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到鬼没啥大不了的

来源 :祝你幸福·最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hua_i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做梦梦见了鬼,人们总害怕有不好的征兆。周公解梦认为,鬼怪主凶,代表着凶险和仇敌。果真如此吗?
  【源于无法释怀的怨恨和愧疚】
  一位女孩最近晚上总梦见鬼,很害怕。原来最近她正处于生命中最黑暗的时期,和男友吵架分手后一赌气人流了。做完手术当天,觉得整个天都塌了下来。其实她仍喜欢男友,但由于吵架时男友对自己伤害太深,导致她做出如此决绝的行为。她既无法原谅男友,又无法原谅自己。怨恨和愧疚仿佛一种心魔,让心灵无法安宁,在梦中演绎成了鬼。所以,在生活中遭遇某些让自己怨恨、愧疚、纠结、不安、无法释怀的特定事件时容易梦到鬼。
  【源于不友好的外部坏境及内心的恐惧】
  一位刚毕业的小男生梦见大家出去玩时遇上了一只女鬼,一群人吓得挤进一个黑暗的小屋,听着鬼叫声,非常害怕。过了很长一段时间,其中两个人拿着木棍主动出去探路,但被女鬼抓到另一个屋里杀死了。女鬼凄厉的叫声越来越近,似乎是要进屋子了。气氛十分恐怖,于是大家纷纷逃出去,女鬼一路追来,好像又杀死了几个人。最后,他把女鬼引到田埂上,想尽办法,不知往她脸上撒了什么东西,她的脸就慢慢融化了,感觉把女鬼给制服了。
  从梦境来看这似乎由某一个具体的事件所导致,然而却不是,而是源于一种生活的整体感觉。男孩出身于农村,大学毕业后跻身于现代城市生活,在一家公司做小职员,从事着自己不感兴趣的事,特压抑,郁郁不得志。前段时间跟一个喜欢的人表白,又遭拒,因此,这是一个典型的丝对生活感悟的梦,女鬼既是外部恶劣生存环境的象征,又是他内心恐惧的投射,表达了在城市逼厌狭窄的生活空间中挣扎的压力。勇敢地同女鬼搏斗,表达了丝男尚存的希望、及为未来生活拼搏的勇气。所以我们看到,鬼并不一定有具体所指,也可能代表对你不友好的外部环境。
  【工作环境导致的鬼梦】
  有时候特殊的工作环境也会导致鬼梦,如在火葬场、殡仪馆、陵园、医院的太平间工作的人,因为处于这样一种特定的环境状态,就容易做鬼梦。如一位在医院急症室上班的护士就经常做鬼梦,这就与她的工作性质有关,因为急症室经常会有各种外伤人员就诊,会有各种血腥场面和抢救无效的死亡事件。
  【文化因素导致的鬼梦】
  文化的因素也会导致鬼梦,这主要出于各种与鬼有关的节日,如清明节、鬼节、寒衣节等。如有人梦到自己躺在坟堆中,周围全是鲜花。其实这些梦都没有什么特别的寓意,只是到了农历的十月初一,是民俗中的祭奠逝去亲人的日子,各处的街角边都有人在烧纸钱,于是受到这样的气氛感染,而做了鬼梦。这是中国神鬼文化导致的集体无意识,也是环境氛围对潜意识的影响。
  【大脑兴奋导致的鬼梦】
  一位男生梦到和一群人看杀人的片子,看到有个女的拿钢笔把她爸爸的头戳出了一个大窟窿时,他就吐了,然后跑出去,和几个人躲在一间房子里,旁边是个不认识的女人,对面是个很长的镜子但是照不到脸。这个梦看上去很复杂,其实很简单,缘于男孩临睡时玩游戏过度,导致大脑兴奋之后胡思乱想。所以外部无关信息的刺激也可以导致鬼梦的产生。
  【对陌生环境的不适应可以导致儿童鬼梦】
  儿童异常敏感,不像成人那样麻木,因为这个世界对于他来说是全新的,所以俗语说儿童有鬼眼或者天眼,可以看到我们看不到的东西,而这些都会反映在梦中,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儿童的鬼梦了解其心理状态,这方面内容在《最家长》上曾详细谈过。
  【“鬼压床”不是真的有鬼】
  还有一类很特别的鬼梦,叫做“鬼压床”。就是睡觉时突然感觉有个黑影压住双手动弹不得,或脚被往后拉,甚至拉得连腿都抬起来了。有人甚至梦到给鬼拉着双肩,发现手臂被某种力量推挡,还能看到头顶上自己的外套被无形的空气或力量拉扯导致衣服严重变形,伸手竟然可以抓着鬼的头发。这样的梦有时候人能够知道自己在梦境中,往往会对自己说要醒过来,但是怎么也醒不过来,身体无法动弹。有时候看到家人进来了想喊,但怎么也喊不出声音出来。有时候以为醒来了,但其实并没有醒,而是梦中梦。这种像电影《盗梦空间》一样的感觉,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鬼压床”又叫梦魇,是由于运动神经传导不同步造成的。如同刚睡醒的时候用力攥拳头却无法把拳头攥紧一样。这时候虽然大脑意识已经醒来,但是支配运动的神经还未苏醒,导致神经信号无法通过神经中枢传递到你身体的各个部位。
  导致“鬼压床”的原因有两类,一类是精神性的,一类是生理性的。精神性的主要源于在精神高度亢奋下睡眠又太少导致身体运动神经缺乏休息,所以在半梦半醒之间出现幻觉而肢体无法动弹。生理性的主要源于睡眠姿势问题,如蒙头睡觉导致大脑供氧不足的缺氧性幻觉,手压在胸口或者腹部导致呼吸不畅的大脑及肢体供血的幻觉及运动功能失调。此外,因姿势不当压迫颈部或者单侧肢体导致的供血不足也会导致类似的情况发生。
其他文献
一个内向小孩的故事  有个小孩很小就知道“内向”这个词。因为每次遇到陌生人,妈妈让她打招呼,正当她迟疑时,妈妈就忙解释道:这孩子内向。在她小时候的印象中,内向是个不好的事情,是需要跟别人解释,好让人家能包容的事。  内向不好,这也不只是因为妈妈的话,而是因为她自己的真实感觉。比如,当有很多人在场时,她会不知为什么就压抑自己,默默地当旁观者,时间一长,就觉得憋得难受。看到别的孩子欢快蹦跳,她很羡慕,
期刊
天气不错,跟几个朋友约好,带着孩子们去郊区游乐场玩。孩子们玩完这个项目,又奔下一个项目,愉快的喊声震天响。但到了一个低空近距离缆绳面前,孩子们止步了。  这个游戏的出发地是一个距离地面2米处的高台,高台上有个座位,孩子坐上后,“呼”的一下,可以滑到10米外的地面上。惊险,刺激!虽然整个滑道下方都有保护网,很多孩子还是不敢上去。  一名看上去8岁左右的男孩在高台上犹犹豫豫,戴眼镜的妈妈鼓励说:“你是
期刊
我是同性恋吗?  在我多年的工作中,遇到过很多以同性恋的问题过来咨询的,尤其是青少年,大多数是被父母押过来的。其中最小的,是一个不满14岁的少女。  这个孩子虽然不到14周岁,却已经长到1米72,除了一脸的稚气,举止行为倒是很有大人的模样。打扮中性化,举止和嗓音也有一种故作的粗犷。妈妈脸色灰黄,声音黯哑,爸爸则完全是垂头丧气的模样。  孩子的一句问话让我镇定了下来:“老师,我是同性恋吗?”  一个
期刊
每次去北京,母亲总要去买一些葡萄、火龙果、芒果、荔枝让我带上。母亲年迈了,她能去的地方就是菜市场了,能够买到的好东西就是这些水果了。  “你再别买了,北京到处有呢。”我这样对母亲说。  但我也总是在儿子回学校的时候,让他带上几块家里的卤牛肉、炸鱼、巧克力。他也是不肯带,我有时就偷偷塞进他的包里。说起来,我让孩子带的这些东西也是食物。  食物,莫非天下父母们习惯给予孩子的都是食物?我认真地思考起这个
期刊
儿子两三岁时,我们一起做游戏,一旦出现任何小小的摩擦,他就会马上找奶奶告状。结果当然是奶奶的呵护让儿子感到欣慰。我反复告诉老人不要理他的“告状”,可是效果并不好。现在儿子快7岁了,为了加强他和小朋友之间的互动,每天晚上我都带他到楼下,喊着院儿里的小朋友一起玩。在这样的互动中,儿子进步很明显,从不和小朋友玩到主动去找小朋友,只是爱告状的问题似乎并没解决。一点点屁大的事儿,他会立马跑来告诉我,或者跑到
期刊
人人皆有盲点,都有自己根本无法意识到的错误想法,这种错误的想法会让我们受苦受累。我们所认为的亲密朋友(也许根本不是我们的真正朋友)不愿意分享他们教子经验的,因为他们不愿意让我们在各方面赶上并超越他们。尽管朋友希望我们好,但绝不乐意我们比他们过得更好。再说别人也没有义务非要告诉我们实话,得靠自己悟,自己摸索。  成绩优秀的孩子的父母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孩子在背后多做了多少题,一道题做过了多少遍,都
期刊
短发,打架,光着膀子踢球,这都是谁干的啊?洛尔,一名十岁的漂亮女孩。但是,在影片中除了家人,谁都不知道洛尔是女孩。她把自己打扮成男孩,搬家到一个新社区,跟一群孩子在一起玩了很久,竟然都真地把她当成了男孩,还是那种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男孩。直到洛尔的老妈发现她在外以男孩自居,才让越来越不可收拾的闹剧结束。  这是一部法国温情片,推荐给小学生和家长看,一部很好的性教育中关于性别教育的电影。  着装、发型
期刊
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在中国妇孺皆知。有一首《孟姜女送寒衣十二月调》中就唱道:  十月芙蓉稻上场,家家户户收粮忙。  千家屋里堆五谷,孟姜女家里是空仓。  冬月雪花满天飞,孟姜女千里送寒衣。  前面乌鸦来带路,哭倒长城千万里。  农历十月,时值初冬,古称孟冬,此时秋天已过,天气开始变冷,凛冽的冬天即将来临,所以是应该脱掉单衣换上御寒的冬衣的时候了。《诗经·豳风·七月》开篇就说:“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
期刊
文文妈:  本来计划由我来扮演哭哭啼啼的孩子,文文扮演妈妈,但文文派给我的角色还是妈妈。像平时一样,文文躺在床上,我站在床边,先是很愉悦地喊文文起床。文文笑着说等一会儿。我故意夸张地着急:快点!快点!再不走就迟到啦!边说边走来走去,还跺脚。文文看着我笑,说:好吧,你抱着我走。我把文文抱起来,一起去上学,一边嘴里还念叨:到鞋店了,到水果摊门口啦,好啦,到学校了。兜了一圈,把文文放回床上,说:今天是张
期刊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无论长相、名字,懵懂中经历的每一件事情。从出生开始,他们也都在经历着自己的一个个第一次,第一次吃奶、第一次咿呀学语、第一次迈步走路、第一次跟母亲串门、第一次跟伙伴玩游戏、抢东西……  家长们都喜欢提及孩子年幼时的一件件糗事、趣事,它们是成长必然留下的一些稚拙足迹。孩子们一般也喜欢听大人讲述,从这些逸事中了解自己。但如果家长在一些不适当的场合,使用了嘲笑的语气,就可能伤害到孩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