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秋拍:调整深化 酝酿变局

来源 :中国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nwei19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在藏家普遍惜售、拍品资源匮乏情况下,市场继续不可避免地走在深化调整的大路上。虽然关于市场继续回调的话题早已不新鲜,但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在回调的大趋势下,2014年的艺术品市场仍有不少值得关注的变化。
  调整继续深化
  各家拍卖公司的成交额无疑最直观地反映了市场的继续下探。在内地素有艺术品市场风向标之称的中国嘉德2014年秋拍17亿元的总成交额相比春拍22.5亿元减少了5亿元,相较2013年同期的23.97亿元,下滑幅度更大;北京保利2014年秋拍虽然诞生了2014年内地惟一一件过亿元的拍品—乾隆御笔《白塔山记》,但24.76亿元的总成交额相较春季的27.67亿元仍然有所减少,相较2013年同期则下滑了14%;北京匡时、北京荣宝、上海朵云轩等拍卖公司也都呈现出秋不如春的景象。
  “即使有亿元成交,也无法改变市场继续调整的趋势。”北京荣宝拍卖公司总经理刘尚勇这番话得到了业内诸多人士的认同。一方面,藏家普遍惜售导致拍品资源匮乏,而在2010年至2011年市场高峰期时拍出的高价艺术品,如今即便以当时买入时的价格出售,拍卖公司也不敢贸然接手。明星拍品寥寥无几,市场因此也缺乏拉动力。另一方面整体经济形势面临着必然下行的趋势,再加上政治局势的变化,都使得投资者和投机者逐渐退出了市场,而拍场上剩下的大多是真正的艺术品收藏者和行家,对拍品的挑剔程度和对价格的熟知程度都让他们出手更加理性和谨慎。“市场不缺钱,也不缺信心,但买家留着手中的钱都卯足劲儿地找真正稀缺的、性价比高的硬通货,一般的行货已经很难让买家埋单。”有业内人士这样总结。
  刘尚勇预测本轮调整还将维持三到五年,他认为,2015年春拍市场或许也不会有大的起色,但经过一轮调整后,市场会变得更好。
  补涨与洗牌
  为纪念黄宾虹诞辰150周年,北京匡时秋拍特别推出了黄宾虹作品专场, 50余件虹叟精品最终成交额达1.17亿元。其中,《江山卧游图》以4830万元成交,为艺术家个人拍卖记录价格第三高作品,也成为2014年秋内地近现代书画部分成交价最高的作品。“黄宾虹是一位被市场低估的大师,虽然其作品价格在几年前就已经有迈过了千万元大关,但与张大千、齐白石却不可同日而语。”北京匡时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谢晓东认为,黄宾虹作品在2014年屡屡创出佳绩,呈现出补涨的势头。
  “补涨的不仅仅只有黄宾虹,也不仅仅只在近现代书画领域。”据资深市场人士朱先生观察,从2014年秋拍拍场来看,古代书法可谓完美“逆袭”。此外,在瓷杂板块,相较于明清官窑瓷器的上涨乏力,在创出记录的永乐唐卡引领下佛教艺术品也屡有佳绩诞生。“这些补涨的板块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整体市场价格在过去一直不高,还处于‘成长期’”,朱先生说道。
  除了板块补涨外,市场的局部洗牌也值得关注。如北京保利在2014年秋首度推出的中国新绘画夜场表现不俗,40余件年轻艺术家的作品全数成交,斩获了1400余万元的成交额。而在同期举槌的北京匡时秋拍现当代艺术专场上,诞生了多位年轻艺术家的个人作品拍卖记录。可以说,年轻艺术家的异军突起为长期疲软状态下现当代艺术板块注入了新的活力。
  与年轻艺术家走红相对的是,曾在拍场上叱咤风云的以当代艺术F4张晓刚、方力钧、岳敏君、王广义为代表的一批艺术家作品却呈现出逐渐淡出的趋势。
  “在过去10年里,50后、60后艺术家的代表作价格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一般藏家已经很难接手,而年轻艺术家的作品起到了补位的作用,且颇具升值潜力。同时,50后、60后艺术家的代表作大多已经进入美术馆或私人藏家的收藏体系,短期内很难再现市场。再加上买家群体越发多元化和年轻化,品位也更加国际化。”艺术经纪人李曦认为,从2014年秋拍的市场表现可以明显看出在新藏家的带领下,年轻艺术家开始逐渐上位,当代艺术市场开始了洗牌的过程。
  特色与拓展
  在2014年秋拍的拍场上,私人收藏专场、品牌专场及一些特别推出的专场仍然是藏家关注的重点和热点。而拍卖公司也意识到特色小专场是市场在调整和危机中的一个突破口,都在组织特色专场方面重点发力,积极举办座谈会、筹办论坛和相关的艺术活动,并且得到了市场的认可。
  除了特色专场外,拍卖公司也没有停止积极拓展新领域的步伐。在2014年年中,保利珠宝尚品沙龙高调开张,以珠宝、腕表等为代表的奢侈品在西方一直有着成熟的市场,但在国内尚处于起步阶段。保利打造珠宝艺术尚品沙龙不仅显示出对国内珠宝、腕表市场的看好,也是保利维系客户和发掘新藏家的需要。而在秋拍中,保利珠宝腕表拍卖推出了多件重量级拍品并斩获了佳绩。除了保利外,北京匡时也在2014年秋首推珠宝首饰拍卖专场,试图进一步开拓国内的奢侈品市场。而上海佳士得则将目光瞄准了当代设计艺术,西泠印社拍卖把盆景艺术推上了拍场。
  有意思的是,2014年还有不少拍卖公司将拍卖版图拓展到了更多的城市。先是荣宝斋在济南敲响了槌音,随后保利拍卖和北京华辰相继涉足福建厦门,而保利在山东潍坊的拍卖也即将举槌,“挖出‘隐形’的买家,吸引更多的人介入艺术品收藏,并且让自己的品牌得到更多买家的认可是这些拍卖公司拓展拍卖版图的重要原因”,有拍卖公司从业人员认为,未来拍卖公司之间的竞争将是品牌和特色的竞争。
其他文献
在中国传统习俗“岁朝清供”中,花是必不可少的元素。因为新春伊始,需要有一点儿色彩来作为衬托,而且花有芬芳,有不懈的生命力,加之国人尊崇“生之喜悦”,借助这些美好也能表达出人们对未来一年的憧憬与期盼。  抱着想要对“岁朝清供”以及中国传统插花艺术进行更多了解的心态,2014年12月末的一个午后,我们走进了位于北京市西城区的一家艺术工作室。素怀清韵轩主人吴永刚虽然年轻,却对中国传统插花艺术非常挚爱与痴
期刊
从开始着手做这个策划,笔者就一直在思考,插花对我们当代人的生活来讲究竟意味着什么?  为了解答这个问题,笔者阅读了7本有关插花的书,尤其是黄永川先生的《中国插花史研究》,受益匪浅的同时又再一次感到惶恐。近几年来,笔者每做一次策划都会产生惶恐的感觉,深怕自己才疏学浅而贻笑方家,此次尤甚。笔者这个连一束花都未曾插过的人能把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插花文化讲清楚吗?  于是,为了做好策划,从小就跟“心灵手巧”
期刊
当今世界范围内的插花可以大体分为东、西方两大风格,西方插花以欧美为代表,东方插花最具代表性的则是中国插花和日本花道。与中国插花相比,在世界上日本花道的名声更大。不过,日本花道源于中国隋唐时期的佛前供花,中国插花与日本插花本是同源,两者之间既有共通之处,又各有特点。  为了探寻其中的奥妙,本刊记者近期采访到中国插花花艺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插花大师万宏先生,以及北京插花协会理事、研习和传授日本花道最古老
期刊
“岁朝”在中国古代指农历正月初一,也叫元日,现在我们称之为春节。《尚书大传》对之释曰: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故称“三朝”,指的也正是农历正月初一。为庆祝新年的这一段时间,中国历代有很多习俗,其中,宫廷贵族、风流雅士将插花供奉于堂上,以表示对天、对祖的敬意,配上灵芝、如意、柿子等,以招祥祈福,这样的插花称为“岁朝供花”或“岁朝插花”。  在一岁之始,人们为了除旧布新,装点新年新景,往往在家中插上几
期刊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急剧变革的王朝,魏晋300余年间,更迭的王朝共有30余个,每个政权的经济政策也不尽相同,在形式上就表现为不同货币种类的发行与流通。而在这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为北周王朝发行的“布泉”、“五行大布”和“永通万国”三种货币,合称“北周三泉”,在钱币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北周是北朝的最后一个朝代,由西魏权臣宇文泰之子宇文觉建立,定都长安,最后为隋文帝杨坚所取代,并据此统一了
期刊
人才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古代科举考试选官制度有利于朝廷选拔人才,任用德才兼备的人则国兴,任人唯亲、姑息养奸则国衰。在我国近代史的鸦片战争时期,有许多仁人志士,如林则徐、黄爵滋、关天培、邓廷桢等,皆出身进士。  山西寿阳的祁隽藻,字淳甫,嘉庆十九年(1814年)进士,三代帝师;晋城高平的祁贡,字竹轩,20岁时嘉庆元年(1798年)进士。两人被世称为“山西二祁”。二祁道光年间同朝,一个是军机重臣,权倾天
期刊
它被誉为“百年语文第一书”,它不仅是中国有学校以来的第一部教科书,更是曾红极一时的小型百科全书。胡适、竺可桢、茅盾等,都以此书作为童年的启蒙教材。它教人爱自然、爱万物、爱同类,中西兼容,今古合一,可谓引导学生进入文明世界的向导。它就是《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    我藏有一套《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读本,共四卷八册。书高27厘米,宽18.5厘米,四眼丝线装订,绵纸印刷。封面左上角贴着印有“澄衷蒙学堂
期刊
从久远历史中走来的桃花坞木刻年画,一路风尘,一路辉煌,送走一个个旧岁,迎来一个个新春。它寄托着吴地百姓祈福的夙愿,演绎着苏州民俗百态的变迁。当宁静的手艺时代已渐渐成为记忆,迎面而来的是喧杂的现代生活。其实我们失去的不仅仅是手艺,还有千百年来传统文化的积存。我们留恋的也不仅仅是像桃花坞年画一样的手艺,而是做手艺时那一片宁静而祥和的心境。      在苏州众多的传统民间工艺里,桃花坞木刻年画是一个值得
期刊
“当西方剧院的舞台布景从写实风格转而追求现代意义的意象空间、抽象空间、心理空间、幻觉空间时,中国戏曲舞台始终存在着‘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的写意特色。” —周华斌《古戏楼研究》  中国传统戏曲艺术在西方戏剧艺术之外的另一条平行线里自成一派,不需要特定的地点、不需要特定的舞美,因地制宜的特征一直延续至今。这里的“古戏楼”,还有很多其他名称,比如古戏台、古戏场、古戏园等,它只是一个借代词。中
期刊
在我珍藏的老照片中,有一张44年前,即1971年1月14日,我上山下乡当知青期间参加陕西省宝鸡县广播站“土记者学习班”时的合影留念照片。  当时,那期学习班只有来自基层公社的三人参加,除了我来自山区龟川公社张家崖大队外,还有一名是来自汘河公社的社企员工陈志亮,另一名是来自蜀仓公社的电话员朱培君。学习班结束前,我们三人相约在当时的宝鸡县革委会所在地虢镇的县照相馆拍下了这张留念照片。  说起“土记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