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去年五月,笔者借班上课,给八年级的学生上了一节“以和为贵”的综合性学习课。笔者提前布置了适当的预习作业:收集关于“和”的词语、成语、名言警句、故事,前三者要了解意思;理解文中关于“和”的名句(共八处);将学生分组,选出主持人、教练、记录员和发言人。布置这些课前作业的初衷,是希望学生能够在课前对“和”的相关概念、话题有一定的了解,便于课上根据分组展开有效的讨论活动,形成小组的研究成果。
笔者计划实施以下六个活动。
1.时事分析会——说说你的发现:从学生感兴趣的时事入手,让学生体会缺失的“和”,为下面的活动蓄势。
2.故事交流会——谈谈“和”的作用:锻炼学生搜集故事、口头表达的能力,引导他们体会“和”的作用。
3.班级讨论会——动动你的脑子:开展“和”的班级活动,让学生有话可讲,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
4.文化吸收会——了解“和”的含义:在前面三个活动的基础上,组织学生研讨难点问题——“和”的含义。
5.总结反思会——谈谈你的收获:以上的活动基于学情而发问,引发学生思考统编教材的不寻常之处,从而学会探究、质疑、总结、提炼等学习方法。
6.写下你的感悟:引导学生思考这次的作文除了可以写记叙文,是不是也可以写议论文,为后面议论文写作做铺垫。
课前,通过询问,笔者了解到该班学生之前从未开设过综合性学习的课程,对综合性学习知之甚少。所以,让学生了解综合性学习,鼓励他们自主开展学习活动就成了首要目标。另外,通过观察,笔者还发现学生们重视小组合作,有固定的小组和负责的小组长,这就为班级讨论会的开展提供了可能。
如何安排相关的教学活动呢?
上课了,现场有八组,每组六套桌椅,而学生有十二个小组,如何尽快将八组的位置调节成十二组,并合理安排大家就座成了师生上课的第一个问题。
这不就是一个很好的综合性学习问题吗?所以,笔者设计了第一个教学活动:请同学们合理安排座位。
笔者请学生们站成一圈,察看现场桌椅的位置,思考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将八组变成十二组。学生刚开始有些不知所措,但在各组组长的带领下开始交流、动手。他们在讨论了挪动桌椅、改变行列等方法后,几分钟就确定了一种布局方法——将每组多出的两张桌凳就近组合为一组学生的座位。
接着笔者请学生继续思考:在组别不更改,小组成员不变的情况下,如何合理安排十二个小组的组员就座?这题的难点在于“合理”,考察学生的审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们思索了一会儿就有了答案:小组内身高相对较矮、视力较差的学生坐在位置靠前的组里,身高较高、视力好的同学坐在位置靠后的组。这样,尽可能地照顾到每一位同学的布局方法就在学生的合作中实现了。
等到学生们全部落座,安静下来,笔者告诉他们,刚才的热身活动就属于综合性学习,请大家结合活动谈谈自己了解的综合性学习。学生们由原先的无所适从逐渐转变,对综合性学习产生了较浓的兴趣。
于是,笔者引导学生趁热打铁,将已有的综合性学习经验迁移到本节课“和”的学习实践中,开展了第二个教学活动:以探索“和”的理念、功用为主题,自主研读文本提出问题,开展讨论与合作,制订学习计划和策略,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成果。
虽然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综合性学习的认识,但面对这样复杂的综合性任务,还是有点力不从心。于是,笔者给学生们一些提示作为支架,引导他们开展自主学习,内容如下:“以和为贵”共有几个板块的学习任务?每一板块具体又有哪些学习内容?
笔者继续点拨学生:刚才合理安排位置的过程,老师看到了“和”在你们当中的力量。老师相信你们能将刚刚的经验迁移到现在的学习任务中,小组合作解决这些问题。学生在笔者的鼓励下开始了文本研读,很快,他们在小组内开始了分析和讨论。课堂的气氛更加热烈,大家都找到了学习的状态。
几分钟后,各小组推选小组长汇报成果,由两名书写漂亮的学生在黑板上做记录。学生们将整个学习任务分解为四个部分:
1.探“和”之义——了解“和”的含义;
2.寻“和”之用——探讨“和”的功用;
3.班级讨论会——探索“和而不同”理念;
4.总结收获——以作文形式谈谈收获。
问题已经明确,那么该采取怎样的策略、方式来解决呢?笔者适时提出新的问题:最好安排什么顺序来学习这些内容?如何学习这些内容?(提示:自己能解决的,需要合作探讨的,需要活动研究的)
这时,学生们出现了分歧:一部分学生认为,应当先从概念入手,即按照课本的顺序讨论“和”的含义、功用,然后探索“和而不同”的理念;另一部分学生则发现,直接从古人的思想以及“和”的字典定义入手,距离自身生活太远,没有切身体会,很难理解,也无法形成自己的认识,建议从“六尺巷”的具體故事入手,讨论“和”的功用,形成一定的感性认识后再讨论“和”的含义会有更深刻的体会。
经过短暂的讨论,学生们发现第二种观点更有可行性,所以制订了如下的活动方案:
1.“六尺巷”故事评论——讨论“和”的作用;
2.班级讨论会——制订班级议事规则;
3.探索文本——了解“和”的含义;
4.总结反思——谈谈你的收获。
果然,通过讨论“六尺巷”的故事,学生理解到“和”可以减少冲突,改善人际关系,甚至还有提高工作效率的作用。由此,学生讨论学习、生活中面对观点交锋时应采用什么态度就有了一个认识基础,从而为讨论会做好了铺垫。
笔者适时提出:同学们在一开始上课时安排座位的活动中,很好地实践了“和”的理念,现在请大家结合读“六尺巷”故事得出的结论,探讨“和”的理念在安排座位的活动中体现在哪些方面,有什么作用,并将好的经验整理出来,作为“班级议事规则”。 学生们很兴奋,每个人都有自己参与活动的认识,大家踊跃发言,积极讨论,得出了一些共同的认识:
“每个人都在为集体着想,这是大家能够合作的基础。”
“要尊重每个人的意见,不能固执己见。”
“合作中也有小矛盾,但是要学会宽容别人,严于律己。”
“观点可以不一样,但是都应该放在一起讨论,可以有自己的保留意见。”
……
至此,學生们不仅制订了“班级议事规则”,甚至在之后探讨“和”之义的活动中,发现了自己的一些认识与古人的观点不谋而合,非常激动,学习劲头也更足。之后,师生一起总结了对“和”的意义的理解,从“和”的概念到“和而不同”“协和万邦”的思想再到“和谐”文化,得出了不少认识。
下课铃声响起的时候,学生对“以和为贵”这个话题已经形成了自己的认识,于是笔者留下了课后作业:你对“和”有怎样的认识?请写一篇文章论证你的观点。公开课就这样有曲折但顺利、成功地完成了。
反思这节课的教学,笔者获得了一些启示:要充分了解课程的教学目的及学生特点,将两者有机结合,实事求是地开展教学。综合性学习旨在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即面对现实生活,有自主提出问题的意识,掌握一些解决问题的技巧,有策划、组织相关活动的能力,并能够在活动中合作,协调人际、资源等,最终能拿出一定的成果。本节课中,笔者通过“排座位”的活动,让对综合性活动知之甚少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迅速地体会、参与甚至自行解决实际问题,令学生大致理解了综合性学习,并将这种经验迁移到课堂后半程的学习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课堂上突发问题很多,因此教学活动不应拘泥于固定的形式和计划,要勇于面对突发状况,积极借助现场机会,随机应变,将看起来不利的因素巧加运用,改变教学内容与策略,课堂马上就会活起来。本课中,笔者利用“排座位”这个活动指导学生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将本来无法开展的课堂迅速打开局面。而在“研读文本”这个环节,学生自主探究形成的学习任务以及通过讨论得出这些任务以什么样的方式和顺序开展的方案,促成了教学活动的顺利推进,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走进学生,了解学生,相信学生,坚持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才能制订出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达到教学目标。本课中,笔者在课前观察中发现了该班学生“重视小组合作,有固定的小组和负责的小组长”这一条件,为后面敢于继续开展“安排座位” “班级讨论会”奠定了基础。所以教师要敢于放手,让学生自主讨论、学习,方能取得不错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丹阳市教师发展中心)
笔者计划实施以下六个活动。
1.时事分析会——说说你的发现:从学生感兴趣的时事入手,让学生体会缺失的“和”,为下面的活动蓄势。
2.故事交流会——谈谈“和”的作用:锻炼学生搜集故事、口头表达的能力,引导他们体会“和”的作用。
3.班级讨论会——动动你的脑子:开展“和”的班级活动,让学生有话可讲,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
4.文化吸收会——了解“和”的含义:在前面三个活动的基础上,组织学生研讨难点问题——“和”的含义。
5.总结反思会——谈谈你的收获:以上的活动基于学情而发问,引发学生思考统编教材的不寻常之处,从而学会探究、质疑、总结、提炼等学习方法。
6.写下你的感悟:引导学生思考这次的作文除了可以写记叙文,是不是也可以写议论文,为后面议论文写作做铺垫。
课前,通过询问,笔者了解到该班学生之前从未开设过综合性学习的课程,对综合性学习知之甚少。所以,让学生了解综合性学习,鼓励他们自主开展学习活动就成了首要目标。另外,通过观察,笔者还发现学生们重视小组合作,有固定的小组和负责的小组长,这就为班级讨论会的开展提供了可能。
如何安排相关的教学活动呢?
上课了,现场有八组,每组六套桌椅,而学生有十二个小组,如何尽快将八组的位置调节成十二组,并合理安排大家就座成了师生上课的第一个问题。
这不就是一个很好的综合性学习问题吗?所以,笔者设计了第一个教学活动:请同学们合理安排座位。
笔者请学生们站成一圈,察看现场桌椅的位置,思考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将八组变成十二组。学生刚开始有些不知所措,但在各组组长的带领下开始交流、动手。他们在讨论了挪动桌椅、改变行列等方法后,几分钟就确定了一种布局方法——将每组多出的两张桌凳就近组合为一组学生的座位。
接着笔者请学生继续思考:在组别不更改,小组成员不变的情况下,如何合理安排十二个小组的组员就座?这题的难点在于“合理”,考察学生的审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们思索了一会儿就有了答案:小组内身高相对较矮、视力较差的学生坐在位置靠前的组里,身高较高、视力好的同学坐在位置靠后的组。这样,尽可能地照顾到每一位同学的布局方法就在学生的合作中实现了。
等到学生们全部落座,安静下来,笔者告诉他们,刚才的热身活动就属于综合性学习,请大家结合活动谈谈自己了解的综合性学习。学生们由原先的无所适从逐渐转变,对综合性学习产生了较浓的兴趣。
于是,笔者引导学生趁热打铁,将已有的综合性学习经验迁移到本节课“和”的学习实践中,开展了第二个教学活动:以探索“和”的理念、功用为主题,自主研读文本提出问题,开展讨论与合作,制订学习计划和策略,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成果。
虽然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综合性学习的认识,但面对这样复杂的综合性任务,还是有点力不从心。于是,笔者给学生们一些提示作为支架,引导他们开展自主学习,内容如下:“以和为贵”共有几个板块的学习任务?每一板块具体又有哪些学习内容?
笔者继续点拨学生:刚才合理安排位置的过程,老师看到了“和”在你们当中的力量。老师相信你们能将刚刚的经验迁移到现在的学习任务中,小组合作解决这些问题。学生在笔者的鼓励下开始了文本研读,很快,他们在小组内开始了分析和讨论。课堂的气氛更加热烈,大家都找到了学习的状态。
几分钟后,各小组推选小组长汇报成果,由两名书写漂亮的学生在黑板上做记录。学生们将整个学习任务分解为四个部分:
1.探“和”之义——了解“和”的含义;
2.寻“和”之用——探讨“和”的功用;
3.班级讨论会——探索“和而不同”理念;
4.总结收获——以作文形式谈谈收获。
问题已经明确,那么该采取怎样的策略、方式来解决呢?笔者适时提出新的问题:最好安排什么顺序来学习这些内容?如何学习这些内容?(提示:自己能解决的,需要合作探讨的,需要活动研究的)
这时,学生们出现了分歧:一部分学生认为,应当先从概念入手,即按照课本的顺序讨论“和”的含义、功用,然后探索“和而不同”的理念;另一部分学生则发现,直接从古人的思想以及“和”的字典定义入手,距离自身生活太远,没有切身体会,很难理解,也无法形成自己的认识,建议从“六尺巷”的具體故事入手,讨论“和”的功用,形成一定的感性认识后再讨论“和”的含义会有更深刻的体会。
经过短暂的讨论,学生们发现第二种观点更有可行性,所以制订了如下的活动方案:
1.“六尺巷”故事评论——讨论“和”的作用;
2.班级讨论会——制订班级议事规则;
3.探索文本——了解“和”的含义;
4.总结反思——谈谈你的收获。
果然,通过讨论“六尺巷”的故事,学生理解到“和”可以减少冲突,改善人际关系,甚至还有提高工作效率的作用。由此,学生讨论学习、生活中面对观点交锋时应采用什么态度就有了一个认识基础,从而为讨论会做好了铺垫。
笔者适时提出:同学们在一开始上课时安排座位的活动中,很好地实践了“和”的理念,现在请大家结合读“六尺巷”故事得出的结论,探讨“和”的理念在安排座位的活动中体现在哪些方面,有什么作用,并将好的经验整理出来,作为“班级议事规则”。 学生们很兴奋,每个人都有自己参与活动的认识,大家踊跃发言,积极讨论,得出了一些共同的认识:
“每个人都在为集体着想,这是大家能够合作的基础。”
“要尊重每个人的意见,不能固执己见。”
“合作中也有小矛盾,但是要学会宽容别人,严于律己。”
“观点可以不一样,但是都应该放在一起讨论,可以有自己的保留意见。”
……
至此,學生们不仅制订了“班级议事规则”,甚至在之后探讨“和”之义的活动中,发现了自己的一些认识与古人的观点不谋而合,非常激动,学习劲头也更足。之后,师生一起总结了对“和”的意义的理解,从“和”的概念到“和而不同”“协和万邦”的思想再到“和谐”文化,得出了不少认识。
下课铃声响起的时候,学生对“以和为贵”这个话题已经形成了自己的认识,于是笔者留下了课后作业:你对“和”有怎样的认识?请写一篇文章论证你的观点。公开课就这样有曲折但顺利、成功地完成了。
反思这节课的教学,笔者获得了一些启示:要充分了解课程的教学目的及学生特点,将两者有机结合,实事求是地开展教学。综合性学习旨在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即面对现实生活,有自主提出问题的意识,掌握一些解决问题的技巧,有策划、组织相关活动的能力,并能够在活动中合作,协调人际、资源等,最终能拿出一定的成果。本节课中,笔者通过“排座位”的活动,让对综合性活动知之甚少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迅速地体会、参与甚至自行解决实际问题,令学生大致理解了综合性学习,并将这种经验迁移到课堂后半程的学习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课堂上突发问题很多,因此教学活动不应拘泥于固定的形式和计划,要勇于面对突发状况,积极借助现场机会,随机应变,将看起来不利的因素巧加运用,改变教学内容与策略,课堂马上就会活起来。本课中,笔者利用“排座位”这个活动指导学生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将本来无法开展的课堂迅速打开局面。而在“研读文本”这个环节,学生自主探究形成的学习任务以及通过讨论得出这些任务以什么样的方式和顺序开展的方案,促成了教学活动的顺利推进,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走进学生,了解学生,相信学生,坚持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才能制订出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达到教学目标。本课中,笔者在课前观察中发现了该班学生“重视小组合作,有固定的小组和负责的小组长”这一条件,为后面敢于继续开展“安排座位” “班级讨论会”奠定了基础。所以教师要敢于放手,让学生自主讨论、学习,方能取得不错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丹阳市教师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