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2009年高考作文题挑挑刺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ndlan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问高考中哪一道题能引来众多人关注的目光,回答应当是作文;如果问高考中哪一道题能占据该卷总分40%的份额,独享“天下第一题”的美誉。回答应当还是作文;如果再问高考考题中唯一没有标准答案,开放度最高,阅卷者自由裁决权最大的一道题,回答仍然是作文。
  是的,每年高考语文一结束,作文便被炒到了白热化的程度。著名作家叶永烈自2000年起,连续10年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高考作文的写作。围绕上海卷“郑板桥讲求创新”的新材料作文,叶作家于考试当天花了50分钟写了一篇约IOQC字的《贵在创新》(见“叶永烈的博客”,网址:http://blog.sina.com.cn/yeyonglie)的文章。无独有偶,一个人写《童话大王》达24年之久的童话作家郑渊洁用近900字的篇幅,也于当天写下了北京卷命题作文《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见“郑渊洁的博客”,网址:http://blog.sina.com.cn/zhyj)。
  纵观2009年全国18套高考作文题(有些网站标注20套,其实是不准确的;海南、宁夏采用的是同一试卷,陕西语文卷并不存在,该省实际采用的是全国卷I),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较好地把握了时代发展的主流,与新课程改革目标相契合,总体上获得了比较正面的评价。可是细加分析,我们发现仍有少数题目值得推敲。在此对个别作文题作“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的评议。
  
  一、高考作文题目包括显性要求和隐性要求。命题隐性要求超过了考生的实际认知水平
  
  “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全国卷I材料作文“小动物学游泳”),“必须写议论文,所写内容必须与给定的材料相结合”(江西卷材料作文“兽首拍卖”),“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湖南卷命题作文“踮起脚尖”),“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安徽卷材料作文“超越弯道”),“请先将题目补充完整,并写在答题卡上,然后作文”(湖北卷半命题作文“站在_____门口”)……以上信息都是2009年高考作文题对考生的显性要求。就两方面而言,显性要求是表,隐性要求是里;显性要求是外在,隐性要求是根本。相对于显性要求,隐性要求对考生的要求难度更大。要想写出一篇豁人耳目、令人眼前一亮的佳作,考生必须弄清楚题目背后的深意。而由手许多参与命题的专家学者高估了高中生的认知水平,致使有些隐性要求远远超过了学生的实际承受能力。
  ‘
  高中生的生理和心理渐趋成熟,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蕴藏着极大的发展可能性和可塑性。一方面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的人;另一方面,学生也是具有发展需要的人。高中生的这些特征决定了他们的认知水平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其思维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过渡期。思维的深度、广度、辩证力等方面与专家的要求不甚吻合,高中生这一特定状况往往被命题专家忽视。
  2009年湖南卷命题作文“踮起脚尖”,这一文题隐性要求明显超越了处在青少年时期考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先看“踮”,《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解释为“抬起脚后跟用脚尖站着”,并列举一例,“他人矮,得踮着脚才能看见”。通过单个字的解释,“踮起脚尖”这一概念就值得商榷。既然踮即为脚尖站着,又何来“踮起脚尖”之理?如此动宾结构,岂不重复、哕嗦?这与我们平常一再向学生讲解的诸如“把他的头打得鼻青脸肿”“被人贻笑大方”有何区别?难怪教育部前新闻发言人王旭明面对这一题目感叹“想了半天,不知该如何下笔”,以至于“要重新学习语文”。(《全国高考作文题“让学生有话说”》,2009年6月8日《都市快报》)
  其实,命题人员想表达的就是“踮起脚”。如果考生直白地表述“脚尖一直站着”,是远远不够的。应当考虑到,一个人不能就这么孤立地站着,他要有所见,有所思,有所悟,有踮的勇气更要有踮起的实力。这是一个努力向上的人生动作,人生的幸福与体验往往就在我们“踮”起的一刹那。对于一般考生来说,难度可想而知了。细加分析,我们发现题目勾勒出一个富于弹性和张力的喻义性动态意象。从立意的角度看,文题以“踮起”为标志性词语和思维核心,围绕个体的人的“提升”“发展”这一中心,蕴含了“励志”“认知”和“践行”三个层面的寓意。写作时,还要有所取舍’,哪些看到了,哪些看到了不能写入文章,哪些看到了必须要重点突出,都要拿捏到位。可引发思想、文化、学习、实践等方面的多极联想和思考,从不:同角度提炼中心,真可谓意象鲜活,含义丰富,耐人寻味。主观上,可谈谈“不满现状,争取更高”、“努力进取,追求卓越”、“提升自我,直达理想”;客观上,可引申为“升高而致远”、“更高才能更阔”、“挖掘潜力得发展”、“目标要有可行性”。
  有动机,有实力,有境界,有感悟,有取舍,环环相扣,层层推进,一环缺失:步步难行,如此缜密的思维,让处在青少年时期抽象思维水平还很有限的考生们,最终落实在、‘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中,只有一个字来形容——难!材料作文,不能以思维考察为难学生,这个老问题洋就有定论的。
  2008年山东卷话题作文“春来草自青”犯了同样的错误。
  
  二、高考命题力避华而不实、哗众取宠。应有利于学生朴实文风的养成
  
  现在许多省份都对某些考生虚无缥缈、华而不实的文字“深恶痛绝”,规定只要是此类文章,一律在三等或三等以下打分,发展等级不得分,即最高不超过122分。
  哗众取宠的文章,表面看来文学味十足,可是文章背后反映的是考生们在玩弄一些毫无情感的文字游戏。江苏省作文阅卷大组组长何永康教授在2008年“打捞”出一篇面向现实的清新之作,还特意写下了题为“一篇质朴之作与一种作文导向”的按语,希望阅卷者和中学语文教师能包容并鼓励这份“质朴”。这些都给我们以深刻启示。
  可是我们想过没有,考生的这种华而不实的“文学气象”与高考作文题目本身是否有很大关系呢?
  2009年北京卷命题作文是张韶涵流行歌曲的改编——《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这是个不折不扣的热衷追赶潮流、哗众取宠的文题。也许有人会问,《隐形的翅膀》是多长时间创作出来的呢?令人难以置信,“词作者王雅君表示,这首歌其实并不是什么惊世之作,当初创作这首歌时只用了5分钟。”(《如果我是考生,就写出道经历》,2009年6月10日《重庆商报》)歌词粗制滥造,属于不太规范的汉语语言,与我们曾经传唱的“我被青春撞了一下腰”一样,总体感觉让人摸不着头脑,令人费解。同为歌词,浙江卷《绿叶对根的情意》实为经典之作,它典雅、大方、厚重,有内涵,有深度,耐人寻味,明显更胜一筹。
  河南大学教授王立群在《北京高考命题值得商榷》一文中质问“隐形的翅膀”。2009年6月8日《京华日报》也以《蒋方舟:北京高考作文题目过于飘,有性别歧视》为题,谈到了流行歌曲作为高考作文 题的不合时宜。教育部前新闻发言人王旭明也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如同坠五里云雾之中,写什么都觉得对。”是的,高考被称作“国考”,哪能这么跟风,失去了自己的定性呢?
  高考作文的命题应当是所有考生都熟悉的,考生看到题目之后才不会感觉摸不到头脑。太陌生或者是太生僻的话,就会脱离一部分考生的实际。考生压力本来就很大,很难有太多的时间关注当前一时流行的东西,所以涉猎的东西也就相对较少。个人感觉这是一首小女生唱的流行歌曲,对于那些有宏大叙事观的男生来讲,说自己有一双小翅膀,很有些别扭。文题太飘渺,考生就会把文章写得更飘,文中就传达不出自己的价值观和判断力。题目本身看不出什么内涵,命题者大概想通过流行歌曲体现贴合潮流的气象,但是这只是一种形式上的潮流,不是内涵上的潮流。如果我们少命制这种“仰望星空”漫步云端,空有华丽仪表的题目,多命制一些“俯视人间”考虑到大多数学生感受的题目;如果命题人员从源头上杜绝这种既“隐形”又“翅膀”虚无缥缈般的文字,就会对高中教学多一些实质性的引导。
  我们的写作,应当是对灵魂的拷问,对人性的逼视。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唤醒良心的自审与灵魂的觉醒,使人性得以回归。朴实、自然、真情是高考作文的重要内容,华而不实、哗众取宠、一味跟风,影响的将是一代学生的文风。
  
  三、高考作文须体现出一定的时代精神、人文关怀,但命题不可一味道德说教,文以载道应以含蓄为美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写作”部分谈到: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爱好自主写作;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地积累素材,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
  是的,写作毕竟是一种非常个人化的行为,与每个人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紧密相关。新课程标准提倡个性化,命题人员就应尽可能解除一些不必要的束缚,还学生以写作的主体地位。我们都很清楚,高考作文对考生创造性的要求一刻也没有停止。当然,这里所说的创造性并非指文学创作,而是指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情感、自己的思维方式。对考生来说,写作本质就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
  既然新课改强调学生有个性、创造性地表达,那么,高考作文题也应向这个方向努力,避免“两条平行线,没有交集”的情况出现。
  2009年海南、宁夏卷由两则材料构成,主要探讨诚信善良的主题,这是一个明显带有道德说教的文题。尽管题目中有“自拟题目、自选角度”,可是相信同学们谁也不敢与自己的前途命运开玩笑,不敢说诚信的哪怕半点不好,都会异口同声地说诚实守信好。尽管材料讲得天花乱坠,其实命题人员早已经把主题提前设定好了。既然主题已经设定,又怎么谈得上让学生“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相信即使再有个性的考生,也会在命题人员的“紧箍咒”前败下阵来。我们不能在看到考生作文的时候,就急忙定下“整篇文章充斥了假话、空话、套话,没有真情实感”的评语,应当想到,原来学生“干瘪的口号,空洞的说教”背后,还有我们自身的功劳啊!
  可能有人会说,高考作文题需要体现出一定的时代精神、人文关怀,这是高考作为人文性的一种根本表现。可是,我们想过没有,教化并不等同于道德说教,而应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应当是含而不露,不难品味。2002年全国卷I“心灵的选择”,2007年辽宁卷“我能”,2008年四川卷“坚强”,均可列入道德说教的范畴。
  高考作文题,请避免危机时刻、生死抉择等大而无当毫无实质性内容的题目,避免考生对“范跑跑”与“郭跳跳”之间表明态度,避免在道德层面逼着学生说假话、空话、言不由衷的话。
  高考作文命题之要义就在于自由度与统一性的矛盾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一道成功的高考作文题,应该对作文能力和人文素养有很好的区分度,有较强的选拔和育人功能。要能让考生写出自己的个性体验和见解,反映出学生的思辨能力,直至反映出学生的智慧。
其他文献
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敏锐的具有想象性质的直觉整体感受,是对语言文字的悟性,是和形象思维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受阅读个体的意识思想、生活经验所制约的一种对语言文字感悟的能力。语感能力是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一种语言能力。因而,语感能力培养就是对学生把握语言文字的一种能力培养。  然而,英语语感能力培养面临着诸多问题,尤其是未能形成具有较强针对性、实践性和时效性的语感培养操作系统。因此,如何进行语
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笔者对新增的“过程与方法”目标体会深刻,因为这一教学目标的引入引发了课堂教学行为的突变成为可能。如何贯彻新课标的理念,处理好课堂“突发事件”,从预设走向生成,已成为新课程进一步推进的契机,注重“过程与方法”的探究式教学必将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流。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的新知构建,其实质是新旧知识经验的沟通过程。由于学生的知识经验千差万别,当二者矛盾的时候
SOLO分类理论[1]是一种以等级描述为基本特征的质性评价理论.提出者比格斯和科利斯认为,个人的总体认知结构是一个纯理论的概念,无法直接测量,称为“设定的认知结构(HCS)”.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时,关键不在于发展阶段或设定的认知结构,而在于他回答具体问题时表现出来的思维结构,即“可观察到的学习结果结构(SOLO)”. 比格斯根据学生回答出的不同复杂程序的学科具体问题,将循环出现的反应层次具体分成前结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出生在安徽歙县一个农民家庭,父亲给他取名叫“文睿”。“睿”是聪明、智慧的意思,父亲希望他做一个知识渊博的人。  在南京金陵大学文学系读书期间,陶行知深入学习了明代王阳明的“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的知行学说,即先有知识,才有实践,故改名为陶知行。  1915年,他借钱去美国留学,在哥伦比亚大学跟随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研究教育。回国后,他开始从事教育工作,并将杜威的教育学说运
一、问题的提出  徐州师范大学鲍继平教授曾对当代国内学校教育尤其是中小学英语教育进行了调查并总结出几多几少:1. 学的多习的少;2. 读的多知的少;3. 背的多用的少;4. 抄写的多创造的少;5. 以体力相拼事倍功半的多,智能化讲究效率学习的少;6. 在社会,聘名师、请家教加班延点、休息日坚持开学习小灶的多,开开心心有玩有学、学玩有机结合的少;7. 家庭中,对孩子在班里的考试成绩和名次一再求好求高
一、活动背景    目前我区中学历史教师队伍的特点之一就是年轻化。在这支队伍中,35周岁以下的历史教师占68%,教龄在5年以下的占31%。因此,如何促进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如何引领青年教师进一步提升历史课堂教学魅力?如何激发青年教师参与新课程课堂教学研究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这都成为课改背景下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也是我们提升教学质量的根本所在。为此,从优化课堂教学入手,开展系列教研活动,
高中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教学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作为历史教师,首先应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和开展教学,努力使历史课教学既有趣味又有深度,让学生乐学,会学,学有所得;有兴趣,有动机,激发兴趣;有情趣,有感觉多重体验;有理趣,有思考,感悟深切;有妙趣,有拓展,提升能力。本文以必修Ⅲ“百家争鸣”为例,谈谈笔者的一些看法,以求教于同仁。    一、追根溯源,存疑导入——激发兴趣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
星期天早晨,风和日丽,是放风筝的好天气。我约飞兰去公园的大草坪上放风筝。  当我们来到草坪上时,天空中已经飞满风筝:有活泼可爱的小金鱼,有勇猛高飛的老鹰,有长着无数只脚的蜈蚣……我赶紧拿出心爱的燕子风筝,飞兰则过来帮忙。见飞兰一手拿着线轴,一手扯着线,向前飞奔,我连忙高举着风筝,跟着飞兰跑。耳旁的风呼呼地叫着,我幻想着风筝已经飞上天空,大家正朝我欢呼……想到兴奋之处,我情不自禁地向大家挥手致谢。这
傻瓜出生沒多久,就被医生确诊患有先天性痴呆,父母便给他取名为“傻瓜”。傻瓜总是着一身褴褛破旧的衣服,咧开嘴傻笑,说话口齿不清,还时不时地流鼻涕。因此,同村的孩子都不愿意跟他玩。傻瓜的父亲很早就去世了,只剩下他、年幼的妹妹和母亲三个人相依为命。  傻瓜很勤快,经常跟母亲一起到山上采摘野菜,然后拿到集市上去卖。傻瓜对妹妹很好,每逢母亲说家里要添新衣服,或有什么好吃的东西,他都会摸摸自己的后脑勺,咧开嘴
一、 对教学资源和教学案一体化资料的理解  教学资源是为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的素材等各种可资利用的条件,通常包括教材、案例、影视、图片、课件等,也包括教师资源、教具、基础设施等,广义也应该涉及教育政策等内容。教学资源是可以运用于教育、教学的物质条件、自然条件、社会条件以及媒体条件,是教学材料与信息的来源。在教学资源构成的大环境下,学生的学习需求在教师的指导下,可以主动地利用资源来满足。我们应该认识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