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一,送寒衣

来源 :祝你幸福·最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meng6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在中国妇孺皆知。有一首《孟姜女送寒衣十二月调》中就唱道:
  十月芙蓉稻上场,家家户户收粮忙。
  千家屋里堆五谷,孟姜女家里是空仓。
  冬月雪花满天飞,孟姜女千里送寒衣。
  前面乌鸦来带路,哭倒长城千万里。
  农历十月,时值初冬,古称孟冬,此时秋天已过,天气开始变冷,凛冽的冬天即将来临,所以是应该脱掉单衣换上御寒的冬衣的时候了。《诗经·豳风·七月》开篇就说:“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意思是说,七月大火星开始偏向西方的时候,女人开始织布了,到了九月秋冬之交,就该穿寒衣了,十一月寒风呼啸,十二月寒气凛冽,如果没有寒衣,该如何度过寒冷的冬天?到了秋冬之交的九、十月份,人该穿寒衣了。在古人的观念中,死去祖先的亡灵,也跟人一样害怕寒冷,若无冬装,亡灵也会无法过冬,因此,在给生者添加冬装的同时,也焚化纸制的冬衣献给地下的亡灵,一方面为了表达生者对死者的追思之情,一方面也借给亡灵送温暖而求个心安,希望得到寒衣的亡灵能够无冬寒之虞,安度寒冬,不要回来骚扰生者的安宁。人鬼两界,各守本分,这个世界才会平安无事、家宅清吉。
  中国自古就有在十月修饬坟茔的习俗,这甚至成为朝廷规定的制度。《礼记·月令》记载,每到十月,朝廷就命令官府率领百姓大兴土木,不仅要修造城墙房屋、加固边境要塞、筑造桥梁道路,还要按照高低贵贱的等级修整坟墓。每个季节都可以筑坟,为什么古人刻意在十月修墓筑坟呢?这是因为十月初冬,庄稼已经收获,五谷皆已归仓,农活已经结束了,此时正值农闲,而且,十月天气虽已变冷,但寒冬尚未来临,土地尚未冻结,因此正是进行土木施工的大好时机,因此,古人就把十月作为盖屋、筑墙、架桥、修路的月份。作为亡灵的居所,在给生者修造房屋的同时,也不能忘了给死者加固居所。
  孟姜女故事中的万喜良背井离乡修长城和孟姜女千里迢迢送寒衣的情节都可以在十月的岁时风俗中找到对应,所以人们就把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跟十月一日寒衣节的风俗联系了起来,但说寒衣节风俗是源于孟姜女故事,则显然是本末倒置了。因为,与其说是先有故事后有风俗,不如说先有风俗后有故事,故事可以编造,风俗却是顺应了天地的节律而自然而然形成的。
其他文献
我是独生女,我的女儿伊姐我也打算让她做独生女。  但我们都有各自的姊妹。  我的“姐姐”,是一只黄花猫。我妈说它比我大八岁,也许更多,我妈没给它起名字,我们都喊它“猫”,猫就是它的名字。它生得美,像只迷你版的东北虎,圆头圆脑的,我常常看着它觉得咬它一口没准儿会很甜,因为它就像一颗软糖,通体黄白相间、四个小爪雪白。但它脾气很大,也不喜欢被我抱,它只黏着我妈。它觉得自己是正经老资格。现在回忆起来最具电
期刊
有时候,我感觉自己似乎矛盾、不真实。比如别人对我做了不妥当的事,我却没有意愿还击,也没有能力坚持一种恨,但又不能全然忘却这件事。  儒家都讲以直报怨,我却有以德报怨的嫌疑。有时候,我会为某个朋友身上的小心眼着迷,那种感觉像芥末一样,有很刺激的感觉。我在“不计较伤害”方面,轻浮得像一颗糖,总希望以甜味示人。  我想,这根源在我父亲。  父亲也有愤怒的时候,但,不过像个鞭炮一样,炸一声就成了粉末,扫一
期刊
女儿马上三岁了,在家里很正常,大部分时间很安静,也有撒泼调皮的时候。但在外面,乖巧得让我们担心。比如她不太爱说话,不喊不叫不上蹿下跳;去游乐场玩,有小朋友挤她,她就赶紧让给人家;明明是她在前面滑滑梯,要是有人在她后面,她就赶紧站起来乐呵呵地让开。我很着急,因为我就是个不喜欢扎堆,遇强就躲,特别崇尚吃亏是福的人。我不喜欢这样的个性,现代社会,那些能冲能闯能拿上桌面的人才有竞争力吧?孩子怎么就遗传了我
期刊
一个内向小孩的故事  有个小孩很小就知道“内向”这个词。因为每次遇到陌生人,妈妈让她打招呼,正当她迟疑时,妈妈就忙解释道:这孩子内向。在她小时候的印象中,内向是个不好的事情,是需要跟别人解释,好让人家能包容的事。  内向不好,这也不只是因为妈妈的话,而是因为她自己的真实感觉。比如,当有很多人在场时,她会不知为什么就压抑自己,默默地当旁观者,时间一长,就觉得憋得难受。看到别的孩子欢快蹦跳,她很羡慕,
期刊
天气不错,跟几个朋友约好,带着孩子们去郊区游乐场玩。孩子们玩完这个项目,又奔下一个项目,愉快的喊声震天响。但到了一个低空近距离缆绳面前,孩子们止步了。  这个游戏的出发地是一个距离地面2米处的高台,高台上有个座位,孩子坐上后,“呼”的一下,可以滑到10米外的地面上。惊险,刺激!虽然整个滑道下方都有保护网,很多孩子还是不敢上去。  一名看上去8岁左右的男孩在高台上犹犹豫豫,戴眼镜的妈妈鼓励说:“你是
期刊
我是同性恋吗?  在我多年的工作中,遇到过很多以同性恋的问题过来咨询的,尤其是青少年,大多数是被父母押过来的。其中最小的,是一个不满14岁的少女。  这个孩子虽然不到14周岁,却已经长到1米72,除了一脸的稚气,举止行为倒是很有大人的模样。打扮中性化,举止和嗓音也有一种故作的粗犷。妈妈脸色灰黄,声音黯哑,爸爸则完全是垂头丧气的模样。  孩子的一句问话让我镇定了下来:“老师,我是同性恋吗?”  一个
期刊
每次去北京,母亲总要去买一些葡萄、火龙果、芒果、荔枝让我带上。母亲年迈了,她能去的地方就是菜市场了,能够买到的好东西就是这些水果了。  “你再别买了,北京到处有呢。”我这样对母亲说。  但我也总是在儿子回学校的时候,让他带上几块家里的卤牛肉、炸鱼、巧克力。他也是不肯带,我有时就偷偷塞进他的包里。说起来,我让孩子带的这些东西也是食物。  食物,莫非天下父母们习惯给予孩子的都是食物?我认真地思考起这个
期刊
儿子两三岁时,我们一起做游戏,一旦出现任何小小的摩擦,他就会马上找奶奶告状。结果当然是奶奶的呵护让儿子感到欣慰。我反复告诉老人不要理他的“告状”,可是效果并不好。现在儿子快7岁了,为了加强他和小朋友之间的互动,每天晚上我都带他到楼下,喊着院儿里的小朋友一起玩。在这样的互动中,儿子进步很明显,从不和小朋友玩到主动去找小朋友,只是爱告状的问题似乎并没解决。一点点屁大的事儿,他会立马跑来告诉我,或者跑到
期刊
人人皆有盲点,都有自己根本无法意识到的错误想法,这种错误的想法会让我们受苦受累。我们所认为的亲密朋友(也许根本不是我们的真正朋友)不愿意分享他们教子经验的,因为他们不愿意让我们在各方面赶上并超越他们。尽管朋友希望我们好,但绝不乐意我们比他们过得更好。再说别人也没有义务非要告诉我们实话,得靠自己悟,自己摸索。  成绩优秀的孩子的父母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孩子在背后多做了多少题,一道题做过了多少遍,都
期刊
短发,打架,光着膀子踢球,这都是谁干的啊?洛尔,一名十岁的漂亮女孩。但是,在影片中除了家人,谁都不知道洛尔是女孩。她把自己打扮成男孩,搬家到一个新社区,跟一群孩子在一起玩了很久,竟然都真地把她当成了男孩,还是那种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男孩。直到洛尔的老妈发现她在外以男孩自居,才让越来越不可收拾的闹剧结束。  这是一部法国温情片,推荐给小学生和家长看,一部很好的性教育中关于性别教育的电影。  着装、发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