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教师要对低年级小学生进行学习能力、认知水平、抽象思维的全面培养,要使用趣味性的教学策略,组织形式多样的训练活动,诱导学生主动投身于知识的海洋,掌握更多的解题技巧,养成良好的探究习惯。以此为基础,焕发课堂新的活力,充分满足学生需求,这样,既能去除他们的抵触情绪,也能打消他们的成长顾虑,让数学教学取得事半功倍之效,让新课程改革创新步伐得以持续加快,真正达到一举数得的目的。低年级小学生喜欢参与有趣的学习活动,教师发挥指导作用,带领他们探索未知,不失为拉近师生距离,优化教学效果的好方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趣味性教学;策略方法;研究;思考
引言:
低年级小学生的个体差异非常明显,教师制定教学方案,组织教学活动时,有必要考虑一下学生实际的知识水平、能力基础、兴趣爱好,然后采用趣味性教学策略,融合趣味性教学理念,让学生在积极思考相关问题的同时圆满完成学习任务,如此一来,学生将会在全能型人才发展路上越来越远,越走越顺利。传统的教学模式单一固化,课堂的教学氛围十分枯燥,难以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增强学生的主体优势。针对这一问题的解决,教师需要重新确立教学目标,不断整合课程资源,认清趣味性教学的重要性,巧用策略赢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一、情境教学激发兴趣
低年级小学生年龄偏小,注意力无法长时间的集中在一起,遇到困难、复杂问题时常表现的十分茫然,一旦脱离教师引导,就会出现探究积极性不高、学习热情偏低、思维不够活跃等情况。鉴于此,数学教师必须使用趣味性的教学策略,通过情境的创设引入一些新鲜元素,快速转变学生的被动状态,指引他们发展自我、突破自我、挑战自我[1]。比如,在教学“减法运算的意义”知识点时,教师可用故事导入法,按照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流程,吸引学生注意力,增强学生好奇心。如先讲述一段:从前有个老头儿在山上养了一群猴子,每天给每只猴子分些桃子作为食物。再在黑板上画出7个桃子,提问学生:这是一天下来每只猴子能分到的桃子,说说看是多少个?”学生对着黑板数了数,回答:“7个。”老师又问:“每只猴子早上分到3个桃子,那么到晚上它们能分到多少个桃子呢?”学生在心里算了一下,回答:“4个桃子。”教师继续讲述故事:“猴子们虽然每天都能得到桃子,可久而久之,它们就嫌食物少,开始闹脾气了,老头儿也不慌张,说从今以后,就早上四个桃子,晚上三个桃子吧。猴子们立即开心得上蹿下跳,老头儿却得意地笑了。”讲到这,教师可适当的进行总结性提问:“为什么老头儿最后会得意的笑呢,猴子们真的得到更多的食物了吗?”学生们立即思考起来,结果得出后不禁被猴子们迟钝的脑瓜子逗乐了,课堂顿时热闹起来,回答:“分给猴子的依然是每天七个桃子,只是早晚的分法不同而已。”在这种既新颖又活跃的课堂氛围下,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充分带动起来,好奇心得到满足,同时也对减法运算的意义有了實际的了解,数学教学的目的得到实现。
二、动手操作增强教学
低年级小学生最为活泼好动,因此合理利用这个特征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引导他们探究学习,也是提高数学趣味性教学成功率的好策略。教师必须创造条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使抽象的数学变得更加具体,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真实性、趣味性,提高思维能力,达到有效学习[2]。比如,在“认识物体”和“认识图形”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从家中拿出一些形状特征明显的物品到课堂中,诸如牙膏盒、保温杯、乒乓球和三角板等,在课堂上让学生将这些物品进行对比,在视觉感官上区分不同物品。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七巧板帮助学生进一步抽象出各个物品的形状特征,让学生发现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一般性。之后还可以让学生利用七巧板拼出各种图案,比如大树、人等。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创造能力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实践活动思维创新
数学是一门抽象学科,知识带有很强的逻辑性,在学生思维的启发上具有其他学科难以取代的优势,数学老师要认识到这一优势,在教学的过程中既要给学生传授相关的知识,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本质,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小学低段年级中,数的认识和简单的算法是数学学习的主要内容。数学老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认识数字,还要融入趣味性元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开展数学实践活动是一种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方式,还能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老师要对此加以重视,并积极利用这一教学模式开展数学课堂教学。比如,在学习“表内除法”这节内容的时候,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觉非常吃力,因为除法是一个抽象的概念,相对于加法和减法要复杂得多。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可以让小学生在课下准备一些火柴棒,并且让学生将火材棒以10个为单位捆成一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给学生展示任意一个除式,比如“36÷3”,学生首先要拿出3捆火柴棒,还要拿6根单独的火柴棒。接着,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先将这3捆火柴棒分成3份,然后将剩下的6根火柴棒分成3份。这样,每一份就变成了“一捆火柴棒+2根火材棒”,即12根。这个实践活动让学生快速解开了“36÷3”这个数学题。
四、趣味教学结合实际
教师在授课时,应牢牢抓住小学生的生活特点,从小学生生活中寻找教学素材。数学知识对然具有严密的逻辑性,也相对其他学科更为抽象,但却是能够紧密联系生活的,可以说,生活中的数学随处可见[3]。教师们可以利用小学生敏锐的观察力与天马行空的想象能力,用趣味性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主观察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增强小学生们学习数学的信心。比如,在学习“简单的测量”时,学生们需要了解到“毫米”、“厘米”、“分米”、“米”的概念,教师可以让学生们自己用尺子来量量看自己的课本、铅笔盒、书桌的长度,由于尺子上已经画有刻度,学生们在识读上也比较方便。通过实际的测量,学生们会对这些数学概念的单位长度有一个初步的印象,例如一毫米是很小很小的距离,一厘米时食指的宽度,一分米是手指尖到手腕的长度,一米是某位同学的身高等等。通过这种大概程度的了解,能够有助于学生理解这些概念之间的大小比较。且在平时生活中,教师们也可以布置学生自主测量家中一些生活用品的长度,像是电脑、电视、碗盘等,学生们在自主测量的过程中能够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并将数学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
结语
总之,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而言,塑造性格、培养能力、启发思维都很重要,教师从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教师必须要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以实现学生的人生价值为最终目标,认真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不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这样就可以使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充满趣味与活力。
参考文献:
[1]李湘亮.小学数学趣味性教学浅谈[J].学周刊,2014(09)15-16.
[2]吕厚力.浅析小学低年级数学趣味性教学[J].小学科学(教师论坛),2016(10)25-25.
[3]刘春水.增强小学数学趣味性的研究[J].新课程(下),2016(12)301-302.
关键词:小学数学;趣味性教学;策略方法;研究;思考
引言:
低年级小学生的个体差异非常明显,教师制定教学方案,组织教学活动时,有必要考虑一下学生实际的知识水平、能力基础、兴趣爱好,然后采用趣味性教学策略,融合趣味性教学理念,让学生在积极思考相关问题的同时圆满完成学习任务,如此一来,学生将会在全能型人才发展路上越来越远,越走越顺利。传统的教学模式单一固化,课堂的教学氛围十分枯燥,难以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增强学生的主体优势。针对这一问题的解决,教师需要重新确立教学目标,不断整合课程资源,认清趣味性教学的重要性,巧用策略赢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一、情境教学激发兴趣
低年级小学生年龄偏小,注意力无法长时间的集中在一起,遇到困难、复杂问题时常表现的十分茫然,一旦脱离教师引导,就会出现探究积极性不高、学习热情偏低、思维不够活跃等情况。鉴于此,数学教师必须使用趣味性的教学策略,通过情境的创设引入一些新鲜元素,快速转变学生的被动状态,指引他们发展自我、突破自我、挑战自我[1]。比如,在教学“减法运算的意义”知识点时,教师可用故事导入法,按照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流程,吸引学生注意力,增强学生好奇心。如先讲述一段:从前有个老头儿在山上养了一群猴子,每天给每只猴子分些桃子作为食物。再在黑板上画出7个桃子,提问学生:这是一天下来每只猴子能分到的桃子,说说看是多少个?”学生对着黑板数了数,回答:“7个。”老师又问:“每只猴子早上分到3个桃子,那么到晚上它们能分到多少个桃子呢?”学生在心里算了一下,回答:“4个桃子。”教师继续讲述故事:“猴子们虽然每天都能得到桃子,可久而久之,它们就嫌食物少,开始闹脾气了,老头儿也不慌张,说从今以后,就早上四个桃子,晚上三个桃子吧。猴子们立即开心得上蹿下跳,老头儿却得意地笑了。”讲到这,教师可适当的进行总结性提问:“为什么老头儿最后会得意的笑呢,猴子们真的得到更多的食物了吗?”学生们立即思考起来,结果得出后不禁被猴子们迟钝的脑瓜子逗乐了,课堂顿时热闹起来,回答:“分给猴子的依然是每天七个桃子,只是早晚的分法不同而已。”在这种既新颖又活跃的课堂氛围下,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充分带动起来,好奇心得到满足,同时也对减法运算的意义有了實际的了解,数学教学的目的得到实现。
二、动手操作增强教学
低年级小学生最为活泼好动,因此合理利用这个特征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引导他们探究学习,也是提高数学趣味性教学成功率的好策略。教师必须创造条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使抽象的数学变得更加具体,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真实性、趣味性,提高思维能力,达到有效学习[2]。比如,在“认识物体”和“认识图形”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从家中拿出一些形状特征明显的物品到课堂中,诸如牙膏盒、保温杯、乒乓球和三角板等,在课堂上让学生将这些物品进行对比,在视觉感官上区分不同物品。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七巧板帮助学生进一步抽象出各个物品的形状特征,让学生发现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一般性。之后还可以让学生利用七巧板拼出各种图案,比如大树、人等。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创造能力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实践活动思维创新
数学是一门抽象学科,知识带有很强的逻辑性,在学生思维的启发上具有其他学科难以取代的优势,数学老师要认识到这一优势,在教学的过程中既要给学生传授相关的知识,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本质,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小学低段年级中,数的认识和简单的算法是数学学习的主要内容。数学老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认识数字,还要融入趣味性元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开展数学实践活动是一种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方式,还能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老师要对此加以重视,并积极利用这一教学模式开展数学课堂教学。比如,在学习“表内除法”这节内容的时候,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觉非常吃力,因为除法是一个抽象的概念,相对于加法和减法要复杂得多。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可以让小学生在课下准备一些火柴棒,并且让学生将火材棒以10个为单位捆成一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给学生展示任意一个除式,比如“36÷3”,学生首先要拿出3捆火柴棒,还要拿6根单独的火柴棒。接着,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先将这3捆火柴棒分成3份,然后将剩下的6根火柴棒分成3份。这样,每一份就变成了“一捆火柴棒+2根火材棒”,即12根。这个实践活动让学生快速解开了“36÷3”这个数学题。
四、趣味教学结合实际
教师在授课时,应牢牢抓住小学生的生活特点,从小学生生活中寻找教学素材。数学知识对然具有严密的逻辑性,也相对其他学科更为抽象,但却是能够紧密联系生活的,可以说,生活中的数学随处可见[3]。教师们可以利用小学生敏锐的观察力与天马行空的想象能力,用趣味性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主观察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增强小学生们学习数学的信心。比如,在学习“简单的测量”时,学生们需要了解到“毫米”、“厘米”、“分米”、“米”的概念,教师可以让学生们自己用尺子来量量看自己的课本、铅笔盒、书桌的长度,由于尺子上已经画有刻度,学生们在识读上也比较方便。通过实际的测量,学生们会对这些数学概念的单位长度有一个初步的印象,例如一毫米是很小很小的距离,一厘米时食指的宽度,一分米是手指尖到手腕的长度,一米是某位同学的身高等等。通过这种大概程度的了解,能够有助于学生理解这些概念之间的大小比较。且在平时生活中,教师们也可以布置学生自主测量家中一些生活用品的长度,像是电脑、电视、碗盘等,学生们在自主测量的过程中能够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并将数学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
结语
总之,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而言,塑造性格、培养能力、启发思维都很重要,教师从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教师必须要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以实现学生的人生价值为最终目标,认真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不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这样就可以使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充满趣味与活力。
参考文献:
[1]李湘亮.小学数学趣味性教学浅谈[J].学周刊,2014(09)15-16.
[2]吕厚力.浅析小学低年级数学趣味性教学[J].小学科学(教师论坛),2016(10)25-25.
[3]刘春水.增强小学数学趣味性的研究[J].新课程(下),2016(12)30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