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苏州”时聆听“姑苏雅韵”

来源 :曲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ontwa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评弹艺术与传播手段的关系向来密切,后者为前者润色,前者为后者添香。在网络信息架构日益完善的当下,于实地表演、电波传声和荧幕留影之外,评弹艺术更要重视拓展新媒体传播的路径,我们苏州媒体人就一直在从内容生产、平台搭建、受众喜好和影响力辐射等方面,思考苏州评弹在新媒体上的发展。
  “看苏州”是苏州广电总台在2016年建立的移动新闻客户端,它集新闻资讯、视频直播、网络问政、城市服务、创意活动等功能于一体,以了解用户需求,增强用户黏性为主攻方向,凭借近280万人的用户总量和10%至15%的日活率,成为苏州影响力最大、覆盖人群最广、最具公信力的手机客户端。
  “看苏州”同时也是展示苏州软实力的窗口,它开设的“云上文联”“人文苏州”等版块构造了一方“掌上文艺小天地”,为广大用户营造出了随时听、随时看、随时参与文艺互动的新空间。而“姑苏雅韵”则是遵循苏州广电总台“融媒要‘移动优先’”的要求,依托“看苏州”平台创建的订阅号。以评弹为主核,灵活运用流量倾斜、首页置顶、重点推荐等多种方式,深入挖掘江南文化意蕴,展示江南文化历史价值和当代意义。目前,“姑苏雅韵”有“口述历史”“艺坛往事”“佳作名段”“流派探趣”“特色专辑”“戏曲小百科”等子栏目,力求能让每一位喜爱评弹的受众从中找到自己中意的内容。

一、盘活优质资源,贯彻“内容为王”的创办理念


  在地域优势的助力下,苏州广电总台经过多年苦心经营,收集了大量评弹的音视频节目。其中一部分堪称珍贵的第一手史料。凭借对受众心理的跟踪把握,“姑蘇雅韵”坚持“滴灌”作业,对评弹资源进行精加工,力图将“短、精、快”的优质内容分发给受众。就目前情况而言,“姑苏雅韵”节目的几个侧重点颇得受众的认可。
  1.在节点时间推出点题的评弹作品。重要节日往往会产生相当程度的受众注意聚合效应,所以借助重要节日聚焦受众目光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吸粉方式。“姑苏雅韵”在建军节、教师节、重阳节、中秋节等节假日时陆续推出了《我的名字叫雷锋》《赏中秋》等一系列应时应景的定制作品,颇受网友们喜爱。
  2.灵活推荐各种评弹唱腔。“姑苏雅韵”以时尚诠释传统,综合运用符合当代青年语境的语言,在悦耳婉转的唱腔中讲述[蒋调][丽调]等的起源及演变的脉络,并穿插讲述有趣的曲苑轶闻和历史掌故,让短视频的每一分钟都具有较高含金量。同时,“姑苏雅韵”还以字幕和普通话配音为桥梁,专门制作了《百花齐放唱流派》等一批集原创性、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的节目,满足了非吴语地区评弹爱好者的需求。
  3.认真挖掘文化产品的价值内容。优秀文化产品的内在价值可能会有半衰期,但不会完全清零,如何在新时代重新阐释这些作品的内容也是“姑苏雅韵”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弹词套曲《新唱琵琶行》是苏州人民广播电台(苏州广电总台前身)在20世纪90年代推出的原创音频节目。曲目根据白居易诗作《琵琶行》改编而来,由评弹名家秦建国和沈世华演唱,曾获得中国广播奖1994年度广播文艺(曲艺新作)类一等奖,现在仍有听众念兹在兹。为此,节目编导特意推送了题为《琵琶声中唱新曲》的精品导赏节目,用4集的篇幅和音频配图文的形式,重播了《新唱琵琶行》,并首次公开了幕后信息,如作品改编的背景和在声腔设计、演唱技巧等方面的创新尝试,博得了线上线下业内人士和粉丝们的广泛赞誉。

二、酒香也怕巷子深,着力提升精品内容的宣传力


  1.想好标题,提升“第一眼”的新鲜度。国潮来袭,国风浩荡,越来越多的“后浪”对优秀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为了吸引青年网友的眼球,多样化“打开”好内容,“姑苏雅韵”从标题做起,以“最萌身高差的梁山情侣之第一次心动”“看撩妹高手唐伯虎如何捕获芳心”等网感十足的噱头式标题引发受众好奇心,增加内容的点击率。
  2.做好包装,用新样式吸粉。在“姑苏雅韵”中,“老艺人口述历史”是当前抢救性传承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主持人提问、老艺人讲谈艺术人生为主线,中间穿插演出视频,在钩沉历史中立体展现了老艺人们的艺术修养和人生感悟。为进一步丰富内容,提升节目可看性,在访谈弹词名家王鹰时,我们尝试以H5方式制作了当期节目《笑中缘》。节目以王鹰的青年演出照开场,在她的娓娓细语中,精心打造的人生连环画和“徐王档”(徐云志、王鹰)当年演唱《三笑》的现场录音缓缓播放。过场时以黄包车、小木船等动画形象为载体,较好地和老艺人讲述的跑码头的艰辛往事融为一体。整个节目融视频、音频、照片为一体,得到了受众的认可。连环画画家(也是《笑中缘》的插画作者)顾曾平先生更是赞许有加:“(节目)制作精良,视频讲述清楚,配以插图形象鲜明,背景音乐伴奏营造气氛,引人入胜!”有青年评弹爱好者留言道:“太赞了,喜欢这种方式,本来先生们抑扬顿挫的声音就已经能营造出一幅‘影音同画’的场景了,再加上动态视觉、互动参与的沉浸式‘交流’,突然间就被吸引进去出不来了。”
  3.紧扣热点,同步制作延伸内容。在得知金庸去世的消息后,“姑苏雅韵”第一时间制作、推送了题为“金庸先生:我为什么愿意授权把《雪山飞狐》无偿改编成苏州评弹版”的综合资讯。视频部分撷取了《苏州电视书场》独家录制的访谈“邢晏春、邢晏芝兄妹情深”中谈及《雪山飞狐》改编和演出的3分钟视频,以及评弹版《雪山飞狐》于2007年首演前相关媒体对金庸先生的采访。图文部分则整合了与金庸有交往的青年演员吴静慧的追思、评弹表演艺术家邢晏芝的深切怀念,以及邢氏兄妹将《雪山飞狐》传授给杨洁艳的图文。总的来说,这条综合资讯从《雪山飞狐》说开去,较深刻地表达了金庸的评弹情缘,是“姑苏雅韵”立足栏目实际,充分利用资源,对时事进行特色阐释的又一次尝试。

三、推出优秀主持人,全方位打造正能量网红


  “姑苏雅韵”根据主持人的主持风格和个人特色量身打造人设,力求在多种传播媒介上,特别是网络直播平台推出有较高辨识度的正能量网红形象。
  《苏州电视书场》的主持人黄蕾有20年的主持经验,以婀娜的身姿、甜美的笑容和知性优雅的主持风格构建起了个人IP框架。从2016年起,她在领导同事的鼓励支持下,率先触网,主持了近50场的“黄蕾主播秀”。“黄蕾主播秀”以文艺名家和非遗传承者为主要访谈对象,因采用直播的形式,在线观看的受众更有参与感。很多人既为老艺人的艺术人生感动,又被黄蕾的个人魅力吸引,“黄蕾主播秀”的收看人数从第1期的4万,一路上扬到如今每场稳定的10万+,高峰时期甚至会有20万+受众同时在线,黄蕾妥妥地成了网络红人。
  在“5·18国际博物馆日”前夕,黄蕾请中国苏州评弹博物馆副馆长、评弹演员袁小良当导游,带着镜头前的广大受众走遍苏州评弹博物馆的每个展厅。袁小良妙语连珠,对博物馆中的每一件展品都了如指掌,并不时发挥评弹的艺术优长,在详尽的说表中插花放噱。这场展览被网友喻为“干货满满、趣味多多的云上展览”。
  “名家教唱经典”系列是“黄蕾主播秀”中最受网友喜爱的直播内容。首次直播的地点选在了具有民国情调的阊门北码头。城墻脚边,柳荫树下,主持人、嘉宾和青年票友们团团而坐,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苏州评弹(苏州弹词)代表性传承人金丽生,苏州评弹团优秀青年演员、国家一级演员郁群为大家分别演唱了[蒋调]经典《杜十娘》和《蝶恋花》,又逐字逐句教唱其中的片段。尽管受时间限制,授课内容并不完全,但原汁原味的演唱和生动有趣的互动教学,还是赢得了网友的称赞。金丽生还应网友的强烈要求,当场加唱了他的拿手曲目[仲康调]名篇《不怕难》。一时间聊天室内互动踊跃,点评金句频发,观看人数超过了18万。

四、聚焦短视频,激发评弹新能量


  随着抖音、快手等平台的兴起,短视频的影响力迅速扩大。关注到这一现象的“姑苏雅韵”也迅速行动,力求让评弹也能“抖”起来!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70岁生日之际,“姑苏雅韵”精心策划推出了融媒产品《用中国最美的声音唱响新中国70华诞》。节目选择了7个时代剖面,用不同的评弹唱段展示出了鲜明的时代风貌。宣传英雄人物的《狼牙山五壮士》,展示现代发展新面貌的《百样机》《时尚金鸡湖》,歌颂先进人物事迹的《我是祖国的同龄人》等,尽管在抖音平台上只有短短的30秒,但以其中最经典的唱词为引流向标,搭配“姑苏雅韵”二维码,力求发挥经典作品的强大聚合效应,把观众的注意力导向对应栏目的完整版本。
  目前,“姑苏雅韵”还尝试在抖音平台推出“评弹活字典”,请评弹才女吴静以轻松、幽默的方式,为网友普及评弹术语,以吸引年轻网友的关注。

五、变危为机,勾画后疫情时期“云上书场”的发展愿景


  新冠肺炎疫情的肆虐,极大影响了实体书场的经营。尽管在我国抗“疫”取得阶段性胜利的情况下,实体书场渐渐恢复了正常营业,但老听客“孵书场”的生活习惯已被打乱,不少书场上座率仍不足五成,观众在不断流失。如何开拓新的渠道以重新聚集受众,就成了评弹从业者共同关心的重大议题。
  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受线上音频平台上姊妹艺术成功的先例启发,“姑苏雅韵”集中优势资源,在“看苏州”上开设了“云上书场”。在拟定版权保护协议的前提下,“姑苏雅韵”参考实体书场的收费标准,制定了会员点播、点映的收费模式和相关收益的拆账方式,初步打开了“云上书场”的经营渠道,助力提振了评弹工作者的积极性,更让许多“藏在深闺人未识”的“宝藏”,有机会走出“隐秘的角落”,在融媒时代重新焕发光彩。下一步,“云上书场”将在持续深耕评弹土壤,发掘评弹资源,通过观众付费、点播或打赏等方式实现内容变现的同时,增强与受众的互动,了解受众需求,深耕垂直细分领域,结合手机高清投屏等技术,为用户提供更为优质精准的服务。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在网络时代,只要深耕自有领域,贴近受众喜好,优质的内容必能获得裂变式的扩散传播。我们期待,融媒时代的苏州评弹,将不再只囿于江浙沪吴语区,会在全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辐射影响力,让评弹芳华在古韵今风中无限传送。
其他文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两会”期间看望全国政协文艺界、社科界委员时曾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并深刻指出文艺具有培根铸魂的重要作用。回顾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整个历史进程中,由广大文艺工作者创作的许多脍炙人口的红色题材经典文艺作品,蕴含了丰富的精神内涵,彰显了耀眼的时代光芒,激发了民众的爱国情怀,为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作出了不可替代
期刊
山东评书《铁道游击队》是20世纪50年代由山东评书老艺人傅泰臣根据刘知侠同名小说改编的一部长篇评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山东乃至全国范围内推出较早、影响较大的曲艺大书新作品。作为在新社会背景下开展的传统曲艺表现现代革命英雄题材的一次探索和尝试,山东评书《铁道游击队》在创作中得到了当时曲艺界、地方文化主管部门乃至小说原著作者、广大观众的极大关注和热情帮助,在运用传统艺术形式塑造革命英雄形象、
期刊
马伟兄的扬州评话《王少堂》出版发行,既可喜可贺,更可珍可重。这不仅仅只是忆旧的情结,追思的意义,更是文化承传的价值所在。扬州市曲艺研究所的这个举动,是为我们那些光荣而伟大的先贤所开辟的精彩盎然、底蕴丰厚的文化历史长河,增添了新的充盈着时代精神的文化积累,是中华民族文化记忆崭新的延续和流淌,使古老的扬州评话艺术精粹在与现代扬州评话艺术水乳交融般的妥帖自然中呈现出别样的光彩,同时也讴歌了我们文艺工作者
期刊
曲艺,历史悠久,口口相传,它利用方言特色讲故事,在我国文化艺术形式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活跃在人民群众中,在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20世纪80年代流行音乐兴起,曲艺的发展受到一定的冲击,但是在农村,曲艺仍然是群众喜欢的娱乐方式之一。笔者有多年文化工作经验,同时通过下派基层驻村书记,与民间演艺团队接触,感受到根植于农村的广阔天地,曲艺大有可為。  据史料记载,清末以来,蒙城县便有了曲艺表
期刊
随着科技的快速进步,现代社会的发展已离不开互联网,其冷传统的文化传播方式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东北大鼓艺术应与传统媒体、网络媒体或自媒体共同合作,建立推广平台,为东北大鼓的发展寻找更多的经济支援。在新的媒体环境下,东北大鼓艺术的推广和宣传在运用传统媒介平台传播的同时,必须加强与“互联网+”的融合,利用新媒介平台进行品牌构造、运营,构建立体化的传播平台,扩大传播范围,提高其传播效率,擴大东北大鼓在老百姓
期刊
在全国的新冠肺炎疫情总体得到控制时,江淮等地又遭受了洪水的侵袭,此次汛期时间长、范围广,蒙洼蓄洪区成为了抗击洪灾的一个重要支点。为保证淮河上下游广大居民的安全,19万蒙洼人舍小家为大家,用自己的家园构建起了抗洪一线的坚固阵地。一、战歌一曲唱真情  洪灾无情义,人间有真情。蒙洼群众以小我奉献大我,全国上下就以大我回馈小我。以党员为基干,解放军战士、武警官兵、干部群众和志愿者密切协作,在短时间内就完成
期刊
2019年12月29日,我的恩师刘兰芳先生荣获2019“中国非遗年度人物”称号,文旅部非遗司司长陈通亲自为她颁奖。  “一尺台,嬉笑怒骂,说不尽悲欢离合,她演绎的是百姓生活;一张口,家国忠义,道不完古往今来,她延续的是文化根魂。”这是先生登台时主持人的致辞,凝练地道出她的艺术成就,而台下如雷鸣般的掌声则是观众最真诚的褒奖。作为弟子,我站在台下,也忍不住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成绩是一个人在不懈努力后
期刊
我在日本横滨的中华街长大,耳濡目染下对中国充满了好奇。18岁那年,我毅然来到北京,在北京外国语大学追寻我的中国梦。  2015年夏天,我参加了有相声“洋教头”之称的丁广泉先生举办的“快乐课堂”相声班,而后在丁广泉先生的引荐下,又认识了快板师父姚富山先生。洪亮的声音、独特的唱法、讲究的站姿是他最吸引我的地方,也让我对快板这种中国独有的艺术形式产生了莫大的兴趣,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学会它。  即使已经在
期刊
马如飞“定制”的《常熟乡名》  苏州弹词演出向有弹唱开篇的惯例。所谓开篇,是正书开说之前加唱的一阕唱篇。唱词内容独立成篇,以七言韵文为主,一韵到底,平仄格律仿唐诗。如古典小说常以诗词开场引出正文,开篇则属于弹词演出之小引。马如飞在《南词小引自序》中对“吾道”是这样介绍的,“亦曰稗官,亦曰南词,而借此谋生亦复不少。其小引,或谓唐诗,或谓开篇。”  弹词开篇的历史非常悠久。早在清代中期,弹词艺人就已开
期刊
莺歌柳书又名“莺歌柳子”,是流传在鲁西南、鲁南及豫东、苏北一带的一种民间说唱形式。莺歌柳书是北方曲艺中的稀有曲种,最早由明代的柳子戏曲牌【莺歌柳】演化而成,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受到本地方言、音调和风土人情的影响,形成自己独特的声腔韵味。在清中后期,莺歌柳书在鲁豫苏交界处颇有影响,民国初年急剧萎缩,豫皖等地分支已成绝响。目前仅有菏泽遗有鸿麟一爪,被称为民间曲艺“活化石”,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