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节“失败”而又“成功”的综合性学习课

来源 :七彩语文·中学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ning2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去年五月,笔者借班上课,给八年级的学生上了一节“以和为贵”的综合性学习课。笔者提前布置了适当的预习作业:收集关于“和”的词语、成语、名言警句、故事,前三者要了解意思;理解文中关于“和”的名句(共八处);将学生分组,选出主持人、教练、记录员和发言人。布置这些课前作业的初衷,是希望学生能够在课前对“和”的相关概念、话题有一定的了解,便于课上根据分组展开有效的讨论活动,形成小组的研究成果。
  笔者计划实施以下六个活动。
  1.时事分析会——说说你的发现:从学生感兴趣的时事入手,让学生体会缺失的“和”,为下面的活动蓄势。
  2.故事交流会——谈谈“和”的作用:锻炼学生搜集故事、口头表达的能力,引导他们体会“和”的作用。
  3.班级讨论会——动动你的脑子:开展“和”的班级活动,让学生有话可讲,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
  4.文化吸收会——了解“和”的含义:在前面三个活动的基础上,组织学生研讨难点问题——“和”的含义。
  5.总结反思会——谈谈你的收获:以上的活动基于学情而发问,引发学生思考统编教材的不寻常之处,从而学会探究、质疑、总结、提炼等学习方法。
  6.写下你的感悟:引导学生思考这次的作文除了可以写记叙文,是不是也可以写议论文,为后面议论文写作做铺垫。
  课前,通过询问,笔者了解到该班学生之前从未开设过综合性学习的课程,对综合性学习知之甚少。所以,让学生了解综合性学习,鼓励他们自主开展学习活动就成了首要目标。另外,通过观察,笔者还发现学生们重视小组合作,有固定的小组和负责的小组长,这就为班级讨论会的开展提供了可能。
  如何安排相关的教学活动呢?
  上课了,现场有八组,每组六套桌椅,而学生有十二个小组,如何尽快将八组的位置调节成十二组,并合理安排大家就座成了师生上课的第一个问题。
  这不就是一个很好的综合性学习问题吗?所以,笔者设计了第一个教学活动:请同学们合理安排座位。
  笔者请学生们站成一圈,察看现场桌椅的位置,思考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将八组变成十二组。学生刚开始有些不知所措,但在各组组长的带领下开始交流、动手。他们在讨论了挪动桌椅、改变行列等方法后,几分钟就确定了一种布局方法——将每组多出的两张桌凳就近组合为一组学生的座位。
  接着笔者请学生继续思考:在组别不更改,小组成员不变的情况下,如何合理安排十二个小组的组员就座?这题的难点在于“合理”,考察学生的审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们思索了一会儿就有了答案:小组内身高相对较矮、视力较差的学生坐在位置靠前的组里,身高较高、视力好的同学坐在位置靠后的组。这样,尽可能地照顾到每一位同学的布局方法就在学生的合作中实现了。
  等到学生们全部落座,安静下来,笔者告诉他们,刚才的热身活动就属于综合性学习,请大家结合活动谈谈自己了解的综合性学习。学生们由原先的无所适从逐渐转变,对综合性学习产生了较浓的兴趣。
  于是,笔者引导学生趁热打铁,将已有的综合性学习经验迁移到本节课“和”的学习实践中,开展了第二个教学活动:以探索“和”的理念、功用为主题,自主研读文本提出问题,开展讨论与合作,制订学习计划和策略,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成果。
  虽然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综合性学习的认识,但面对这样复杂的综合性任务,还是有点力不从心。于是,笔者给学生们一些提示作为支架,引导他们开展自主学习,内容如下:“以和为贵”共有几个板块的学习任务?每一板块具体又有哪些学习内容?
  笔者继续点拨学生:刚才合理安排位置的过程,老师看到了“和”在你们当中的力量。老师相信你们能将刚刚的经验迁移到现在的学习任务中,小组合作解决这些问题。学生在笔者的鼓励下开始了文本研读,很快,他们在小组内开始了分析和讨论。课堂的气氛更加热烈,大家都找到了学习的状态。
  几分钟后,各小组推选小组长汇报成果,由两名书写漂亮的学生在黑板上做记录。学生们将整个学习任务分解为四个部分:
  1.探“和”之义——了解“和”的含义;
  2.寻“和”之用——探讨“和”的功用;
  3.班级讨论会——探索“和而不同”理念;
  4.总结收获——以作文形式谈谈收获。
  问题已经明确,那么该采取怎样的策略、方式来解决呢?笔者适时提出新的问题:最好安排什么顺序来学习这些内容?如何学习这些内容?(提示:自己能解决的,需要合作探讨的,需要活动研究的)
  这时,学生们出现了分歧:一部分学生认为,应当先从概念入手,即按照课本的顺序讨论“和”的含义、功用,然后探索“和而不同”的理念;另一部分学生则发现,直接从古人的思想以及“和”的字典定义入手,距离自身生活太远,没有切身体会,很难理解,也无法形成自己的认识,建议从“六尺巷”的具體故事入手,讨论“和”的功用,形成一定的感性认识后再讨论“和”的含义会有更深刻的体会。
  经过短暂的讨论,学生们发现第二种观点更有可行性,所以制订了如下的活动方案:
  1.“六尺巷”故事评论——讨论“和”的作用;
  2.班级讨论会——制订班级议事规则;
  3.探索文本——了解“和”的含义;
  4.总结反思——谈谈你的收获。
  果然,通过讨论“六尺巷”的故事,学生理解到“和”可以减少冲突,改善人际关系,甚至还有提高工作效率的作用。由此,学生讨论学习、生活中面对观点交锋时应采用什么态度就有了一个认识基础,从而为讨论会做好了铺垫。
  笔者适时提出:同学们在一开始上课时安排座位的活动中,很好地实践了“和”的理念,现在请大家结合读“六尺巷”故事得出的结论,探讨“和”的理念在安排座位的活动中体现在哪些方面,有什么作用,并将好的经验整理出来,作为“班级议事规则”。   学生们很兴奋,每个人都有自己参与活动的认识,大家踊跃发言,积极讨论,得出了一些共同的认识:
  “每个人都在为集体着想,这是大家能够合作的基础。”
  “要尊重每个人的意见,不能固执己见。”
  “合作中也有小矛盾,但是要学会宽容别人,严于律己。”
  “观点可以不一样,但是都应该放在一起讨论,可以有自己的保留意见。”
  ……
  至此,學生们不仅制订了“班级议事规则”,甚至在之后探讨“和”之义的活动中,发现了自己的一些认识与古人的观点不谋而合,非常激动,学习劲头也更足。之后,师生一起总结了对“和”的意义的理解,从“和”的概念到“和而不同”“协和万邦”的思想再到“和谐”文化,得出了不少认识。
  下课铃声响起的时候,学生对“以和为贵”这个话题已经形成了自己的认识,于是笔者留下了课后作业:你对“和”有怎样的认识?请写一篇文章论证你的观点。公开课就这样有曲折但顺利、成功地完成了。
  反思这节课的教学,笔者获得了一些启示:要充分了解课程的教学目的及学生特点,将两者有机结合,实事求是地开展教学。综合性学习旨在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即面对现实生活,有自主提出问题的意识,掌握一些解决问题的技巧,有策划、组织相关活动的能力,并能够在活动中合作,协调人际、资源等,最终能拿出一定的成果。本节课中,笔者通过“排座位”的活动,让对综合性活动知之甚少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迅速地体会、参与甚至自行解决实际问题,令学生大致理解了综合性学习,并将这种经验迁移到课堂后半程的学习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课堂上突发问题很多,因此教学活动不应拘泥于固定的形式和计划,要勇于面对突发状况,积极借助现场机会,随机应变,将看起来不利的因素巧加运用,改变教学内容与策略,课堂马上就会活起来。本课中,笔者利用“排座位”这个活动指导学生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将本来无法开展的课堂迅速打开局面。而在“研读文本”这个环节,学生自主探究形成的学习任务以及通过讨论得出这些任务以什么样的方式和顺序开展的方案,促成了教学活动的顺利推进,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走进学生,了解学生,相信学生,坚持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才能制订出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达到教学目标。本课中,笔者在课前观察中发现了该班学生“重视小组合作,有固定的小组和负责的小组长”这一条件,为后面敢于继续开展“安排座位” “班级讨论会”奠定了基础。所以教师要敢于放手,让学生自主讨论、学习,方能取得不错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丹阳市教师发展中心)
其他文献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美好愿景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工作中勤勉认真,平時善学好问,勤于动脑,这些都有助于教师尽快走进孩子的心灵,也有助于自己的教学与时俱进。不过,优化课堂教学基本功,确保教育教学质量稳步发展,还要不断发掘并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教学风格,使所教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另外,教师应有探索的勇气,努力向科研型教师发展,丰富知识,增强底蕴,提高素质。  “常记溪亭日暮,
期刊
整本书阅读一直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早在1923年叶圣陶等人负责起草的《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就规定了古典小说、诗词及散文的阅读书目,并且明确了阅读的数量及类型。此后,整本书阅读经过教育研究者的理论探索与教学实践,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进入新时期,《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首次以“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任务群的形式规定了学习目标及内容,要求学生在指定范围内阅读一本长篇小说或
期刊
《核舟记》是明朝文学家魏学洢创作的一篇说明文。文章细致描摹了一件微雕工艺品——“核舟”,反映了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卓越成就,表达了作者对雕刻者王叔远精湛技艺的赞美。作者在具体介绍“核舟”的时候,运用了一些方位名词,如“左”“右”,以表示人或事物之间的位置关系。总计下来,《核舟记》全文共出现12个“左”字与13个“右”字。  按照汉语表达习惯,我们一般说“左右”而不说“右左”,如文中“左右各四,共八扇
期刊
统编教材阅读课文每单元大约四篇,分“教读”和“自读”两类。“自读”课文每单元一般是一篇,少数是两篇。这里笔者将每单元有两篇自读课文的给个称谓,分别叫“第一篇自读课文”和“第二篇自读课文”。第二篇自读课文和第一篇自读课文在编排上是有区别的,细微的差别显示出编者对阅读的不同要求。细数下来,初中六册教材共有十三个单元安排了两篇自读课文,笔者以《梦回繁华》为例,试着探索这类自读课文的教学范式,以充分发挥第
期刊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酝酿两年才完成的一封回信。学界多有考证,大致认定为太始四年(公元前93年)初,任安给时任中书令的司马迁写信,期待司马迁借助“为中书令,尊宠任职”(班固《汉书·司马迁传》)的机遇,“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之后,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发生巫蛊案,任安受牵连,论罪腰斩,又托人传语司马迁,提到之前“推贤进士”之寄托,冀望司马迁搭救自己。司马迁到征和三年(公元前90年)下半年,也就是任
期刊
每年高考过后,第一时间受到关注的就是作文题。为什么会这样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大家感觉作文很神秘。2020年高考之后,无论是报纸,还是网络,大家议论的还是作文。我们不妨掀起其“盖头”,看一看其有哪些特点,对2021年高考作文备考有哪些启示。  在主题内容方面,2020年的高考作文命题,一是反映时代特征,引导广大考生关注社会热点,与祖国同呼吸,与人类同命运。例如,全国卷Ⅱ、全国新高考卷Ⅰ都运用了抗击
期刊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有许多“综合性学习”模块,这些模块设置的目的在于增强学生的综合语文应用能力。利用好这些综合性学习模块,能有效培育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并实现语文教学水平的提高。具体而言,可采取如下策略来有效开展综合性学习模块的教学。  一、课前准备策略  首先,钻研教材。新课标强调“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灵活应用多种教学策略和现代教育技术……启迪学生智慧”。因此教师首先要
期刊
《儒林外史》是统编教材九年级下册“名著导读”的书目之一,书中占据重要地位的是儒生群体,出场人物近百位。作者吴敬梓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示了他们的仕途沉浮、人生境遇和精神风貌等。与《水浒传》等其他章回体小说不同的是,《儒林外史》没有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和主要情节,全书由众多故事连缀而成,人物熙熙而来,攘攘而去,这就使学生对整本书的逻辑架构、人物塑造、艺术手法、文化内蕴等方面很难深入理解。好在学生之前学习了
期刊
一、纪实作品整本书阅读教学目标  整本书的阅读教学一定是有计划、有策略、有目标的教育教学活动。书册的文本特质及学情是设置整本书阅读教学目标的基本依据,语文核心素养是设置整本书阅读教学目标的重要参考。据此,笔者将《红星照耀中国》的整本书阅读教学目标设置如下。  1.知识积累:积累纪实文学的相关文学常识,了解时代背景,感受红军将领和普通红军战士的优秀品质及其对革命的坚定信念,了解并学习红军战士的优秀革
期刊
从小学起,很多学生学习中接受现成观念过多,作文能力没有获得应有的发展,被“灌”多了,观察和思考的意识淡薄,笔下很难有新意。我注意到,即使学生作文中有一些个人的观察,也往往停留在照相式的记述上,缺乏深入思考,多一步也不肯走或是不敢走。  有一次看到学生作文某处一笔带过,我感到可惜,顺手在旁边批了一句“这里可以展开”。学生说:“我从来就不知道怎样‘展开’。”我想了一下,这个真是可以教、也该教一教的。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