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巧妙,所以有效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f4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生的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一堂好课往往也起源于一个好问题,而一个好的问题又能带动一堂好课。所以,语文课堂上问题的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语文课堂问题设计的巧妙,不仅能“传道、受业、解惑”,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一、巧妙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皮亚杰曾经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对于学生来讲,只有他感兴趣的东西,才会使其产生学习的欲望和动力,而富有价值的问题设计,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例如我在教学《岳阳楼记》时,通过知识竞赛导入:“我们中国地大物博,亭台楼阁林林总总,有谁知道中国的‘四大名楼’?”一问既出,学生很兴奋,兴趣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前后左右,七嘴八舌,思维异常活跃。“鹳鹊楼”、“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不甘落后。在意犹未尽中,我又抛出第二问:“谁还能举些有关写这四大名楼的诗句?”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学生的思维再次被激活。一学生道出“岳阳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我因势利导:“ 你知道这句名句出自哪位名家的哪篇名作吗?”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很好,今天我们就要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来感受范仲淹的这一伟大的政治抱负。”学生的劲头更足了,兴致勃勃地赶紧打开书仔细读了起来。如此水到渠成,确实“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样学生不仅愿意学习,乐于学习, 而且学生的思维火花不断的得到迸发与跳跃。
  如果把学生的大脑比作一泓平静的池水,那么巧妙的问题设计就像投入池水中的一粒石子,可以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启迪学生的心扉,开拓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的思维始终处于最佳状态,这也是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条重要途径。
  二、巧妙设计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中设计的问题,不仅要考虑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要注意设计的问题不能过于简单直白,否则是不利于学生通过自己的主动积极思维去全面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的。譬如我在教学《老王》这篇课文时,就犯过这样的毛病。我曾设计过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来思考:“老王的善良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作者一家的善良又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这个问题一提出来,文章的主题就已经和盘托出,学生的思维难度几乎归零。
  后来,我再教这一课的时候,一改原来的问题设计,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课上,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大家读了课文,一定了解到老王的一些基本情况。下面哪位学生能给大家讲讲老王的基本情况?”话音未落,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一些学生已经争先恐后地举起了小手,还有的学生索性站起来就先讲为快,其他学生也不甘落后,你一言我一语。我抓住时机又问:“虽然老王生活这样苦,但是他在给作者一家拉车的过程中又是怎样做的呢?”学生很快找到了相关信息,整个过程显得水到渠成,一气呵成。
  三、巧妙设计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学问题是教学目标的转换,是教学目标的具体表述。巧妙的问题设计应该是“提领而顿,百毛皆顺”,主导文本研读、对话的大方向,提纲挈领引导学生纵览全局,感悟全篇,做到一“问”立骨。最大限度地调动尽可能多的学生来参与思考讨论探究,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学习《伤仲永》一文,通读课文后,问:本文标题中哪个字是全篇文眼?(伤)?这一字饱含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呢?(惋惜)作者为什么会抒发出这样的心情?解决了这三个问题,自然就深刻地理解故事内容及造成人物悲剧的根源所在,在惋惜同时留给后人提示警醒。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静静等待,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投入到文本的阅读中去。这样的问题设计多了,学生的学习效果自然得到提高!
其他文献
从事初中语文教学也有十五、六个年头了,教师备课往往会经历三个阶段:一是苦于无材料,二是占领了很多材料,三是对材料进行提炼,留下最有用的材料。年轻的教师,往往在第一阶段苦恼,没有经验,没有存货,无米下锅。但是,很快就会进入第三阶段:信息和材料太多太多,如何取舍整合梳理?这个苦恼其实远远大于第一阶段的苦恼,因为这涉及到教学内容的确定问题。  有时教师自认为很精彩的内容,用之,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不用,也
期刊
无论是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角度,还是从高考应试的角度,作文都应该是语文教学中的半壁江山。但高中语文复习重基础轻作文几成普遍现象。真正把高中作文教学落到实处,笔者认为,必须把握好以下三个要素:  一、提高认识,激发兴趣  作文在高考语文乃至整个高考中的突出位置,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随着作文在语文试卷中日渐加大的比重,决定了作文的得失直接关系着高考语文的成败。可以说,没有成功的作文,就没有成功的语
期刊
一、培养学生“会读”的习惯  1、诵读。诵读就是有声的读书。古代人把上学叫做“读书”,可以看出传统的语文教育思想对“读”的重视程度。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早读和课堂的时间诵读一定篇目的文章,可以从教材上选的那些优秀的作品,特别是要求背诵的文章,除此之外还要找一些文情并茂的文章,拿来反复的诵读,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2、精读。从形式上看,与诵读相比,精读是一种无声的读,即默读;从
期刊
高中语文大纲要求高中生能够阅读浅易文言文,了解文言文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及特殊文言句式或用法。但对于普通的高中学生而言,学习现代文尚且有一些难度,更何况学习文言文?简直是一头雾水,摸不着门道。其实学习文言文,大可不必十分挠头,在课堂内抓好基础的前提下,教师再指导学生掌握文言文规律,抓住文言文答题技巧,学生在文言文阅读考查中,应该最有可能拿满分,  一、要养成诵读文言文的习惯  这里说的读,并非默读
期刊
班主任管理工作是一门艺术而不是技术,它没什么固定的模式。做好班主任工作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班主任首先要爱学生  有人可能要问:当好班主任首先要做好什么工作呢?当好班主任首先是要爱学生,用爱唤醒爱,用爱催生爱,爱的奉献方能出现爱的奇迹。担任班主任工作,年轻教师不妨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弟妹,年纪大的不妨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子女,班主任工作就较容易做好。也许有教师要说,有时也是这样做的,甚至比学生的父母
期刊
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的“留守学生”越来越多,这种事实上的“单亲家庭”或“隔代教育”现象,往往在心理上对“留守学生”产生一定的不适感,严重的则会导致他们的心理畸形发展。这对“留守学生”的教育和健康成长,对社会的可持续、和谐发展,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根据相关的调查和心理学知识,“留守学生”存在的心理现状主要有:(1)性格缺陷,行为偏差。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
期刊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可见,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尤其重要。那么,如何克服在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现象,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呢?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期刊
新课程改革实施这些年来,有很多值得推崇的新颖政策和措施让学生和教师受益匪浅。下面根据本人的教学经验,从以下几点浅谈对初中语文教学的反思,与大家共勉。  一、钻研教材、了解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  凡事都有个立根之本,对于学校教学来讲,教材是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依据,那么如何合理的运用教材,让学生喜欢教材、喜欢学习,是首先值得考虑的问题。只有有了对教材较为正确、清晰的了解后,在教学的过程中才能扬长避短
期刊
新课标对高中阶段阅读教学的内容和要求是:1.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默读注重效率,阅读具有一定的速度(一般现代文的阅读每分钟不少于600字)。2.发展独立阅读能力,能阅读实用类、文学类、理论类等多种文本,能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或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法,对阅读材料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3.能整体把握阅读材料的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作者的
期刊
长期以来,一直困扰语文教学的就是语文教学效率不高。具体表现在:(1)在升学考试中多数考生考不出好成绩;(2)学生进入高一级学校以后,也普遍反映语文水平偏低;(3)学生进入社会后,适应不了现代生活的交际需要。语文教学中,忽视课文的整体性和文学性的教法,归纳起来,大概有三种误区:  一、肢解课文  有的教师在教学中,把一篇篇文质优美的课文肢解成单独的段落、句子、词语。更有甚者,撇开课文的整体艺术不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