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数据显示,中国由于冷链问题造成每年约1200万吨水果和1.3亿吨蔬菜的浪费,总值在100亿美元。仅水果、蔬菜等在采摘、运输、储存等物流环节上损失率就达25%~30%,每年腐烂损耗的果蔬几乎可满足两亿人口的基本营养需求,损耗量占世界首位。而发达国家的果蔬损失率则控制在5%以下。
缺乏完善的冷链,还造成某些食品零售价格高居不下,一些易腐食品的售价中有七成是用来补贴在物流过程中货损的支出。而按照国际标准,易腐物品物流成本最高不应超过其总成本的50%。
如何提高我国冷链物流发展水平,解决设备设施滞后问题、食品物流标准化体系缺失问题、物流人才缺乏问题、高科技手段应用低水平问题、物流配送集约化程度低的问题,真正让冷链物流引领社会生产及百姓生活消费的“鲜”时代?
7月17日,相关政府部门领导、行业协会领导、冷链物流及有关生产装备企业、学者、专家齐聚北京,召开2009全国冷链物流行业年中会暨食品物流安全与农副产品冷链系统建设研讨会,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
低水平现状不可回避
会上,有专家指出,虽然,近年来我国以速冻食品企业、肉食品加工企业、冰激淋和奶制品企业、大型快餐连锁企业及食品类外贸出口企业等食品加工行业的龙头企业为先导,不同程度地建立了以自身产品为核心的食品冷链体系,但更多的易腐食品加工生产企业却还远未认识到冷链工业所带来的益处,食品冷链工业仍然是一片待发掘的“冻土”。
而从整体冷链体系而言,中国的食品冷链还未形成体系,无论是从中国经济发展的消费内需来看,还是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都十分明显。目前,大约90%的肉类、80%的水产品、蔬菜水果还是在没有冷链保证的情况下运输销售,有一些还停滞在棉被保鲜的尴尬阶段。而冷冻食品由于流入集贸市场后往往零拆散卖,冷链存在中断现象,严重影响着食品产业的发展。
另外,我国食品冷链的市场化程度低,缺乏有影响力、全国性的第三方冷链物流行业领袖。我国的冷链物流业尚处于初级阶段,市场规模还不大,区域特性比较强,除外贸出口的部门外,大部分在国内流通的生鲜易腐农产品的物流配送业务是由生产商和经销商完成。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能提供的综合性全程服务不足总体需求的5%,专门针对生鲜易腐农产品的物流服务更是微乎其微。
冷链物流的硬性设施陈旧落后,与国际标准落差甚大。内地货车约七成是敞篷式设计,只有约三成为密封式或厢式设计,而备有制冷机及保温箱的冷藏车辆连一成都不到。统计显示,公路运输中,易腐保鲜食品的冷冻冷藏运输只占运输总量的20%,其余80%左右的禽肉、水产品、水果、蔬菜大多是用普通卡车运输。
以上问题的存在直接导致两个后果,一是易腐食品特别是初级农产品在运输过程中损耗较高,整个物流费用占到易腐物品成本的70%;二是食品安全方面存在巨大隐患。
技术+系统:两手都要硬
北京物资学院教授王之泰提出,冷链物流的最主要特点在于“冷”,这是科技手段的问题,灵魂在于“链”,是系统的问题,所以,冷链物流是科技手段、信息和管理的综合产物。
“如果认为,系统化是现代所有物流系统的共性,那么冷链的个性特征或者说是核心竞争力在于一连串的‘冷’,也就是温度控制这种技术和技术的系统化。”王之泰表示,冷链物流企业只有通过技术、信息和管理,让“冷”成为一条“链”式系统才能真正取得长足发展。
而对于冷链的构筑和可行方式,他主要提出了两种:一种是,生产者、销售者、用户或第三方物流企业建立完整的冷链系统,纵向构筑,满足自身的或社会的冷链服务需求。
“这种构筑方式,首先需要大量投入资源,必然具有较大的规模。而且,冷链如果是一个企业主体,它就会对冷链的掌控、运行、管理和优化实现集中、统一、有效。在市场稳定且有足够资本保证的情况下,可以选择这种发展模式。”王之泰建议道。
另外一种构筑的可行方式是,生产者、销售者、用户、冷链资源性企业或第三方物流企业采取合作方式,通过整合社会资源建立起冷链系统,满足自身的或社会的冷链服务需求。
“资源整合是发展中国家非常重要的发展模式。冷链领域有许多局部的、专业化资源,例如,分属不同企业和不同领域的冷库、冷藏车辆,都是在各自领域进行独立运行。在信息化时代,有条件将这些独立资源组合成紧密衔接的系统,提供有效的冷链服务。当然,最关键还在于整合和整合之后的运行和管理。”王之泰讲道。
同时,他也重点强调说,“这种构筑方式的关键在于,社会上必须有能够进行有效整合的现代管理力量和满足冷链各个环节需求的专业资源。所以,冷链各个构成部分的专业化资源建立的重要性不亚于建立完整冷链系统的重要性。将冷链内部的各个环节、各种设备专业细分,专注于提高某个局部的专业化水平,走专业化的道路,应该是我们特别重视的事情。”
信用+标准:缩减国内外差距
中国食品工业协会食品物流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张签名在会上表示,我国食品冷链体系的建设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明显。要尽快缩小差距,一方面,建立和完善冷链运作的信用体系,另一方面,完善我国食品冷链的标准和法规。
“信用体系是当前我国市场经济建设中突出的薄弱环节,要促进食品冷链体系的快速发展,加快培育和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是必不可少的。”张签名讲道。
目前,由于冷链运输和冷冻储藏成本在冷链物流中所占比例较高,很多商家为了追求短期利益,低价恶性竞争。他们常常不讲信用,中途关闭制冷机组或采用伪装的冷藏车,或中途换常温车运送,或在仓储、运输设备等其他环节进行不规范操作,或租用廉价冷库贮存食品,不正当地节约成本,导致食品质量严重受损,食品安全无法得到保证。
因此,张签名认为,我国应加快发展和健全冷链运作的信用制度,培育和形成“诚信为本”的理念,要以冷链业务流程为视角,注重信用体系建设,增强流程透明度,强势打造诚信品牌经营战略,推动我国冷链升级和运营效率全面提高。
就我国食品冷链的标准和法规,张签名表示,尽管国家针对食品质量和安全制定了比较完善的标准体系,但是尚没有专门针对冷链管理的法律法规,使得食品物流环节缺乏监控体系,食品冷链管理处于无序状态。
“特别是因为目前冷冻食品业和食品加工业分属多个部门,包括商业系统、轻工系统、外贸系统、水产系统等,食品冷链发展中饱受各自为政的困扰。上海等少数地方政府虽然推出了地方标准,但这些标准仅仅涉及冷链物流中的某一环节,不是规范整个行业的标准,全国性冷链技术标准和技术法规缺位。”张签名介绍说。
他认为,冷链技术及其标准化是实现冷链物流发展的必要基础。国家应该考虑我国食品冷链物流的现状,尽快制定与国际冷链接轨的国家标准和法规。例如:冷链损耗与效率标准、冷链最佳作业操作标准、冷链食品卫生安全标准、冷库环境温度与冷藏运输温度控制标准、易腐食品运输车辆制冷配置标准等,同时制订强制性行业标准,保证我国食品冷链物流技术实施的标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