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秋八月“大珠小珠”品不过来

来源 :现代苏州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0402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朋友从奋斗十几年的北京,一下子来苏州定居了。她对我说,苏州是“中国最宜居的城市”,也是“最有口福的城市”,因为她觉得苏州从古至今对待“吃”不仅认真且追求雅。犹如眼下立秋节气前后,天地与我们,都处于未变将变的微妙时刻。天气仍然热着,我们的胃口依然被夏日“消耗”着,此时最适宜吃些什么呢。
  荷花在这一时节长势喜人,踏入拙政园的一刻起,你便落入荷的包围中,荷花亭亭,荷叶翩翩,手持一个莲蓬头,那可真是应景。忽然,一阵秋雨不请自来,凑个热闹,打湿了荷花叶,也多了几分灵动美。我们都知道,荷花全身上下都是宝,老苏州常常用一席“荷花宴”,展现用美食消暑的智慧奥秘。就拿清甜的莲子来说,洁白如珍珠,一碗百合莲子绿豆汤,透心凉凉。路边有老农挑着竹篓卖着莲蓬和剥好的莲心,不怕无人问津,就怕被“一抢而空”。家里有小囡的,阿爹阿婆起早就煮起了莲子鸡头米糖水,这莲子加上鸡头米,是绝配,堪比“大珠小珠落玉盘”。做法不复杂,将莲子和鸡头米煮熟,然后加个鸡蛋,再加入冰糖,一道夏日消暑早点就轻松搞定了。
  鸡头米是苏州人的心头宝。每年从第一波当季鸡头米采摘开始,苏州人的那股欣喜劲儿就溢于言表。鸡头米的价格一直居高不下,尽管如此,人们还是会买上几斤尝尝鲜、或馈赠亲友。素有“水中人参”之称的鸡头米,营养价值极高,用它煮糖水或入菜清炒皆可。吃着鸡头米的同时,也体味着“粒粒皆辛苦”的道理。鸡头米,集结着凌晨芡农们的汗水与辛劳,当我们还在梦乡之时,芡农们借着清朗的月光、微凉的夏风,拎着竹篮、打着探照灯,踏上了泥泞的田埂小道。收割完之后,便进入“剥鸡头米”的过程。苏州大街小巷随处可见中年妇人们聚在一起“剥鸡头米”,她们手脚麻利,一掐、一掰,连续两个动作后,圆滚滚的鸡头米就从坚硬的外壳中蹦了出来。如今有些老苏州还买回来自个儿剥,一来图个优惠价,一来也给清闲的日子加点料。
  苏州人在立秋时还有吃赤豆的习俗,古时候,人們会在立秋这一天服食七颗赤豆,这是因为在传统文化中“七”是代表圆满的意思,赤豆又有驱邪避灾、保平安求健康的寓意。赤豆煮得粘稠些,成为吃豆沙,似乎更美味更暖心。
  你做过最有趣的一件立秋游戏是什么?答案是:摸秋。过去在农村,到了立秋这天晚上,瓜园菜地对外开放,小孩大人悄悄结伴去别人家的瓜园菜地里,摸回各种瓜果、蔬菜。第二天起来,谁家发现自己丢了一些“秋”,不会追究,反倒庆幸,因为这还吉利呢。为了让现在的孩子也有所感悟,一些社区会开展改编版的“摸秋”活动。桌上摆放着西瓜、苹果、火龙果、猕猴桃……各种水果,小朋友蒙上眼睛,摸到一个水果并猜出名字,就可以把这个水果带回家,现场欢笑不断。
  一年好处,似乎都被这秋光占断了。秋日有红火的叶,有金色的光,有微微的热,也有微微的凉,让人捉摸不定又倍加依恋。
其他文献
节气是古人的智慧,蕴藏着天人合一,是古人追求与自然达成某种平衡的生活态度。姑苏区白洋湾街道南山社区通过邀请民俗专家及本地老苏州开展一系列节气活动,引领社区家庭尤其青少年体悟自然奥妙与先民智慧,不但让社区成为居民领略传统文化非常重要的力量之一,也成为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挂蛋斗蛋上秤,开怀安闲迎立夏  “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立夏,是夏天的第一个节气,南山社区为社区的孩子
期刊
受到传统观念、经济条件、养老产业发展水平以及安土重迁思想的影响,大多数老年人不愿意到养老院度过余生,于是乎,社区养老、居家养老也成为他们的主要选择项。  作为苏州市体量最大的保障性住房小区之一,姑苏区白洋湾街道宝祥苑有退休关系登记在册的老年人800多人,而实际居住的老年居民达1100多名,约占居民总数的七分之一,已达到老龄化小区的标准。在现有基础上提升老年居民的生活质量,是社区工作要面对的重要课题
期刊
劳动路100号小区西侧附近,有一块约2000平方米的空地,长期存在着垃圾乱堆放及随意开荒施肥的现象,令附近居民困扰不堪。近日,这个“老大难”问题终于解决,这块空地将被改造成智能停车场。吴门桥街道以党史学习教育的“温度”来提升为民解决实际问题的“力度”,列出百件“我为群众办实事”项目汇总表,并一件件认真落实到位。为民办事,走“新”走心,一面面居民送来的锦旗便是最好的回答。  小区焕然一新,厂房再现生
期刊
从三伏酷暑到秋老虎,持续的高温难免让古城里的人感到燥热。但越是高温,越是要注意生产生活的安全保护。  安全治理一直是不少老城区的难题。在姑苏古城西北部,辖区老旧小区、城中村众多,外来人口流动性大的虎丘街道也同样面对着安全基础薄弱的问题。为此,虎丘街道以“心防”“人防”“技防”“三防”齐下,牢固筑就了一道辖区安全防线。  “知”“行”合一,筑安全“心防”  尽管气温时不时飙升至35℃,古城的街巷也变
期刊
有多久没有静下心来做手工了?记得小时候,妈妈总会为我们亲手织毛衣、织围巾,一针一线里编织着妈妈全心的爱意。今天的我们被碎片化的快节奏生活推动着向前,总拿没时间说事儿,更别说有闲情逸致去玩编织活儿。不过有的年轻人对手工因一时兴起渐而“越陷越深”,从单一的模仿到开发原创,成为生活里新的仪式感。  吴门桥街道四季晶华社区80后社工沈莉是一位钩织爱好者,2018年她因为膝盖受伤,在家里休养了大半年的时间,
期刊
8月14日是农历七月七日,正是七夕。七夕节,又称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七娘会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那么在以风雅著称的苏州,过七夕又是怎样的场景呢?近日,在姑苏区双塔街道百步街社区,人们就感受了一番传统的七夕习俗。  做巧果,品兰花豆  在七夕这个浪漫的日子里,品尝时令美食巧果是苏州人的一大习俗。巧果其实是用面粉或者米粉制作成的油氽点心。民间管这种食物叫“苎结”。据《吴郡岁华纪丽》记载
期刊
“疫情防控是当前头等大事、第一要务,同时我们也要坚决守住安全生产底线红线,决不让任何事故隐患给疫情防控添乱。”防范高温、抗击台风、防控疫情,这个酷暑,我们面对了一些挑战,收获了许多感动,也始终感受着稳稳的平安,而为了提升古城群众安全感和幸福感,拙政园片区安全生产监管队始终在行动。  安全宣导,“入耳”“入心”提高全民意识  50多岁的王继革是苏州市一家颇有历史和知名度的酒厂的安全员。随着企业经营模
期刊
一千多年前,白居易曾泛舟“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的山塘河上,欣赏着两岸“河上桥影娉婷,两岸笙歌漫漫”的秀色。人们说,苏州带着它的精致和婉约,无疑是最适合居住的城市,而这份宜居的气质,在山塘街体现得淋漓尽致。  七里老街,保留姑苏日子里的原汁原味  位于姑苏区虎丘街道辖区内的山塘街,保留着苏式生活的原味气息。清晨,走下广济桥,往西北方向步入山塘街,清晨的老街升腾着缕缕烟雾,拎着菜篮的阿婆们
期刊
我自己是设计师出身,2013年和合伙人一起创立了蘑菇空间,主营空间产品设计等业务,也有自己的制造厂。2016年是蘑菇空间发展最快也是最忙碌的时候,每天都处于焦头烂额的状态中。那时在机场候机时无意翻到一本旅游杂志,绿水青山的封面以及一名背包客置身其中的情境,很打动我。不久之后蘑菇空间新品发布,我们就带着团队出发去露营,在户外进行宣传片的拍摄。当我喜欢上露营之后,看城市的眼光都不一样了。山不再只是山,
期刊
去年中秋前夕,收到《耕读东山》读者叶坚忠发来信息说,他们村内有个历史上有名的美景“双墩出月”,邀我前去赏月,并希望能得到宣扬。  叶坚忠,今年53岁,东山陆巷朱巷村村民,从小喜爱乡村历史。他说,朱巷历史上最有名的人物是明代的王鎜,王鎜建造的壑舟园规模宏大,影响深远,“双墩出月”即是园中美景之一,壑舟园现已无存,但“双墩出月”还在。  叶坚忠说的王鎜,生于明正统十三年,字涤之,号壑舟,属莫厘王氏十世
期刊