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范进入手,导读《儒林外史》

来源 :七彩语文·中学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儒林外史》是统编教材九年级下册“名著导读”的书目之一,书中占据重要地位的是儒生群体,出场人物近百位。作者吴敬梓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示了他们的仕途沉浮、人生境遇和精神风貌等。与《水浒传》等其他章回体小说不同的是,《儒林外史》没有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和主要情节,全书由众多故事连缀而成,人物熙熙而来,攘攘而去,这就使学生对整本书的逻辑架构、人物塑造、艺术手法、文化内蕴等方面很难深入理解。好在学生之前学习了《范进中举》,对范进这一人物有较深刻的认识。于是,笔者尝试以范进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展开对《儒林外史》整本书的阅读探究。
  一、与范进对比,解读《儒林外史》儒生众相
  《儒林外史》呈现的士人都是有血有肉、立体可触的,他们中有唯利是图的,有欺世盗名的,也有迂腐可笑的,可谓儒生百相。范进就是其中最广为人知的一位。结合《范进中举》,学生在对范进的解读中,已然明白范进一生醉于科举功名,一朝中举,喜极而疯,丑态毕露。基于对范进的深刻感知,在学生进行整本书的探究时,教师可以指导他们选取一些典型人物,与范进对比阅读。
  例如周进,周进可谓是范进的“伯乐”,范进乡试前说:“宗师说我火候已到,自古无场外的举人。”这里的“宗师”即是周进。两人有相似的经历与性格,可以类比阅读。又譬如杜少卿,淡泊功名,讲究“文行出处”,性格思想与范进大相径庭,也可以进行对比阅读。下面是两组学生的研读笔记。
  1.第一组研读笔记:范进与周进类比阅读
  相同点一:醉心功名,年老中举。周进是个六十多岁的老童生,不通世故,沦落到坐馆糊口,饱受秀才梅玖和举人王进的嘲弄和冷遇,只得跟跑生意的姐夫去记账。后中举人,中进士,做御史,做学道,一路升到国子监司业。范进的经历与之类似,年逾半百,半生潦倒,仍醉心科举,终一朝得中,得称范学道。
  相同点二:老实自卑,不失良善。周进中举前被梅玖和王进嘲弄冷遇而自卑自怜。暮年平步青云后,为了照顾范进这个五十四岁的老童生,他把范进的卷子反复看了三遍,可能有同病相怜之感,将范进取为秀才,这表明周进秉性忠厚,迂而不恶。而范进中举之前,同样被胡屠户嫌弃得一文不值,称之为“现世宝”,老实而懦弱。中举以后,范进对发妻依然尊重,人家送的一封一封细丝银子,他全部规规矩矩地交与浑家胡氏保管,可见他本质上也是老实之人;而被张静斋拉着一起去汤知县处“打秋风”时,张静斋建议严惩送牛肉的老师夫,范进并未附和,相比较而言,范进不失良善。
  相同点三:迂儒可悲,深受科举毒害。周进与范进在中举前物质上穷困潦倒,精神上屈辱麻木。周进悲极而泣,范进喜极而疯,他们都用八股这块“敲门砖”叩开了仕途的大门,一下摆脱了被人践踏侮辱的命运,跻身于显亲扬名的仕宦之列。两个扭曲灵魂的失态发狂,都让人读到了人性被功名利禄腐蚀的过程以及原因,看到了科举的弊端。这不是真正地选拔人才,而是蒙蔽、扭曲人的灵魂,令人呜呼悲哉。
  2.第二组研读笔记:范进与杜少卿对比阅读
  不同点一:家境不同,一贫一富。范进家境贫穷,第三回“周学道校士拔真才”中,胡屠戶责骂女儿嫁给范进后一年不曾吃过两三回猪油。范进乡试回家,因老母亲已经饿了两三天,只能抱个生蛋的母鸡去卖了换米。而杜少卿家境殷实,如第三十一回“天长县同访豪杰”写杜少卿家中三间敞榭、三间书房、三间密室、亭台、楼阁、花池。两人家境迥异,一个捉襟见肘,拮据贫困,一个万贯家私,随意挥霍,以致两人性格行为上大相迥异。
  不同点二:对功名追求不同,一痴一鄙。在范进眼里,科举是改变人生轨迹的唯一出路。他在发疯后反复说的一句“噫!好了!我中了!”这个“好”,囊括了生活中的一切—— 一旦高中,地位高了,生活富了,权贵拉拢,名利双收——故功名是他毕生之所求。而杜少卿极其淡泊功名,杜府曾是“一门三鼎甲,四代六尚书”。皇帝征辟,对其他人来说求之不得,杜少卿避之唯恐不及。李大老爷举荐他入京为官时,他拿手帕包了头,装病拒绝,宁愿留在家,与娘子春天秋天出去看花吃酒。可见杜少卿对功名有着清醒的认识,并且藐视不屑。
  不同点三:性格不同,一伪一真。范进较为圆滑世故,张乡绅拜会范进时,范进道:“晚生久仰老先生,只是无缘,不曾拜会……晚生侥幸,实在有愧。却幸得出老先生门下。”一个之前与自己地位天壤之别且毫无瓜葛的乡绅,范进能马上熟络、讨好起来,貌似君子之风,实则虚伪圆滑。而杜少卿待人接物是真性情,乐善好施,却丝毫不愿攀附达官新贵。臧三爷要同他一起去拜会王知县时,杜少卿直接说:“他果然仰慕我,他为甚么不先来拜我,倒叫我拜他?……王家这一宗灰堆里的进士,他拜我做老师我还不要,我会他怎的?”杜少卿的语言坦直率真,实乃真性情之人。
  范进和杜少卿身上还有许多迥异之处。譬如尽孝方面:范母去世,范进的伤心程度只是“夫妻两个守着哭泣”。待他去拜会汤知县时,还穿着吉服,并在燕窝碗里捡了一个大虾圆子送进嘴里,令汤知县咂舌。而杜少卿对管家娄老爷子早晚亲自服侍,后娄太爷去世了,杜少卿悲痛欲绝,多日泪流不止。杜慎卿曾评杜少卿:“我这兄弟有个毛病:但凡说是见过他家老太爷的,就是一条狗也是敬重的。”在世态炎凉的社会,这发自肺腑的敬老重孝的言行令人感动。
  当然,其他小组还将范进和坚持操守的庄尚志对比,与堕落沦丧的匡超人对比。在对比阅读中,学生了解到作者在每一个儒生身上所寄托的情感和想要揭露的社会本质。
  二、以范进为例,赏析《儒林外史》白描手法
  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塑造人物时,较多采用白描手法,文字简练朴素,不加烘托与渲染,勾勒出人物的精神面貌,又用传神之笔加以点化。在阅读全书前,笔者与学生再次回顾了《范进中举》的一段经典文字,以此让学生明白作者笔墨的精练。
  “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   赏析:作者寥寥几笔,一“看”一“念”一“拍”一“跌”,将范进一时难以抑制的欣喜与癫狂的丑态描摹得惟妙惟肖。范进大半辈子挣扎在困窘不堪中,屡试不中,落魄潦倒,受尽辱骂,历经数次绝望,所以向往功名富贵到了痴狂的地步。一朝中举,夙愿陡然实现,难以置信,意识的反差中似乎也只能一句“好了!我中了!”贴合心境,疯癫在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作者没有大篇幅描写范进的心理活动,也没有铺陈叙说,用笔极简,却具有强大的震撼力,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通过对范进发疯片段的赏析,学生基本懂得了何为白描手法,以及它在小说中运用的妙趣,然后笔者又给出了两个人物——严监生与严贡生,让学生在阅读中揣摩白描手法,下面是学生的研读笔记。
  1.第三组研读笔记:严监生白描赏析
  “过了灯节后,就叫心口疼痛……不想春气渐深,肝木克了脾土,每日只吃两碗米汤,卧床不起。及到天气和暖,又勉强进些饮食,挣起来家前屋后走走。挨过长夏,立秋以后病又重了。睡在床上,想着田上要收早稻,打发了管庄的仆人下乡去,又不放心,心里只是急躁。那一日,早上吃过药,听着萧萧落叶打的窗子响,自觉得心里虚怯,长叹了一口气,把脸朝床里面睡下。”
  赏析:短短几行字,白描勾勒,却将从春到秋漫长的季节更替蕴含其间,读者也似乎沿着吴敬梓的笔触走过了三季,看严监生的疾病一日重似一日,再不回头。“痛苦一刀砍下来,诗就短了。”一年的痛苦与衰朽,对亡妻的思念之苦,全在“春气渐深”“挨过长夏”“立秋以后”“萧萧落叶”中。文字的删繁就简之美,长短句的跌宕错落之致,正应了鲁迅一句:“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干净到极点亦为美。
  学生的赏析虽然不够鞭辟入里,但值得欣慰的是,他们确确实实是认真去读了,谈到严监生,不再总是提到他临终前灯盏里的两茎灯草,而是能抓住其他的画面了,这本身就是阅读探究的一种成功。只有放手让学生从赏析的角度对人物做整体阅读,众多儒生的形象才会立体可感。而作者吴敬梓简约的文字也是学生写作很好的教科书式的示范。
  2.第四组研读笔记:严贡生白描赏析
  “严贡生(对张静斋、范进)道:‘……实不相瞒,小弟只是一个为人率真,在乡里之间,从不晓得占人寸丝半粟的便宜。’……一个蓬头赤足的小厮走了进来,望着他道:‘……早上关的那口猪,那人来讨了,在家里吵哩。’”
  赏析:没有长篇巨幅的描写,严贡生一出场,正吹嘘得紧,作者吴敬梓墨笔轻扫,只用小厮简单一句话就给严贡生“盖棺定论”——言行不一、无赖欺诈。而作者自己却是“直书兴事,不加断语”。这一白描式的陈述,也为后文严贡生以“云片糕”敲诈掌舵并赖掉船钱以及侵占二房田产之事做了铺垫。
  第四组学生的选段是经典段落之一,赏析评点较为简单。严贡生是作者着力刻画的最恶劣的反面典型,却同“优贡”这个名目相关联,值得反复琢磨。纵观《儒林外史》整本书,作者以冷静细腻的笔锋、白描的手法,通过人物个性化的语言、举止勾画出众儒生之情态:写范进之疯,三言两语,不露声色;写严贡生之恶,没有辞藻修饰,没有烘托渲染,言简意赅地描写了事态的发展。自始至终无一贬词,却让读者在哑然失笑之后,反悟人物之可怜、可叹、可恨、可鄙,最终明白八股取士之恶。
  三、从范进入手,品鉴《儒林外史》讽刺艺术
  鲁迅评《儒林外史》“戚而能谐,婉而多讽”,即悲戚的故事却用幽默诙谐的语言来描述,读来温婉的词句中恰恰藏着无尽的讽刺,可谓“无一贬词,而情伪毕露”。而《儒林外史》的讽刺,主要是通过冷静的描写,让人物在一言一行中自我暴露来实现的。指导阅读时,笔者仍是从范进入手,先让学生感受吴敬梓独特的讽刺艺术。
  示例:第四回“打秋风乡绅遭横事”中,范进、张静斋、汤知县三人谈论如何惩处送了五十斤牛肉的老师夫时,张静斋提到洪武年间的刘老先生(刘基,字伯温),说他是洪武三年开科的进士,“天下有道”三句中的第五名。范进插口道:“想是第三名?”事实上,从明代科举来看,洪武三年只有乡试,会试则是自洪武四年始,更別谈后面又把宋代赵匡胤夜访赵普的事算在刘伯温身上。由此可以看出,范进、张静斋这两位举人老爷的谈论纯属信口胡说,孤陋寡闻却又装腔作势。乍一看,此段就是平实叙事,稍加琢磨,方能品出讽刺之味。
  到第七回“范学道视学报师恩”中,蘧景玉讲了一个笑话,里面有一句“学生在四川三年,到处细查,并不见苏轼来考,想是临场规避了”。老实的范进竟然不知道他讲的是笑话,只愁着眉道:“苏轼既文章不好,查不着也罢了,这荀玫是老师要提拔的人,查不着,不好意思的。”范进此时会试已毕,中了进士,考选御史,钦点山东学道,却连苏东坡都没听闻过,真应了那句颇具讽刺味的“当今天子重文章,足下何须讲汉唐”,让人不禁怀疑这以写八股文来取士的封建科举制度究竟是选拔了一些什么样的人才。
  而后,笔者结合《范进中举》一文中描写胡屠户对范进前倨后恭的章节,分析作者对比、夸张的讽刺艺术,让学生在理解透彻之后自行阅读,找出语段品鉴并做阅读笔记。
  1.第五组研读笔记:王玉辉——夸张中的冷峻讽刺
  选段:第四十八回“徽州府烈妇殉夫”中,王玉辉的女儿在丈夫病逝后想殉夫,公婆两个再三不肯,但是作为亲生父亲的王玉辉却道:“我这小女要殉节的真切,倒也由着他行罢。”并向女儿道:“我儿,你既如此,这是青史上留名的事,我难道反拦阻你?”等女儿果真绝食饿死,老母亲哭死了过去,王玉辉道:“你这老人家真正是个呆子!三女儿……他这死的好,只怕我将来不能像他这一个好题目死哩!”
  品鉴:这段话夸张地描绘了一个父亲让女儿殉夫来换取名节的故事,他在宋儒“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观念的熏陶下,已经丧失了一个为人父者最起码的舐犊之情,完全被扭曲了人性。文段对人物语言、行为的描述夸张而又生动,塑造了一个深受八股文毒害的迂腐书生形象,令人觉得可悲又可恨,也说明了科举制度不仅使人堕落,它还是封建礼教的帮凶,其本质就是“吃人”。
  2.第六组研读笔记:匡超人——对比中的绝妙讽刺
  选段:第十五回“思父母匡童生尽孝”中,出场的匡超人年少善良,勤奋上进,孝顺有心。父亲卧病在床,他白日杀猪、卖豆腐,将饭菜端到父亲床前,晚上拿个被单,睡在父亲脚跟头。晚上村里失火,他抢救父母。知县李本瑛见他勤学,感其嘉行,提携他中了秀才。但是到了第二十回“匡超人高兴长安道”时,给予他诸多帮助的潘自业入狱,匡超人对求他帮忙的景兰江和蒋刑房说:“潘三哥所做的这些事,便是我做地方官,我也是要访拿他的。”
  品鉴:潘自业确实是罪有应得,匡超人却并非大义灭亲,而是薄情寡义,令人齿寒。他之前跟着潘三,拿人钱财替人代考,潘三入狱后也未牵连他,匡超人却不念半点旧情。此外,他逼迫妻子回乡,导致其抑郁而死,他却吹嘘自己为读书人所供奉的“大儒”。匡超人原是一个淳朴的少年,考取教习后变得虚伪无情。鲜明的对比、无尽的嘲讽中,作者用冷峻的笔锋揭露了社会的恶浊势力简直是一个硕大的染缸。
  对于匡超人,笔者除了指导学生研读其人性转折的对比,还研读了他对待马二态度的变化。另外还有杜慎卿、梅玖等人,作者都是将讽刺的锋芒隐藏在含而不露的叙事中,只有将人物自身行为做对比,才能窥见一二。如研读杜慎卿,他一面标榜自己不近女色,一面却让人为他说媒,纳一个十七岁的标致小姑娘做妾,这言语与行为之间的对比,使人物的虚伪形象跃然纸上。研读梅玖,在周进连秀才也没有考上之时,梅玖恶意取笑他,让周进脸上羞得红一块白一块;周进飞黄腾达之后,梅玖在长生禄上磕头,冒充是周进的学生。这饱读诗书的梅玖,与嫌贫爱富的胡屠户本质上又有什么区别呢?封建科举造就的也只是他们一缕卑劣的灵魂而已。
  (作者单位:无锡市胡埭中学)
其他文献
高中作文的教与学既要成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强有力抓手,又要现实地服务于高考。两者有机融通,不可偏废,而能够兼顾两者的途径,就是“实际写作”。  一、题目生活里有,回归写作本质  关于作文命题,教育家吕叔湘先生说:“所谓题目出得不好,就是学生生活里头没有,他无话可说,写不出来。题目要出得学生生活里头有。”  纵观近几年江苏高考的作文命题,无一不体现着 “生活里头有”的思想,也处处渗透着叶圣陶先生“写
期刊
如何由《昆明的雨》的教学引起学生对汪曾祺的系列文章的阅读兴趣?如何以这一篇散文的品读带领学生读出汪文的真滋味?笔者在教学设计时深受李凤老师“无痕语文”教学主张的启发,质疑引疑,启思进思,于学生的情思迷惑处设问,引导他们渐进至文本深处。  一、题文对照生疑,感受独特韵味  文章题为“昆明的雨”,而直接写雨的文字只有一节,这是学生初读课文最易生发疑惑的地方。教学可以由此起步,既能抓住关键句予以前后勾连
期刊
师:早读课大家已经熟读了《诗经·卫风》中的《氓》,自学了课下注释。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解读这个故事,赏析故事中的女子。首先我来考考大家本诗的抒情主人公是谁,主要写了什么事,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生1:这首诗的主人公是一位女子,一位被丈夫抛弃的女子。本诗按照时间顺序写了这位女子恋爱、结婚到被弃的过程,表达了心中的悲愤伤感之情。  师:从何得知?  生1:课下注释。  师:非常好!预习很充分。课下注释
期刊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美好愿景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工作中勤勉认真,平時善学好问,勤于动脑,这些都有助于教师尽快走进孩子的心灵,也有助于自己的教学与时俱进。不过,优化课堂教学基本功,确保教育教学质量稳步发展,还要不断发掘并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教学风格,使所教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另外,教师应有探索的勇气,努力向科研型教师发展,丰富知识,增强底蕴,提高素质。  “常记溪亭日暮,
期刊
整本书阅读一直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早在1923年叶圣陶等人负责起草的《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就规定了古典小说、诗词及散文的阅读书目,并且明确了阅读的数量及类型。此后,整本书阅读经过教育研究者的理论探索与教学实践,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进入新时期,《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首次以“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任务群的形式规定了学习目标及内容,要求学生在指定范围内阅读一本长篇小说或
期刊
《核舟记》是明朝文学家魏学洢创作的一篇说明文。文章细致描摹了一件微雕工艺品——“核舟”,反映了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卓越成就,表达了作者对雕刻者王叔远精湛技艺的赞美。作者在具体介绍“核舟”的时候,运用了一些方位名词,如“左”“右”,以表示人或事物之间的位置关系。总计下来,《核舟记》全文共出现12个“左”字与13个“右”字。  按照汉语表达习惯,我们一般说“左右”而不说“右左”,如文中“左右各四,共八扇
期刊
统编教材阅读课文每单元大约四篇,分“教读”和“自读”两类。“自读”课文每单元一般是一篇,少数是两篇。这里笔者将每单元有两篇自读课文的给个称谓,分别叫“第一篇自读课文”和“第二篇自读课文”。第二篇自读课文和第一篇自读课文在编排上是有区别的,细微的差别显示出编者对阅读的不同要求。细数下来,初中六册教材共有十三个单元安排了两篇自读课文,笔者以《梦回繁华》为例,试着探索这类自读课文的教学范式,以充分发挥第
期刊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酝酿两年才完成的一封回信。学界多有考证,大致认定为太始四年(公元前93年)初,任安给时任中书令的司马迁写信,期待司马迁借助“为中书令,尊宠任职”(班固《汉书·司马迁传》)的机遇,“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之后,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发生巫蛊案,任安受牵连,论罪腰斩,又托人传语司马迁,提到之前“推贤进士”之寄托,冀望司马迁搭救自己。司马迁到征和三年(公元前90年)下半年,也就是任
期刊
每年高考过后,第一时间受到关注的就是作文题。为什么会这样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大家感觉作文很神秘。2020年高考之后,无论是报纸,还是网络,大家议论的还是作文。我们不妨掀起其“盖头”,看一看其有哪些特点,对2021年高考作文备考有哪些启示。  在主题内容方面,2020年的高考作文命题,一是反映时代特征,引导广大考生关注社会热点,与祖国同呼吸,与人类同命运。例如,全国卷Ⅱ、全国新高考卷Ⅰ都运用了抗击
期刊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有许多“综合性学习”模块,这些模块设置的目的在于增强学生的综合语文应用能力。利用好这些综合性学习模块,能有效培育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并实现语文教学水平的提高。具体而言,可采取如下策略来有效开展综合性学习模块的教学。  一、课前准备策略  首先,钻研教材。新课标强调“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灵活应用多种教学策略和现代教育技术……启迪学生智慧”。因此教师首先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