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艳寒香腕底生(上)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jms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琴之乐教
  “丝桐合为琴,中有太古声”,白居易诗里描写的这种丝弦与桐木造就的乐器,古韵声幽,器型简约,就是古琴。
  古琴,雅称七弦琴,其实它更本真的名字,就叫“琴”。为琴冠上“古”之前缀,是近代以来为了区别钢琴、提琴等众多涌人中国的西洋乐器名称。而在中国文化里,中原古乐大多都是以一字命名,比如:琴、瑟、筝、笛、箫、埙等。而像琵琶、二胡称谓的,是由西域传人的外来乐器,而后在中国落地、发展,逐渐也成为了中国传统民乐。
  琴,作为不折不扣的中国自有古乐代表,在这种乐器身上,承载有非常典型、非常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理念。所以,古琴才能被誉为是“琴有九德”、才能被看做是“乐以和情”、才能被定为是文人四艺“琴棋书画”中位居首位的一种必要修养,——因为,琴超越其他乐器的文化厚重处就在于,它不仅是中国古典乐器的代表,更是中国文化精神的象征。
  最为明显的体现是,在所有乐器里,唯有琴,能够不仅于对“琴技”的练习、更上升为对“琴道”的研习。“道”的层面,传递的就是精神气息、价值理念。
  那么,琴所承载的文化理念,具体是什么呢?究竟什么才是“琴道”的精神特质?
  琴在历史上的最重要功能,就体现为“乐教”的作用。周公制礼作樂,使华夏民族自周代开始,走入了礼乐文明的时代,走入了礼义之邦的进程。——而这“礼”和“乐”,是分为两部分的:
  “礼”是秩序的规范、等级的限定,是对外部行为的规定;
  “乐”是性情的调养、情感的弥合,是对内心世界的安顿。如果只有“礼教”而没有“乐教”,社会就会在彬彬有礼的表层下,由于等级秩序愈发严明而彼此情绪逐渐对立,“乐教”就是配合着“礼教”的硬性规定,能春风化雨地调和内心冲突、缓解对立矛盾,用音乐的教化养性和情,也就是:“礼以节人”,而“乐以和情”。行为有礼、内心安和、内外兼修,才是礼乐齐备的教养。
  《礼记·乐记》称:
  “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在族长乡里之中,长幼同听之,则莫不和顺。在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
  可见,中正平和、庄严醇厚的雅乐,无论进入宗庙、还是迈入乡里、或是走入家庭,它所要达成的效果,都是令各人和睦相处、令各阶级和平相安,以礼乐来和合天下。
  “礼”为秩序,“乐”为和谐;“礼”是社会制度的建立,“乐”是社会制度的维护;加礼以节人,“礼”是对外正言行,雅乐以和情,“乐”是对内调心性。礼乐文明,就是塑造着社会秩序俨然而个人身心雅正的文明。
  这就是《礼记·乐记》中说的:
  “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
  所以“乐教”的重要在于:
  针对个人,乐是性情的冶炼,培养着心态阳光、培育着心性健康;
  针对家国,乐是社会的调和,安顿着情绪焦躁、弥合着对立冲突。
  乐教,微观而论,影响着个人心性修养;宏观而论,关系到国家礼乐文明。
  而乐教里的重要乐器,就是古琴,乐教里的重要音乐,就是琴音。
  要论琴能“乐教”的最重要精神意旨,就要分析琴不同于他物的文化气质。
  琴之和
  首先,琴传达的是“和”的品质。
  音乐的最高追求是能和于天地之间,那么与天地自然相和的音乐,自然也能熏染着人与乐声的相和。正如前文所说,“乐教”的目的是为了“乐以和情”,和养人们的心性。
  “乐者,天地之和也”,在琴曲中最体现“和”之精神的,是一首《平沙落雁》。《天闻阁琴谱》中对此曲的解说是:
  极云霄之飘渺,序雁行以和鸣,倏隐倏显,若往若来。
  《平沙落雁》此曲,写天地之物,绘自然之情,舒人心之畅,融人景于一。
  曲目开篇,极轻的几串泛音缓缓奏响,书写芦苇轻拂、沙远天高的水淡云清;而后顺滑的按音袅袅渐响,似有水漾云动,生机偶现;其后翩跹的旋律婷婷荡起,如水流荡漾而来,一波一波冉冉拉开天与地的画屏,展开一幅秋光散淡的闲远。画面中群雁上下往来,盘旋起落,有忽远而清鸣,有忽近而翩落,将天与地的界限涂抹得模糊浑成,恍若天地随雁群飘来荡去,雁群与天地淡成一色。
  而记录这一切的人,在这自然之中独立观景,又在自然之中融为一体。这首琴曲,就此表达出了中国人最高的道德追求:天人合一。
  《礼记·乐记》中称“大乐与天地同和”,《平沙落雁》就正是这样一种大乐。它用万物同乐的醉而陶然,徐徐淡淡地诉说着:是人书写了雁落平沙的生趣,是人歌颂了天地共融的恬淡,是人介入了其中,才把这本不出奇的单调景色,调画成为经典,成为永恒。
  但是,作为万物灵长的人却又把自己隐去了,隐于沙间水畔,隐于天高地阔。人将自然界的美隆重地推出,又把自己无限地退后,隐到一个沙粒一般不起眼的位置上,乐在其中,并不打扰大自然的歌舞。
  《平沙落雁》体现出的,是人与自然最和谐的相处,是天人合一的最佳德行。
  弹奏这样的音乐,自然感觉惠风和畅,自然而然养性和情。如同白居易另一首听琴诗《听弹古渌水》所云:
  闻君古渌水,使我心和平。
  欲识慢流意,为听疏泛声。
  西窗竹阴下,竟日有馀清。
  琴如流水,淌过心田,心绪平和,疏影西窗。
  “和”的精神
  古琴在构造上,也充分体现着天人合一的价值观念。
  古琴的基本构成,是由琴面和底板两块木头合精而成,琴面拱圆,是为“天圆”,底板平坦,是为“地方”,天圆地方,阴阳相合;
  琴长约三尺六寸五,象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
  琴宽六寸,象征“六合”(东、西、南、北、上、下),容纳宇宙天地洪荒;
  琴面上十三点琴徽,代表一年中十二个月及一个闰月;
  七弦中,最初成型的五根弦是五行的象征,分属金、木、水、火、土,从音乐属性讲又是五音,宫、商、角、徵、羽,同时还表示了君、臣、民、事、物五个等级;而第六弦、第七弦相传为周文王和周武王后加,是文、武之声,也是君臣合恩的化身;七弦悬于琴上,亦是北斗七星挂在高空的象征;
  琴头上部称为“额”,额之下,一条架弦的硬木称为“岳山”,它在整个琴面中位置最高,确似山之高岭;
  根据《易经》,山泽必相对,而在古琴的构造上也充分印证着古人的这种宇宙观,“泽”即是琴轸部位的“轸池”,也是琴底部的两个音槽,也就是两个发声孔,其中位于底板中部、较大的一个称为“龙池”,尾部较小的一个称为“凤沼”。山泽相应,龙凤相对,这便是万象天地。
  如此看来,小小一具琴身上,有天、有地、有年、有月、有山、有水、有龙、有凤、有君、有臣、有文、有武、有时间、有空间。天地之道,万物之和,便是古琴的化身,亦是古琴的精神。
  更具深意的是,古琴琴型中最有代表性的“仲尼式”,以孔子的字来命名,这种琴型正是一个人直身而立的样式。——因此可以说,整架古琴,就是一个人;而整个世界,又都融合在人身里。琴所表达的融合精神,是中国人最理想的道德境界。
  琴和于人,乐和于天地,古琴,从构造上,到乐曲上,再到乐器属性上,都在体现“和”的精神。
  编辑/林青雨
其他文献
他们是手艺人也是守艺人,   因为坚守,   他们在这个喧嚣世界显得格外珍贵……   即使世界再喧嚣、社会再浮躁,   总有那么一些人,   因為一份热爱、一份情怀、一份梦想、一份期盼,   在坚守一种手艺、一种传统。   即使过程艰辛、未来不可知,   却从未放弃。
期刊
景德镇是一个充满着岁月痕迹的城市,  在这里,  哪怕衣着普通的人,  背后或许也有着无数不为人知的故事。  这便是景德镇与瓷的魅力。  瓷器  今天来到的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陶瓷书法传承人朱丹忱老师的工作室,小屋不大,却显得精致,里面陈列满满的都是朱老师珍视的作品。  说起陶瓷,朱老师的感触似乎很深,作为一个从小生长在景德镇的人而言,似乎对瓷器的情感是与生俱来的。朱老师说,瓷器的产生是推动了
期刊
中国文化是有鲜明的特色的,我总结了6个方面。  第一,中国文化具有一种独特的把个人和社会、道德和政治、信仰和天命天道、人生和天意统一起来的循环认同。什么叫循环认同呢?比如,为政必须靠道德,道德来自人性,人性乃是天性,所以民心就是天心,从政有了道德才能得到人心,得到人心才能显示最美好的人性,显示了最美好的人性才符合了天意、天道、天命。  修齊治平也是如此,个人也好,家庭也好,在社会上都是负责任的分子
期刊
你是盛開在江南水墨里的一朵青花   你是晕开在昌江春水里的一滴浓墨   你是迎面而来的浮梁旧风   你是踏歌而去的珠山一梦   羽衣霓裳静若寒水   轻如蝉翼   素朴如你温婉内敛   天人合一   古窑的神火还未息   它仍锻造着你的刚毅   江南的墨色尚未远   它仍点染着你的清奇   逝者如斯春水东去   你前生的故事   化成了今生的胎记   千年风情未变几许   你的美极柔弱   只是不
期刊
密度  暑热的天真适合看董其昌。董其昌的字里画里都有清凉意。40℃的天气,看这样的书画,能解暑热。  董其昌一生追其古淡之意,书画立意高远,潜心参禅,绝无跋扈戾气。有颜书筋骨,又有米芾飘逸和二王的精气神,书不尽笔,笔不尽意,董其昌的字,看多了清神气爽,全是中国哲学与真意。  经历改朝换代,却落得花不沾衣,高寿到82岁,一不小心就“人书俱老”了,而且几乎一生都是得意的——他的字里,有中正平和的人生哲
期刊
中国自古,见贪必惩,遇贪必治。贪,大可危及国家政权,小能败坏社会风气。历朝历代的“明君”“圣主”都是对此深恶痛绝,并为此制定了严格的法律制度。  周公在《周礼》中把“廉”作为考察官吏政绩的重要尺度。法家管子也把廉比喻为国家大厦的四根大柱之一,即后人概括的“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庄子》:“小人殉财,君子殉名。”《论语》也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秦律》规定:“通一钱者,
期刊
一座城市亦或是一段人生,  或许尤为色彩斑斓,  或许显得朴实无华,  但终究,各色纷繁的喧嚣之下,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人生,  犹如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历史。  景德镇,不外如是。  瓷器  伴随着采访的脚步,我们来到的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景德镇传统颜色釉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邓希平老师的工作室。  1942年出生的邓希平老师,自1965年来到景德镇,瓷器便交织于她的人生之中,犹如窑变的颜
期刊
“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人讲,“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由此可见他们对老师的尊重。从某种角度上讲,那些“大家”之所以能成为“大家”,这与他们尊师的品格是有很大关系的。  梅兰芳是一代京剧表演大家,同时也是尊师的楷模。梅兰芳曾于1920年秋拜齐白石为师学画。之前二人相互仰慕已久,只是无缘会面。9月初的一天,齐白石在齐如山的陪伴下来到北芦草园梅宅。两位大师一见如故,梅兰芳向齐白石请教草虫、游
期刊
所谓手艺人,  不仅仅是用双手呵护传统,  更需要用双手创造不同,  大千世界,万千不同,  才是景德镇独有的,  千种面孔,瓷中百味。  瓷器  今天来到的是江西陶瓷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作为该校的副院长,李文跃老师不仅仅是国家高校教名师,同时他还有另一个身份,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景德手工制瓷技艺粉彩代表性传承人。  和景德镇许多的陶瓷匠人一样,李文跃生于陶瓷世家,从祖父到父亲都是知名的陶瓷艺
期刊
“在诗经里,在唐诗宋词里捡拾古旧的岁月。想象中,青苔在窗外铺排开来,绿意波浪般在身边涌动,让我们翻开一本期盼已久的书,将自己融入另一个清明的世界。  读唐朝王维的《鹿柴》诗句:“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渐渐感受到诗人的心境,厌倦了嘈杂纷扰的官场,对于静谧幽深山林充满了神往。独自坐在山中密林深处,是很难见到人的踪影,只有无边的寂静在绵延,偶尔有人从林边走过,谈话声那样突兀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