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长远民族管弦乐《龙跃东方》

来源 :东方藏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jian1985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龙跃东方》是以各式各样的打击乐为主角,再加以丰富多彩的民族管弦乐配器手法,二者相互结合,使音乐节奏欢快,气氛欢腾;本文从音乐创作的结构、 音高材料、和声、复调等各个方面的创作技法进行研究。
  关键词:打击乐;民族管弦乐;创作技法
  一、作品简介
  作曲家刘长远的《龙跃东方》(又名:茉莉花开)是2010年4月份完成的作品。作品设计将18个鼓被分成9个为一组,共两组,由两个领奏的打击乐人为主,另外还有一个打击乐人用马林巴和颤音琴作领奏,因此该作品是为打击乐与大型民族管弦乐队而作。作品的结尾高潮处引用了民歌《茉莉花》,用茉莉花主题象征着中国。在经历了重重困难后,茉莉花终于怒放,以此象征着祖国变得日益强大、繁荣。该作品的副题是献给我们可爱的祖国。专门为2010上海世博会而作的。
  二、创作技法探究
  1、作品结构分析
  该作品整体结构可分为引子(1-20小节)、呈示部(21-125小节)、展开部(126-263小节)、再现部(264-307小节)、尾声(307-322小节)等部分,是一个奏鸣曲式结构。
  引子部分以打击乐为主引入,再注入节奏上的变化,最后以吹管乐先后演奏,从而拨开乐曲的主部主题,宛如欣赏了一朵茉莉花开放了自我。
  呈示部主要是由民族管弦乐队演奏,可分为主部(21-95小节),是乐曲的主部主题,主部是一个三部性结构,从78-95小节是主部的一个变化再现;到95小节开始是副部主题的呈现,也是作曲家献给祖国的音乐主题,一直到第124小节处引用副部原主题结束了整个呈示部。
  插部是由打击乐构建的,材料来源于引子部分,由不同的打击乐先后演奏,乐队辅以节奏上的变化,再配合每分钟158的速度进行,使整个插部听起来是一气呵成的感觉,将打击乐的特性展现的淋漓尽致。
  再现部只再现了呈示部的副部部分,采用乐队全奏,将全曲推向了高潮,代表着茉莉花在经历了重重困难之后终得开放,同时也象征着我们祖国在经历了民族崛起之后的日益强大、日渐昌盛。
  尾声运用了引子当中节奏变化的材料,由打击乐做快速的运动,乐队部分则进行节奏上的变化,形成全曲的首尾呼应。
  2.主、副部音乐主题动机的构建
  (1)主部音乐主题动机
  主部主題动机是由A-#F的下三度音程跳进构成,在重复一遍后,又加入上四度的D音,使主题旋律音程扩大,旋律起伏明显(参见谱例1);主题旋律一直是在围绕中心音A进行展开,旋律第一句从中心音A开始,到中心音A结束,为D宫调式。旋律的第二句从A-#F中间加入上四度宫音D开始,两遍之后,随之进行材料分裂(参见谱例2),主部第一段旋律的发展都紧扣主题动机的音程关系;主部第二段从38小节开始,第一句为E角调式,但作曲家却有意的强调主音的上四度A音,也是就是主部主题的中心音,以此来与前者形成派生关系,第二句是第一句的转调重复,转入B角调式,依然强调主音的上四度音;作曲家在整个主部都是围绕中心音A展开,利用其上、下音程的跳进关系来渲染一幅热闹、欢快的场面。
  谱例1
  谱例2
  (2)副部音乐主题动机
  副部音乐主题动机是由民歌《茉莉花》的主题句删减而来,保留了旋律的四个支柱音——角、徵、羽、宫;作曲家将这几个音做成一种对称的结构(参见谱例3)来作为副部的主题,主题旋律音高以三度跳进、二度级进的方式从角音进行到宫音,随后又折返进行到徵音,形成峰形旋律,但依旧保持着民歌《茉莉花》的音调;作曲家在这个主题旋律的发展过程中,同时也一直强调着徵音,形成徵调式,这与民歌《茉莉花》形成了呼应;作曲家将这个主题献给国家,扩大了音乐主题的意义,描绘了一幅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美好画卷。
  谱例3
  3.和声的运用
  在和声上,作曲家运用了一系列的三和弦、七和弦、传统的四、五度和弦以及复合和弦,这些和弦的运用,使整首作品既赋予现代气息,又充分体现民族音乐的特性,真正实现了“雅俗共赏”的理念。
  三和弦的运用主要在主部主题部分,这里的三和弦用了宫音上的主和弦,随后进行到五级的第一转位和弦,接下来又回到主和弦,之后到四级和弦,再进行到五级和弦,整体形成了Ⅰ-Ⅴ-Ⅰ-Ⅳ-Ⅴ的和弦进行形式(参见谱例7),作曲家在这里了运用了西方大、小调的和弦进行方式明确了调性,同时也增强了音乐稳定性。
  七和弦的运用主要在以打击乐为主的演奏部分,例如引子部分,开始就是一个#D-#F-A-C构成的一个减七和弦进入,给人一种面临危险的紧迫感;随后在第5至11小节,弹拨组和拉弦组以三十二分音符连续演奏一个八度的七和弦;这种用法在一定程度上增添了音乐的色彩性。
  传统的四、五度和弦在在引子的七和弦后面出现,是由A-D-E-A构成,这个和弦已经预示了主部主题的中心音,也是从这个和弦引出的主部主题的。这个和弦一出现,打破了前面七和弦带来的不稳定感,将民族特性风味逐步带进音乐,从而唤出主部主题。
  复合和弦,一般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七和弦叠置在一起叫做复合和弦,是近代音乐创作的一种复合和声手法;这种和声音响复杂,但给近现代作曲家带来了和声上的新思维;在这首曲子当中,作曲家在展开部中大量使用了这种复合和声的手法,但作曲家将两个七和弦并置在一个音区里,并且还将复合和弦的另一种形式高叠和弦进行和声模进,使之音响的色彩性和紧张度得到了变化和加强。
  4.复调音乐织体的应用
  复调音乐是将多层具有独立意义,甚至具有鲜明性格特征的旋律,按照复调结构的逻辑结合成统一的音乐整体,达到表现音乐内容、塑造音乐音乐形象的目的。[1]正是因为有了复调,音乐才有了层次,音乐形象才更加的生动、突出。
  在本曲主部的第二乐段第二乐句(47-53小节)中,采用了卡农手法写作,先由马林巴奏出旋律,随之颤音琴在后一小节将同样旋律低八度奏出,形成你追我赶的状态。   本曲副部的旋律是用复调手法构成,例如在106小节,高音笙吹出主题旋律,下面拉弦组乐器做复调的模仿进行,以填充主旋律的留白;从114小节开始,一共出现了三个层次的旋律进行,其中梆笛、新笛、和中音笙演奏一条旋律,曲笛和高胡、二胡、中胡演奏一条旋律,低音笙和大提琴、倍大提琴演奏一条旋律;这几条旋律以线条感相互穿插、相互补充,共同组成美丽的茉莉花歌唱性的旋律,让人不禁想起茉莉花含苞欲放的唯美画面,同时也象征着我们祖国屹立在古老的东方冉冉升起的辉煌场面。
  5.打击乐的领奏编配
  在这首作品中,打击乐也同样占演奏的主要地位,作品一共用了十八件打击乐器,分别是:定音鼓、邦戈鼓、通通鼓、排鼓、吊钹、大钹、小钹、木鱼、云锣、小锣、大锣、大军鼓、小军鼓、钟琴、编钟、碰钟、颤音琴、马林巴;其中以演奏邦戈鼓、通通鼓(这两件打击乐为一人演奏)和排鼓的两位演奏者为打击乐主要领奏,辅之以演奏马林巴和颤音琴为领奏。作品的引子部分就是以两位打击乐者领奏进入,作曲家采用鱼咬尾的形式,将節奏相互错开,但后一位领奏者的第一个鼓点要与前一位领奏者的最后一个鼓点相重合,以达到鼓声连续不断地效果。在后面齐奏的时候,两人动作整齐划一,甚至槌起槌落的动作都完全相同;仅仅在引子部分就能突出作曲家为了突出打击乐的地位,进行了精心的设计。从引子到展开部,再到尾声,只要是以打击乐为主的部分,都是以这两位领奏者的鼓为主要位置,让听众觉得热血沸腾。
  马林巴和颤音琴在主部部分也承担起了短时间的领奏,它们拥有宽阔的音域和明亮的音色,因此作曲家将它们来演奏旋律,来获得作品在音色上的变化。在副部主题部分,这两件乐器和编钟云锣、钟琴等乐器交相辉映,奏出了辉煌的茉莉花主题,让人仿佛置身于一片宁静、祥和的场景。
  三、结语
  通过以上的简短分析,我们不难看出作曲家对这首作品的精心设计,同时也体现了作曲家高超的创作技术和对民族乐器透彻的了解;民族音乐的创作不同于其他音乐创作,民族音乐创作需要有其文化根源,不作无源之谈;所以民族音乐的创作要深深扎根于本民族文化,将本民族的音乐元素和西方的创作技法相结合,这样才能创作出既有时代气息、又具有民族韵味、更与国际接轨的优秀作品。
  注释:
  [1]于苏贤.复调音乐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5
  作者简介:
  周俊华 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学院 2016级研究生
  项目基金:
  广西艺术学院研究生教育创新资助项目《第六届中国东盟音乐周民族管弦乐创作技法探究与应用》(项目编号:2017XJ23)结题成果。
其他文献
摘要:伴随着社会经济持续不断快速发展,我国教育相关行业也发展迅速。近些年,随着教育教学相关机制的不断深化改革,对学生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给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上带来很大影响,特别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产生重要作用。因此,很多高校心理健康方面教育面临严峻的挑战。整体来看心理健康工作还不能有效适合新时代教育发展趋势,对此,我们从用音乐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作为出发点对其展开深入探讨与论述。  关键
期刊
摘要:中国画的学习,通常被分成了三个大的版块,即包括临摹、写生、创作的三位一体的教学形式,而临摹与写生跟创作之间又存在着一种作用关系。临摹是学习传统,写生是寻求创新的重要手段,而通过这两种方式所学到的东西则体现在创作当中。所以写生也是我们学习中国画的一个重要方式和必经阶段。本文主要结合写生经历,阐述写生对于学习中国画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写生;创作;创新;观察  正文:  一、写生观念  中国画
期刊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音乐领域有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民乐方面。多种作曲技法被应用在民乐作品中,表现方式也极具多元化。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各个行业开始吸收外来文化,去粗取精,促使了各类文化的融合。西方新的音響被作曲家广泛吸收,而随着改革开放,民乐作品的大量涌现,促进了民乐的发展。  关键词:民乐;作曲;创新  旋律以及和声是民乐新作的作曲技法,这两方面也是作曲时必不可少的,缺一不可。旋律的非声乐化以及
期刊
摘要: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是当下世界范围内最著名,备受音乐领域推崇的音乐教学手段,其影响范围相当广泛,对于强化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学质量具有实际意义。基于此,本文重点分析了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特征,并就其在学前教育方面的具体应用展开深入讨论,旨在强化学生的音乐素养,提高钢琴弹奏技艺水平。  关键词:奥尔夫音乐教学法;钢琴弹奏;学前教育专业  结合当下我国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开展情况可知,钢琴基础方面属
期刊
摘要:民族音乐是一种表达人内心情感的重要的载体,而声乐技巧练习又是声乐艺术发展过程中十分关键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其也成为了声乐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基础。不同类型的声乐艺术对音乐情感的表现也有着十分显著的差别,因此在民族声乐教学的过程中,应充分重视情感表达的把握方式。  关键词:民族音乐;声乐技巧;音乐情感;表达  在声乐学习中,歌者在歌唱的过程中必须要充分地融入演唱者自己的情感。如果一个人在课堂上
期刊
摘要:如今,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在物质需求增加的同时,对于精神文化的需要也逐渐增长,由此成人钢琴教育也逐渐变得火热起来。成人在学习钢琴时有其独特的优势,但是也存在着针对成人而言的一些困难,因此钢琴教师在教授成人学习钢琴的同时需要综合考虑众多因素,改变以往成人钢琴教育存在的众多弊端,寻找出合理的成人钢琴教育方式,逐渐形成科学、有效的成人钢琴教育模式。
期刊
摘要:音乐能够给人带来美的享受,古今中外涌现出了无数的音乐大家,贝多芬就是其中一位。贝多芬一生之中创作了不计其数的音乐作品,开创了交响乐领域的先河,被称为“交响曲之父”,是一位拥有很高的音乐成就的音乐家。本文对贝多芬的音乐创作展开了研究,分析了贝多芬的音乐在早期、中期、晚期等不同时期创作的风格,并探讨了不同时期贝多芬音乐创作的意义。  关键词:贝多芬;音乐创作;风格特点意义  贝多芬在1770年在
期刊
摘要:阉人歌手最早产生于16世纪,他们都是一些在男童时期(7岁至12岁)接受过阉割手术的男性歌手,由于阉人歌手的音质柔韧而有光彩,给人以美感,当时的歌剧院聘用了大量的阉人歌手,倍受宠爱,但由于那个时期的变化发展,阉人歌手也只是流行了250年而已,尽管这种形式上的创新和成功为人们带来了不一样的审美体验,但其违背伦理道德的产生过程,随着时代的发展,也渐渐的不被认同,随着文化交流的发展和大众审美水平的提
期刊
摘要: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和中小学课堂改革的不断推进,蔡元培先生所提倡的美育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在《音乐课程标准》中,提倡学科整合教学是贯穿主线,整合是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音樂课程的整合需要以音乐为主,并在此基础上辐射出与高中其他学科的联系,使之相互交融、共同提高。当然,需要警惕的是其中也不乏误区,单纯的学唱歌或学科拼盘与新课标所提倡的整合教学得初衷大相径庭,活力有效的音乐课堂主角是教师,音乐教师应
期刊
摘要:国立音乐院(今上海音乐学院前身),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第一所高等音乐学府,作为近代专业音乐教育的先驱,对近现代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国立音乐院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兼收并蓄”为特点,继承我国优秀传统的同时积极学习借鉴西方,做到了中西合璧。在国立音乐院的影响下,近代中国产生了大批优秀艺术人才,理论专著硕果累累,使得中国专业音乐教育开始走向正规。本文重新梳理国立音乐院体系脉络,通过分析国立音乐院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