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延痛苦下的高蹈志向

来源 :七彩语文·中学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ll04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酝酿两年才完成的一封回信。学界多有考证,大致认定为太始四年(公元前93年)初,任安给时任中书令的司马迁写信,期待司马迁借助“为中书令,尊宠任职”(班固《汉书·司马迁传》)的机遇,“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之后,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发生巫蛊案,任安受牵连,论罪腰斩,又托人传语司马迁,提到之前“推贤进士”之寄托,冀望司马迁搭救自己。司马迁到征和三年(公元前90年)下半年,也就是任安被腰斩前不久,写了这封著名的回信。《报任安书》写成之后,受赞誉很多,有“绝代大文章”“宏制巨篇”“百代伟作”“天下奇文”等评价。《古文观止》的编者吴楚材、吴调侯评价它“感慨啸歌,大有燕赵烈士之风;忧愁幽思,则又直与《离骚》对垒,文情至此极矣”。这些赞誉,源于其情、其志:司马迁借这封信完成了其生死观和价值观的阐述,完成了他接受宫刑、著述《史记》的完整心路表达。这封信,表面上拒绝了任安的请求,实则对自己的一生以及著述《史记》的壮志进行了深度剖析,产生了亘久、深刻的影响。试作剖析。
  一、行莫丑于辱先,诟莫大于宫刑——“肠一日而九回”的如焚内心
  天汉三年(公元前98年),司马迁因“诬罔主上”之罪,遭宫刑。宫刑是古代五刑之一,不仅残酷,对受刑的人更是一种奇耻大辱。从受宫刑,到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写这封信,历经了七年的漫长岁月,司马迁表面上“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实质却一直“肠一日而九回”。
  信中,司马迁评价说:“祸莫憯于欲利,悲莫痛于伤心,行莫丑于辱先,而诟莫大于宫刑。”因“家贫,货赂不足以自赎”,加之“交游莫救,左右亲近不为壹言”,司马迁惨遭一生中最大的耻辱——受宫刑。只是,为了“究天地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人生大事,他隐忍苟活,但他内心的痛苦又如何能够消弭!
  在“刑不上大夫”的时代,士大夫格外重视礼节和尊严,而刑辱则将这一切剥夺殆尽。司马迁不厌其烦地罗列:“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其次诎体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其次毁肌肤、断肢体受辱,最下腐刑极矣!”这里有“四不辱”和“六受辱”,其受辱程度关系依次是“四不辱”中“辱先”最重,“六受辱”中腐刑最重。司马迁所遭受的宫刑,即腐刑,是最下等的刑罚,是极致的刑罚——这一刑罚,不仅处罚最重更是羞辱先人,是最深程度的羞辱。时隔多年,司马迁如此细致述说,并且使用了“太上”“最下”“极矣”这些态度鲜明的词,更显现出其内心极度的痛苦。钱锺书在《管锥编》中这样评价道:“‘太上不辱’云云,每況愈下,循次九而至底……”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的末尾直陈心声:“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这是怎样的哀痛和苍凉!两千年来,此一段,一字一泪,如泣如诉,总令人不忍卒读!
  二、倡优所畜,流俗之所轻——“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的悲剧人生
  这篇散文,至情至性,细腻生动。司马迁详细描写了自己遭腐刑之后的生活,叙述自身蒙受的冤屈和耻辱,诉说自己“隐忍苟活”的原因,表达完成《史记》的决心,同时也透彻地剖析了自己的文学观、生死观和价值观。
  信中有这样一句话:“夫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以稍陵迟。”认真推敲“稍陵迟”三个字,释为“逐渐志气衰微”——这是一个怎样漫长的“稍”(逐渐)!据记载,司马迁被投入大牢之后,不幸遇到了酷吏杜周,遭受了肉体和精神的各种残酷折磨,但司马迁终不屈服,绝不认罪,体现了文人的骨气。
  行文中,司马迁使用了很多古代圣贤受辱苟活的例子,似是要证明自己抉择之正确。然而,越是事例众多,越是论证密集,越是显现司马迁在实际生活中无法逃脱的漫长苦痛。
  与黯淡地死去相比,隐忍苟活才是更为艰难的过程,才是更为曲折辛酸的人生路。最感人至深的,莫过于“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一句,反问语气,看似不经意,实则情感深淳。司马迁“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在这个世上只有妻女至亲;但是,因为著述史书和遭遇牢狱之灾,司马迁始终未能给予家人该有的照顾!此时,面对任安,轻声道来:“你看,即便对待我最亲近的妻子和女儿,我什么也做不到啊!我对这个世界上的一切,又还有什么留恋呢?”用最亲的人,来证明自己的无力和无情,这是有着怎样深重的遗憾?有着怎样深邃的关切?更有着怎样深刻的痛苦?
  倡优所畜,志气衰微,不顾至亲。如此,能够支撑司马迁隐忍苟活的,也就唯有完成《史记》罢了。清代林云铭评价《报任安书》说:“通篇淋漓悲壮,如泣如诉,自始至终,似一气呵成……读者逐段细绎,如见其慷慨激烈,须眉欲动。”生活惨怛如斯,能不悲愤吗?
  三、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用之所趋异也”的幽深志向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此一句,大家熟悉的是前三个短句,其实最关键的,偏偏是“用之所趋异也”。这六个字,字字重逾千斤,字字血泪纷飞,婉曲地表达了司马迁对荣辱、生死的深思,把自己忍辱负重、隐忍偷生的痛苦选择,讲得无比沉痛而又包含人间哲理。
  信中,从“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至“而文采不表于后也”,再至“思垂空文以自见”,司马迁解释了自己受辱不死的抉择并非顾念家庭,亦非缺乏“去就之分”的义气和“臧获婢妾,犹能引决”的勇气;司马迁认为,因个人名节而死,却断送了自己乃至几辈人为之献身的编著《史记》的事业,这绝非他能接受的。面对一世之荣辱和一生的大事业,他最终选择“就极刑而无愠色”,“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个人的奇耻大辱,强化了他修著《史记》的奇崛志愿,促使司马迁以“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的决心,加快著述。到太初四年,《史记》初成。《史记》的完成,使司马迁超越了人生的大苦痛和大寂寞,成就了意志和大义。
  “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这不仅是司马迁个体生命的延续,还将其个人价值置于历史长河中衡量,从历史文化的高度展现了个体生命的巨大价值。李长之先生认为:“汉武帝征服天下的雄心,司马迁表现在学术上。‘天人之际’‘古今之变’‘一家之言’,这同样是囊括一切的,征服一切的力量。武帝是亚历山大,司马迁就是亚里士多德。”这种高蹈的志向,贯穿于《报任安书》的始终。
  千古奇冤,再加上幽深奇志,酝酿而成天下奇文。《报任安书》积郁喷薄,纵横起伏,一波三折更一泻千里。率性、详尽的表达,饱含着矛盾与痛苦,时而慷慨激越,时而泣诉怨慕,时而旁征博引,时而戛然而止,最终成就了这篇媲美《离骚》的文学奇观,留给我们反复吟咏、感喟、深思、践志。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戚墅堰高级中学)
其他文献
众所周知,修辞格的巧妙运用会使文本的语言优美,感情丰富,魅力焕发,意蕴无穷。王希杰如此定义修辞格:“为了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而有意识地偏离语言和语用常规之后,逐步形成的固定格式、特定模式。”[1]可见,修辞只是对文辞的一种修饰,专注于辞藻本身,聚焦在字词表层,使其更形象地体现出所表达对象的显著特征与浓厚意蕴。此外,《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第四学段中也明确要求:“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
期刊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有效教学被提到了重要位置。如何才能真正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呢?笔者以为,课堂师生合作探究关系的形成是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保证。笔者就语文生态课堂的构建,谈谈自己的几种尝试。  一、创设情境,变“师”说为“生”说  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时间要有所控制,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有充足的时间开展合作学习与交流。为此,笔者采用创设情境的方法,给学生提供了展现自我的舞台。为了让学生学
期刊
科幻作家韩松说:“我觉得,一个人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一定要有一段时间,是由科幻相伴的,这样他才不会乏味,也不会孤独,而且,他能比别人多拥有一个世界,比别人多用一双眼睛来观察人生,这既有趣又有用。”[1]在实际阅读中,人们对科幻作品的期待远不止于了解一下情节,探究一个专题,他们希望通过阅读科幻作品找到另一个看待世界、看待人生的角度,学生亦是如此。  那么,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科幻作品时究竟可以从哪些角度
期刊
高中作文的教与学既要成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强有力抓手,又要现实地服务于高考。两者有机融通,不可偏废,而能够兼顾两者的途径,就是“实际写作”。  一、题目生活里有,回归写作本质  关于作文命题,教育家吕叔湘先生说:“所谓题目出得不好,就是学生生活里头没有,他无话可说,写不出来。题目要出得学生生活里头有。”  纵观近几年江苏高考的作文命题,无一不体现着 “生活里头有”的思想,也处处渗透着叶圣陶先生“写
期刊
如何由《昆明的雨》的教学引起学生对汪曾祺的系列文章的阅读兴趣?如何以这一篇散文的品读带领学生读出汪文的真滋味?笔者在教学设计时深受李凤老师“无痕语文”教学主张的启发,质疑引疑,启思进思,于学生的情思迷惑处设问,引导他们渐进至文本深处。  一、题文对照生疑,感受独特韵味  文章题为“昆明的雨”,而直接写雨的文字只有一节,这是学生初读课文最易生发疑惑的地方。教学可以由此起步,既能抓住关键句予以前后勾连
期刊
师:早读课大家已经熟读了《诗经·卫风》中的《氓》,自学了课下注释。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解读这个故事,赏析故事中的女子。首先我来考考大家本诗的抒情主人公是谁,主要写了什么事,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生1:这首诗的主人公是一位女子,一位被丈夫抛弃的女子。本诗按照时间顺序写了这位女子恋爱、结婚到被弃的过程,表达了心中的悲愤伤感之情。  师:从何得知?  生1:课下注释。  师:非常好!预习很充分。课下注释
期刊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美好愿景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工作中勤勉认真,平時善学好问,勤于动脑,这些都有助于教师尽快走进孩子的心灵,也有助于自己的教学与时俱进。不过,优化课堂教学基本功,确保教育教学质量稳步发展,还要不断发掘并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教学风格,使所教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另外,教师应有探索的勇气,努力向科研型教师发展,丰富知识,增强底蕴,提高素质。  “常记溪亭日暮,
期刊
整本书阅读一直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早在1923年叶圣陶等人负责起草的《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就规定了古典小说、诗词及散文的阅读书目,并且明确了阅读的数量及类型。此后,整本书阅读经过教育研究者的理论探索与教学实践,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进入新时期,《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首次以“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任务群的形式规定了学习目标及内容,要求学生在指定范围内阅读一本长篇小说或
期刊
《核舟记》是明朝文学家魏学洢创作的一篇说明文。文章细致描摹了一件微雕工艺品——“核舟”,反映了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卓越成就,表达了作者对雕刻者王叔远精湛技艺的赞美。作者在具体介绍“核舟”的时候,运用了一些方位名词,如“左”“右”,以表示人或事物之间的位置关系。总计下来,《核舟记》全文共出现12个“左”字与13个“右”字。  按照汉语表达习惯,我们一般说“左右”而不说“右左”,如文中“左右各四,共八扇
期刊
统编教材阅读课文每单元大约四篇,分“教读”和“自读”两类。“自读”课文每单元一般是一篇,少数是两篇。这里笔者将每单元有两篇自读课文的给个称谓,分别叫“第一篇自读课文”和“第二篇自读课文”。第二篇自读课文和第一篇自读课文在编排上是有区别的,细微的差别显示出编者对阅读的不同要求。细数下来,初中六册教材共有十三个单元安排了两篇自读课文,笔者以《梦回繁华》为例,试着探索这类自读课文的教学范式,以充分发挥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