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如何突破高中物理概念学习的关键环节

来源 :今日中国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ttyrang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物理概念是揭示物理现象、物理过程本质的思维形式,中学生在短时间的概念学习过程中,必须使概念认知过程与物理概念客观发展规律保持一致,传统的概念教学是侧重于结果的教学,缺少对概念认识过程的研究,使得概念教学县有“强迫”、“灌输”的缺陷,新课改要求分析认知概念的心理特点。探讨科学地进行概念教学的方法和对策。本文从如何突破物理概念学习的关键,探计了一些做法,
  【关键词】物理概念 内化理解 自觉运用
  
  物理概念是揭示物理现象、物理过程本质的思维形式,是对物理概括、抽象动态活动结果的表述。中学生在短时间的概念学习过程中,要正确有效地掌握人类漫长而艰难的思维活动的产物,必须掌握概念认知过程与物理概念的客观发展规律并让二者一致,又与学生认知的心理规律保持一致。传统的概念教学是侧重于结果的教学,缺少对概念认识过程的研究,使得概念教学具有“强迫”、“灌输”的缺陷,造成概念学习的关键环节难以驾驭,新课改要求分析认知概念的心理特点,探讨科学进行概念教学的方法和对策。
  
  一、创设感知活动的情境
  
  概念的建立必须以大量感性材料、经验材料的积累为前提,通过感知形成丰富、清晰的表象认识是建立概念思维过程的起点,由于感知过程简约而使感性体验不足是引起学生“强迫”、“生硬”心理感受的主要原因,因此概念教学首先应创设一个感知活动的情境。引导学生有目的、有重点地认识与某一概念相关的物理现象和物理事物。例如:利用一组“动作用”、“慢作用”的对比实验,使学生得到力在时间上累积程度不同引起物体运动状态变化效果不同的经验感受,而使冲量、动量概念的引入直接、自然。
  学生在概念学习前的感知活动形成的经验表象认识是理解抽象概念的重要依据,但由于原有的感知不足或片面,往往会造成“先入为主,以偏概全”的错误引导,使学生回到感知活动的原地。弥补或修正片面的、错误的表象认识,是创设感知情境的重要任务。例如:针对学生“摩擦力方向总是与物体所受外力方向或物体运动方向相反,磨擦力总是阻碍物体运动”的错误认识,设计并演示下列一组演示实验,图1甲中,木板A不动,木块B受外力F在A上滑动;乙中,木板A不动,木块B不受力但以v0初速在A上运动;丙中,快速抽动木板A,木块B相对A向后运动:丁中,外力拉动木板A,术块B静止不动。
  


  实验中选术块B为研究对象,在B受外力、不受力、运动或不运动等情况下,综合二力平衡、运动情况观察等判断摩擦力方向,从中进行共性抽象,同时利用微观感知是对宏观共性规律的机理性揭示,作出接触面相互阻碍情况的判断,则磨擦力产生条件及方向判别原则便成为感知、抽象的思维活动的自然产物。
  
  二、引导表象认识的科学抽象
  
  从概念发展自身规律来看,感知活动是将某种物理属性从其它事物中区别出来,得到的知觉和表象仅仅是初步的思维状态,必须进一步进行共性、本质属性抽象并用语言或符号表述出来,才能用来进行科学思维。
  利用归纳法对一类事物共性和本质属性抽象和概括,是培养抽象思维能力和科学思维方法的重要方面,中学生由于年龄和思维发展的阶段性,决定了他们往往不能自觉地归纳和抽象而习惯于单一现象和结论间的因果思维。因此,在老师指导下对感知、表象进行理性抽象,不仅在于概念建立而且对思维能力的发展都十分必要。例如:基于功是能量转化和传递的一种方式、是被转化和传递能量量度这一功的概念,物理本质认识,设计了下面抽象过程。
  
  1 举例
  起重机起吊重物;锯子锯断木杆:枪膛里火药爆炸产生高压气体将子弹射出:启发寻找四个物理过程共性特征……
  学生回答:研究对象不仅受力,还发生在力的方向上的位移。
  进一步启发:力在位移上积累有什么共同效果?学生觉得归纳出的四个过程都发生能量转化。
  
  2 对比
  绳吊着物体静止在空中;人推训合而未推动;光滑水平面上匀速运动物块……
  
  3 归纳
  做功过程一定伴随能量转移或转化,做功是能量转换的一种方式。
  
  4 引仲
  利用动能定理、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关系等进一步认识功之所以被定为W=Fscosθ是为了等值量度被传递和被转化量的多少。
  抽象、概括过程使知觉、表象上升到理性顺应认知规律,将会对学生以偏概全,由单一现象求因果的狭隘思维方式起到变革作用,达到培养其认知能力的目的。
  
  三、促进概念的内化理解和自觉运用
  
  学生运用概念的过程是课堂概念教学认知活动的延伸和补充,它包括学生由实践到认识,反复的认知和内化理解过程,以及将概念作为思维工具判断、推理、数学操作的过程,学生在应用环节的认知特点或认知缺陷主要有两方面:
  
  1 割裂概念的表象认识和理论表述,将概念定义作为教条乱套,尤其是遇到相近相混的语言表述时,不能自觉地回到感知、表象,进行再认识再抽象的思维活动,使自我认知活动科学化。因此,在感知语言抽象时,自觉寻求表象支持,而知觉、表象的感知、推理完毕后又自觉地上升到理性。
  [例一]关于物体的重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重心就是物理内最重的一点
  B 任何有规则形状的物体,它的几何中心必须与重心重合
  C 改变物体的形状或质量分布,可以改变重心位置
  D 重心可以在物体内部,也可以在物体外部
  似是而非的词语表述,只有借助感性知识才可能辨析和理解,本例中需要枚举质量均匀和不均匀分布物体、几何对称不对称物体的重心位置的感知,B、C、D的判断由于有了表象的依托才清晰,但如果思维仅停留在表象、不加以及时抽象即上升到“重心是物体各部分所受重力的合力作用点,重心位置由物体的形状和质量分布决定”,重心的概念就始终没有建立起来。
  
  2 思维仅仅停留在表象阶段,判断和推理依赖于表象的迁移,不能自觉地运用概念思维,是中学生抽象思维水平不高在概念运用阶段的突出反映。
  [例二]如图2,有一质量为m的物体静止在倾角为θ的斜面上,物体和斜面之间的摩擦系数为μ,现使物体和斜面在一起在水平面上向右作匀速运动,移动距离为l,则斜面作用于物体摩擦力做功为
  功是复合概念,其大小计算取决于力、位移及其夹角,学生往往被斜面上物体摩擦力的“表象激活”引导,不加思索便将f=λmgcosθ代入功的计算式计算,导致错误。要设法克服这类“情境激活”,以达到思维规范和有序的目的。如:在本例摩擦力概念操作中,用下列程序:①判断“动”、“静”。②动摩擦利用公式f=μN——用接触面法向的牛顿第二定律方程求N。③静摩擦利用接触切向的牛顿第二定律方程求fs。
  四、构建概念的框架结构
  概念是科学对话的“元音”,概念结构体系是学科的知识体系的基础,概念结构在认知活动中“同化”和“顺应”作用,决定了构建概念结构是概念结构的心理需求,同时由于其抽象思维水平的限制,由学生自己构建概念结构是艰难的。因此,在教师指导下对物理概念类型、关系、数学操作特点必须加以分类和联系。例如借助物理概念的不同关系构建概念体系:
  
  1 从属关系
  如:势能包含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分子势能、电势能……
  
  2 层次关系
  如:反映力的概念在时、空上拓展:位移(s)——速度(s/t)——加速度(Δv/Δt)。这同时也反映数学上的递进层次关系。
  
  3 对称关系
  如:力、位移、速度、加速度与力矩、角位移、角速度、角加速度,是由于物理事件的对称性导致描述它物理概念的对称。
  
  4 数学关系
  比值定义法:电阻R=u/l,电势u=ε/q,电动势ε=w/q,表示物理商间量度关系而非决定关系的共性。乘积定义法:力矩M=F1,功W=Fscosθ等反映物理量量度Ы和决定关系的共性等;过程量与状态量的数学关系,时间与时刻(Δt=t2-t1),位移与位置(△s=s2-s1)等。
  综上所述,概念的发展是从现象揭示本质、从具体进入抽象、从特殊概念上升到概念结构的思维过程,也是培养学生认知能力的重要时期。只有克服急躁、生硬的教学倾向,把握动态发展过程的关键环节、关键因素,顺应概念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才能在概念知识发展的同时实现能力的发展。
其他文献
美国心理学家威普.詹姆斯说:“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得到别人的赏识。”教师的激励、期待、赏识能使学生身上巨大的潜能调动并发挥出来;教师的呵护能使学生感动,使他们找到自尊、找回信心,使他们在充满爱意的激励中洋溢着创造的激情和进取的动力。    一、爱是关怀    师爱是教育的“润滑剂”,是进行教育的必要条件。当教师全身心地爱护、关心、帮助学生,做学生的贴心人时,师爱就成了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正因为
期刊
【摘要】新课标的理念告诉我们:教学要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宾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关键词】探究 构建 溶液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溶液在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的用途,学生对它并不陌生。在前面的学习中也有较多体现,如在第三单元水的净化中,通过对水中不溶性和可溶性杂
期刊
新课程改革方案的提出和素质教育的深入,都要求教育工作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意能力的培养,从应试教育逐步向素质教育转轨,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发展,就需要提倡探究式教学。课堂是落实探究式教学的主阵地,它以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自主学习为途径,合作讨论为形式,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构建教师导、学生学的教学程序。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
期刊
自从实施化学新课程以来,九年级化学“教”与“学”的方式都发生了变化,随之而来的对学生的学业评价也发生了重大改变,从“知识中心”转向“能力中心”,坚持能力立意不动摇,对学生探究能力、应用能力、思维能力、阅读和表达能力等要求大大提高。我们在从事化学教学的过程中,根据“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对“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做了一些初步的探索。     一、夯实基础,为能力发展提供保障     在教学过程中,掌握
期刊
在我们的教学中经常发现:有的学生轻轻松松学习而且学得好,而有的学生辛辛苦苦反而学得不好。这是为什么呢?显然,问题出在他们的学习方法上。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渔”——成功者的钥匙,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可以事半功倍,学起来如风行水上;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只能事倍功半,就像挑担上山。  地理科由于有一定的难记性,为聪明学生所不以为然;又由于它的综合性,为中下学生所畏难。所以,培养学生
期刊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的态度的体验。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因素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中学阶段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是很必要的。    一、情感是学生学好物理知识的重要因素    有人曾调查了参加第十二到第十四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决赛的学生对九门学科的学习兴趣情况,其中居于前四位的是物理、数学、化学、外语。统计结果表明:学生的物理成绩与对本学科的兴趣(积极的学科情感)呈高度正
期刊
【摘要】本文结合作者多年的教学一线经验和企业实践,依据区域经济特点和市场需求,从职业学校电子专业的现有状况出发,提出了更加合理和细化的弱电专业的培养目标。  【关键词】区域经济 培养目标 专业设置 培养目标 市场需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职业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电子专业的培养目标不能适应社会的实际需求,教学结构不甚合理;学生基础较差,整体素质不高,过多的理论教学容易导致学生的厌学情绪。
期刊
【摘要】初三化学课是初中教学中的一门关键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创新精神以及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都具有非常现实的价值与意义。由于化学教学相对比较抽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握方法,在教学中有机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构成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对于促进学习效果、能力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只有如此,才可能让学生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
期刊
课堂语言密度,顾名思义,是指课堂教学中教师语言的总体数量与某一段时间的宏观比值。  绘画艺术中,讲究形象密度与画面构图、意境创设的关系。在课堂教学中,把握好语言密度是讲究课堂教学艺术的一个重要方面。优秀教师上课,语言繁简有致、疏密得体,一如绘画的隽永,能够使学生得到一种美的享受。  课堂语言不宜过“疏”。有的教师上课时,言辞过“疏”,说话慢条斯理,语句断断续续,从头到尾全是慢节奏。学生听时神经松弛
期刊
汽车电子控制燃油喷射发动机设置有多个传感器、执行器和电子控制元件。工作时电控发动机ECU根据各传感器和开关信号实现对燃油喷射、点火正时、发动机怠速和进排气控制的。控制系统工作时,各种信号相互交叉渗透,控制进气、喷油和点火。一旦发生故障,则症状的界限模糊,而且只是局部发生故障而其他部分仍完好的可能性极高。为排除局部故障,必须全面深刻地了解电子控制燃油喷射发动机的结构原理,掌握有关功能作用,运用科学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