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所谓“抑”,是抑制、针砭;“扬”,是扬起、褒赞。抑扬法,就是运用针砭、褒赞交替的手法来叙事写人的一种写作技法。常见的形式有两种:欲扬先抑和欲抑先扬。这种方法可以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和鲜明对比,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关键词:抑扬法;写作;情节;波澜起伏
中国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11 -02
文章若一味地平铺直叙,没有一点起伏变化,就像在记流水账,那是很难吸引读者眼球的,一池春水,风平浪静,纵然有宁静柔和之美,但“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则会给人更多的联想和感受。清代的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过“文似看山不喜平”,中国的传统章回小说结构曲折多变,故事情节时而山重水复,时而柳暗花明,跌宕起伏。使读者蹙眉才舒,又屏息凝神,随着情节的变化、人物的悲喜而忧愁、悲伤和欢欣。人们把这种起伏变化用一种形象化的比喻叫做“波澜”。那么,如何才能使自己笔下的文章波澜起伏,扣人心弦呢?下面我们先看一篇文章:
我撕掉了扉页(节选)
海沉川
我和她是在一次物理竞赛中认识的。说心里话,我并不喜欢她。
几个月后我和她又见面了。那是初夏的一个夜晚,她身着乳白色的连衣裙,腼腆地站在灯火辉煌的大厅中央,朗诵了她自己创作的一首小诗:“……我赞美雪的洁白,它有着清纯脱俗的美……”我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感到她的美。
我偷偷地记下了这首小诗,并把它抄在日记本的扉页上。
毕业前的两个月, 物理老师出了一份练习卷。测试还未到结束的时候,我早已做完,东瞧西望。猛地,我看见她腿上摊着一本书,她正紧张地翻着。
我彻底傻眼了,继而是充满内心的忿恨和鄙视。这一次见面,我和她疏远了。
在校辩论赛中,我又一次遇见她,她的演讲题目竟是——《谈考试作弊的危害性》。她依然是那身白色的连衣裙,依然带着几分腼腆。
我乏力地坐着,无动于衷地望着她,心里却坚定了我的想法——“我看不起你!”
回家后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那张记着小诗的日记本的扉页撕碎了……(上海一考生)
简评:本文作者成功地运用了“抑扬法”中“欲抑先扬”的手法设计波澜起伏的情节,文中对“她”的刻画也十分生动传神。在一次物理竞赛中作者和她相识,那时的她着一身洁白如雪的连衣裙,非常腼腆,朗诵着自己创作的一首赞美雪的小诗,让作者对她羡慕不已,顿生些许好感,于是将诗偷偷地记在自己日记扉页上,这是“扬”;然而在毕业前的一次物理考试中,她竟然作弊,让作者对她产生了忿恨和鄙视,更让作者难以忍受的是她还在演讲中大谈考试作弊的危害性,言不由衷,使作者坚定了内心的想法——“我看不起你!”,尔后又愤怒地撕掉扉页,这是“抑”。以扬垫抑,抑得更深,这就是作者构思的巧妙之处。
设计波澜起伏的情节的技巧有很多,而“抑扬法”就是其中最常见最有效的一种,妙用抑扬法可以使自己的文章波澜起伏,扣人心弦,从而为自己在酷热的六月赢得一份清凉一丝喜悦。
那什么是抑扬法呢?抑扬法是艺术创作的基本手法之一。“抑”,就是抑制,对人、事、物进行贬抑;“扬”,就是扬起,对人、事、物进行褒扬。它一般分为两种情况:
一种是先抑后扬也叫欲扬先抑,这是一种以退为进的写法。即作者为了肯定某人或某物,不是一开始就“扬”,而是先用不满的态度尽力给予贬抑,然后情节陡转,把所写的人和物高高扬起,对其着力赞扬。通过前面的大抑,使情节的能量充分地蓄积,根据“压得越紧,弹得越远”的道理,最后一个大转折,爆发出的感情冲击力,当然要比平铺直叙强大得多,猛烈得多。例如:
我喜欢玫瑰,尽管它有刺,但它沁人心脾的芳香和毫无瑕疵的花瓣让我沉醉。我对好友喜欢的茉莉花却嗤之以鼻。毫无新鲜的白,毫无让人难忘的香,那么平凡,那么娇小,只能让人怜,而无以说爱。好友笑了笑,只是说了一句: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喜爱,但你不能用你的心来约束我吧!
……
再去注意那朵茉莉,虽然谈不上爱,却也领会到了它的素雅与清香。
……手中仍有一朵茉莉,但现在我已喜欢上了它的清新与素雅了。每一个活在世上的人都应该有一颗博大的心,去容纳别人,去接受别人,这样的人才会更快乐、更幸福。(四川一考生)
简评:本文作者在叙事上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先写自己对茉莉花是“嗤之以鼻”,认为它娇小、平凡,这是“抑”;然后却因好友的一句话引发对茉莉花的关注和思考,最后使自己的认识发生了巨大变化,领悟到了茉莉的素雅与清香,并最终喜欢上了茉莉花,这是“扬”。抑扬之间产生了巨大落差,掀起了文章波澜起伏的情节。
另一种是先扬后抑也叫欲抑先扬,前后情节发展变化的情况与欲扬先抑正好相反。例如:
车厢里的故事
阮鹏程
汽车在公路上飞驰,突然,车慢慢地刹住了,上来一位老爷爷。
老爷爷向车厢里望了望,已经没有座位了。这时,一位青年人突然站了起来,说:“坐我这儿吧。”老爷爷显然有点不好意思。“这……”青年人忙把老爷爷拉到自己的座位,他站在老爷爷身边。
车厢的人都对青年人投以赞许的目光。
老爷爷过意不去,就对青年人说:“小伙子,坐下吧,咱们挤一挤。”青年人推辞道:“您坐吧,我站着不要紧。”可老爷爷还是说服了青年人。
青年人靠在老爷爷的旁边。不一会儿,他便下了车。
忽然,老爷爷想起还没买票,正要摸钱,可是没摸着。他着急地问:“有没有谁看见我的钱包?黑色的?”大家都摇头。“是不是在路上丢了?”有人问。“没有啊,上车时我还看过呢,啊呀,好几百元呀……”老爷爷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别找了!”售票员转过头来说,“现在的人,唉!这青年人多次乘我们车,我们也没办法,说又不好说,出门人自己要小心……”
车厢里响起一片唏嘘声。(选自陈钱林《新理念作文》)
简评:本文作者对青年人的描写运用了欲抑先扬的手法,先写青年人给老爷爷让座,发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美德,这是“扬”,再写老爷爷的钱包被偷,以及售票员点明青年人让座的真正目的,车厢里顿时响起一片唏嘘声,这是“抑”,扬的越高,跌得越重,青年人的形象跃然纸上。
当然运用抑扬法设计波澜起伏的情节时还要注意:
1.要明确抑扬的辨证关系。抑和扬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两个方面。以抑显扬,扬得更高;以扬垫抑,抑得更深。有抑有扬就有跌宕、曲折,使艺术作品摇曳多姿,形成波澜起伏之势,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
2.抑扬之间要有度,转换要自然。要掌握抑扬的分寸,要恰到好处。抑得不足,形不成波折;“扬”不饱满,也不得力。但“抑”过分了,就很难“转”,更谈不上“扬”。例如想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刻画一个人物,开始把他描写的无恶不作,“抑”得太过了,就很难在较短的篇幅里转换,如强加转换,就会显得不太自然,以致失真。
3.对人和事进行多方面描写。
例如为了赞扬某人的优秀品质,可以从侧面对他多方面进行刻画,可以描写人们对他所作所为的嘲笑,也可以刻画其家人对他的做法不理解,这样以抑显扬,使其扬得更高;又如例文中对“她”的描写,一开始对她的穿着,才华,能力等多方面进行刻画,为下面的抑作铺垫,以扬垫抑,抑得更深。
所谓“抑”,是抑制、针砭;“扬”,是扬起、褒赞。抑扬法,就是运用针砭、褒赞交替的手法来叙事写人的一种写作技法。常见的形式有两种:欲扬先抑和欲抑先扬。这种方法可以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和鲜明对比,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关键词:抑扬法;写作;情节;波澜起伏
中国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11 -02
文章若一味地平铺直叙,没有一点起伏变化,就像在记流水账,那是很难吸引读者眼球的,一池春水,风平浪静,纵然有宁静柔和之美,但“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则会给人更多的联想和感受。清代的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过“文似看山不喜平”,中国的传统章回小说结构曲折多变,故事情节时而山重水复,时而柳暗花明,跌宕起伏。使读者蹙眉才舒,又屏息凝神,随着情节的变化、人物的悲喜而忧愁、悲伤和欢欣。人们把这种起伏变化用一种形象化的比喻叫做“波澜”。那么,如何才能使自己笔下的文章波澜起伏,扣人心弦呢?下面我们先看一篇文章:
我撕掉了扉页(节选)
海沉川
我和她是在一次物理竞赛中认识的。说心里话,我并不喜欢她。
几个月后我和她又见面了。那是初夏的一个夜晚,她身着乳白色的连衣裙,腼腆地站在灯火辉煌的大厅中央,朗诵了她自己创作的一首小诗:“……我赞美雪的洁白,它有着清纯脱俗的美……”我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感到她的美。
我偷偷地记下了这首小诗,并把它抄在日记本的扉页上。
毕业前的两个月, 物理老师出了一份练习卷。测试还未到结束的时候,我早已做完,东瞧西望。猛地,我看见她腿上摊着一本书,她正紧张地翻着。
我彻底傻眼了,继而是充满内心的忿恨和鄙视。这一次见面,我和她疏远了。
在校辩论赛中,我又一次遇见她,她的演讲题目竟是——《谈考试作弊的危害性》。她依然是那身白色的连衣裙,依然带着几分腼腆。
我乏力地坐着,无动于衷地望着她,心里却坚定了我的想法——“我看不起你!”
回家后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那张记着小诗的日记本的扉页撕碎了……(上海一考生)
简评:本文作者成功地运用了“抑扬法”中“欲抑先扬”的手法设计波澜起伏的情节,文中对“她”的刻画也十分生动传神。在一次物理竞赛中作者和她相识,那时的她着一身洁白如雪的连衣裙,非常腼腆,朗诵着自己创作的一首赞美雪的小诗,让作者对她羡慕不已,顿生些许好感,于是将诗偷偷地记在自己日记扉页上,这是“扬”;然而在毕业前的一次物理考试中,她竟然作弊,让作者对她产生了忿恨和鄙视,更让作者难以忍受的是她还在演讲中大谈考试作弊的危害性,言不由衷,使作者坚定了内心的想法——“我看不起你!”,尔后又愤怒地撕掉扉页,这是“抑”。以扬垫抑,抑得更深,这就是作者构思的巧妙之处。
设计波澜起伏的情节的技巧有很多,而“抑扬法”就是其中最常见最有效的一种,妙用抑扬法可以使自己的文章波澜起伏,扣人心弦,从而为自己在酷热的六月赢得一份清凉一丝喜悦。
那什么是抑扬法呢?抑扬法是艺术创作的基本手法之一。“抑”,就是抑制,对人、事、物进行贬抑;“扬”,就是扬起,对人、事、物进行褒扬。它一般分为两种情况:
一种是先抑后扬也叫欲扬先抑,这是一种以退为进的写法。即作者为了肯定某人或某物,不是一开始就“扬”,而是先用不满的态度尽力给予贬抑,然后情节陡转,把所写的人和物高高扬起,对其着力赞扬。通过前面的大抑,使情节的能量充分地蓄积,根据“压得越紧,弹得越远”的道理,最后一个大转折,爆发出的感情冲击力,当然要比平铺直叙强大得多,猛烈得多。例如:
我喜欢玫瑰,尽管它有刺,但它沁人心脾的芳香和毫无瑕疵的花瓣让我沉醉。我对好友喜欢的茉莉花却嗤之以鼻。毫无新鲜的白,毫无让人难忘的香,那么平凡,那么娇小,只能让人怜,而无以说爱。好友笑了笑,只是说了一句: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喜爱,但你不能用你的心来约束我吧!
……
再去注意那朵茉莉,虽然谈不上爱,却也领会到了它的素雅与清香。
……手中仍有一朵茉莉,但现在我已喜欢上了它的清新与素雅了。每一个活在世上的人都应该有一颗博大的心,去容纳别人,去接受别人,这样的人才会更快乐、更幸福。(四川一考生)
简评:本文作者在叙事上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先写自己对茉莉花是“嗤之以鼻”,认为它娇小、平凡,这是“抑”;然后却因好友的一句话引发对茉莉花的关注和思考,最后使自己的认识发生了巨大变化,领悟到了茉莉的素雅与清香,并最终喜欢上了茉莉花,这是“扬”。抑扬之间产生了巨大落差,掀起了文章波澜起伏的情节。
另一种是先扬后抑也叫欲抑先扬,前后情节发展变化的情况与欲扬先抑正好相反。例如:
车厢里的故事
阮鹏程
汽车在公路上飞驰,突然,车慢慢地刹住了,上来一位老爷爷。
老爷爷向车厢里望了望,已经没有座位了。这时,一位青年人突然站了起来,说:“坐我这儿吧。”老爷爷显然有点不好意思。“这……”青年人忙把老爷爷拉到自己的座位,他站在老爷爷身边。
车厢的人都对青年人投以赞许的目光。
老爷爷过意不去,就对青年人说:“小伙子,坐下吧,咱们挤一挤。”青年人推辞道:“您坐吧,我站着不要紧。”可老爷爷还是说服了青年人。
青年人靠在老爷爷的旁边。不一会儿,他便下了车。
忽然,老爷爷想起还没买票,正要摸钱,可是没摸着。他着急地问:“有没有谁看见我的钱包?黑色的?”大家都摇头。“是不是在路上丢了?”有人问。“没有啊,上车时我还看过呢,啊呀,好几百元呀……”老爷爷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别找了!”售票员转过头来说,“现在的人,唉!这青年人多次乘我们车,我们也没办法,说又不好说,出门人自己要小心……”
车厢里响起一片唏嘘声。(选自陈钱林《新理念作文》)
简评:本文作者对青年人的描写运用了欲抑先扬的手法,先写青年人给老爷爷让座,发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美德,这是“扬”,再写老爷爷的钱包被偷,以及售票员点明青年人让座的真正目的,车厢里顿时响起一片唏嘘声,这是“抑”,扬的越高,跌得越重,青年人的形象跃然纸上。
当然运用抑扬法设计波澜起伏的情节时还要注意:
1.要明确抑扬的辨证关系。抑和扬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两个方面。以抑显扬,扬得更高;以扬垫抑,抑得更深。有抑有扬就有跌宕、曲折,使艺术作品摇曳多姿,形成波澜起伏之势,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
2.抑扬之间要有度,转换要自然。要掌握抑扬的分寸,要恰到好处。抑得不足,形不成波折;“扬”不饱满,也不得力。但“抑”过分了,就很难“转”,更谈不上“扬”。例如想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刻画一个人物,开始把他描写的无恶不作,“抑”得太过了,就很难在较短的篇幅里转换,如强加转换,就会显得不太自然,以致失真。
3.对人和事进行多方面描写。
例如为了赞扬某人的优秀品质,可以从侧面对他多方面进行刻画,可以描写人们对他所作所为的嘲笑,也可以刻画其家人对他的做法不理解,这样以抑显扬,使其扬得更高;又如例文中对“她”的描写,一开始对她的穿着,才华,能力等多方面进行刻画,为下面的抑作铺垫,以扬垫抑,抑得更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