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年高考过后,第一时间受到关注的就是作文题。为什么会这样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大家感觉作文很神秘。2020年高考之后,无论是报纸,还是网络,大家议论的还是作文。我们不妨掀起其“盖头”,看一看其有哪些特点,对2021年高考作文备考有哪些启示。
在主题内容方面,2020年的高考作文命题,一是反映时代特征,引导广大考生关注社会热点,与祖国同呼吸,与人类同命运。例如,全国卷Ⅱ、全国新高考卷Ⅰ都运用了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阅读材料。其中,全国卷Ⅱ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切入,材料给出了印在国际社会援助中国物资上的寄语——“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同气连枝,共盼春来”,以及印在中国援助其他国家物资上的寄语——“山和山不相遇,人和人要相逢”“消失吧,黑夜!黎明时我们将获胜”,这些寄语既表达了世界其他国家人民对中国的支持,也寄托着中国人民对世界的祝福。全国新高考卷Ⅰ则要求考生以“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为主题写一篇文章。如果考生在居家抗疫的日子里,不看新闻,不读报纸,对这些材料提及的事情非常陌生,便不能在阅读时产生共鸣,写出的文章又怎么能够饱含浓烈的感情?教师要引导考生关注社会热点,阅读他人的评论,做出自己的分析和判断。
二是弘扬传统文化,引导广大考生热爱传统文化,从中汲取智慧营养,树立文化自信。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典籍浩如烟海。其中能够给人智慧的故事,给人启迪的故事,给人骨气的故事,给人想象的故事,数不胜数;其中能够让人向善的故事,让人求真的故事,让人变美的故事,让人乐观的故事,让人开阔视野的故事,俯拾皆是。经常阅读文化典籍,可以做到“腹有诗书气自华”,以饱满的精神,强大的自信,克服重重困难。今年全国卷Ⅰ作文题给了一段“管鲍之交”的材料:鲍叔牙向齐桓公推荐管仲,齐桓公不计前嫌重用管仲,管仲则帮助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齐桓公的从善如流、知人善任、胸怀博大,管仲的过人才能,鲍叔牙的知人、识人、公心等,可以说都体现了中华民族深沉的精神追求,能够让考生从他们身上汲取精神力量,进一步树立并坚定文化自信。
三是注重思辨性,以适应现代社会的人才培养需求。透过现象看本质,用辩证的、发展的、联系的眼光看问题,运用原点思维、纵向思维、逆向思维、横向思维思考问题,这是一个处在现代社会中具有现代素质的人必须具备的能力。《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也提出要“发展思辨能力,提升思维品质”“促进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基于此,高考作文命题十分重视拟制具有思辨性质的作文题。如上海卷给的材料是:“世上许多重要的转折是在意想不到时发生的,这是否意味着人对事物发展进程无能为力?仔细思考,我们能够知道,世上许多重要的转折确实是在我们意想不到时发生的,但这些转折的发生必定是有一个量变做前提,没有量变做前提的转折是不存在的。只要我们具有敏锐的认识能力,能够及早洞察并关注量变的情况,那么对事物发展进程就不可能无能为力。”江苏卷给的材料是:“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人们总是关注自己喜爱的人和事,久而久之,就会被同类信息所环绕、所塑造。智能互联网时代,这种环绕更加紧密,这种塑造更加可感。你未来的样子,也许就开始于当下一次从心所欲的浏览,一串惺惺相惜的点赞,一回情不自禁的分享,一场突如其来的感动。”仔细思考,江苏卷说的是环境对一个人的重要影响。当然,这里说的是正面影响。其实,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双面的,好的环境对人的影响主要是正面的,坏的环境对人的影响主要是反面的,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但是,一个具有坚定信念的人,即使身处污泥浊水之中,也会像莲一样出淤泥而不染。可以说,无论是上海卷还是江苏卷,都具有很强的思辨色彩。
四是把握主旋律,引导广大考生要具有家国情怀,为祖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我们和祖国是一个整体,休戚相关,密不可分。可以说,民族的未来、国家的希望都寄托在青年身上,“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人也用自己的行动表达了自己的家国情怀,比如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90后”“00后”的年轻医护人员义无反顾,坚定前行,与祖辈、父辈医务工作者一起为病毒肆虐的漫漫黑夜带来光明,守护了国家和民族生生不息的希望。基于这一背景,天津卷给出了如下命题材料:“‘中国面孔’是全球热播纪录片里充满家国情怀的杜甫,是用中医药造福人类荣获诺贝尔奖的屠呦呦,是医务工作者厚重防护服下疲惫的笑脸,是快递小哥在寂静街巷里传送温暖的双手……也是用各种方式共同形塑‘中国面孔’的你和我。”需要指出的是,关于家国情怀的题材,不是今年才出现的,比如2019年天津卷作文材料是方志敏、陶行知关于爱国的名言,全国卷Ⅱ给出了国家在不同时间段的大事,再比如2018年北京卷作文題是“新时代新青年——谈在祖国发展中成长”。
在命题形式方面,2020年高考作文题青睐设置情景,重视对实用文体的考查。如“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齐桓公、管仲和鲍叔牙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全国卷Ⅰ)“‘世界青年与社会发展论坛’邀请你作为中国青年代表参会,发表以‘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为主题的中文演讲。请完成一篇演讲稿。”(全国卷Ⅱ)“毕业前,学校请你给即将入学的高一新生写一封信,主题是‘如何为自己画好像’,与他们分享自己的感悟与思考。”(全国卷Ⅲ)“电视台邀请你客串《中华地名》主持人。请以‘带你走近_________’为题(补充一个地名,使题目完整),写一篇主持词。”(全国新高考卷Ⅱ)在这样的形势下,我们备考时,需要注意了解发言稿、演讲词、主持词、书信等文体在格式上的特点,并且在作文训练中引导学生正确运用。除此之外,这些文体都是用第一人称来写的,这就存在一个换位的问题。要知道,文章中“我”的定位,是命题人规定好的,可以是现实生活中的“我”,也可以不是,比如参加“世界青年与社会发展论坛”的中国青年代表,比如电视台客串《中华地名》的主持人,这时我们就该有换位意识。只有具有换位意识,才能给文中的“我”正确定位,从而写出得体的文章来。
掀起2020高考作文试题的“盖头”,我们知道2020年高考作文命题具有哪些特点。深入研究这些特点,并拿出针对这些特点的举措来,就能够科学指导学生高效备考。
(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州一中)
在主题内容方面,2020年的高考作文命题,一是反映时代特征,引导广大考生关注社会热点,与祖国同呼吸,与人类同命运。例如,全国卷Ⅱ、全国新高考卷Ⅰ都运用了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阅读材料。其中,全国卷Ⅱ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切入,材料给出了印在国际社会援助中国物资上的寄语——“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同气连枝,共盼春来”,以及印在中国援助其他国家物资上的寄语——“山和山不相遇,人和人要相逢”“消失吧,黑夜!黎明时我们将获胜”,这些寄语既表达了世界其他国家人民对中国的支持,也寄托着中国人民对世界的祝福。全国新高考卷Ⅰ则要求考生以“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为主题写一篇文章。如果考生在居家抗疫的日子里,不看新闻,不读报纸,对这些材料提及的事情非常陌生,便不能在阅读时产生共鸣,写出的文章又怎么能够饱含浓烈的感情?教师要引导考生关注社会热点,阅读他人的评论,做出自己的分析和判断。
二是弘扬传统文化,引导广大考生热爱传统文化,从中汲取智慧营养,树立文化自信。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典籍浩如烟海。其中能够给人智慧的故事,给人启迪的故事,给人骨气的故事,给人想象的故事,数不胜数;其中能够让人向善的故事,让人求真的故事,让人变美的故事,让人乐观的故事,让人开阔视野的故事,俯拾皆是。经常阅读文化典籍,可以做到“腹有诗书气自华”,以饱满的精神,强大的自信,克服重重困难。今年全国卷Ⅰ作文题给了一段“管鲍之交”的材料:鲍叔牙向齐桓公推荐管仲,齐桓公不计前嫌重用管仲,管仲则帮助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齐桓公的从善如流、知人善任、胸怀博大,管仲的过人才能,鲍叔牙的知人、识人、公心等,可以说都体现了中华民族深沉的精神追求,能够让考生从他们身上汲取精神力量,进一步树立并坚定文化自信。
三是注重思辨性,以适应现代社会的人才培养需求。透过现象看本质,用辩证的、发展的、联系的眼光看问题,运用原点思维、纵向思维、逆向思维、横向思维思考问题,这是一个处在现代社会中具有现代素质的人必须具备的能力。《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也提出要“发展思辨能力,提升思维品质”“促进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基于此,高考作文命题十分重视拟制具有思辨性质的作文题。如上海卷给的材料是:“世上许多重要的转折是在意想不到时发生的,这是否意味着人对事物发展进程无能为力?仔细思考,我们能够知道,世上许多重要的转折确实是在我们意想不到时发生的,但这些转折的发生必定是有一个量变做前提,没有量变做前提的转折是不存在的。只要我们具有敏锐的认识能力,能够及早洞察并关注量变的情况,那么对事物发展进程就不可能无能为力。”江苏卷给的材料是:“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人们总是关注自己喜爱的人和事,久而久之,就会被同类信息所环绕、所塑造。智能互联网时代,这种环绕更加紧密,这种塑造更加可感。你未来的样子,也许就开始于当下一次从心所欲的浏览,一串惺惺相惜的点赞,一回情不自禁的分享,一场突如其来的感动。”仔细思考,江苏卷说的是环境对一个人的重要影响。当然,这里说的是正面影响。其实,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双面的,好的环境对人的影响主要是正面的,坏的环境对人的影响主要是反面的,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但是,一个具有坚定信念的人,即使身处污泥浊水之中,也会像莲一样出淤泥而不染。可以说,无论是上海卷还是江苏卷,都具有很强的思辨色彩。
四是把握主旋律,引导广大考生要具有家国情怀,为祖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我们和祖国是一个整体,休戚相关,密不可分。可以说,民族的未来、国家的希望都寄托在青年身上,“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人也用自己的行动表达了自己的家国情怀,比如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90后”“00后”的年轻医护人员义无反顾,坚定前行,与祖辈、父辈医务工作者一起为病毒肆虐的漫漫黑夜带来光明,守护了国家和民族生生不息的希望。基于这一背景,天津卷给出了如下命题材料:“‘中国面孔’是全球热播纪录片里充满家国情怀的杜甫,是用中医药造福人类荣获诺贝尔奖的屠呦呦,是医务工作者厚重防护服下疲惫的笑脸,是快递小哥在寂静街巷里传送温暖的双手……也是用各种方式共同形塑‘中国面孔’的你和我。”需要指出的是,关于家国情怀的题材,不是今年才出现的,比如2019年天津卷作文材料是方志敏、陶行知关于爱国的名言,全国卷Ⅱ给出了国家在不同时间段的大事,再比如2018年北京卷作文題是“新时代新青年——谈在祖国发展中成长”。
在命题形式方面,2020年高考作文题青睐设置情景,重视对实用文体的考查。如“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齐桓公、管仲和鲍叔牙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全国卷Ⅰ)“‘世界青年与社会发展论坛’邀请你作为中国青年代表参会,发表以‘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为主题的中文演讲。请完成一篇演讲稿。”(全国卷Ⅱ)“毕业前,学校请你给即将入学的高一新生写一封信,主题是‘如何为自己画好像’,与他们分享自己的感悟与思考。”(全国卷Ⅲ)“电视台邀请你客串《中华地名》主持人。请以‘带你走近_________’为题(补充一个地名,使题目完整),写一篇主持词。”(全国新高考卷Ⅱ)在这样的形势下,我们备考时,需要注意了解发言稿、演讲词、主持词、书信等文体在格式上的特点,并且在作文训练中引导学生正确运用。除此之外,这些文体都是用第一人称来写的,这就存在一个换位的问题。要知道,文章中“我”的定位,是命题人规定好的,可以是现实生活中的“我”,也可以不是,比如参加“世界青年与社会发展论坛”的中国青年代表,比如电视台客串《中华地名》的主持人,这时我们就该有换位意识。只有具有换位意识,才能给文中的“我”正确定位,从而写出得体的文章来。
掀起2020高考作文试题的“盖头”,我们知道2020年高考作文命题具有哪些特点。深入研究这些特点,并拿出针对这些特点的举措来,就能够科学指导学生高效备考。
(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州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