体审美意识的阅读教学跳出了传统阅读教学的窠臼,避免了鉴赏人物时简单化、绝对化、脸谱化的倾向,培养了学生以辨证的、理性的眼光去审视人物,真正达到了阅读教学的目的。
  总之,与传统阅读教学相比,研究性学习带来了教与学方式上的重大变革,必将为语文阅读教学注入更大。
其他文献
我从事外语教学工作十几年了,在教学过程中,每届都碰到了一定数量的外语学习上的差生。怎样做好差生的转化工作,是每个教师必须认真对待和认真研究的问题。在这方面我摸索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掌握差生心理,建立的师生感情  1、对症下药,开发非智力因素。作为教师对具体学生要作具体分析,各个突破,比如父母离异的学生,大多数较内向,自卑,性格孤僻,我主动给他们母亲般的爱,找他们谈心,了解
期刊
一节成功的课堂教学应该是精彩的,应该有充分的师生互动,融洽的情感交流、巧妙的思维点拨、恰当的语言输出。而错误则是令授课教师头痛的问题,但错误常常会伴随着教学的始终, 很难杜绝。结合我的教学实践,我认为要允许学生出错,并将错误作为一种促进学生情感发展、智力发展的教育资源,正确地、巧妙地加以利用,让其成为课堂教学中一道道亮丽风景线。  笔者教授A Workaholic一课时,让学生看句子:The mo
期刊
高中历史教科书被同行形象地称为“压缩饼干”,教师在使用教材时,对教材上的一些内容必须进行“发水”,让其充实,使它更生动形象和易于理解。同时,这个“发水”的过程,就是学生训练思维、生成能力的过程。  一、知识和能力要求的层次性  深层次分析处理教材,这既是历史课堂教学的要求,也是教师专业素质和教学艺术的重要体现。历史基础知识由史实和史论两部分构成,体现在教材中包括目录、正文、注释和插图等具体内容,它
期刊
一、延迟评价,保持学生思维能力持续性  由于受思维定势的影响,新颖的、独特的、有创意的见解往往会出现在思维过程的后半段,即所谓的“顿悟”和“灵感”。倘若过早的对一个可能有着多种答案问题的回答给予终结性的评价,势必扼杀了其他学生创新和发散思维的火花。运用延时评价,能让更多的学生有更广阔的思维空间,产生更多更好的创新灵感,共同经历成长历程。  例如在执教《中国的工业》时有这样一段探究对话:(节录)对照
期刊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比较注重英语的听、说、读、写的训练,而往往忽略了通过英语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虽然有些教师在授课中也能结合课文的中心渗透一些良好的思想,但常常是轻描淡写,或一语带过。至于所达到的效果,他们则认为这不是英语教师份内的事。正因为认识上的不足,在英语这门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思想教育这一环节显得比较薄弱。利用英语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我在这方面做了以
期刊
一、主体与客体的对话  古人云:“诗言志”此“志”之内涵虽与现时有异,却也为我们观照文学提供了一块基石:文学是要抒发主观情思的。这一主观情思抑或是一时因景而触发,抑或是对人间物事深久揣味而诉诸形象。无论以何种内容,何种形式表现,文学所承负的永是人类内在情思的形象表述。换言之,文字是主观情思的外化。只是外化的形式,外化的内容会因作者的不同,时代的相异而呈现不同的价值。但不可否认的是,那些触及人性内核
期刊
我是通辽八中一名地理教师, 2008年8月第一次担任班主任工作。二年半的班主任工作使我的生活丰满、充实。著名教育家魏书生曾说过这样的话:“做老师,如果不当班主任则是人生的一大憾事。”我深深地体验到了这句话的含义,也更加坚定了我继续做好班主任工作的信心。  班主任工作细碎烦琐。要把班主任工作做得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就必须找到一把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那么,这把钥匙是什么呢?二年来,在不停地探索之中,我
期刊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这一章由于涉及太多的基本公式和推论公式,而且公式之间又相互关联,使得学生在解题时常常不知道如何选择公式,有的甚至不知如何下手。这样既不利于学生提高解题效率,也不利于他们理解匀变速运动的规律,更不利于他们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如何才能让学生透彻地理解匀变速运动的规律和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从而达到提高解题效率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呢?这是所有高中物理教育工作者共同思考的问题
期刊
作为高中政治课教师,近年来我较多地使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较多地通过互联网查找和引用教学资料,深刻地体会到多媒体手段和互联网对于教师备课、上课的巨大帮助,同时也对一个具备完备现代教学设施,全面实施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现代化学校充满神往。  一、高中政治学科中多媒体手段的作用  首先,多媒体通过文字、图片、音像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认识客观事物,帮助学生理解原理。在教学过程中大量穿插事例,机
期刊
在修辞格中,我们学习过对偶;在古代律诗、绝句、骈体文中,我们赏析过对仗;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见到过各种各样的对联。对联就是“写在纸上、布上或刻在竹子上的对偶句子。”(《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对联的雅名叫“楹联”,俗称“对子”。自蜀后主孟昶(919—965)题在桃符上的春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始,对联作为一种独特的传统文艺形式,以其言短味长,蕰涵深刻,情趣盎然,风姿绰约的艺术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