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大时代”里的“小环境”

来源 :祝你幸福·最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ll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家庭与教育体制和许多坏学校对抗,惟一明智的措施就是寻找那些“小环境”。
  怎么办?难道你不送孩子去学校?永远?我有一位朋友确实这样做了,但没有坚持到永远。现在他的孩子没有大学文凭,于是连报名考国外大学都很困难。在某种程度上,你必须向教育体制屈服——为了孩子。
  于是,现代网络社会科学发展的一项成果或基本原理,可帮助家长们缓解向坏方向演变的“三分之一定律”。根据这一原理,我建议家长们认真选择学校。认真,例如,你必须带着孩子到那里去考察,体验,甚至跟着某一班级听课,尤其要考察学校的老师、校长和奖惩制度。然后,你坐下来,安静地判断这家学校的“坏”学生和“坏”老师的比例是否已超过三分之一。或者,如果这是一家好学校,通常意味着“坏人”的比例低于三分之一。当然,你必须区分好学校的涵义,不能单凭“名校”这块牌子。总之,你再忙碌于你的工作,也必须腾出很多时间来做这件事。你必须想到,孩子的一生,都将依赖于你现在愿意付出多少时间来做这件事。孩子会一生感激你,为了今天你的努力。当然,孩子可能一生感激你,仅仅为了你支付的大笔金钱和从不管教他直到他完全遗忘了区分好和坏的能力。
  上面的建议,根据在于“网络局部性”,或简称“局部性”。各种研究报告表明,社会网络的性质,依照网络的局部而有极大差异。例如,一张网,有些地方密集,有些地方稀疏。这些差异,是局部性之间的差异。在西方和在几十年前的中国,被认为“好”的学校,首先就是“校风”很好。你送孩子到那里,学校召开第一次“家长会”讲解的要则,不是缴费多少,而是告诉家长怎样培养孩子勤俭和独立的生活习惯。因为,好的学校懂得家庭是学校教育的开端和归宿。我知道许多中国家庭,用“好”学校的家庭标准来衡量,一定是最坏的那种。孩子将来变成坏人,家庭环境就是他的原罪!
  继续讲解“局部性”,幼儿园的孩子交友,研究表明,通常是“三角形”的。为什么?主要因为孩子们兴趣范围有限,而且尚未养成“君子之交淡如水”的习惯,所以,两个密友的情形最常见。三角形是一条规律,因为孩子甲和孩子乙如果是密友,怎么可能甲的另一朋友和乙、或乙的另一朋友和甲之间没有任何概率建立友谊呢?社会学家很早就懂得,三角形不仅具有力学稳定性,而且具有社会学的稳定性。两个密友之间容易因为极细微的事情争吵到决裂的程度,但三个朋友之间很少如此,因为两人吵架时那位旁观的朋友总要来调解。基于这些理由,我相信读者会相信,三角关系成为幼儿园里的普遍关系。
  所以,如果你考察一家幼儿园,最重要的细节,就是考察那里的三角关系,即局部性的好或坏。你的孩子和谁是密友?还和谁是朋友?只要花费不长的时间,你一定能够了解这些情况并且知道好孩子几乎总是在好孩子的三角形里。注意,这是中西通例。很难想像一个吸毒成瘾的高中差生可以长期混迹于几位哈佛预科生之中。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是通例。然后,你必须精确估算这家幼儿园有多少孩子,其中多少是在好的三角形里。我承认,这很费时间。
  足够了,孩子的品格反映幼儿园的品格,远比教师更重要。记住三分之一定律,你精确估算之后,“坏”的三角形的数目必须少于三分之一,当然,最好是远少于三分之一。
  根据美国教育研究所某一年公布的数据,家长对学生行为的影响因子普遍低于三分之一。也就是说,还有三分之二的影响来自家庭之外(西方是如此)。这套数据表明,同级影响大约是三分之二。同级影响,其实就是孩子们所处的局部网络的影响。我没有收集中国这方面的数据,但我推测同级影响可能低于三分之二,当然不会太低。大致可推测,在中国,对孩子的家庭影响和同级影响各占二分之一。
  孩子的社会网络,一半在家庭里,一半在学校里(例如那些友谊三角形)。如果你的孩子在家里不是“好”孩子,那么,他可能在一家好学校里变得更好。那么,你的孩子如果在一家坏学校呢?回到家,哪怕他的家庭有很好的网络局部性,你知道三分之一定律,学校的坏三角形联合作用的影响是二分之一,所以,你家里的网络性质再好也无济于事。
  转学,孟母择邻,这是最明智的措施。一个家庭与教育体制和许多坏学校对抗,惟一明智的措施就是寻找那些“小环境”。
其他文献
天气不错,跟几个朋友约好,带着孩子们去郊区游乐场玩。孩子们玩完这个项目,又奔下一个项目,愉快的喊声震天响。但到了一个低空近距离缆绳面前,孩子们止步了。  这个游戏的出发地是一个距离地面2米处的高台,高台上有个座位,孩子坐上后,“呼”的一下,可以滑到10米外的地面上。惊险,刺激!虽然整个滑道下方都有保护网,很多孩子还是不敢上去。  一名看上去8岁左右的男孩在高台上犹犹豫豫,戴眼镜的妈妈鼓励说:“你是
期刊
我是同性恋吗?  在我多年的工作中,遇到过很多以同性恋的问题过来咨询的,尤其是青少年,大多数是被父母押过来的。其中最小的,是一个不满14岁的少女。  这个孩子虽然不到14周岁,却已经长到1米72,除了一脸的稚气,举止行为倒是很有大人的模样。打扮中性化,举止和嗓音也有一种故作的粗犷。妈妈脸色灰黄,声音黯哑,爸爸则完全是垂头丧气的模样。  孩子的一句问话让我镇定了下来:“老师,我是同性恋吗?”  一个
期刊
每次去北京,母亲总要去买一些葡萄、火龙果、芒果、荔枝让我带上。母亲年迈了,她能去的地方就是菜市场了,能够买到的好东西就是这些水果了。  “你再别买了,北京到处有呢。”我这样对母亲说。  但我也总是在儿子回学校的时候,让他带上几块家里的卤牛肉、炸鱼、巧克力。他也是不肯带,我有时就偷偷塞进他的包里。说起来,我让孩子带的这些东西也是食物。  食物,莫非天下父母们习惯给予孩子的都是食物?我认真地思考起这个
期刊
儿子两三岁时,我们一起做游戏,一旦出现任何小小的摩擦,他就会马上找奶奶告状。结果当然是奶奶的呵护让儿子感到欣慰。我反复告诉老人不要理他的“告状”,可是效果并不好。现在儿子快7岁了,为了加强他和小朋友之间的互动,每天晚上我都带他到楼下,喊着院儿里的小朋友一起玩。在这样的互动中,儿子进步很明显,从不和小朋友玩到主动去找小朋友,只是爱告状的问题似乎并没解决。一点点屁大的事儿,他会立马跑来告诉我,或者跑到
期刊
人人皆有盲点,都有自己根本无法意识到的错误想法,这种错误的想法会让我们受苦受累。我们所认为的亲密朋友(也许根本不是我们的真正朋友)不愿意分享他们教子经验的,因为他们不愿意让我们在各方面赶上并超越他们。尽管朋友希望我们好,但绝不乐意我们比他们过得更好。再说别人也没有义务非要告诉我们实话,得靠自己悟,自己摸索。  成绩优秀的孩子的父母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孩子在背后多做了多少题,一道题做过了多少遍,都
期刊
短发,打架,光着膀子踢球,这都是谁干的啊?洛尔,一名十岁的漂亮女孩。但是,在影片中除了家人,谁都不知道洛尔是女孩。她把自己打扮成男孩,搬家到一个新社区,跟一群孩子在一起玩了很久,竟然都真地把她当成了男孩,还是那种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男孩。直到洛尔的老妈发现她在外以男孩自居,才让越来越不可收拾的闹剧结束。  这是一部法国温情片,推荐给小学生和家长看,一部很好的性教育中关于性别教育的电影。  着装、发型
期刊
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在中国妇孺皆知。有一首《孟姜女送寒衣十二月调》中就唱道:  十月芙蓉稻上场,家家户户收粮忙。  千家屋里堆五谷,孟姜女家里是空仓。  冬月雪花满天飞,孟姜女千里送寒衣。  前面乌鸦来带路,哭倒长城千万里。  农历十月,时值初冬,古称孟冬,此时秋天已过,天气开始变冷,凛冽的冬天即将来临,所以是应该脱掉单衣换上御寒的冬衣的时候了。《诗经·豳风·七月》开篇就说:“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
期刊
文文妈:  本来计划由我来扮演哭哭啼啼的孩子,文文扮演妈妈,但文文派给我的角色还是妈妈。像平时一样,文文躺在床上,我站在床边,先是很愉悦地喊文文起床。文文笑着说等一会儿。我故意夸张地着急:快点!快点!再不走就迟到啦!边说边走来走去,还跺脚。文文看着我笑,说:好吧,你抱着我走。我把文文抱起来,一起去上学,一边嘴里还念叨:到鞋店了,到水果摊门口啦,好啦,到学校了。兜了一圈,把文文放回床上,说:今天是张
期刊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无论长相、名字,懵懂中经历的每一件事情。从出生开始,他们也都在经历着自己的一个个第一次,第一次吃奶、第一次咿呀学语、第一次迈步走路、第一次跟母亲串门、第一次跟伙伴玩游戏、抢东西……  家长们都喜欢提及孩子年幼时的一件件糗事、趣事,它们是成长必然留下的一些稚拙足迹。孩子们一般也喜欢听大人讲述,从这些逸事中了解自己。但如果家长在一些不适当的场合,使用了嘲笑的语气,就可能伤害到孩子
期刊
做梦梦见了鬼,人们总害怕有不好的征兆。周公解梦认为,鬼怪主凶,代表着凶险和仇敌。果真如此吗?  【源于无法释怀的怨恨和愧疚】  一位女孩最近晚上总梦见鬼,很害怕。原来最近她正处于生命中最黑暗的时期,和男友吵架分手后一赌气人流了。做完手术当天,觉得整个天都塌了下来。其实她仍喜欢男友,但由于吵架时男友对自己伤害太深,导致她做出如此决绝的行为。她既无法原谅男友,又无法原谅自己。怨恨和愧疚仿佛一种心魔,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