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历史素养培育探究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ldzn20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历史素养是知识、能力、意识以及情感价值观的有机构成与综合反映,是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心理品质。如何让学生在考试中充分发挥应该具备的历史素养的作用,是值得高中历史教师认真思考与探索的问题。文章以一道模拟试题的讲评为视角,试图探索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的策略。
  [关键词]高三历史 课堂教学 历史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250081
  如何让学生在考试中充分利用应该具备的历史素养,是值得高中历史教师认真思考与探索的问题。学生答题情况集中反映了基础知识、能力结构和思维状况,教师要深入研究学生答题情况。教师对答题情况进行科学数据分析,有助于检验教学方向、反馈教学效果和更好地指导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去培养学生应该具备的历史素养。笔者试以讲解2015年嘉兴市一模考试文综卷第39题的课堂设计为例说明之。
  39.(26分)理解历史上国家之间的冲突与妥协,对考察当代全球行为体之间的关系有借鉴意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根据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第七卷)》等编制
  (1)欧美国家围绕马歇尔计划产生了诸多矛盾。根据材料一,分别指出其中两对矛盾及其焦点问题。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到1948年,围绕马歇尔计划的诸多矛盾发展的主要结果。(10分)
  材料二 美国和苏联之间的对峙是为了争夺霸权,每一方都认为对方威胁到己方。西方盟国以条约组织包围了苏联阵营;苏联则迂回到西方的背后,培养革命的盟友。苏联领导人忽而表现为防御性的焦虑,忽而流露出攻击性的霸气。赫鲁晓夫时不时威胁发动核战以恫吓世界,旨在吓阻西方的入侵。其中一次的危机就是古巴导弹危机,但是危机最后双方都各退一步。
  ——[美]菲利普·费尔《世界:一部历史》
  (2)根据材料二,概括学者认为推动冷战形势不断加剧的因素。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美苏对峙对世界和平产生的主要影响。(10分)
  材料三 随着超级大国竞争的结束,中国重新确定自己在世界事务中的目标之一是恢复它在19世纪丧失的作为东亚霸权国家的历史地位。
  ——某西方学者观点
  (3)结合所学知识,辨析材料三中这位学者的观点(6分)(只列观点,不说明理由不得分)
  从该题的答题情况看,该题得满分的学生占0.8%,平均得分率为45%。在学生所给的答案中,“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之间的矛盾”出现频率较高,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基本能够理解考题所问意思,答案也可以围绕马歇尔计划的基本情况展开,但其答案的精确程度不够,才导致得分率低。采用此种答法的大多数学生都认为“自己的答案肯定能得分,因为自己是建立在概括材料的基础上的”。根据试卷的得分率和学生的问卷结果,笔者开始对此题进行深入的研究,以下是自己对此题讲解教学进行的反思。
  一、注重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核心知识素养
  这里的核心知识素养,不仅是学生应了解和掌握的基础知识,还是学生发展能力及养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基础和条件。我们在设计新问题时应抓住核心主干知识或重要历史现象,促成学生建构知识结构,实现预设的教学目标。本题旨在考查对课程标准“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马歇尔计划对冷战的影响”的掌握,但采用的材料是非常新颖的。聂幼犁教授曾提出审读试题的五个视角,即文字符号视角、思维逻辑的视角、史实史观的视角、学情学理的视角、测量技术的视角。此题情况符合这五个视角的要求,避免了对学生单纯识记情况的考查,尽可能多地考查学生利用材料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给学生分析此题的时候,笔者始终围绕冷战这个核心知识,以马歇尔计划为具体的切入点,分别引导学生根据材料从英美关系、美苏关系、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关系及欧洲内部各国的关系等角度去重新回顾马歇尔计划实施的过程及原因。学生结合材料再次审视马歇尔计划体系下的种种矛盾,既加深了对马歇尔计划的认识,又了解到在冷战大背景下国际关系的复杂和国际社会的不稳定性。这种围绕核心知识从多个角度去分析问题的引导方式,有助于学生把散乱的知识点系统化,既提升认知水平,又发展生成性思维。
  由于高三复习教学的信息量大,考试的次数多,学生解题时也常会出现知识点混淆和理解不准确的问题。比如解答此题的第一个问题“分别指出其中两对矛盾及其焦点问题”时大多数学生所给的答案是“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之间的矛盾”,并且认为“自己的答案肯定能得分,因为自己既是建立在概括材料又结合了课本上的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得出的答案”。
  在对这一解题现象进行分析后笔者对自己平时的教学进行了反思:马歇尔计划是我们在讲授冷战时的一个环节,平时教学时应该将冷战作为核心知识点,以之作为进一步探讨冷战对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以及对今天的启示的基础材料。在处理冷战这个核心知识时应注意以下三点:1.受本题材料的启发,笔者认为选择合适的路径来明确雅尔塔体系的概念、确立和美苏盟友关系的破裂的时候,应该从当时各国盟友的角度进行分析。2.全面理解冷战还需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交代两极对峙局面的形成。3.在尽量还原历史本原的基础上,凭借自身的知識素养,引导学生正确评价冷战带来的影响。
  高中历史课堂应想方设法使学生围绕核心知识,理解知识点之间为什么会有这种联系及其意义,才能将具体史实转化为学生自己对历史事实的认识,进而使其形成的知识结构是将具体的、零散的史实内化成一套有机的、立体的知识体系。
  二、重视史料的有效阅读,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素养
  从近几年高考的试题情况来看,考查史观、史法的题目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因为这是命题以学术视野引领中学教学的体现,也是测量学生史学素养、创新思维与能力的重要方式。本题的第二问依据材料设计具有广度和深度,通过冷战内涵的剖析及其影响探问:冷战加剧的因素有哪些?美苏冷战对世界和平产生的主要影响是什么?第一问契合材料,旨在要求学生了解和分析历史材料中文字表述的实际含义,重点考查学生的历史阅读素养。学生在已经认识“冷战”这个概念的基础之上再去分析其加剧的因素,通过这几个因素的分析对冷战的影响产生初步的印象。比如有学生在答案中写到了“局部战争”(朝鲜、越南战争)、“核战危机”(古巴导弹危机)等。冷战在政治、军事和经济上的影响也有很多学生答到了,体现出一定的历史思维能力,对冷战的看法也比较全面、客观。可是本题的得分率不是很高,还有很多学生的答案游离在题目主旨之外。   历史学科能力的培养是历史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改革下的历史教学不再是把焦点集中在历史本身或发生了什么,而是把重点放到我们如何认识历史上面去。最重要的是接触和反映探究的过程、获得知识的方法,其次才是涉及历史探究的成果即历史的实际情况及其发展。高中历史教师要多阅读与自己学科相关的知识以拓展教学视野,多思考,巧设问,以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学生在课堂学习历史的过程中阅读到大量的史料,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这是认识历史的过程,也是发展认识历史能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拓展了视野,丰富了认识,而且能够增强适应境新意丰的高考试题的能力。
  三、关注历史及现实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素养
  高中历史素养是知识、能力、意识以及情感价值观的有机构成与综合反映,是指人们对历史现象和现实社会事务的认识,是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心理品质。也就是说我们的历史教学对历史素养的培养,除了知识传授和能力的培养,更应该使学生具有以史为鉴、关注现实、展望未来三者能有机联系起来的能力。
  当前高考试题能力考查方式非常多,论证、评价、叙述、解释、阐释等能力型试题成为高考的主流题型。本题的最后一个问,旨在考查学生借鉴冷战的历史经验,关注中国的现实,辨析不同觀点的能力。试题注重开放性,突出考查学生的思维广度、思维的生成和思维辨析能力。但答题的时候很多学生感觉拿捏不定,题“活”缺“变”,显得捉襟见肘,这表明学生的历史思维模式、认识能力都不理想。R.J.斯腾伯格说:“如果你要发展学生的思维技巧,你要记住,最重要的不是学生知道什么,而是如何运用所知道的东西”。因此,学生首先要深刻理解思维模式角度的价值,然后利用这种思维模式去分析新的历史问题,最终得出自己正确的历史认识的能力。
  笔者在讲解此题时,抓住学生已经在前两问中充分了解过去史实,即马歇尔计划提出的背景、冷战进一步加强的因素和冷战的影响这些可以看做学生思维模式生成的素材。要学生关注中国现实,引导学生关注新的现实问题,并形成对“大国争霸”这个问题的正确认识,看清楚冷战为今日世界留下了那些可资借鉴的遗产,中国大国崛起的道路如何走等问题。这样通过科学解题方法的讲解,完成了培养学生历史意识和情感价值观的目标,达到了对学生进行历史教育的目的。
  总之,在中学的历史教育过程中,特别是高三复习阶段,教师应在尽量还原历史本原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现代公民素养、全面的历史知识、较高的阅读和思维能力、正确的历史意识。
  [ 参 考 文 献 ]
  [1][美]约翰·杜威.我们如何思维[M].伍中友,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
  [2]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3][美]R.J.斯腾伯格.思维教学:培养聪明的学习者[M].赵海燕,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 庞丹丹)
其他文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修订稿,明确强调“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但不能脱离语文运用的实际去进行系统的讲授和操练,更不应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概念、定义”。可见,“语文知识”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必要前提,是其获得经验,提高语文实践能力的源泉。那么在教学中,如何把学习语文知识渗透在教学中呢?对此,一些教学观摩活动有许多有价值的案例。  一、重品读,谈启示,把语文知
迎面走来一只腊肠狗,短得不能再短的四肢,撑着圆筒似的长条身体,肚子几乎要擦着地面。华安指着狗仰头问妈妈:“那是什么?”  妈妈说:“腊肠狗。”  华安含糊念了一下“丫长狗”;满意了,又仰头问爸爸:  “Das?”  “Ein Dackel.”爸爸说。  华安点点头。在他的心目中,这世界上一草一木任何东西都同时有几个不同的名字;会跑的两个轮子,妈妈说是“脚踏车”,爸爸称它“Fahrrad”,幼儿园的
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交际,而要使用语言自然、灵活、恰如其分地进行交际,则绝对与听密不可分,相辅相成。听说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听中有说,说中有听,说是以听为前提的,因为学生只有在听准、听懂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进一步运用语言自由地交际。因此高中英语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途径训练学生,从听入手,先听后说。根据近几年的教学体会,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高中生进行听力训练。  一、抓住课堂的前几分钟至关重要 
深夜从滨河公园的空地  核酸检测完往回赶  很多凌乱的想法都被寒风吹走了  只剩一个想法  天宫院融汇社区昨天紧急带来的  再寒的风也吹不走  这个想法可以上升到  自我人生一个全新的课题  44年来第一次面对  提倡就地过年  一个人过年不难  关键是一个人怎么过热闹年  尤其是一个人怎么在异乡过热闹年  回到郁花园二里出租屋,越想越兴奋  决定与小阳台对面毛白杨枝丫间的鸟窩  先研讨一下再说
新课标理念给课堂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气象,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地学习,与学生平等对话,已成为每一位教师的自觉追求。但是目前的课堂教学尤其是语文的课堂教学却陷入了种种误区。有一句话说得好:“我们做什么事都要恰到好处。”先秦儒家也非常讲究中庸之道,“不够”当然不好,“过头”同样不好。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准确定位教师的主导角色,正确处理好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  一、走出语文课堂
作文要求“写真实的事”,这已经是个很陈旧的话题了。拿出来重提,是因为当下还有不少的中小学语文教师始终走不出“写真实”的怪圈,以至于其所教的学生所写的作文,常常在各类“大考”中得不到其他教师的肯定显得分数平平,反而给学生带来矛盾心理和惧怕心理,这是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所不希望看到的。  不错,作文教学是要高举“写真人真事,抒真情实感”这面旗帜的,不少作文大家常常撰文强调“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
[摘要]教师必要、恰当的指导是教学目标落实、教学效果明显的保障。编写导学案成了一种有益的尝试。编写导学案要注意明确学习任务、点拨学习方式方法、关照整个学习过程。  [关键词]实用性 编写 导学案 初中地理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250111  初中地理导学案必须立足于“学”,学生的需求是导学案编写的起点,也是终点。从导学案的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90华诞;党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经验;再创辉煌  中图分类号: D23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11)06-0004-04    斗转星移,乾坤未老;沧海桑田,岁月弥新!沐浴着新时代的灿烂阳光,我们迎来了中国共产党诞生90周年的光辉日子。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满怀激情,载歌载舞,纷纷以各种形式隆重纪念党的90华诞。神州大地,欢歌潮湧!   “忆往昔
导学案是根据人文教育理念,在实际教学活动中通过对教材的理解和对学生状况的调查研究,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的针对学生的一种学习方案。其设计完全根据英语课标的要求,即对单元的重点和难点进行突出强调,对英语学习的目标进行跟踪和测试,对学习的方法进行检验和修正。  一、初中英语导学案的设计原则  (一)题材设计突出能力培养和全面提高  英语课标明确了学生的学习目标,即学生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
一、问题的提出  在2012-2013学年中,我有意识地在所带的七年级两个班狠抓词汇教学,期望能够过好词汇关,使学生在习惯和效率上都形成词汇学习的良性循环,为听说读写打下良好基础。两个学期下来学生的词汇基础比前一届稍好一些,但也没达到预期理想的效果。心理上,学生对待英语单词还是任务式地应付老师的听写;分数上,平均分和及格率明显提高,但优秀率比不上城区其他学校。  二、问题的分析  (一)学生词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