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民族团结教育是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一环,只有从小学教育就开始抓起,才能为之奠定坚实根基。基于教学现实和西方政治思想家的有关论述,本文认为小学民族团结教育应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努力塑造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合格公民;二是倡导友爱,树立命运共同体观念,培育爱国心;三是充分运用文化资源,科学设置课程体系,以达到以文化人之目的。
关键词:小学;民族团结教育;政治理论;爱国心
少年儿童是国家的未来,民族团结教育应该从娃娃抓起。通过笔者考察,当前各地区在小学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情况并不十分理想。主要体现在重视程度不够、缺乏有效的理论指导以及在具体操作方式上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基于此,笔者将问题视角前置于理论指导,通过梳理经典理论尤其是西方早期思想家们对儿童教育的论述,来探讨如何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小学开展民族团结教育。
一、当前小学民族团结教育现状
民族团结教育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推动。2008年3月,教育部和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联合发出通知,对各地开展民族团结教育进行指导和建议。随后,各省(区、市)相关部门通过会议、文件等形式进行了具体部署和实施。笔者考察后发现,当前,针对我国小学民族团结教育的讨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基于文化认同,提出要塑造多元一体格局观。主张充分挖掘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民间文化等资源,将文化认同的培育融入到课程教学中,使学生能够在多元文化的教育氛围中实现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与整合。二是基于课程建设,提出要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积极开发校本课程体系,探索小学民族团结教育课程体系的多元、科学发展之路。三是基于基础概念,提倡美德教育。主张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爱国主义思想和德育等层面,培育小学生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祖国观。
面对当前小学民族团结教育的新形势,笔者认为有必要在小学民族团结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进行积极有效的探索,进而为做好新形势下民族团结工作、构建中华民族大家庭打下坚实基础。
二、从娃娃抓起,塑造面向未来的合格公民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较早注意到了教育的本质问题。他认为,教育不仅是使儿童习得某种技能,而是要使他们在所有类似问题上都富有技巧,强调教育重在培养能力。柏拉图所论的教育之目的当然是为城邦培养未来的理想公民,使他们在面对同类问题时能够更富于技巧,而不仅仅局限于掌握某一方面技能。其实,柏拉图在其《法律篇》中对儿童的教育有着更为规范的描述,他说“重要的是从小培养起对该快乐的事物的快乐感情和对该痛苦的事物的痛苦感情,正确的教育就是这样”。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从小培养未来公民的全面素质,并使他们具有鲜明的性格。柏拉图提倡教育要从小进行,并且必须沿着正确的道路进行,以使未来的城邦公民能够在快乐与痛苦的选择上有适度的表现。
民族团结教育落脚于团结。在西方政治思想体系中,对团结的讨论至少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他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从公民与城邦关系上论述了团结的含义,这与他一贯关注的“友爱的政治”一脉相承。他认为“团结似乎就是政治的友爱”,团结关系到利益以及那些影响人们生活的事物。因此,他们努力寻找存在于彼此之间的公道,以实现自身的和彼此之间的团结与友爱:当城邦的公民们对他们的共同利益有共同认识,并选择同样的行为以实现其共同的意见时,我们便称之为团结。在亚里士多德眼里,团结是作为共同利益而出现的。换言之,对共同利益的共同认识是团结的前提,同时也是其内涵。为此,团结的实现就需要找到存在于公民中间的某种共同的东西,唯有如此团结方得稳定且持久。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民族团结的内涵也必將随着时代而演进。“两个共同”目标的实现也必须仰仗于新的指导思想与新的举措做法。归根结底,共同团结奋斗是更为基础性的目标,也是共同繁荣发展的一个前提。
三、从娃娃抓起,用友爱培育团结奋进的爱国心
法国思想家卢梭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之中较为详细地论证了人类的自存与怜悯,认为怜悯之心是友爱的来源。古代中国亦在孩童启蒙教育中传扬“人之初、性本善”之信念,希望以此在孩童们的意识之中播下善念,培育爱国心,以实现“仁”之理想。怜悯、恻隐与辞让,在东西方政治思想谱系中均有很深的传统,民族团结,贵在人心。
卢梭还十分敏锐地注意到了教育在唤醒民族意识、增进爱国主义中的重要作用,他强调“在一切方法之中,教育是使人民得到‘一个民族形式’的最重要的方法”,认为一个孩子睁开眼睛时应当看见祖国,政府应该教一切国民“爱国,这就是说,爱自由和法律,只有自由的人们才能得到民族教育”。作为较早主张“人民主权”的思想家。在我们开展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应该加强教育的唤醒与增进作用,以此塑造少年儿童爱国、爱自由和法律的品格,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和宗教观,以教育激发各民族儿女对祖国的亲近。
分析以上两方面的思想启示,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一是对于民族团结之认识,不应仅仅局限于民族之间的和谐共处,还应十分注重各民族与祖国整体之间的和谐关系,这就是爱国心的培育,只有中华民族的大团结才是真正的民族团结,这样的精神也才能称得上是民族精神。二是对民族团结与公民自由之间关系的认识,不应将两者对立而言。事实上,民族团结教育的目的在培养的公民自由精神的同时也培养了其爱国心,在这一体系下,他们将珍惜自身所具备的自由品质,并以为国家乃是自由之保障,进而对祖国怀有更深沉的爱恋。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华民族的希望。小学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占有基础性地位,在此阶段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意义重大深远,应充分吸纳传统政治思想和文化之理论成果,努力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1][古希腊]柏拉图.政治家[M].洪涛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廖申白译注.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3][法]卢梭.论波兰政府[M].转引自[美]海斯.现代民族主义演进史[M].帕米尔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法]卢梭.爱弥儿[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作者简介:
吴桂平(1969—),女,苗族,湖北利川人,湖北省利川市南坪乡干堰小学教师。
关键词:小学;民族团结教育;政治理论;爱国心
少年儿童是国家的未来,民族团结教育应该从娃娃抓起。通过笔者考察,当前各地区在小学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情况并不十分理想。主要体现在重视程度不够、缺乏有效的理论指导以及在具体操作方式上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基于此,笔者将问题视角前置于理论指导,通过梳理经典理论尤其是西方早期思想家们对儿童教育的论述,来探讨如何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小学开展民族团结教育。
一、当前小学民族团结教育现状
民族团结教育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推动。2008年3月,教育部和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联合发出通知,对各地开展民族团结教育进行指导和建议。随后,各省(区、市)相关部门通过会议、文件等形式进行了具体部署和实施。笔者考察后发现,当前,针对我国小学民族团结教育的讨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基于文化认同,提出要塑造多元一体格局观。主张充分挖掘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民间文化等资源,将文化认同的培育融入到课程教学中,使学生能够在多元文化的教育氛围中实现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与整合。二是基于课程建设,提出要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积极开发校本课程体系,探索小学民族团结教育课程体系的多元、科学发展之路。三是基于基础概念,提倡美德教育。主张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爱国主义思想和德育等层面,培育小学生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祖国观。
面对当前小学民族团结教育的新形势,笔者认为有必要在小学民族团结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进行积极有效的探索,进而为做好新形势下民族团结工作、构建中华民族大家庭打下坚实基础。
二、从娃娃抓起,塑造面向未来的合格公民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较早注意到了教育的本质问题。他认为,教育不仅是使儿童习得某种技能,而是要使他们在所有类似问题上都富有技巧,强调教育重在培养能力。柏拉图所论的教育之目的当然是为城邦培养未来的理想公民,使他们在面对同类问题时能够更富于技巧,而不仅仅局限于掌握某一方面技能。其实,柏拉图在其《法律篇》中对儿童的教育有着更为规范的描述,他说“重要的是从小培养起对该快乐的事物的快乐感情和对该痛苦的事物的痛苦感情,正确的教育就是这样”。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从小培养未来公民的全面素质,并使他们具有鲜明的性格。柏拉图提倡教育要从小进行,并且必须沿着正确的道路进行,以使未来的城邦公民能够在快乐与痛苦的选择上有适度的表现。
民族团结教育落脚于团结。在西方政治思想体系中,对团结的讨论至少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他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从公民与城邦关系上论述了团结的含义,这与他一贯关注的“友爱的政治”一脉相承。他认为“团结似乎就是政治的友爱”,团结关系到利益以及那些影响人们生活的事物。因此,他们努力寻找存在于彼此之间的公道,以实现自身的和彼此之间的团结与友爱:当城邦的公民们对他们的共同利益有共同认识,并选择同样的行为以实现其共同的意见时,我们便称之为团结。在亚里士多德眼里,团结是作为共同利益而出现的。换言之,对共同利益的共同认识是团结的前提,同时也是其内涵。为此,团结的实现就需要找到存在于公民中间的某种共同的东西,唯有如此团结方得稳定且持久。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民族团结的内涵也必將随着时代而演进。“两个共同”目标的实现也必须仰仗于新的指导思想与新的举措做法。归根结底,共同团结奋斗是更为基础性的目标,也是共同繁荣发展的一个前提。
三、从娃娃抓起,用友爱培育团结奋进的爱国心
法国思想家卢梭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之中较为详细地论证了人类的自存与怜悯,认为怜悯之心是友爱的来源。古代中国亦在孩童启蒙教育中传扬“人之初、性本善”之信念,希望以此在孩童们的意识之中播下善念,培育爱国心,以实现“仁”之理想。怜悯、恻隐与辞让,在东西方政治思想谱系中均有很深的传统,民族团结,贵在人心。
卢梭还十分敏锐地注意到了教育在唤醒民族意识、增进爱国主义中的重要作用,他强调“在一切方法之中,教育是使人民得到‘一个民族形式’的最重要的方法”,认为一个孩子睁开眼睛时应当看见祖国,政府应该教一切国民“爱国,这就是说,爱自由和法律,只有自由的人们才能得到民族教育”。作为较早主张“人民主权”的思想家。在我们开展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应该加强教育的唤醒与增进作用,以此塑造少年儿童爱国、爱自由和法律的品格,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和宗教观,以教育激发各民族儿女对祖国的亲近。
分析以上两方面的思想启示,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一是对于民族团结之认识,不应仅仅局限于民族之间的和谐共处,还应十分注重各民族与祖国整体之间的和谐关系,这就是爱国心的培育,只有中华民族的大团结才是真正的民族团结,这样的精神也才能称得上是民族精神。二是对民族团结与公民自由之间关系的认识,不应将两者对立而言。事实上,民族团结教育的目的在培养的公民自由精神的同时也培养了其爱国心,在这一体系下,他们将珍惜自身所具备的自由品质,并以为国家乃是自由之保障,进而对祖国怀有更深沉的爱恋。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华民族的希望。小学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占有基础性地位,在此阶段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意义重大深远,应充分吸纳传统政治思想和文化之理论成果,努力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1][古希腊]柏拉图.政治家[M].洪涛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廖申白译注.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3][法]卢梭.论波兰政府[M].转引自[美]海斯.现代民族主义演进史[M].帕米尔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法]卢梭.爱弥儿[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作者简介:
吴桂平(1969—),女,苗族,湖北利川人,湖北省利川市南坪乡干堰小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