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片段】————●
(映现对话内容)
师:这是船长与谁和谁之间的对话?
生:这是船长与洛克机械师和奥克勒大副的对话。
师:你能分一分吗?
生:从第一句到“停了”,是船长与洛克机械师的对话;从“船长喊了一声”到最后一句是船长和奥克勒大副的对话。
师:同学们,这段对话仅仅是船长和船员听见了吗?
生:(齐)不是。
师:你们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一起读。
生:(齐)就在这时船长威严的声音压倒了一切呼号和嘈杂,黑暗中,人们听到了一段简短有力的对话。
师:人们从船长与洛克机械师的对话中都了解了什么?
生:他们了解到船上的炉子被海水淹了,火被浇灭了,机器也停了。
师:这意味着什么?
生:这意味着轮船马上要沉没。
师:人们从船长与奥克勒大副之间的对话中又了解到了什么呢?
生:人们了解到船还能坚持20分钟。
师:船只能坚持20分钟了。咱们做一个简单的算术,20分钟, 60人。每个人的逃生时间只有多少?
生:20秒。
师:时间紧迫呀,但是哈尔威船长却觉得——
生:时间够了。
师:(屏幕上“够了”一词映现红色)如果还像刚才那样乱下去,时间真的够了吗?
生:(一个个都摇摇头)不够。
师:那么,在那种混乱的局面下,船长哈尔威为什么还要说“够了”?
生:因为他非常有信心,觉得自己能够让60人全部逃出去。
生:船长哈尔威在说这句话时,一定是非常自信的!因为他深知,别人乱,自己千万不能乱。他必须使混乱的人群镇定下来,必须把自己的这份自信传递给所有的乘客。
师:(竖起大拇指)你真是船长的知音啊!
师:那些惊慌失措的人们从这一句“够了”之中都听到了什么?
生:人们听到了船长是那样的自信。
生:人们还听到了活下去的希望,但前提是所有的人都必须镇定下来。
师:是啊,人们感受到了船长的自信给自己带来的力量,人们听到了活下去的希望。如果你是船长,你会怎么说这句话?谁来试试看。
生:“够了。”(略带几分羞怯)
师:(微笑着)你们听到了自信的声音吗?
生:(齐)没有。
师:(拍拍孩子的肩)再来一次。
生:“够了。”
师:跟我读,“够了。”(生读,众笑)
师:有没有进步,有进步就应该给鼓励的掌声。(掌声)
师:谁能再自信一些?(一学生非常自信地读)
师:有进步,咱们一起来读。(师生齐读)
师:人们从船长哈尔威与奥克勒大副的对话中还了解到什么?
生:人们了解到哪个男人敢走在女人的前面就会被枪毙。
师:这是船长的一道死命令啊。谁来读。(生读,语气中透着几分威严,屏幕上“哪个男人……”显红色)
师:请注意,人命关天哪。你再读一读。(生再读,读得更投入了)
师:在那危急的时刻,我觉得船长的这道命令应该有一种斩钉截铁的味道。我们一起来读。(齐读,给人的心灵一种震撼感)
师:奥克勒大副真的会开枪吗?(语气故意拖长,引发大家深入思考)
生:我认为他不会开枪,船长说这句话其实是为了稳定人心,从而让大家在20分钟内尽快地撤出去。而且在前文他也说过:“必须把60人全都救出去。”如果真的开枪也就违背了他的初衷了。
师:你能联系前文思考,不错!有不同见解吗?
生:我觉得已经到了非常危急的关头,奥克勒大副会开枪。
师: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
生:救援妇女和儿童应该放在首位,不管在什么时候都应该尊重妇女和儿童。
师:这是做人之道。如果不开枪,那会是怎样的局面呢?
生:局面会更加混乱,会有更多的人死去。
师:打死他一个(语气坚定、果敢)!怎么样?(众笑)
生:用一句成语来说就叫“杀鸡吓猴”。(笑声)
师:打死他一个,就会让更多的人活下来。孩子,你真棒!你适合做一位船长。(笑声)
师:同学们,在那样一种危急时刻,在最迫不得已的时候,保全大多数人的生命是船长的权力,也是他的——
生:(齐)职责。(表情坚毅)
师:那么从这段对话中,你们读出了船长的什么?
生:我读出了船长的人性美,在这样危急的关头,他能把妇女和儿童放在首位,我们应该向他学习。
师:你用了一个词——人性美。也就是他注意履行自己的做人之道,是吗?
生:而且再往远处看,他想到的是别人,而不是自己。救援一开始他就把自己给忘了,在救援过程中他永远都是想着别人。
生:我读出了船长的威严与镇定。
生:我还读出了他的临危不惧。
……
师:同学们,你们真会读书,就让我们把这些感受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好不好?
生:(齐)好。(生自由练读)
师:老师和大家一起来读,好吗?
生:(齐)好!(学生的脸上写满了兴奋)
师:这样,你们读船长的话,老师读船员的话。(全体起立,师生分角色读。生稍许有些拖拉)
师:停!时间只剩——
生:(齐)20分钟。
师:情况紧急呀!再来一次。(再读,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全场掌声)
【赏析】温度,是相对于文本来讲的。古人说:“情动于衷而辞发。”每一次的文本解读就是一次未知的情感之旅,或温馨、或凄美……深度,是相对于文本解读来讲的。没有深度的课堂显然是苍白无力的。教材研读到哪一步,课就上到了哪一步,足见深度是由教师的思维决定的。力度,是对课堂呈现的一种评价。课堂呈现主要是靠语言。因此,语文课堂的“温度、深度、力度”,取决于构成语文的几个要素:情感、思维和语言。而在这三者中,思维是关键,因为真诚而富有情感的言语表达不是靠煽情就能煽出来的,而是建立在学生冷静思考基础之上的一种自由言说。在上述教学片段中,执教者善于挖掘教材的“深度”,把情感点化出来,展示在课堂教学之中,拨动学生的心弦,带领他们经历了一次理性的、百感交集的精神之旅,课堂具有震撼人心的力度。
记得薛法根先生曾打过这样一个很通俗的比方,他说:教师在学生与课文之间,应该做一个“红娘”。当学生对课文没有兴趣的时候,教师应当把课文中最精彩、最有趣、最有魅力的地方介绍给学生,让他们对课文产生好感,从而愿意,甚至主动地阅读文本,开掘课文的内涵;当学生在深入了解课文、探究文本遇到障碍的时候,教师应当及时提供指导,解开彼此间的“别扭”,让学生与文本深入地交谈下去……上述片段,为了丰富船长哈尔威这一人物形象,执教者首先扣住“够了”预设了三个环节:第一,“如果人群还像刚才一样乱下去,时间真的够了吗?”对于这个问题,答案是显而易见的。第二,“那么船长哈尔威为什么还要说‘够了’?”当听到这个问题时,学生的思考开始变得冷静了、深入了。第三,“从这句‘够了’之中你读出了哈尔威是一位怎样的船长?”于是,一位自信、果敢、经验丰富的船长形象便在师生、生生间的平等对话之中凸现了出来。萨特说:“读书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在“够了”一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是让学生消极地接受、索取文本的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如此教学,教师就是学生喜欢的“红娘”,而不是令人讨厌的“第三者”!其次,是对哈尔威船长下达的那道“哪个男人敢走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的命令的处理。“奥克勒大副会开枪吗?”将这个问题在课堂上提出来是一大亮点。第一,学生,尤其是儿童,他们的知识背景、思维方式和情感体验往往和成人截然不同,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奥克勒不会开枪,船长下达这个命令仅仅是想吓唬吓唬乘客。(这样的结论是不是存在一些必然?家长常常对孩子说些诸如“如果你再怎样,我就怎样怎样”,总是故意夸大惩罚的手段而事实上却不照此执行)既然许多学生有这样的想法,为了厘清事实,执教者有意通过平等对话、思想碰撞促使其反思矫正。其二,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通过对这个问题的讨论,可以进一步引发学生思考,在那样一种生死存亡的时刻,在最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保全大多数人的生命是船长的权力,也是他的职责。这些深入的思考,使船长的形象在学生的情感世界之中变得丰满起来,他们对于船长的“忠于职守”,自然会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县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徐纯军
E-mail:xuchunjun@126.com
(映现对话内容)
师:这是船长与谁和谁之间的对话?
生:这是船长与洛克机械师和奥克勒大副的对话。
师:你能分一分吗?
生:从第一句到“停了”,是船长与洛克机械师的对话;从“船长喊了一声”到最后一句是船长和奥克勒大副的对话。
师:同学们,这段对话仅仅是船长和船员听见了吗?
生:(齐)不是。
师:你们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一起读。
生:(齐)就在这时船长威严的声音压倒了一切呼号和嘈杂,黑暗中,人们听到了一段简短有力的对话。
师:人们从船长与洛克机械师的对话中都了解了什么?
生:他们了解到船上的炉子被海水淹了,火被浇灭了,机器也停了。
师:这意味着什么?
生:这意味着轮船马上要沉没。
师:人们从船长与奥克勒大副之间的对话中又了解到了什么呢?
生:人们了解到船还能坚持20分钟。
师:船只能坚持20分钟了。咱们做一个简单的算术,20分钟, 60人。每个人的逃生时间只有多少?
生:20秒。
师:时间紧迫呀,但是哈尔威船长却觉得——
生:时间够了。
师:(屏幕上“够了”一词映现红色)如果还像刚才那样乱下去,时间真的够了吗?
生:(一个个都摇摇头)不够。
师:那么,在那种混乱的局面下,船长哈尔威为什么还要说“够了”?
生:因为他非常有信心,觉得自己能够让60人全部逃出去。
生:船长哈尔威在说这句话时,一定是非常自信的!因为他深知,别人乱,自己千万不能乱。他必须使混乱的人群镇定下来,必须把自己的这份自信传递给所有的乘客。
师:(竖起大拇指)你真是船长的知音啊!
师:那些惊慌失措的人们从这一句“够了”之中都听到了什么?
生:人们听到了船长是那样的自信。
生:人们还听到了活下去的希望,但前提是所有的人都必须镇定下来。
师:是啊,人们感受到了船长的自信给自己带来的力量,人们听到了活下去的希望。如果你是船长,你会怎么说这句话?谁来试试看。
生:“够了。”(略带几分羞怯)
师:(微笑着)你们听到了自信的声音吗?
生:(齐)没有。
师:(拍拍孩子的肩)再来一次。
生:“够了。”
师:跟我读,“够了。”(生读,众笑)
师:有没有进步,有进步就应该给鼓励的掌声。(掌声)
师:谁能再自信一些?(一学生非常自信地读)
师:有进步,咱们一起来读。(师生齐读)
师:人们从船长哈尔威与奥克勒大副的对话中还了解到什么?
生:人们了解到哪个男人敢走在女人的前面就会被枪毙。
师:这是船长的一道死命令啊。谁来读。(生读,语气中透着几分威严,屏幕上“哪个男人……”显红色)
师:请注意,人命关天哪。你再读一读。(生再读,读得更投入了)
师:在那危急的时刻,我觉得船长的这道命令应该有一种斩钉截铁的味道。我们一起来读。(齐读,给人的心灵一种震撼感)
师:奥克勒大副真的会开枪吗?(语气故意拖长,引发大家深入思考)
生:我认为他不会开枪,船长说这句话其实是为了稳定人心,从而让大家在20分钟内尽快地撤出去。而且在前文他也说过:“必须把60人全都救出去。”如果真的开枪也就违背了他的初衷了。
师:你能联系前文思考,不错!有不同见解吗?
生:我觉得已经到了非常危急的关头,奥克勒大副会开枪。
师: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
生:救援妇女和儿童应该放在首位,不管在什么时候都应该尊重妇女和儿童。
师:这是做人之道。如果不开枪,那会是怎样的局面呢?
生:局面会更加混乱,会有更多的人死去。
师:打死他一个(语气坚定、果敢)!怎么样?(众笑)
生:用一句成语来说就叫“杀鸡吓猴”。(笑声)
师:打死他一个,就会让更多的人活下来。孩子,你真棒!你适合做一位船长。(笑声)
师:同学们,在那样一种危急时刻,在最迫不得已的时候,保全大多数人的生命是船长的权力,也是他的——
生:(齐)职责。(表情坚毅)
师:那么从这段对话中,你们读出了船长的什么?
生:我读出了船长的人性美,在这样危急的关头,他能把妇女和儿童放在首位,我们应该向他学习。
师:你用了一个词——人性美。也就是他注意履行自己的做人之道,是吗?
生:而且再往远处看,他想到的是别人,而不是自己。救援一开始他就把自己给忘了,在救援过程中他永远都是想着别人。
生:我读出了船长的威严与镇定。
生:我还读出了他的临危不惧。
……
师:同学们,你们真会读书,就让我们把这些感受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好不好?
生:(齐)好。(生自由练读)
师:老师和大家一起来读,好吗?
生:(齐)好!(学生的脸上写满了兴奋)
师:这样,你们读船长的话,老师读船员的话。(全体起立,师生分角色读。生稍许有些拖拉)
师:停!时间只剩——
生:(齐)20分钟。
师:情况紧急呀!再来一次。(再读,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全场掌声)
【赏析】温度,是相对于文本来讲的。古人说:“情动于衷而辞发。”每一次的文本解读就是一次未知的情感之旅,或温馨、或凄美……深度,是相对于文本解读来讲的。没有深度的课堂显然是苍白无力的。教材研读到哪一步,课就上到了哪一步,足见深度是由教师的思维决定的。力度,是对课堂呈现的一种评价。课堂呈现主要是靠语言。因此,语文课堂的“温度、深度、力度”,取决于构成语文的几个要素:情感、思维和语言。而在这三者中,思维是关键,因为真诚而富有情感的言语表达不是靠煽情就能煽出来的,而是建立在学生冷静思考基础之上的一种自由言说。在上述教学片段中,执教者善于挖掘教材的“深度”,把情感点化出来,展示在课堂教学之中,拨动学生的心弦,带领他们经历了一次理性的、百感交集的精神之旅,课堂具有震撼人心的力度。
记得薛法根先生曾打过这样一个很通俗的比方,他说:教师在学生与课文之间,应该做一个“红娘”。当学生对课文没有兴趣的时候,教师应当把课文中最精彩、最有趣、最有魅力的地方介绍给学生,让他们对课文产生好感,从而愿意,甚至主动地阅读文本,开掘课文的内涵;当学生在深入了解课文、探究文本遇到障碍的时候,教师应当及时提供指导,解开彼此间的“别扭”,让学生与文本深入地交谈下去……上述片段,为了丰富船长哈尔威这一人物形象,执教者首先扣住“够了”预设了三个环节:第一,“如果人群还像刚才一样乱下去,时间真的够了吗?”对于这个问题,答案是显而易见的。第二,“那么船长哈尔威为什么还要说‘够了’?”当听到这个问题时,学生的思考开始变得冷静了、深入了。第三,“从这句‘够了’之中你读出了哈尔威是一位怎样的船长?”于是,一位自信、果敢、经验丰富的船长形象便在师生、生生间的平等对话之中凸现了出来。萨特说:“读书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在“够了”一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是让学生消极地接受、索取文本的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如此教学,教师就是学生喜欢的“红娘”,而不是令人讨厌的“第三者”!其次,是对哈尔威船长下达的那道“哪个男人敢走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的命令的处理。“奥克勒大副会开枪吗?”将这个问题在课堂上提出来是一大亮点。第一,学生,尤其是儿童,他们的知识背景、思维方式和情感体验往往和成人截然不同,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奥克勒不会开枪,船长下达这个命令仅仅是想吓唬吓唬乘客。(这样的结论是不是存在一些必然?家长常常对孩子说些诸如“如果你再怎样,我就怎样怎样”,总是故意夸大惩罚的手段而事实上却不照此执行)既然许多学生有这样的想法,为了厘清事实,执教者有意通过平等对话、思想碰撞促使其反思矫正。其二,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通过对这个问题的讨论,可以进一步引发学生思考,在那样一种生死存亡的时刻,在最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保全大多数人的生命是船长的权力,也是他的职责。这些深入的思考,使船长的形象在学生的情感世界之中变得丰满起来,他们对于船长的“忠于职守”,自然会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县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徐纯军
E-mail:xuchunjun@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