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郎朗没有成功

来源 :祝你幸福·最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lvercu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你会说,这是个“伪命题”,因为郎朗已经成名。不过,对芸芸众生来说,这个命题不仅不“伪”,还可能意味着真实的血泪。
  且让我做一把导演,把镜头摇回到20年前。
  那一年郎朗9岁,一天,一直带他的老师突然拒他于门外。这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而恰在此时,郎朗有一次因故回家迟了,郎爸这座火山终于爆发。
  在《我和郎朗30年》中,郎爸向我们传授经验说,打孩子是一门艺术,打一次就要让他记住。确实,这次胖揍郎朗记住了:父亲不问青红皂白,上来就是一顿大皮鞋。皮鞋后跟上有钉子,他的头都被打破了。试想,一个特警出身的人挥舞大皮鞋,其力度可想而知。不过,比胖揍更“胖”的还在后边。打累了,郎爸拿出一包药丢到儿子面前恶狠狠地说:“你还有什么脸呆在北京?现在我给你摆出三条路,一条是去死,吃药;另一条是跳楼;第三条是回沈阳!”
  乖乖,给出了两种死法,已经很“民主”了。我猜,假如郎朗选择了回沈阳或者跳楼,那么今天,郎朗很可能还籍籍无名或者已经“夭折”。
  就勇敢而言,郎朗不如刘胡兰,甚至不如我。幼时,父亲没用皮鞋打过我,更没打过脑袋,但我几次想自杀。我想,如果父亲给我摆出同样三条路,我一定会选择自杀——当然,我的选择大约隐含了这样一个前提:我没有艺术细胞,而郎朗是个音乐天才,所以他不仅平息了父亲的怒火,还找到了第四条路:继续留在北京。
  这一留,就留出了名堂,直至成为一位巨星。有人说,郎朗使咱们的爱国主义更加丰腴,甚至他用键盘改变了世界。
  成功能漂白一切吗?包括黑暗与暴力?忆及那段黑暗的童年少年时光,郎朗称自己“像个自杀的武士”,甚至曾歇斯底里地喊过:“只要我活着,就永远不再碰钢琴!”
  一般说来,童年的烙印会跟随人一生。另外,一个基本常识是,没有光明的人格,不大会有高贵而伟大的艺术。试想,一个曾经对钢琴充满仇恨的人,一个在音乐中没有找到愉悦与热爱的人,会成为大师吗?很多人说,郎朗只是个“键盘操作工”,他们最怕看到郎朗那夸张而痛苦的表情。我想,这些判断与感觉不会是空穴来风,它们与那个“自杀的武士”应该有些关系吧。
  郎朗功成名就之后,鲜花掌声银子铺天盖地,他非常感激父亲,包括那双带钉子的大皮鞋。据郎朗说,中国有3000万琴童,也就是说,他这个励志典型很有“市场”。不过我想,郎朗或者姚明只有一个,但想用“大皮鞋”如法炮制的父母和老师很多。我见过一坐上琴凳就鬼哭狼嚎的孩子,至于因为学习而被父母或老师活活打死的孩子,时常见诸媒体,已经早就不是新闻。就在前不久,重庆的一位女教练把一个女孩扔入游泳池,就像扔一包土豆,大家平静地注视着她挣扎,尔后平静地把她送往医院,最后平静地宣布其脑死亡。
  假如这个女孩没有沉入水底,而是试着划水从而掀起了美丽的涟漪;再假如这个女孩从此竟“爱”上了游泳,并最终登上了奥运会的领奖台;又假如这个女孩不仅生得明眸皓齿而且口吐莲花——那么,她就会成为一个比刘翔更刘翔的人物,当激动的韩乔生语无伦次地采访她时,她会先感谢祖国,再感谢所有支持过她的人,包括那个把她扔进水池的“启蒙”教练……
  学习啊学习。
  励志啊励志。
  成功啊成功。
  从此类规格的励志或成功中,我总嗅到一股浓烈的铜臭甚至是血腥,而且足够古老——
  比如我们一直津津乐道的头悬梁椎刺股。这个故事给我的感觉是,苏秦这小子喜欢自虐,他家的书房不大像书房,而更像行刑室。顺便说一句,郎朗也曾故意弄伤自己的手,只不过用力的方向与苏秦反着,很像白居易笔下的“新丰折臂翁”。
  比如忍辱胯下。很久以来,国人一直跟着韩信学习忍功。不过,我一直纳闷的是,韩信再能忍,再能“将兵”,在刘邦眼里充其量不过是只“功狗”。另外,韩信那么能忍,最后还是被吕后杀了,消息传到平叛前线,刘邦“且喜且怜之”。一“喜”一“怜”,说明老板一直想下手,但有些不好意思,不过老板娘没有心理障碍。
  比如“吃尽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请注意,“苦”都摞起来了,那可不是一般的苦,真是比黄连还苦哇!这样的苦能咽下去吗?能,因为前边有甜死人的“人上人”在招手呢。“人上人”也就是把人摞起来,像个肉的金字塔,而你在最上边,这是何等销魂!
  然而,每读“卧薪尝胆”的苦脸,我就无比怀念孔子。《论语》开篇第一句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在孔子那里,学习是快乐的,颜回子贡一帮人,经常伴着琴声学习,何等审美又多么幸福!孔子还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是多么通俗而深刻的教育哲学!
  两千多年过去了,我们教育孩子的手段,甚至不及马戏团训练猴子。作为教育者的家长或老师,你不感到羞愧吗?
其他文献
人人皆有盲点,都有自己根本无法意识到的错误想法,这种错误的想法会让我们受苦受累。我们所认为的亲密朋友(也许根本不是我们的真正朋友)不愿意分享他们教子经验的,因为他们不愿意让我们在各方面赶上并超越他们。尽管朋友希望我们好,但绝不乐意我们比他们过得更好。再说别人也没有义务非要告诉我们实话,得靠自己悟,自己摸索。  成绩优秀的孩子的父母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孩子在背后多做了多少题,一道题做过了多少遍,都
期刊
短发,打架,光着膀子踢球,这都是谁干的啊?洛尔,一名十岁的漂亮女孩。但是,在影片中除了家人,谁都不知道洛尔是女孩。她把自己打扮成男孩,搬家到一个新社区,跟一群孩子在一起玩了很久,竟然都真地把她当成了男孩,还是那种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男孩。直到洛尔的老妈发现她在外以男孩自居,才让越来越不可收拾的闹剧结束。  这是一部法国温情片,推荐给小学生和家长看,一部很好的性教育中关于性别教育的电影。  着装、发型
期刊
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在中国妇孺皆知。有一首《孟姜女送寒衣十二月调》中就唱道:  十月芙蓉稻上场,家家户户收粮忙。  千家屋里堆五谷,孟姜女家里是空仓。  冬月雪花满天飞,孟姜女千里送寒衣。  前面乌鸦来带路,哭倒长城千万里。  农历十月,时值初冬,古称孟冬,此时秋天已过,天气开始变冷,凛冽的冬天即将来临,所以是应该脱掉单衣换上御寒的冬衣的时候了。《诗经·豳风·七月》开篇就说:“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
期刊
文文妈:  本来计划由我来扮演哭哭啼啼的孩子,文文扮演妈妈,但文文派给我的角色还是妈妈。像平时一样,文文躺在床上,我站在床边,先是很愉悦地喊文文起床。文文笑着说等一会儿。我故意夸张地着急:快点!快点!再不走就迟到啦!边说边走来走去,还跺脚。文文看着我笑,说:好吧,你抱着我走。我把文文抱起来,一起去上学,一边嘴里还念叨:到鞋店了,到水果摊门口啦,好啦,到学校了。兜了一圈,把文文放回床上,说:今天是张
期刊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无论长相、名字,懵懂中经历的每一件事情。从出生开始,他们也都在经历着自己的一个个第一次,第一次吃奶、第一次咿呀学语、第一次迈步走路、第一次跟母亲串门、第一次跟伙伴玩游戏、抢东西……  家长们都喜欢提及孩子年幼时的一件件糗事、趣事,它们是成长必然留下的一些稚拙足迹。孩子们一般也喜欢听大人讲述,从这些逸事中了解自己。但如果家长在一些不适当的场合,使用了嘲笑的语气,就可能伤害到孩子
期刊
做梦梦见了鬼,人们总害怕有不好的征兆。周公解梦认为,鬼怪主凶,代表着凶险和仇敌。果真如此吗?  【源于无法释怀的怨恨和愧疚】  一位女孩最近晚上总梦见鬼,很害怕。原来最近她正处于生命中最黑暗的时期,和男友吵架分手后一赌气人流了。做完手术当天,觉得整个天都塌了下来。其实她仍喜欢男友,但由于吵架时男友对自己伤害太深,导致她做出如此决绝的行为。她既无法原谅男友,又无法原谅自己。怨恨和愧疚仿佛一种心魔,让
期刊
一个家庭与教育体制和许多坏学校对抗,惟一明智的措施就是寻找那些“小环境”。  怎么办?难道你不送孩子去学校?永远?我有一位朋友确实这样做了,但没有坚持到永远。现在他的孩子没有大学文凭,于是连报名考国外大学都很困难。在某种程度上,你必须向教育体制屈服——为了孩子。  于是,现代网络社会科学发展的一项成果或基本原理,可帮助家长们缓解向坏方向演变的“三分之一定律”。根据这一原理,我建议家长们认真选择学校
期刊
减负来了,从“根”上说是好事,但家长的反应,有的忧,有的喜。喜啥?不必说了,忧——没了作业,孩子不得玩疯啦?没了作业,孩子还不成了上课听,下课忘?没了作业,别人家孩子照常学,咱家还不就落下了?没了作业,孩子还能考个好大学?……  听起来满有道理,可是为什么不跳出这个思维框框?  我们要培养的是除了得高分别的能力都很弱的孩子吗?我们还想着“考不上大学孩子就完了”吗?  世界变了,并且还在变着。学者周
期刊
1、警惕汽车。要告诉孩子不在停放的汽车前后玩耍。告知孩子从右侧门用左手开车门下车。下车先开个小缝,看有没有开过来的汽车。  2、常年备哨。在孩子的枕头旁边常年放一个哨,遇到紧急状况吹哨,能逢凶化吉。如地震时被压在瓦砾下呼救;如孩子一人在家时有坏人撬门,孩子在门内突然吹哨,坏人没准从此就精神错乱了 。  3、不踩井盖。请告诉孩子不踩井盖,遇到井盖绕过去。有的井盖不牢固,可能吞掉你。  4、三人行相对
期刊
产假的最后几天,疯狂网购各种背奶利器:冰包、抽奶器、蓝冰、储奶瓶……据我说知,所有背奶族妈妈都是这么干的!  休完产假第一天上班,打开电脑正好赶上国际母乳周,简直是命中注定要让我开始背奶生涯啊!踌躇满志有没有?意气风发有没有?我的产奶量也真争气,上午100毫升,下午100毫升,下班时竟然还涨奶!  回家的路上心情那个愉悦啊,一边骑自行车一边大声唱歌,仿佛回到了中学时代下晚自习的日子……  可是!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