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论学习(下)

来源 :月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37029889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论语·述而》
  多听,选择其中好的加以学习;多看各种事情,牢记在心里,这样学得的知识仅次于生来就知道的知识。
  孔子曾提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于是,他首先批评了明明“不知”却假装学识渊博的人,并说自己绝对不是这种人。但对于“不知”,孔子并没有止步于此,而是说了这段话,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即一个人要有上进心,要多闻而从、多见而记,不断充实、提高自己,从而变“不知”为“知”。成语“择善而从”即源于此。人的一生会遇到许许多多的疑惑和难题,如果听之任之,不求上进,就会自甘堕落,最终一事无成。如果能像孔子说的那样多听、多看,勤奋努力地去学习,像海绵一样不断汲取知识,则可以使自己的学养不断加深。当然,要做到多听、多看、择善而从,还需要两个前提:一是眼界要开阔,二是要有包容开放的心态,不可固执己见,以封闭的、狭隘的心态看待不同的观点和新鲜事物。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论语·泰伯》
  做学问就像追赶什么东西似的,唯恐赶不上,学到知识还怕会丢掉。
  “学如不及”,指在追求新知识的过程中,要全力以赴;“犹恐失之”,指即使已经学到手的知识,也要不断巩固,做到“温故而知新”,如此才能获得更多的学问。朱熹对于学习也有一个生动形象的比喻,他说求学就像捉贼一样,必须提起气力和精神,千方百计地去追赶,即使这样还不一定能够捉到。如果坐视等待,那是无论如何也捉不到的。如此比喻,正说明学习不易,必须孜孜不倦,勤勉以求。学无止境,面对当今世界日新月异的变化和不断更新的知识结构,一个人如果停滞不前,就会被社会所淘汰。因此,对于学习,要始终保持不厌倦、不懈怠的态度,做到温故知新、与时俱进,如此才能适应时代的步伐,做一个有用的人才,为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论语·子罕》
  我有知识吗?没有知识。有一个庄稼人问我,我对他的问题一无所知。我就从他所提问题的始末、正反去思考、追问,把问题穷究不已,尽量地告诉他答案。
  孔子说自己“无知”,实质上是对学问的无限性有深刻理解,从而产生的谦虚心理。正是这样的心态,使得他能够进德修业、日进不已。从另一方面讲,孔子说自己“无知”也是针对“鄙夫问事”而言。孔子虽然被称为博学之士,虽然被赞誉“何其多能也”,但他的脑中也并非储存了所有问题的答案,一个农夫向他提问,他却一无所知。但是,孔子强调的是“叩其两端而竭”,也就是说一个人不可能知道所有的事情,但是一定要有解决问题的诚恳态度,以及分析问题、解答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这才叫作智慧。现代社会,信息爆炸,要穷尽某一学科的知识尚且不可能,更不用说全部了。但是,如果有态度,有思想,有方法,即使面对自己不熟悉的问题,也能够一步步找到解决的途径。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论语·宪问》
  古代的人学习是为了充实提高自己,现在的人学习是为了给别人看。
  这是孔子对古人的表扬,对“今人”的批评。当然,孔子讲的“今”是指他生活的春秋时代。这个时期,礼崩乐坏,人心不古,学习风气大不如从前,其表现之一就是从“为己之学”转变为“为人之学”,即人们学习的目的已不再是为了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而是为了装饰门面向别人夸耀,以博取赏识。今天,仍有很多人抱持“为人之学”不放,他们学习为的是让自己能够尽快出名、升职、加薪,以博取周围人的羡慕。但在其表面光环的背后,却是自身素养的空洞。随着地位的提高、名气的加大,他们所犯的错误也可能越多越重。文学家鲁迅说过:“惟坚实者长在。”学习的真正目的是为了使自己变得充实,由此而产生的光芒是任何人也压制不住的。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论语·卫灵公》
  我曾经整天不吃饭,整夜不睡觉,把时间全都用来思考,但并没有什么好处,还不如去学习啊。
  关于“学”与“思”的关系,在《论语·为政》中孔子曾做过这样的论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是在讲“学”“思”之间的互动。此处,孔子通过总结自身的实际经验,提出了“学”比“思”更加重要的观点。荀子也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荀子·劝学》)“终日思”不如“须臾学”,学是思的原料,思是对学的加工。原料必须经过加工才能有所提升,但是没有原料,加工也就无从谈起,可见学的基础作用是多么重要。如今,我们在学习方法上强调学思结合、学思一体。同时也要注意到,如果没有通过学习所获得的知识作为基础并以之为引导,而只是一味孤立地冥思苦想,不仅不得要领、事倍功半,甚至会一无所获。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述而》
  教导学生不到他苦思冥想还不能弄明白的时候,我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又说不出来的时候,我不去启发他。教给他某一方面,他不能由此推知其他几个方面,我就不再教他了。
  愤,就是有疑难想不通的样子。悱(fěi),就是想说却不能明确地说出来的样子。此句讲的是启发式教学法,成语“举一反三”即来源于此。在孔子看来,教育应当用启发的方式,就是学生有了求知欲望后,老师再给予指导和帮助。这同武术界中的“点拨”意思相同。由这种方式取得的教学成果,往往是学生懂得快、记得牢、收获大。当然,孔子也说对于那些不能“举一反三”的学生,我就不再教育了。这并非是孔子没有耐心,而是他认为这样的学生即使学到了知识也是“死知识”,无法应用到实践当中去。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曾有一个著名的“催生婆”理论,与孔子的思想如出一辙:老师不是把知识由外向内向学生灌输,而只是启发学生,让他们把自己心中已有的知识表达出来。这就如同一个催生婆,孩子是产妇肚里有的,催生婆的职责是把产妇肚子中已有的孩子催生出来。的确,教育的目的是产生自动的智慧,与其把学生当作鸭子填入众多零碎的知识,不如在他们“心想求通而未得”“口欲能言而未能”时,给以启发,这就犹如在森林中迷了路,惊惶万分之时,突然得到一个人指引方向
  一样。
  (选自《孔子语录》,中华书局)
其他文献
去杭州参加一个会议,在回来的火车包厢里邂逅了一位杭州萧山的民营企业家。我们年龄相仿,而且包厢里只有我们两个人,我们很快就聊了起来。他听出来我是山东人,说他自己就是去孔子的故乡,山东的曲阜师范大学听国学课的。他每个月都要去一次,每次在那里三天时间,听一位博导讲国学。  我很吃惊,对于一个企业家来说,每个月坐火车从杭州去山东听国学课,而且是那种朝圣般的虔诚态度,这实在是不多的例子。他告诉我,他的企业是
期刊
我的一生,母亲很少夸奖过我。  我从小就非常挑食——直挑到今天,我已经到了这样一把年纪。  但母亲的教育对我影响最大。  母亲的教育是“斯巴达”式  的。  我只要说一声不喜欢吃鱼,她就故意摆上带头的整条鱼。  母亲说:“乃木大将曾被迫吃不爱吃的东西,到后来他就习惯了。”  我说:“我不想当乃木大  将。”  现在,我已长大成人,不喜欢吃的东西还是不吃。  那些年,母亲把我吃剩下的东西连续十来天反
期刊
苏武既徙北海上a,禀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b,卧起操持,节旄尽落c。武在汉,与李陵俱为侍中d;陵降匈奴,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足下兄弟二人,前皆坐事自杀;来时,太夫人已不幸;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馀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
期刊
一谈到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人们就很自然地把它们与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启蒙运动联系起来。有人甚至认为,只有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中的人文主义才是真正的人文主义,只有欧洲启蒙运动中的理性主义才是真正的理性主义。它们都是近代的、资产阶级的思潮,在封建时代的中国是不可能有的。其实,这是对学术思潮本身的性质及其在一定时代所具有的阶级属性、时代特征的混淆。二者虽有联系,亦有区别,不可混为一谈。  在人类的封建时代,差
期刊
王昭君在过去的史学家眼中是一个渺小人物,在现在的史学家眼中还是一个渺小人物;然而在这个渺小人物身上,却反映出西汉末叶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侧面,民族关系的这个侧面。从她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出公元前一世纪下半期汉与匈奴之间关系的全部历史。  比起历史上的大人物来,王昭君确实是一个渺小人物,她在当时不过是汉元帝掖庭中的一个宫女。但是历史上往往有一些渺小人物,扮演着重要角色,王昭君正是一个扮演重要角色的渺小人
期刊
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  乐由天作,礼以地制。过制则乱,过作则暴a。明于天地,然后能兴礼乐也。  论伦无患b,乐之情也;欣喜欢爱,乐之官也c。中正无邪,礼之质也;庄敬恭顺,礼之制也。若夫礼乐之施于金石d,越于声音,用于宗庙社稷,事乎山川鬼神,则此所与民同也。  (《礼记·乐记》)  注释:  a暴:乖戾,违背正道。  b论伦无患:裴骃《史记集解》引王肃
期刊
天地至神,不能同道而生万物a;圣人至明,不能一检而治百姓b。故以异致同者c,天地之道也;因物制宜者d,圣人之治也。既得其道,虽有诡常之变,相害之物,不伤乎治体矣。水火之性,相灭也,善用之者,陈釜鼎乎其间,爨之煮之e,而能两尽其用,不相害也。五味以调f,百品以成。天下之物为火水者多矣,若施釜鼎乎其间,则何忧乎相害?何患乎不尽其用也?  (《傅子》)  注释:  a同道:同一思想,同一原则。  b检:
期刊
要是没有敦诚、敦敏两位亲兄弟,没有张宜泉写给曹雪芹的诗,还真不大相信《红楼梦》里作者自己说的,他“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地写作这部书时,竟是在“茅椽蓬牖,瓦灶绳床”的贫困状态下进行的。  “茅椽蓬牖,瓦灶绳床”,这样的私人居所,应该是相当草率甚至简陋的了,我很担心住在这种茅屋里的曹雪芹,能否扛得住北方地区的寒冬。我从敦氏兄弟的两句诗中,似乎能够读出中国文人习惯性的夸张,诗中写道:“满径蓬蒿老不华,举
期刊
作者:汤洪 定价:56元  中华书局2016年1月出版  本书对屈辞所涉昆仑、流沙、赤水、不周、西海等重要古地名进行了深入梳理和辨证,其疏证的视域并不囿于楚境或九州舆图范围,而是置屈辞于先秦时代欧亚大陆世界地理的宏观语境之下,试图探寻屈辞地名所蕴含的原初世界性地理指涉意义,还原屈辞的文本释读,并由此探讨屈原所处先秦时代独特的文化思维以及中华民族在历史演进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地理文化观念。
期刊
《水浒传》中有两份辣味菜式在今天看起来可能觉得颇有意味,其一是“加辣点红白鱼汤”,其二是“加料麻辣豆腐”。书中第三十七回写到,宋江因杀阎婆惜而被刺配江州,在牢城狱里际会戴宗和李逵,三人遂至浔阳江畔的“琵琶亭酒馆”聚饮,席中宋江点了三份“加辣点红白鱼汤”。书中第三十八回提及,宋江在浔阳楼题反诗事发,戴宗被蔡九知府差往东京太师府报信,途中打尖时,酒保推荐了“加料麻辣豆腐”。  如果按照今天的理解,“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