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课堂教学改革中,朗读教学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主旋律。简单来讲,一堂语文课如果没有学生的朗读,那么这堂课就可以算得上是失败教学了。有人会说,太绝对化了吧。我说不是的。我们先来弄清楚“什么是朗读”。我们不难发现在课堂上,当一位老师向学生提出活动要求:请同学们朗读课文XX部分时,有的学生只是在那里大声的念书。这时他的大脑里对所读的这部分内容可以说没有进行深层的领悟,他只是读出了书上的文字,而文字里的内涵他一点都没有加以理解。那怎样才算是朗读呢?朗读: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发展智力,获得思想熏陶。朗读有助于情感的传递。那么如何才能在朗读教学中让学生领悟到字里行间作者的情感呢?我国伟大的理学家朱熹要求学生从小养成正确朗读的习惯,还要求读书必须逐字逐句透彻理解,进而深入体会,反复揣摩。一个学生朗读水平的高低,反应了他的语文表现力如何,同时朗读能力标志着他的文学修养、理解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的高低。
语文新课标要求的“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这就给我们定了课堂朗读的三步走:第一步,要将文章里所有的字读正确,简单讲要解决生字;第二步,在正确的基础上读流利,也就是要有节奏;第三步,在正确、流利的基础上读出感情,也就是要能体会出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感情。这三步层台阶状。但是,我们有时在上课指导朗读时,只注意了学生的朗读次数,往往缺乏具体指导的用语,使朗读停留在表面上,学生也读来无趣,像念经似的,这是不能达到语文新课标要求的。
我在教学实践中也是逐渐地才摸索到一些指导朗读的方法的:
一、体味生活,确定基调。
有的学生在训练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时,她很用心,但是几乎每一句话都显得有点矫揉造作,使人听了即不舒服,也没有读出作者蕴涵在文章里的情感。唱歌会根据内容先定调子。朗读也不例外,每次学课文时,我都要结合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确定读课文的感情基调。如《爱如茉莉》一课,这篇文章我首先要指导学生明确这是一篇表达家庭生活中细腻的真情真爱的文章。这样文章的感情基调就定在家庭生活中,学生就会联想自己的家庭生活。我首先和同学们讨论一个话题:课文我们已经读过几遍,粗略的分析这篇文章的感情基调应是怎样的?同学们在讨论相互补充后会得出:本文的感情基调是平和、细腻、充满真情。我再让他们思考:这篇文章总体上应该用什么语调来读呢?同学们自然会得出:平缓、有回味、轻柔。在同学们试读的时候,不同朗读水平的学生会出现不同的表现,不要奇怪,不要着急。有的男生读的很有气力,同学们会评价:他这是要上战场杀敌。我评价说:如果让你读《狼牙山五壮士》一课,你一定会读的很好,但我们这篇文章是写家庭生活的,而且是写父母亲相互照料的,我们该怎么读呢?他明白了。我让他再次进行试读,尽管他读的不是很好,但基调把握了。这样全班同学在小组活动中相互帮助,全文的感情基调就都拿准了。
二、品味语言,分层理解。
全文的感情基调并不是说文中的每个地方都是那样的情调。我们要视语言环境而仔细揣摩,让全文的情感有层次。如《爱如茉莉》一文中,我在医院看到:妈妈躺在病床上……一切都浸润在生命的芬芳与光泽里。这一部分的感情里我引导学生注意三种体会:一是我的惊呆,我心里是吃惊的;二是妈妈的神态是微笑,说明她的心里是感到幸福的;三是爸爸的疲累却心甘情愿。所以从文字描述的场景来看我是不能也不敢大声说话甚至呼吸的,所以读这里的时候呢就应该是十分轻柔,却又充满感动的。尤其在读到两个“一切”时,那种包容的语气更是要慢,在轻柔中还带有一丝坚定。在读到我看到爸爸的表情,“不禁心疼的说”时,就要体会出我对爸爸的疼爱和责怪之情。而文章情感最高潮的地方就是文章最后一段“哦,爱如茉莉,爱如茉莉。”短短的九个字,却字字含情。在这里我指导学生要在贯穿全文的基础上来品味这里的每个字。“哦”回了开头我的不理解,这是终于彻悟了,所以读这个字要有恍然大悟的语气。两个“爱如茉莉”却含着不同的意蕴。前一个对应和着“哦”来写的,我明白了开头时不明白的母亲说的爱如茉莉,所以读这个词的时候有“我懂了”的意味。而后一个则是在理解全文的情感上,由衷的发出的感叹、赞叹,是全文感情的升华,读到这里要读出品味爱、品味茉莉花香,赞叹人间夫妻间那种最纯洁的、如白的爱情。
这样一篇含情脉脉的文章学生用朗读的形式就完全可以品味到它真情了。学生带着这样的体味,多次朗读,他们每次的收获都会递增。在教学中,我们会面对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文章。我针对有特色,风格独特的文章就会多一点对学生的指导。我更注重教会学生举一反三,让学生从文本中学到朗读的技巧,从而使学生对文学作品有了更大的兴趣和了解,能够让他们在文学作品的海洋中尽情的徜徉。
三、个人参悟,互评互学
学生们学会了分析文章字里行间的情感,那如何将这种情感通过自己的声音表达出来,实现自己的享受,大家的共鸣呢?这就需要对朗读的发声技巧上进行指导了。那么,在朗读时教师应指导学生做些什么呢?
(一)正确处理重音。
重音指示着节奏中或句子中最主要的内容。处理好重音,可准确地表达大小、强弱、轻重、褒贬等不同的概念。轻读、重读要根据文字语言主要要表达什么情感而定,重读时发音发到多重要根据语言环境而定。比如同样是强调性语言,在读到《狼牙山五壮士》拼杀时,那种英勇的气概就要坚定的重读;而在《爱如茉莉》中责怪爸爸不睡床的重读就只能是点读了。
(二)合理安排停顿。
停顿包括语法停顿和强调停顿。合理安排停顿的位置和停顿的时间,不但可以自然地调节朗读者的气息,恰切地显示原作的语气,生动地表现语言的节奏,从而清晰地提示出原作词、短语、句子、层次、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鲜明突出地表达原作思想内容,而且还能给听者留出思索和消化的时间,以便更好地接受和理解原作的思想内容。这一点的训练需要对一句话进行多方面的剖析,老师应该加以具体化分析、演示。在一些特殊的句子处理上要分析清这里为什么要停顿,那里为什么一般情况下停顿而在本文中不停顿。熟能生巧,学生们慢慢地就会自己处理一些语言的讲法了。
(三)注意语速适宜。
朗读的具体形式,主要分为快速、中速、慢速三种,它们的运用取决于作品的体裁、内容气氛和人物个性特点。适当掌握朗读的速度,可以使语言节奏生动,形式丰富,表情达意准确。
(四)恰当运用语调。
恰当运用语调的变化来朗读,可以表达不同语气,形成丰富多彩的语调变化,从而生动地表现人物个性,鲜明地区别内容实质,形象地烘托环境气氛。
以上朗读的技巧,我们要根据自己学生的不同水平以及班级整体水平来控制朗读技巧的高度。在一堂课上,我们主要的目标是要让学生明白这篇文章应该怎样读就能读出文章中原作者蕴涵在其中的情感,从而进一步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写作思想。至于学生们能将这一点用声音能表达到什么程度,我们要量体裁衣,学生们学会了方法是需要大量的训练才能有所进步的。课堂上点到为止。为了让学生们适应一个合理的高度,在朗读教学中我采取了让同学们互评的方式。以小组为一个单位,小组一般以四人为一组,水平各异,优差组合。在朗读训练中,老师一般不作演示,怕学生认为难度很高而失去信心。小组内一人朗读三人评,并且评者要有示范,这样被评者才能感觉到这个要求在学生们中间就可以达到,他就会相信只要我努力就可以进步,这就是所谓的跳一跳,摘果子。然后在全班进行组级对赛,继续互评,继续示范。这样既训练了学生们分析的能力,同时也给他们定了一个合适的高度。经过长时间的不懈努力,学生们都会对朗读理解有深层的进步。
我们倡导朗读教学应积极实现在课堂上,延伸在学生们的课外阅读中。我们要让学生们在有声语言中感悟我们伟大祖国的文学精髓。如何让朗读教学更科学、更有效,还在于我们广大教师的积极探索,集大家之所成,共同推进语文教学。
语文新课标要求的“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这就给我们定了课堂朗读的三步走:第一步,要将文章里所有的字读正确,简单讲要解决生字;第二步,在正确的基础上读流利,也就是要有节奏;第三步,在正确、流利的基础上读出感情,也就是要能体会出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感情。这三步层台阶状。但是,我们有时在上课指导朗读时,只注意了学生的朗读次数,往往缺乏具体指导的用语,使朗读停留在表面上,学生也读来无趣,像念经似的,这是不能达到语文新课标要求的。
我在教学实践中也是逐渐地才摸索到一些指导朗读的方法的:
一、体味生活,确定基调。
有的学生在训练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时,她很用心,但是几乎每一句话都显得有点矫揉造作,使人听了即不舒服,也没有读出作者蕴涵在文章里的情感。唱歌会根据内容先定调子。朗读也不例外,每次学课文时,我都要结合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确定读课文的感情基调。如《爱如茉莉》一课,这篇文章我首先要指导学生明确这是一篇表达家庭生活中细腻的真情真爱的文章。这样文章的感情基调就定在家庭生活中,学生就会联想自己的家庭生活。我首先和同学们讨论一个话题:课文我们已经读过几遍,粗略的分析这篇文章的感情基调应是怎样的?同学们在讨论相互补充后会得出:本文的感情基调是平和、细腻、充满真情。我再让他们思考:这篇文章总体上应该用什么语调来读呢?同学们自然会得出:平缓、有回味、轻柔。在同学们试读的时候,不同朗读水平的学生会出现不同的表现,不要奇怪,不要着急。有的男生读的很有气力,同学们会评价:他这是要上战场杀敌。我评价说:如果让你读《狼牙山五壮士》一课,你一定会读的很好,但我们这篇文章是写家庭生活的,而且是写父母亲相互照料的,我们该怎么读呢?他明白了。我让他再次进行试读,尽管他读的不是很好,但基调把握了。这样全班同学在小组活动中相互帮助,全文的感情基调就都拿准了。
二、品味语言,分层理解。
全文的感情基调并不是说文中的每个地方都是那样的情调。我们要视语言环境而仔细揣摩,让全文的情感有层次。如《爱如茉莉》一文中,我在医院看到:妈妈躺在病床上……一切都浸润在生命的芬芳与光泽里。这一部分的感情里我引导学生注意三种体会:一是我的惊呆,我心里是吃惊的;二是妈妈的神态是微笑,说明她的心里是感到幸福的;三是爸爸的疲累却心甘情愿。所以从文字描述的场景来看我是不能也不敢大声说话甚至呼吸的,所以读这里的时候呢就应该是十分轻柔,却又充满感动的。尤其在读到两个“一切”时,那种包容的语气更是要慢,在轻柔中还带有一丝坚定。在读到我看到爸爸的表情,“不禁心疼的说”时,就要体会出我对爸爸的疼爱和责怪之情。而文章情感最高潮的地方就是文章最后一段“哦,爱如茉莉,爱如茉莉。”短短的九个字,却字字含情。在这里我指导学生要在贯穿全文的基础上来品味这里的每个字。“哦”回了开头我的不理解,这是终于彻悟了,所以读这个字要有恍然大悟的语气。两个“爱如茉莉”却含着不同的意蕴。前一个对应和着“哦”来写的,我明白了开头时不明白的母亲说的爱如茉莉,所以读这个词的时候有“我懂了”的意味。而后一个则是在理解全文的情感上,由衷的发出的感叹、赞叹,是全文感情的升华,读到这里要读出品味爱、品味茉莉花香,赞叹人间夫妻间那种最纯洁的、如白的爱情。
这样一篇含情脉脉的文章学生用朗读的形式就完全可以品味到它真情了。学生带着这样的体味,多次朗读,他们每次的收获都会递增。在教学中,我们会面对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文章。我针对有特色,风格独特的文章就会多一点对学生的指导。我更注重教会学生举一反三,让学生从文本中学到朗读的技巧,从而使学生对文学作品有了更大的兴趣和了解,能够让他们在文学作品的海洋中尽情的徜徉。
三、个人参悟,互评互学
学生们学会了分析文章字里行间的情感,那如何将这种情感通过自己的声音表达出来,实现自己的享受,大家的共鸣呢?这就需要对朗读的发声技巧上进行指导了。那么,在朗读时教师应指导学生做些什么呢?
(一)正确处理重音。
重音指示着节奏中或句子中最主要的内容。处理好重音,可准确地表达大小、强弱、轻重、褒贬等不同的概念。轻读、重读要根据文字语言主要要表达什么情感而定,重读时发音发到多重要根据语言环境而定。比如同样是强调性语言,在读到《狼牙山五壮士》拼杀时,那种英勇的气概就要坚定的重读;而在《爱如茉莉》中责怪爸爸不睡床的重读就只能是点读了。
(二)合理安排停顿。
停顿包括语法停顿和强调停顿。合理安排停顿的位置和停顿的时间,不但可以自然地调节朗读者的气息,恰切地显示原作的语气,生动地表现语言的节奏,从而清晰地提示出原作词、短语、句子、层次、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鲜明突出地表达原作思想内容,而且还能给听者留出思索和消化的时间,以便更好地接受和理解原作的思想内容。这一点的训练需要对一句话进行多方面的剖析,老师应该加以具体化分析、演示。在一些特殊的句子处理上要分析清这里为什么要停顿,那里为什么一般情况下停顿而在本文中不停顿。熟能生巧,学生们慢慢地就会自己处理一些语言的讲法了。
(三)注意语速适宜。
朗读的具体形式,主要分为快速、中速、慢速三种,它们的运用取决于作品的体裁、内容气氛和人物个性特点。适当掌握朗读的速度,可以使语言节奏生动,形式丰富,表情达意准确。
(四)恰当运用语调。
恰当运用语调的变化来朗读,可以表达不同语气,形成丰富多彩的语调变化,从而生动地表现人物个性,鲜明地区别内容实质,形象地烘托环境气氛。
以上朗读的技巧,我们要根据自己学生的不同水平以及班级整体水平来控制朗读技巧的高度。在一堂课上,我们主要的目标是要让学生明白这篇文章应该怎样读就能读出文章中原作者蕴涵在其中的情感,从而进一步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写作思想。至于学生们能将这一点用声音能表达到什么程度,我们要量体裁衣,学生们学会了方法是需要大量的训练才能有所进步的。课堂上点到为止。为了让学生们适应一个合理的高度,在朗读教学中我采取了让同学们互评的方式。以小组为一个单位,小组一般以四人为一组,水平各异,优差组合。在朗读训练中,老师一般不作演示,怕学生认为难度很高而失去信心。小组内一人朗读三人评,并且评者要有示范,这样被评者才能感觉到这个要求在学生们中间就可以达到,他就会相信只要我努力就可以进步,这就是所谓的跳一跳,摘果子。然后在全班进行组级对赛,继续互评,继续示范。这样既训练了学生们分析的能力,同时也给他们定了一个合适的高度。经过长时间的不懈努力,学生们都会对朗读理解有深层的进步。
我们倡导朗读教学应积极实现在课堂上,延伸在学生们的课外阅读中。我们要让学生们在有声语言中感悟我们伟大祖国的文学精髓。如何让朗读教学更科学、更有效,还在于我们广大教师的积极探索,集大家之所成,共同推进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